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160)
2023(11499)
2022(8806)
2021(7515)
2020(6300)
2019(13919)
2018(13789)
2017(26535)
2016(14950)
2015(17196)
2014(17785)
2013(17492)
2012(16402)
2011(14668)
2010(14592)
2009(13742)
2008(13790)
2007(12814)
2006(11031)
2005(10220)
作者
(46062)
(38746)
(38427)
(36829)
(24340)
(18545)
(17797)
(15109)
(14654)
(13724)
(13117)
(12910)
(12268)
(12248)
(12100)
(12100)
(11962)
(11453)
(11183)
(11065)
(9627)
(9608)
(9395)
(8779)
(8740)
(8708)
(8657)
(8488)
(7886)
(7833)
学科
(71250)
经济(71195)
管理(37798)
(36976)
方法(28697)
(28277)
企业(28277)
数学(24452)
数学方法(24229)
(21102)
中国(20450)
业经(19303)
地方(18395)
农业(14344)
(14259)
(14124)
产业(13003)
(11310)
贸易(11308)
(11264)
(10896)
(10873)
理论(10397)
(10274)
银行(10245)
(10230)
金融(10227)
信息(10021)
地方经济(9856)
(9801)
机构
大学(224096)
学院(223664)
(89676)
经济(87647)
管理(81359)
研究(78085)
理学(69615)
理学院(68699)
管理学(67370)
管理学院(66912)
中国(58170)
科学(49990)
(48175)
(42093)
(40538)
(39651)
研究所(37037)
中心(36652)
(35637)
业大(34630)
农业(33158)
(32902)
师范(32594)
财经(31719)
北京(30084)
(28668)
(28461)
经济学(28322)
(27967)
师范大学(26236)
基金
项目(149839)
科学(116938)
研究(110451)
基金(106095)
(92817)
国家(91993)
科学基金(77503)
社会(69874)
社会科(66099)
社会科学(66079)
(59948)
基金项目(55830)
(50345)
教育(50280)
自然(47753)
编号(46788)
自然科(46559)
自然科学(46543)
自然科学基金(45678)
资助(42028)
成果(38884)
重点(34386)
(34304)
(32362)
课题(32169)
(30501)
国家社会(29147)
科研(28578)
创新(28513)
项目编号(27903)
期刊
(99824)
经济(99824)
研究(63716)
中国(44137)
(38947)
学报(38431)
科学(33623)
(30553)
大学(28284)
管理(27039)
教育(26936)
学学(26213)
农业(25927)
(19888)
金融(19888)
技术(19445)
业经(17070)
财经(15673)
经济研究(15629)
图书(15524)
问题(14152)
(14088)
(13530)
(12073)
技术经济(11262)
书馆(11248)
图书馆(11248)
统计(10856)
商业(10586)
资源(10586)
共检索到3324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侯西龙  王晓光  段青玉  
[目的/意义]文化遗产图像是人类文化记忆的重要资源载体和表现形式,是人文学科研究的关键研究材料和重要研究对象。数字人文视域下,对文化遗产图像远读可视化开展系统性调研,将有助于进一步理解远读的概念,推动对海量文化遗产图像的数字人文研究与实践,实现对其价值的挖掘。[方法/过程]首先,从数字人文的远读理念出发分析文化遗产图像远读可视化的基础理论;其次,提出文化遗产图像远读可视化的构成框架,采用文献调研、案例分析、开放编码等方法,从远读可视化任务、可视化交互、图像视觉特征与属性、用户以及视觉呈现等维度对文化遗产图像远读可视化进行较为全面的剖析;再次,探讨文化遗产图像远读可视化的阅读路线与阅读结构;最后,总结梳理文化遗产图像远读可视化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结果/结论]远读已经运用在对文化遗产图像资源的分析与展示等方面,同时注重远读与细读的结合。对文化遗产图像远读可视化的阅读可以分为扁平型和递进型两种结构。文化遗产图像远读可视化仍具有较强的实验性质,在理论指导、智能化技术与方法应用、可视化交互与支撑人文研究等方面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赵智慧  
以来自Web of Science数据库有关文化遗产与数字化主题的552篇论文为研究对象,利用CiteSpace II可视化工具对所采集数据进行文献共引、关键词、名词短语、突发词等的分析与处理,揭示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的演进路径、研究热点与前沿。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胡娟  柯平  
文章从宏观政策和微观认知两个维度探索文化遗产数字人文研究推进策略。通过梳理我国文化遗产相关理论研究与国家政策文件,明确文化遗产数字人文研究的既有基础与政策依据;运用专家访谈法与内容分析法,获取研究者对我国文化遗产数字人文研究的见解;基于理论、政策与研究者见解,文章从研究环境塑造、研究者主题选择、研究人才培养、研究基础建设、研究机制构建五个方面构建我国文化遗产数字人文研究推进策略。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文庭孝  刘晓英  
文章从可视化和知识图谱角度,以CNKI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为基础,借助SATI、CITeSpACe、UCINeT和VOSVIewer软件,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现状、热点、前沿和趋势进行了总体分析。选择的可视化项目主要有:作者合作、机构合作、关键词共现。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我国非遗研究作者合作较少、机构合作稀少、关键词聚类簇不多,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合作、拓展领域、注重应用,才能取得突破。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卢世菊  周泽芳  
近年来,基于农业文化遗产这种独特资源的开发,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迅速发展,吸引了研究者的关注。该文从中国知网、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筛选出530篇国内外关于农业文化遗产旅游研究文献作为原始数据,应用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绘制出相应的科学知识图谱。从研究机构、研究作者、研究热点与研究前沿等方面,对农业文化遗产旅游研究进展进行文献计量分析。研究结论表明:1)从2006至2021年,国内外农业文化遗产旅游研究的发文量皆呈现整体向前推进的态势。2)国外研究机构以高校为主,同一国家内的机构合作紧密;国内研究机构集中于北京、南京所在的科研机构和各大高校,同一地域范围内的机构间合作紧密,以闵庆文、孙业红等为首的核心作者及其引领的团队取得的成果丰硕。3)在已有研究内容上,国外研究主要聚焦于乡村发展和遗产地农产品上;国内研究则集中于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价值评价、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旅游开发等方面。4)国外前沿研究以亚太地区为主战地,集中于遗产地产品品牌与旅游联动等方面;国内前沿研究集中在农业文化遗产旅游社区参与、发展与动态保护、开发对策等方面。对比借鉴国外研究,今后应进一步拓宽研究视野,采用多学科、跨学科的研究思路;应进一步拓展研究内容,重点关注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可持续旅游发展的体制机制、动态保护以及少数民族地区农业文化遗产旅游等方面的研究;应加强定量研究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开展多技术下的研究合作,使研究更具科学性和客观性。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胡以涛  惠富平  
针对农业文化遗产数字信息资源管理及价值再现挖掘,本研究从人文对象数字化实体信息抽取、元数据元素定义与描述规范构建、基于元数据的信息库建设、元数据应用体系构建四个环节,探索了利用元数据方法开展人文对象规范化信息组织的应用过程。文章以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为例,提炼了农业文化遗产数字资源的核心元数据集,选择了国际通用的都柏林元数据(DC)规范,并根据农业文化遗产特点进行元素扩展,采用RDF/XML描述方案,构建一套完整的人文对象数字资源元数据标准。实践表明,元数据方法的采用,有利于对数字人文对象的科学管理与研究应用。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胡娟  柯平  
文章聚焦文化遗产主题,利用内容分析法分析国外文化遗产的数字人文项目,归纳提炼了项目的立项依据、项目驱动、项目要素、项目成果和重点环节,分析其运行规律与特性,总结优秀经验并得出对我国文化遗产的数字人文研究的启示。研究认为,我国开展文化遗产的数字人文研究时,应当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推动商业机构参与文化遗产的数字人文研究,深入探索众包发展以及明确LAM机构在项目中的定位。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雪萍  
明清时期由运盐河、大运河、长江、淮河及其支流构建的淮盐运输线路,是一条覆盖江苏、安徽、江西、湖南、湖北、河南6省广大区域的文化线路。作为淮盐文化遗产最为集中的江苏,应在文化线路的视域下,认证淮盐文化遗产价值,确定保护对象,制定专项规划,率先实行淮盐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以系统地展示江苏淮盐区域的文脉及网络肌理,彰显其文化特质和精神风貌。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郑少济  马丽卿  
文化遗产不只是一段静态的"民族记忆"而或被束之高阁的"文化化石",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要求他要"活"在当下。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要以一种"活态"的状态借助产业资源、市场机制去激活其内在生命力。本文以文化旅游产业视角下对文化遗产的开发价值、保护模式进行研究,试图综合市场价值网络的诸多元素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相融合的动态保护模式,使文化遗产通过自身与当下社会间的互渗作用,将文化遗产富含的历史文化精粹重新融入到现代文明之中,同时现代生活方式与科学技术也将进一步激发文化遗产的创新机能。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萨如拉  谢芳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过度商品化和产业化,而忽视对其知识属性的考察,同时也存在过度保守化,忽视对其所蕴含知识潜力挖掘的问题。文章在知识审计视域下构建非遗知识审计模型,从知识拥有量、生存环境、历史沿革及市场需求等层面对贵州省黔东南地区丹寨县古法造纸技艺开展知识审计。审计结果表明:保护中缺少技术设备支持、资料记录;其兴衰取决于国家政治环境、市场需求大小、现代科技的影响;产品创新可以提升其经济价值;生产性保护基地和研习所的设立行之有效等。提升生产性保护效能应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完善资料记录、加强物质保障、提升经济价值和扩大需求信息供给。为此,知识审计也将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效能提升的有效工具。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崔杨柳  吴衍发  
绿色美学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理论指导,同时也是乡村文化生态建设的内在旨归。基于绿色美学中构建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和谐的原理,考察徽州屏山村木雕文化遗产,可以发现,它是在屏山村特定的生态语境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并且其内在生态与外在生态的诸要素相互联结,共同构建了屏山村的文化生态秩序。文章针对徽州屏山村木雕存在的人为破坏和自然环境损害两个方面的问题,提出了完善科学的管理机制、增强村民的文化自信、坚持整体性保护原则、转向遗产生活性保护等路径,以促进屏山村文化生态的和谐有序发展,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乡村文化生态建设提供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可能。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孙翌   刘宁静   周锋  
[目的/意义]名人特藏资源是图档博领域的重要藏品之一,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史料价值和精神价值。名人特藏空间作为名人特藏的展示、宣传与服务场所,始终在尝试构建各类交互式名人特藏服务。数字人文的“发现”“重构”和“故事化”契合名人特藏的展示需求。探索以数字人文视角,形成具有可借鉴、推广的名人特藏空间可视化应用实践与服务策略。[方法/过程]以名人特藏空间的可视化服务为研究对象,设计与分析可视化建设的总体思路与构成要素。在此基础上,采用多层次模块化的方式进行服务设计与规划,提出名人特藏空间的可视化服务架构,并以李政道特藏空间建设为案例进行实践研究,以服务应用为导向,探索名人特藏资源知识组织与可视化应用的传递机制。[结果/结论 ]探索名人特藏空间的可视化服务,是特藏空间服务的创新路径。通过知识组织与展示,它打破名人特藏资源静置的局限性,推进名人特藏资源在空间表现形式上的开发和价值挖掘,并构筑新的知识图谱集群的知识网系,实现空间知识图谱全景集汇。
[期刊] 中国图书馆学报  [作者] 祝蕊   刘炜   付雅明  
文化遗产是人类精神或物质产品的沉淀和遗存。在正在到来的Web3.0时代,文化遗产将会呈现许多全新的形态和应用方式,相关技术将从全方位多角度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产生颠覆性的影响,并对其价值实现起到前所未有的促进作用,文化遗产在Web3.0时代必将成为各类元宇宙开发的重要来源和内容源泉。本文梳理了文化遗产的概念,对文化遗产的价值理论进行回顾,重新审视文化遗产的价值建构在新技术革命中的适应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在Web3.0环境下文化遗产全面价值重构的实现路径与可能方式,探讨通过数据化、资产化和虚拟化,使文化遗产的内在存在价值和外在价值得到充分的显式化和外化,以此作为文化遗产价值重构的基本方法,最终为文化遗产的价值实现提供基础。图2。表2。参考文献40。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徐彤阳  韩怡敏  
图书馆肩负着保护文化遗产的功能,在开展文化遗产数字化项目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文章通过文献研究与网络调查,对日本图书馆文化遗产数字化项目的开展情况进行了回顾,剖析了项目的实践特征,据此总结出日本图书馆开展文化遗产数字化项目的经验,提出了加大地方特色文化遗产传承力度、加强资源数据库建设、促进多方协作以及拓宽开发渠道四个方面的建议,以期推动我国图书馆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谢梅  赵森  臧雨琪  
【目的/意义】数字化技术的迅猛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播提供了新的机遇与途径,厘清我国非遗数字化研究进程,有助于客观反映非遗保护和传播研究的现状及问题,为非遗数字化研究推向深入,提升学术研究对现实实践行为的指导作用有重要意义。【设计/方法】运用CiteSpace对CNKI收录的188篇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的核心期刊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及可视化分析,在对研究文献进行基本状况分析的基础上,绘制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的趋势图谱与聚类图谱。【结论/发现】现有研究成果相对独立,存在着政策导向与技术驱动的双重特征,跨学科与个案研究的研究方法在该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但目前仍存在研究框架尚未形成、技术边界问题有待讨论、重技术描述轻体系构建等问题。因此,加强系统性理论建设、深化跨学科研究、采取多种研究方法、注重前沿技术发展应是下一步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的重点。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