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119)
- 2023(11414)
- 2022(9455)
- 2021(8550)
- 2020(6942)
- 2019(15862)
- 2018(15950)
- 2017(30671)
- 2016(16860)
- 2015(19074)
- 2014(19204)
- 2013(19009)
- 2012(17376)
- 2011(15561)
- 2010(15527)
- 2009(14179)
- 2008(13599)
- 2007(11768)
- 2006(10381)
- 2005(9074)
- 学科
- 济(68857)
- 经济(68775)
- 管理(50070)
- 业(46595)
- 企(39418)
- 企业(39418)
- 方法(30535)
- 数学(26133)
- 数学方法(25809)
- 业经(19764)
- 农(18037)
- 中国(17871)
- 财(16346)
- 学(14903)
- 地方(14108)
- 农业(12162)
- 制(12060)
- 理论(12018)
- 产业(12003)
- 和(11426)
- 贸(11388)
- 贸易(11380)
- 易(11024)
- 技术(10924)
- 银(10782)
- 信息(10756)
- 银行(10750)
- 环境(10549)
- 教育(10520)
- 务(10462)
- 机构
- 大学(239950)
- 学院(237472)
- 管理(98815)
- 济(89285)
- 经济(87112)
- 理学(85755)
- 理学院(84841)
- 管理学(83432)
- 管理学院(83002)
- 研究(75821)
- 中国(56212)
- 京(51332)
- 科学(48114)
- 财(41254)
- 所(36919)
- 农(35587)
- 中心(35455)
- 业大(35382)
- 江(34753)
- 研究所(33743)
- 财经(33253)
- 北京(32540)
- 范(32529)
- 师范(32267)
- 经(30114)
- 州(28934)
- 院(27921)
- 农业(27714)
- 师范大学(26112)
- 经济学(25511)
- 基金
- 项目(166720)
- 科学(130738)
- 研究(124316)
- 基金(119903)
- 家(103331)
- 国家(102419)
- 科学基金(88679)
- 社会(76847)
- 社会科(72766)
- 社会科学(72748)
- 省(65365)
- 基金项目(64034)
- 自然(57412)
- 教育(56387)
- 自然科(56038)
- 自然科学(56027)
- 自然科学基金(54988)
- 划(54655)
- 编号(52160)
- 资助(48737)
- 成果(42493)
- 重点(36422)
- 部(35879)
- 课题(35096)
- 发(34925)
- 创(34633)
- 项目编号(32596)
- 创新(32165)
- 科研(31701)
- 大学(31130)
- 期刊
- 济(97397)
- 经济(97397)
- 研究(70745)
- 中国(43209)
- 学报(36970)
- 管理(35295)
- 科学(33656)
- 农(32159)
- 教育(29991)
- 财(29855)
- 大学(27902)
- 学学(25612)
- 农业(22546)
- 技术(20807)
- 融(19655)
- 金融(19655)
- 图书(18233)
- 业经(16615)
- 财经(15241)
- 经济研究(14632)
- 理论(13347)
- 经(12778)
- 实践(12645)
- 践(12645)
- 问题(12604)
- 书馆(12429)
- 图书馆(12429)
- 科技(12000)
- 情报(11617)
- 技术经济(11476)
共检索到34295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于英香
数字人文是近年来人文社科与信息管理领域的研究热点,学界对其认识尚未统一,批判与反思同数字人文相依相伴,数字人文研究进程中争议与分歧不断。论文试图基于数字人文与其潜在对话者比较的视角,从数字人文的概念、研究主体、研究范式、技术工具4个层面梳理这些争议,以求在争议的探讨中构建共识。论文从伞状界定的困境解读数字人文的概念论争;从角色冲突与角色建构的视角探究数字人文研究主体的衍化;从人文研究科学化与人文精神对立的视角分析数字人文研究范式的异化;从数字人文研究标签化与算法化风险的视域反思数字技术应用的工具悖论。
关键词:
数字人文 数字技术 角色冲突 人文精神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孙辉
[目的/意义]数字人文是一种新型研究范式,需要对其研究价值、驱动模式、成果质量、知识服务等进行思考。[方法/过程]透视数字人文的研究机理,基于独立性和关联性原则描述数字人文的研究框架,认为其由网络计算存储层、人文学理层、资源层、问题层、模型层等11个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的功能层组成,并对各层次的功能、特点、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结果/结论]数字人文融合人文专业和信息技术专业知识,其研究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人文学理在数字人文研究中起主导作用;数字人文研究存在很多风险点,成果质量需控制;需要建立新型交流评价机制。研究还给出学科馆员和出版商参与建设数字人文项目的可操作路径。
关键词:
数字人文 分析框架 学科服务 语义出版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潘雨亭 柯平
[目的/意义]考察人文领域开展数字人文研究的现实情况,把握人文学者对数字人文的看法,为数字人文发展提供重要参考。[方法/过程]学科领域期刊的发文情况反映了当前该学科领域的关注与侧重,选取文学、历史、哲学、语言、艺术5个学科作为人文学科代表,以这些学科CSSCI核心期刊发表的106篇数字人文主题文章为研究对象,结合文献计量、关键词分类统计等量化思想,对文章内容展开深入分析。[结果/结论 ]人文领域核心期刊中数字人文尚未成为关注焦点,但诸多知名人文学者已经介入数字人文研究;已有研究以质性为主,缺少实践探索;数字人文在不同学科呈现不同特点:莫莱蒂及其远读思想对文学领域数字人文研究产生极大影响,历史领域集中以清代为主要数字人文研究朝代,数字人文翻译研究以及数字人文对外语专业发展产生的影响是语言学者关注的重点,艺术领域的数字人文研究显著聚焦在电影领域;人文学者认为数字人文难以突破既有研究框架,无法平衡与中国传统阐释学之间的矛盾,对数据库质量、中文字符特殊性、研究范式等方面问题持有困惑。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蔡迎春
基于中美数字人文研究的差异性,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深层原因,阐述图情领域理论与方法是支撑数字人文的基础,数字人文跨学科性期待人文学者的更多关注,数字工具与技术方法赋能数字人文良性发展。以此呼吁国内数字人文研究,要突破以图情领域为主的研究局面,加强跨学科交流与合作,构建数字人文教育与培训体系。同时,图书馆要充分考量具体人文教学科研情景,建立有效的跨学科合作关系,嵌入人文学者学术研究过程中,依靠图书馆学专业知识和技能、丰富的馆藏特色资源,以及先进的数字技术和方法,支撑数字人文研究与项目的开展,以加速技术与人文的有效融合。
关键词:
数字人文 跨学科研究 图情领域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蔡迎春
基于中美数字人文研究的差异性,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深层原因,阐述图情领域理论与方法是支撑数字人文的基础,数字人文跨学科性期待人文学者的更多关注,数字工具与技术方法赋能数字人文良性发展。以此呼吁国内数字人文研究,要突破以图情领域为主的研究局面,加强跨学科交流与合作,构建数字人文教育与培训体系。同时,图书馆要充分考量具体人文教学科研情景,建立有效的跨学科合作关系,嵌入人文学者学术研究过程中,依靠图书馆学专业知识和技能、丰富的馆藏特色资源,以及先进的数字技术和方法,支撑数字人文研究与项目的开展,以加速技术与人文的有效融合。
关键词:
数字人文 跨学科研究 图情领域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袁一帆
[目的/意义]通过对国外高校数字人文教育现状的调研,为我国高校数字人文教育管理发展提供更为全面和客观的发展建议。[方法/过程]采取文献调研法、网络调研法和内容分析法,以32所国外高校数字人文课程为样本,从其所属部门、课程设置、教育对象、课程内容、教育形式、培养目标等情况分析国外高校数字人文教育现状,并归纳出其特色。[结果/结论]借鉴国外高校数字人文教育的经验,我国高校数字人文教育应该立足本土、树立技术思维和人文理念的教学观念,数字人文教育跨界融合,优化数字人文课程体系,强化以课程教学和项目实践为主的多种灵活教学形式互补,重视数字人文个性化能力、项目实践等素养的培养等方面采取措施,以期促进我国高校数字人文教育可持续的发展。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余小茅
本文以人文关怀为教育研究方法的价值取向 ,分别从教育学研究对象、教育理想、教育过程、教育方法等四个方面阐明了教育研究宜取人文关怀的极端重要性 ,也将为丰富我国教育研究方法论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
教育研究 方法论 人文关怀 人学
[期刊]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作者]
陈海珠 包平
从20世纪后半叶开始至今,文理学科融合、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的跨学科研究的不断涌现,是当代科学史上的一个显著时代特征。数字人文,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例。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数字人文在传统人文学科领域的渗透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取得了丰硕成果,出现了"数字人文"学术共同体及其研究范式。作者采用网络文献收集整理,相关学术论著文献研读与内容分析等方法,对数字人文在人文学科,主要是历史学学科领域应用与渗透的历史、过程及现状进行归纳总结和评价,进而提出关于数字人文对史学等传统人文学科研究手段和研究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慕宝龙
"教师专业自主"概念的论争继承了哲学、伦理学等领域对"自主"概念论争的基本视角与传统,也结合了教育与教师工作的专业性特征。"教师专业自主"概念论争的权利与自由、意识、能力、专业特质等视角事实上是对"教师专业自主"这一概念体系中不同概念子集及其基本概念的论述。"教师专业自主"的概念体系性特征是我们深入理解、划分概念的基本出发点和前提。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陈静静
当前的课程论争主要围绕"新课改是否轻视知识",是否应该"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新课改"是否脱离中国国情"等重点问题展开。这表明教育理论界在教育目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发展观上存在着一定的分歧,笔者从三个方面入手,结合我国教育教学实际。对课程改革的合理性进行了系统分析,并从政府、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的角度,就如何深化改革,促进我国教育的持续、和谐发展提供了建议。
关键词:
课程改革 论争 国情 再思考
[期刊] 图书情报知识
[作者]
夏翠娟
2019年1月10日,在第十六届"中国十大学术热点"发布会上,"大数据视域下数字人文研究"进入2018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为近年来快速兴起的数字人文浪潮又增一波推力。大数据、语义网、机器学习、GIS、数据可视化、VR/AR等技术被广泛深入地应用于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过程中,更好地支持基于大规模数据、事实和知识的量化研究和循证实践。催生了文本分析法、社会网络关系分析法、空间分析法等新型研究方法,引入了
关键词:
数字人文 图书馆 人文研究 网络基础设施
[期刊] 图书情报知识
[作者]
张斌 李子林
[目的/意义]深入探索档案馆在数字人文浪潮下的发展路径,是档案界在人文研究与数字技术交融互动的时代背景下作出的积极回应。[研究设计/方法]通过分析数字人文与档案馆的关系脉络,厘清数字人文对我国档案馆职能定位、业务工作和人员发展的影响,从服务观念、工作体制、资源建设、业务内容、人员结构五个方面指明新时期我国档案馆的发展方向。[结论/发现]提出我国档案馆应树立用户细分的档案人文服务理念,确立"跨界合作式"档案馆数字人文项目开展机制,搭建以"档案文献"为核心的数字人文仓储,设计"贴合文化认知需求"的档案用户界面,培养或引进"数字人文型"档案馆馆员。[创新/价值]较为全面系统地探讨档案馆与数字人文的本质关联,一定程度弥补图情档学科下档案领域参与数字人文理论、实践研究的缺位。
关键词:
数字人文 档案馆 职能转变 创新发展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顾钰民 贾青青
说明了研究生应该掌握人文知识,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应掌握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道理,完善自身的人格;应具有人文精神,以利于成才。认为院士宣讲人文是对研究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朱姝
剖析数字人文在智慧文旅中的应用案例,可为我国公共图书馆开展数字人文项目建设提供启示与对策。文章通过“云游敦煌”“从武康路出发”两个基于数字人文的智慧文旅应用案例分析,梳理出数字人文项目建设流程及其智慧文旅特色应用功能,以此对标分析公共图书馆开展数字人文项目建设的优势和困境;从构建特色主题智慧数据资源、建设数字人文基础设施、协同多元主体参与促进智慧文旅应用可持续发展、以合作促培养项目建设人员等方面,提升公共图书馆数字人文项目建设品质,促进智慧文旅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数字人文 智慧文旅 公共图书馆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张宏玲 沈立力 韩春磊 付雅明
大语言模型是人工智能在大规模预训练语料语言模型领域突破性的应用,给传统的知识理解、处理与服务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文章通过文献调研和专家访谈,运用扎根理论从ChatGPT的数字人文工具价值,大语言模型中的汉语语料库,图书馆的汉语语料库建设工作,大语言模型带来的数据伦理四个方面对专家访谈资料进行内容分析,探讨大语言模型带给图书馆数字人文工作的挑战;基于文献、场景应用及专家见解,文章从数据确权及版权保护、语言文化的差异及偏见、技术应用边界,标准规范四个方面详述了图书馆数字人文工作实践的深层应对思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