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859)
- 2023(15611)
- 2022(12738)
- 2021(11768)
- 2020(9553)
- 2019(22480)
- 2018(22747)
- 2017(42273)
- 2016(23042)
- 2015(26088)
- 2014(26296)
- 2013(25661)
- 2012(23313)
- 2011(21096)
- 2010(21376)
- 2009(19440)
- 2008(19163)
- 2007(16636)
- 2006(14920)
- 2005(13383)
- 学科
- 济(91726)
- 经济(91609)
- 管理(65174)
- 业(59971)
- 企(51955)
- 企业(51955)
- 方法(39352)
- 数学(32716)
- 数学方法(32176)
- 业经(25173)
- 中国(25141)
- 农(23269)
- 财(22792)
- 学(22548)
- 制(19401)
- 理论(18855)
- 地方(17189)
- 和(15499)
- 农业(15413)
- 银(15387)
- 贸(15334)
- 银行(15331)
- 贸易(15325)
- 易(14850)
- 行(14656)
- 融(14629)
- 金融(14626)
- 教育(14445)
- 技术(13916)
- 体(13647)
- 机构
- 大学(331481)
- 学院(327401)
- 管理(126623)
- 济(123409)
- 经济(120433)
- 研究(113235)
- 理学(108938)
- 理学院(107664)
- 管理学(105541)
- 管理学院(104950)
- 中国(83872)
- 京(72571)
- 科学(72281)
- 财(58854)
- 所(57928)
- 农(54483)
- 研究所(52813)
- 中心(50304)
- 业大(50050)
- 江(49019)
- 北京(46467)
- 范(46058)
- 财经(45981)
- 师范(45544)
- 农业(42841)
- 经(41716)
- 院(41455)
- 州(39761)
- 师范大学(36841)
- 技术(36833)
- 基金
- 项目(222438)
- 科学(172937)
- 研究(162554)
- 基金(158637)
- 家(139539)
- 国家(138372)
- 科学基金(117427)
- 社会(99231)
- 社会科(93752)
- 社会科学(93719)
- 省(87048)
- 基金项目(82861)
- 自然(76854)
- 教育(75248)
- 自然科(75028)
- 自然科学(75006)
- 划(74006)
- 自然科学基金(73631)
- 编号(67356)
- 资助(65725)
- 成果(56179)
- 重点(50149)
- 部(47930)
- 课题(47240)
- 发(47131)
- 创(46264)
- 创新(43067)
- 科研(42481)
- 项目编号(41760)
- 大学(41231)
- 期刊
- 济(138987)
- 经济(138987)
- 研究(100217)
- 中国(67825)
- 学报(56226)
- 科学(50010)
- 农(49008)
- 管理(48247)
- 教育(46392)
- 财(44407)
- 大学(42119)
- 学学(38912)
- 农业(33893)
- 技术(29276)
- 融(27856)
- 金融(27856)
- 财经(22284)
- 业经(22087)
- 经济研究(22074)
- 图书(21179)
- 经(19015)
- 业(17774)
- 问题(17199)
- 理论(16448)
- 科技(16154)
- 版(15861)
- 技术经济(15130)
- 实践(15122)
- 践(15122)
- 现代(14502)
共检索到4907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图书馆学报
[作者]
夏翠娟
对数字人文和包括语言学、文学、历史学、艺术学等在内的传统人文学科来说,元宇宙和新一代AI技术正在成为库恩所谓“范式革命”的潜在驱动力。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数字人文发展脉络的梳理,基于范式转向的视角分别提出国内外数字人文发展的分期,并从人文研究的数字方法和方法论的形成和嬗变两个层面分析了国外数字人文发展的理论沿革和从人文计算向数字人文的话语转变和范式转向的生发机理,以考察中国数字人文从传统人文到人文计算、从人文计算到数字人文、从数据驱动到AI驱动的范式转向情况,试图回答以元宇宙和新一代AI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标识的后数字时代需要怎样的人文研究,并初步规划出后数字时代数字人文的领域蓝图和研究框架。得出如下结论:一是国外数字人文范式转向的本质和共性表现在人文研究的数字方法从以数据建模为主向以界面批判为主转向,方法论从以计算思维为主向计算思维和批判思维同时运用且以批判思维为主转向;二是中国数字人文并未全部完成人文计算向数字人文的转向,大量的实践工作仍然围绕数据建模工作,方法论仍以计算思维为主、批判思维运用不够;三是新一代AI可能引发的科学研究范式革命有望解决以数据驱动的第四范式为主导的数字人文领域现存的困境,但还需满足一定的条件;四是后数字时代的数字人文研究应从重视批判思维的运用、将技术产生的新的人文问题纳入数字人文研究的范畴、重新认识人文与技术的关系将技术不仅作为方法还要作为研究对象等方面展开。图1。表3。参考文献48。
[期刊] 图书情报知识
[作者]
刘圣婴 王丽华 刘炜 刘倩倩
[目的/意义]数字人文的兴起正在带来人文研究的范式变革,数字人文平台作为向各学科人文学者提供研究素材的基础设施,同时也是数字化研究方法的承载者,平台建设的推动能够丰富数字人文的方法论体系,促成一种新的数字人文研究范式的确立。[研究设计/方法]考察了数字人文的特点,提出了数字人文研究的范式框架;结合目前国内数字人文年会上展示的项目与论文成果,讨论了中文数字人文资源平台的建设问题,着重研究了功能需求和发展趋势;最后,以上海图书馆正在开发中的“历史人文大数据平台”为案例,阐述了这些思考成果的具体应用。[结论/发现]具体将数字人文平台分为文献层、数据层、接口层、工具层和展现层等层次结构,使其各司其职且相互依存。针对中文数字人文的方法学特点,归纳了平台的不同类型,并对如何具备系统先进性、资源完整性、功能完备性、工具丰富性与用户友好性提出了设计原则。[创新/价值]提出了由技术、过程和行为构成的数字人文研究范式,在数字人文平台中将这三个方面与人文资源相结合,成为数字人文研究基础设施的基本组成;对于数字人文平台建设则提出,除了需要关注技术架构之外,还需要将以领域知识为特征的内容架构单独提取进行设计和实现,并探讨了以语义技术(知识图谱)进行实现的基本做法。
[期刊]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作者]
陈海珠 包平
从20世纪后半叶开始至今,文理学科融合、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的跨学科研究的不断涌现,是当代科学史上的一个显著时代特征。数字人文,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例。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数字人文在传统人文学科领域的渗透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取得了丰硕成果,出现了"数字人文"学术共同体及其研究范式。作者采用网络文献收集整理,相关学术论著文献研读与内容分析等方法,对数字人文在人文学科,主要是历史学学科领域应用与渗透的历史、过程及现状进行归纳总结和评价,进而提出关于数字人文对史学等传统人文学科研究手段和研究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黄水清
在归纳总结人文计算的价值意义并简单回顾人文计算产生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对比了人文计算与数字人文两个概念的异同,认为用人文计算表述更精准,数字人文一词有一定的歧义。分析了当前人文计算研究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人文计算的五阶段范式作为人文计算的规范化研究方法,并对其中的若干关键环节进行了深入探讨。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廖开际 吕君杰 席运江
传统的知识管理研究大体沿着技术范式科学学研究和人文范式两条线进行。为了解决目前知识管理实践中存在的人文与技术脱节的问题,分析影响组织知识管理的关键人文因素,定义知识管理技术系统的生命周期,提出了技术与人文环境的融合要从技术系统规划开始,并贯穿系统的分析、设计、实现和使用整个生命周期。在此基础上,构造知识管理的人文与技术(H&T)融合矩阵,知识管理的实施必须考虑到H&T矩阵中各融合点的融合机制。该模型为组织知识管理的实施提供理论和方法指导。
关键词:
知识管理 人文范式 技术范式 范式融合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胡剑光 辛星 张奎
数字与人文的结合从学科上代表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统一,从研究内容上是技术与人文的统一,从方法论上是定量与定性的统一。学科交叉、创新思维的研究范式,对大学图书馆数智化转型具有示范借鉴意义。从馆藏布局、时空管理、资源建设、知识挖掘与利用、技术支持和知识服务人员等六个方面,详细阐述转型需要应对的挑战,以及数字人文理念带给大学图书馆发展的启示。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林施望
人文计算(Humanities Computing)与数字人文(Digital Humanities)常被认为肇始于罗伯特·布萨(Roberto Busa S. J.),但"人文计算"与"数字人文"并不完全相同。文章通过梳理人文计算的定义,考察人文计算与数字人文各自的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在此基础上,构建人文计算与数字人文的关系,追溯人文计算向数字人文转变的历史过程。
关键词:
数字人文 人文计算 数字人文发展史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于英香
数字人文是近年来人文社科与信息管理领域的研究热点,学界对其认识尚未统一,批判与反思同数字人文相依相伴,数字人文研究进程中争议与分歧不断。论文试图基于数字人文与其潜在对话者比较的视角,从数字人文的概念、研究主体、研究范式、技术工具4个层面梳理这些争议,以求在争议的探讨中构建共识。论文从伞状界定的困境解读数字人文的概念论争;从角色冲突与角色建构的视角探究数字人文研究主体的衍化;从人文研究科学化与人文精神对立的视角分析数字人文研究范式的异化;从数字人文研究标签化与算法化风险的视域反思数字技术应用的工具悖论。
关键词:
数字人文 数字技术 角色冲突 人文精神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刘琼 卢章平 李永卉 苏文成
2017年7月1-2日南京大学召开“数字人文:大数据时代学术前沿与探索”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围绕数字人文的前沿问题展开深入研讨。从与会学者的学术背景发现,数字人文研究学者既来自历史、地理、文学、艺术等学院,也来自统计科学研究中心、数字化设计研究所等科研单位,以及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机构;从研究内容发现,数字人文学科结构涵盖历史地理信息技术、数字史学、文学、艺术、数字博物馆等,技术结构包括数字计算、关联网络、数据统计、文本识别、主题分类、数学建模等。文章从图书馆的角度对数字人文的发展提出了思考与展望。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余东升
教育研究中存在着科学范式和人文学范式,质性研究其实就是教育学中的人文学范式。德语Buildung一词在哲学和教育中内涵的演变,表明教育是个体生活世界的重要表现。在教育活动中,个体一方面受到传统和已有的意义世界的"型塑",另一方面,又在接受这一"型塑"的过程中不断生成新的意义世界。因此,教育体现出人文世界的整体性、个别性、差异性和丰富性。教育本身就是一种人文实践活动。自然科学的方法在揭示教育的上述特征时,明显有其局限性。而质性研究秉承经验描述及阐释学的方法,在研究教育的人文性方面,有着十分恰当的适切性。质性研究最终又必然走向行动研究,从而将教育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统一于教育活动中,统一于人的生活世界...
关键词:
质性研究 人文学 范式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王琳
认为作为人文科学基础的解释学对情报学人文研究范式的巩固和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从解释学角度对实现情报学人文研究范式发展的具体途径进行讨论,包括以人为中心的研究思路、强调历史社会文化情境、学科传统与权威的重要性、整体性方法的凸现以及对实践作用的再认识等。
关键词:
哲学解释学 情报学 人文研究范式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胡娟 柯平
文章聚焦文化遗产主题,利用内容分析法分析国外文化遗产的数字人文项目,归纳提炼了项目的立项依据、项目驱动、项目要素、项目成果和重点环节,分析其运行规律与特性,总结优秀经验并得出对我国文化遗产的数字人文研究的启示。研究认为,我国开展文化遗产的数字人文研究时,应当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推动商业机构参与文化遗产的数字人文研究,深入探索众包发展以及明确LAM机构在项目中的定位。
关键词:
数字人文 文化遗产 科研项目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钱国富
《走向数字人文:实践、训练与研究》一书从概念、实践、教育和研究等多视角考察了数字人文领域的相关概念和进展,是一本关于数字人文的简明“百科”。文章对该书的体例、内容进行全面评价,分析其对图书馆开展数字人文服务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
数字人文 简明百科 图书馆 书评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饶俊丽
数字人文发端于图书文献等信息资料的数字化处理,“数字化+人文学”的结合产生了交叉学科领域研究,极大地改变了传统人文研究的认知思维和知识结构,导致了学术领域内研究范式的变革,其中“数字化”传播的意义构成了与当代符号学的可能交界面,数字人文在从技术手段问题向人文向度问题的交互命题转化的同时也将数字人文导向了更为系统复杂性和思维多元性。
关键词:
数字人文 数字化 符号学 人文向度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周琼 胡礼忠
"数字人文"这个新兴的学术领域给人文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为信息时代图书馆服务带来巨大挑战。随着"数字人文"时代的到来,图书馆员应把握契机,发挥自身技术与服务优势,系统开展资源建设,注重数据库建设与应用,运用新技术完善知识服务。
关键词:
数字人文 图书馆员 资源建设 知识服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