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968)
- 2023(18435)
- 2022(15305)
- 2021(13820)
- 2020(11338)
- 2019(25289)
- 2018(25114)
- 2017(47732)
- 2016(25958)
- 2015(28763)
- 2014(28640)
- 2013(28524)
- 2012(26483)
- 2011(24119)
- 2010(23954)
- 2009(21515)
- 2008(20807)
- 2007(18402)
- 2006(16254)
- 2005(14342)
- 学科
- 济(113381)
- 经济(113280)
- 管理(74755)
- 业(72634)
- 企(57967)
- 企业(57967)
- 方法(45855)
- 数学(39439)
- 数学方法(39069)
- 中国(31588)
- 农(31197)
- 业经(28199)
- 地方(27658)
- 学(24732)
- 财(23962)
- 技术(21628)
- 农业(21499)
- 环境(20748)
- 贸(20706)
- 贸易(20693)
- 易(20031)
- 产业(18238)
- 制(18190)
- 和(17269)
- 银(16949)
- 银行(16874)
- 融(16491)
- 金融(16490)
- 理论(16452)
- 行(16218)
- 机构
- 学院(374539)
- 大学(374520)
- 济(151206)
- 经济(148103)
- 管理(146841)
- 研究(131656)
- 理学(127291)
- 理学院(125835)
- 管理学(123744)
- 管理学院(123079)
- 中国(95562)
- 科学(84168)
- 京(80818)
- 农(69746)
- 所(67247)
- 财(64986)
- 研究所(61760)
- 业大(61491)
- 中心(58902)
- 农业(54936)
- 江(54895)
- 财经(52442)
- 北京(51021)
- 范(49734)
- 师范(49117)
- 院(47809)
- 经(47805)
- 经济学(45208)
- 州(44566)
- 技术(41177)
- 基金
- 项目(262502)
- 科学(205436)
- 基金(189219)
- 研究(187392)
- 家(167806)
- 国家(166424)
- 科学基金(141550)
- 社会(118427)
- 社会科(112490)
- 社会科学(112464)
- 省(103932)
- 基金项目(100955)
- 自然(92829)
- 自然科(90642)
- 自然科学(90620)
- 自然科学基金(88991)
- 划(87592)
- 教育(84327)
- 资助(76579)
- 编号(75038)
- 发(60249)
- 重点(59310)
- 成果(58973)
- 部(56351)
- 创(55336)
- 课题(52016)
- 创新(51686)
- 科研(50081)
- 国家社会(49077)
- 计划(48955)
- 期刊
- 济(165104)
- 经济(165104)
- 研究(107611)
- 中国(73134)
- 学报(65785)
- 农(63196)
- 科学(58826)
- 管理(53246)
- 大学(48496)
- 财(46336)
- 学学(45856)
- 农业(44028)
- 教育(40585)
- 技术(33407)
- 融(31206)
- 金融(31206)
- 业经(28960)
- 经济研究(26543)
- 财经(24795)
- 业(23029)
- 问题(21753)
- 经(21360)
- 科技(20817)
- 图书(20476)
- 技术经济(19468)
- 版(17692)
- 商业(17460)
- 业大(17375)
- 理论(17020)
- 资源(16809)
共检索到54745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易子榆 魏龙 王磊
全球经济正在步入以数字和绿色发展为特征的新时代。基于OECD国际投入产出表2005~2018年66个国家的数据,文章将数字产业技术发展影响碳排放强度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纳入同一框架,并采用PVAR模型对综合效应做进一步研究。研究发现:(1)数字产业自身技术发展的过程会增加碳排放强度,但能通过赋能上下游产业技术革新实现碳减排,整体上有效推动国家低碳转型发展。(2)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是数字产业技术发展降低碳排放强度的主要路径。(3)相比于数字制造部门,数字服务部门技术水平提升会引致更多的碳排放,但技术赋能的碳减排效应也更显著。(4)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不仅有利于降低数字产业技术发展中产生的碳排放,还能进一步释放数字产业技术赋能的碳减排能力。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鹏飞 韩晓琳
大力发展数字技术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手段,在理论分析数字技术对碳排放作用机制的基础上,从基础设施建设、要素投入与产出、数字化产业发展、数字交易发展四个维度构建数字技术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2013—2021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面板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发现:(1)数字技术发展会显著抑制碳排放水平,且该结论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2)采用中介效应模型检验发现,数字技术通过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调整和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来实现碳减排。(3)相较于经济规模较小和教育规模较小的省份而言,经济规模较大和教育规模较大的省份,数字技术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程度更高。(4)数字技术会通过空间虹吸效应负向作用于邻近区域的碳排放。研究结论丰富了数字技术发展与碳排放的相关研究,也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碳减排提供了思路。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鹏飞 韩晓琳
大力发展数字技术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手段,在理论分析数字技术对碳排放作用机制的基础上,从基础设施建设、要素投入与产出、数字化产业发展、数字交易发展四个维度构建数字技术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2013—2021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面板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发现:(1)数字技术发展会显著抑制碳排放水平,且该结论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2)采用中介效应模型检验发现,数字技术通过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调整和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来实现碳减排。(3)相较于经济规模较小和教育规模较小的省份而言,经济规模较大和教育规模较大的省份,数字技术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程度更高。(4)数字技术会通过空间虹吸效应负向作用于邻近区域的碳排放。研究结论丰富了数字技术发展与碳排放的相关研究,也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碳减排提供了思路。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孙欣 芮雪雨
数字普惠金融作为一种新兴金融形态,为实现“双碳”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以2011—2021年中国279个城市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运用基准回归模型、面板门槛模型以及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了城市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能够显著降低碳排放强度,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仍然成立;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和异质性;数字普惠金融会因自身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发展水平和绿色金融发展水平的不同对碳排放强度产生非线性影响。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雪 王永平 王静
文章基于中国31个省份2011—2020年的面板数据,在运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测度数字乡村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通过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考察数字乡村发展对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并利用分组回归模型从地理区位、农业生产功能和农业生产对象三个维度进行异质性分析。研究发现,数字乡村发展通过规模经营效应、结构优化效应和技术进步效应三种渠道显著降低了农业碳排放强度。数字乡村发展对农业碳排放强度的抑制作用在中西部地区、粮食主产区和平衡区以及种植业区和畜牧业区尤为显著。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潘颖
为了对技术发展路径中关键技术的选择更为准确,文章综合专利直接被引和间接被引的信息设计了专利引证强度指标,并将该指标和专利引用网络思想相结合提出了关键技术发展路径算法。以电动汽车为例进行方法验证,并对其中最大的技术子图进行了聚类分析、4个发展阶段的解读和技术创新点的判断。结果显示该方法不仅有助于简化技术发展的复杂结构,勾勒出由关键技术组成的发展路径,同时对技术创新点预测也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关键词:
专利 技术发展路径 聚类分析 社会网络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宽 史磊 张弘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生力军和引领力量,探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机制,对实现我国“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6—2022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利用空间杜宾模型、中介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实证分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对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1)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对农业碳排放强度存在明显的“减碳效应”且具有空间溢出特征,本地区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对相邻地区农业碳排放存在“减碳效应”。(2)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土地规模经营、科技投入、人力资本投入间接路径实现“减碳效应”。(3)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对农业碳排放强度具有非线性影响,随着农业机械化效率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减碳效应”也会提高。因此,要继续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固碳减排方面的优势,深入推进低碳农业的发展。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宽 史磊 张弘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生力军和引领力量,探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机制,对实现我国“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6—2022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利用空间杜宾模型、中介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实证分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对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1)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对农业碳排放强度存在明显的“减碳效应”且具有空间溢出特征,本地区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对相邻地区农业碳排放存在“减碳效应”。(2)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土地规模经营、科技投入、人力资本投入间接路径实现“减碳效应”。(3)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对农业碳排放强度具有非线性影响,随着农业机械化效率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减碳效应”也会提高。因此,要继续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固碳减排方面的优势,深入推进低碳农业的发展。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李朋林 候梦莹
选取2013~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基于遗传算法的投影寻踪模型构造省级层面的数字经济发展指数,通过双向固定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对降低碳排放能够起到十分显著的促进作用;数字经济主要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升级、能源结构优化以及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等四条途径影响碳排放;数字化对中部地区的影响比东部地区更为显著,由此使得中部地区在实现碳达峰以及碳中和过程中有较为突出的后发优势。根据上述研究结论,提出加快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红利及因地制宜推行数字经济发展战略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
数字经济 投影寻踪模型 中介效应 碳排放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李兴申 谭小芬 李曦晨
文章基于2001~2019年全球主要经济体之间的双边股票资本流动数据,构建各经济体数字技术发展指标,实证检验数字技术发展对双边股票资本流动管制效果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技术的发展将显著削弱各经济体双边股票资本流动管制效果。渠道分析表明,数字技术发展进一步增加了一些经济体受跨境“热钱”冲击的压力,使其受到更多来自离岸金融中心的跨境投资,也推动其提高加密货币持有率。这说明数字技术发展可能会增加投资者跨境投资的监管规避渠道,进而造成双边股票资本流动管制效果下降。此外,异质性分析发现,新兴经济体受跨境“热钱”冲击更强,数字技术发展对其资本账户管制提出更为严峻的考验。文章的研究揭示了全球经济金融数字化发展背景下跨境金融监管领域遭遇的新挑战,为新兴经济体更好地应对数字化冲击提供有益参考。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秦炳涛 俞勇伟 葛力铭 郭援国
数字经济在重塑后疫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轨迹的同时,也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双碳”进程。以智慧城市试点政策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代理变量,基于2006—2019年中国281个地级城市的面板数据,综合运用双重差分法、两阶段三步法和空间双重差分法,实证考察数字化赋能视角下智慧城市建设的碳减排效应。结果表明:(1)相比非试点城市,智慧城市的碳排放量平均降低了2.8%,即智慧城市建设显著降低了碳排放水平,此结论经更换估计模型、精选对照组等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2)机制研究表明,智慧城市建设促使城市发展由要素与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并通过数字赋能发挥能源升级效应、生活转型效应与资源配置效应,促进了城市低碳转型,机制量化分解结果显示这一机制贡献了超过80%的解释效果。(3)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发展的碳减排效果在大型及以上规模城市以及人、财、物资源禀赋较高的城市更为明显。(4)空间效应分析表明,伴随距离阈值的增加,智慧城市建设所产生的溢出效应明显减少,且使用双重差分空间杜宾模型进行检验后该结论依旧成立。这一研究不仅为分析数字经济发展与碳排放治理的因果关系提供了新的文献证据,对后疫情时期如何运用数字经济赋能绿色低碳转型、进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亦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张一 王婷 柳春 高夏玫
通过构建深度学习技术“企业—专利—论文”数据库,从空间认知视角研究了深度学习技术对其产业化的影响及内在机制。研究发现:(1)深度学习技术确实能促进本地和周边地区技术产业化;(2)就影响机制而言,深度学习技术主要通过提高人力资本和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来推动技术产业化;(3)深度学习技术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在沿海地区及技术高关联行业中,深度学习技术对其产业化作用更大;在技术发展前期,深度学习技术对其产业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本地,但在技术发展后期,深度学习技术对其产业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周边地区。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黄鲜华 边娜 石欣
基于1997-2015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份的区域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能源禀赋、产业技术进步及二者交互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表明:(1)产业技术进步会降低碳排放强度,能源禀赋会提高碳排放强度,并且产业技术进步的抑制作用强于能源禀赋的促进作用;(2)能源禀赋和产业技术进步存在较强的交互作用,产业技术进步可能导致区域能源禀赋相对优势丧失,而能源禀赋优势丧失又会反作用于产业技术进步动力和需求,二者形成的良性互动有利于碳排放减少;(3)能源禀赋和产业技术进步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但二者交互作用在不同区域均表现为显著的抑制效应。基于以上结论,对促进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提出以下政策建议:第一,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单位产出能耗;第二,推进科技创新,提高技术水平,积极开发、利用清洁能源;第三,因地施策,充分发挥产业技术进步通过能源禀赋抑制碳排放的交互作用。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李玉梅 陈洋毅 雷鸣
通过搜集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空间面板数据,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数字经济发展对绿色经济效率的传导机制以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显示:第一,数字经济发展对绿色经济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及空间溢出效应;第二,相比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数字经济的空间效应更为显著;第三,数字经济可以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技术创新改善提升从而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据此提出加大数字技术研发和创新的投入,全面推动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融合,推动数字技术与绿色创新技术的融合发展等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