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377)
- 2023(13109)
- 2022(10246)
- 2021(9240)
- 2020(7197)
- 2019(16279)
- 2018(15782)
- 2017(30544)
- 2016(16348)
- 2015(18545)
- 2014(18449)
- 2013(17931)
- 2012(16826)
- 2011(15404)
- 2010(15525)
- 2009(14561)
- 2008(14312)
- 2007(12710)
- 2006(11501)
- 2005(10810)
- 学科
- 济(79724)
- 经济(79644)
- 管理(44625)
- 业(44023)
- 企(34383)
- 企业(34383)
- 方法(28465)
- 中国(26269)
- 数学(24112)
- 数学方法(23890)
- 农(22193)
- 业经(21515)
- 贸(17902)
- 贸易(17893)
- 易(17519)
- 财(17409)
- 产业(16582)
- 地方(15234)
- 制(14572)
- 农业(14560)
- 融(14406)
- 金融(14406)
- 银(14109)
- 银行(14104)
- 行(13728)
- 学(12761)
- 策(12707)
- 发(12063)
- 理论(11245)
- 环境(10831)
- 机构
- 大学(241391)
- 学院(240147)
- 济(116363)
- 经济(114453)
- 管理(91386)
- 研究(88555)
- 理学(77845)
- 理学院(77042)
- 管理学(76133)
- 管理学院(75656)
- 中国(69682)
- 财(53033)
- 京(51328)
- 科学(46891)
- 所(42825)
- 财经(41520)
- 中心(39039)
- 研究所(38566)
- 经济学(38469)
- 经(38038)
- 经济学院(34659)
- 江(34654)
- 北京(33229)
- 农(32287)
- 范(32091)
- 师范(31890)
- 院(31867)
- 财经大学(30935)
- 业大(27708)
- 州(27670)
- 基金
- 项目(153502)
- 科学(123954)
- 研究(119683)
- 基金(114365)
- 家(97820)
- 国家(97041)
- 科学基金(83867)
- 社会(81069)
- 社会科(77166)
- 社会科学(77154)
- 基金项目(57721)
- 省(55729)
- 教育(53284)
- 自然(48230)
- 编号(47669)
- 划(47414)
- 自然科(47130)
- 自然科学(47120)
- 资助(46543)
- 自然科学基金(46347)
- 成果(40504)
- 部(35867)
- 国家社会(35694)
- 发(35677)
- 重点(34700)
- 课题(33266)
- 创(32132)
- 中国(31798)
- 教育部(31701)
- 性(31030)
- 期刊
- 济(130476)
- 经济(130476)
- 研究(81427)
- 中国(47609)
- 财(38122)
- 管理(35303)
- 农(31178)
- 科学(30483)
- 学报(29448)
- 融(27260)
- 金融(27260)
- 教育(26355)
- 大学(24012)
- 经济研究(22958)
- 学学(22145)
- 农业(21721)
- 财经(21426)
- 技术(19661)
- 业经(19622)
- 经(18820)
- 贸(18243)
- 问题(17953)
- 国际(17696)
- 世界(15598)
- 业(12191)
- 技术经济(12163)
- 图书(11534)
- 现代(11356)
- 坛(11062)
- 论坛(11062)
共检索到3753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唐要家 唐春晖
数字产业化是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数字产业化是数字技术创新和数字商业创新双重动力驱动下的数据价值链深化过程,同时数字生态则是数字产业化的基本组织模式。营造有利于数字产业化创新发展的环境是各国的政策重点。中国数字产业化发展路径是“强数字商业创新、弱数字技术创新”模式,数据开放不够、创新能力不足、创新环境不够友好、监管体制有待优化是中国数字产业化发展的短板。为此,需要从强化数据可获得性、提升数字技术创新、完善数字生态、优化数字监管来构建全面协同的政策体系。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贾利军 陈恒烜
历史上的每一次重大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都为后进国家实现赶超提供了机会窗口。而一个完备的机会窗口存在两个不可分割的维度,即与技术动态性相关的技术窗口,以及与政策动态性相关的政策窗口,两者协同发力促成新技术与新政策范式的正反馈是国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从历史上看,19世纪的美国正是抓住了当时完备的机会窗口实现了技术赶超和跨越式发展。当前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数字经济在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了新动能的同时,更为国家实现技术赶超提供了重要的机会窗口。而要放大这个机会窗口推动效应的关键是要实现技术体系与政策体系的协同演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将数字技术与产业政策视为一个整体纳入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路径之中加以考量,通过数字经济的发展为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从而最终实现技术赶超提供切实可行的政策手段。
关键词:
数字技术 机会窗口 政策范式 技术赶超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李方卓
促进经济数字化转型是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数字基础设施政策的实施效果直接影响企业数字化转型相关技术方案的供给质量。为使数字基础设施政策更好地驱动企业数字化转型,采用文本分析和理论分析方法,通过探究数字基础设施政策影响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实践过程和理论机理,分析政策驱动过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路径。实践逻辑层面,数字基础设施政策驱动企业数字化转型经历了网络基础设施规模化推动局部端数字化、技术升级和融合发展推动平台数字化、要素市场配置畅通化推动生态系统数字化3个阶段。理论逻辑层面,数字基础设施政策通过解决技术投入市场失灵和要素配置市场失灵问题,激发企业数字化创新动能、推动要素市场化配置,驱动企业数字化转型。最后,基于政策投入与企业需求的演进逻辑,以及政策驱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加快数据共享机制建设、强化多层次平台支撑、推进政策均衡投入3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杜庆昊
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是"十四五"时期的主要目标任务。从经济学视角看,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有利于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是推动其发展的价值基础。从历史方位视角看,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进入分化期和转型期,既具备一定基础,也呈现一定瓶颈,这是推动其发展的动力基础。从发展的视角看,应根据数字产业化"重点突破"、产业数字化"充分发展"、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协同发展"的目标采取相应的对策,这是推动其发展的现实路径。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肖严华 左学金
目前我国正处于人口转变的关键时期,一方面体现在人口数量上,我国已经连续两年出现人口负增长;另一方面体现在人口结构上,超低的人口总和生育率加剧了人口少子化和老龄化。人口加速老龄化叠加退休潮,直接冲击我国基本养老金的可持续性。养老金自动调整机制是应对这类冲击的最佳措施之一。本文通过理论机制分析,借鉴德国公共养老金自动调整机制的“可持续因子”、日本的“宏观经济指数”和芬兰的“工资物价因子”的经验,提出了建立我国基本养老金自动调整机制的政策选择,包括建立基本养老金自动调整机制的基本原则、确定初始基础养老金的政策选择(完善现行基础养老金待遇计发公式、引入养老金积分制以强化激励机制)、建立基本养老金自动调整公式以确定基本养老金增长率的政策选择(引入宏观经济指数、引入可持续因子),以供相关决策部门参考。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代明 刘佳 王方方
创新网络集成是在全球价值链不断细化的背景下,依托创新网络发展而来的一种复杂化、高级化、系统化的集成形式,其不仅在微观上表现为对单一网络内部的资源整合,而且在宏观上体现为对多重创新网络间的资源优化。通过分析可知,中国的现代产业要形成以研发为驱动力的价值链集合,以价值集成为目标推动研发产业化从而进行二次创新与集成创新。创新网络价值集成驱动下研发产业化路径可划分为需求推动型路径、正向典型路径、逆向非典型路径三种类型,其中,逆向非典型路径属于研发产业化的高级阶段。三种路径有效结合可促进中国企业产业位势的提升。
[期刊] 改革
[作者]
肖旭 戚聿东
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是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要任务之一。数字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商业逻辑,为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具体而言,产业数字化转型的价值维度体现在驱动产业效率提升、推动产业跨界融合、重构产业组织的竞争模式以及赋能产业升级四个方面。我国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效率提升是基本前提,跨界融合是必要条件,竞争模式重构促进了动力机制的构建,产业转型升级是根本目标。
关键词:
产业数字化 产业升级 高质量发展
[期刊] 国际税收
[作者]
彭海艳 罗秦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鲜明地体现了改善人民生活、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税收是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工具,其中,对个人资本利得课税已在不少国家得到践行并取得一定成效。本文以资本利得课税的理论逻辑探讨为基础,提炼、分析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对个人资本利得课税的主流趋势及典型特征,并结合我国的现实国情,提出如下建议:逐步扩大个人所得税的综合课征范围、引入资本利得免征额、灵活调整税收优惠政策、选择适宜的资本损失弥补政策。
关键词:
资本利得课税 个人所得税 共同富裕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李俊久
近年来,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的“天花板效应”逐渐显现。对此,国家的顶层设计和学界的理论研究提出了一定的方向性和操作性指引。不过,为进一步有效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还需要回答人民币国际化推进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具体而言,人民币国际化的历史逻辑是破解长期困扰中国经济社会运行的“货币本位难题”,理论逻辑是综合多重因素的理论考量,现实逻辑是做好战略目标设定、优选推进区域、构建伙伴网络。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倪克金 刘修岩
数字化转型关乎企业成长,也关乎中国产业数字化的成败。本文以2007—2018年A股上市企业为样本,利用文本分析技术提取年报中数字化关键词,研究数字化转型对企业成长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化转型能够促进企业成长,并且数字化转型对头部企业成长的促进作用更大。具体来说,数字化转型对80%分位点企业的影响是20%分位点企业的3.67倍,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均证实了上述结论。异质性分析发现:(1)现阶段数字化转型在国有企业中的效果优于非国有企业,这可能是得益于国有企业为地方政府承担"政策性负担"而获得了额外的资源倾斜;(2)数字化转型具有显著的"同群效应",当同城市同行业内有多家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时,数字化转型促进企业成长的效果会更好;(3)在制造业中,数字化转型对企业成长影响显著,而在服务业中则没有捕捉到显著影响。进一步分析发现,提高劳动效率和降低营业成本是数字化转型促进企业成长的主要中介机制,在总效应中分别占24%和18%。本文的研究结论为探索数字化转型对企业成长的影响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启示。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飚 仇勇
当前我国正处于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阶段,如何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对城市创新所造成的影响已成为推进我国高质量发展进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人口老龄化影响城市创新的理论机制,采用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和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了人口老龄化对城市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会显著抑制城市的创新能力,并且这一效应在中西部地区城市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城市表现得尤为明显,其主要原因在于人口老龄化通过技术抑制效应和要素成本效应对城市创新产生影响。本文的研究结论对推动高水平城市创新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协同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 城市创新 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余元堂 梁斯
随着我国经济逐步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构建价格型调控框架成为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而建立高效的利率传导机制是其中的关键。从利率传导渠道中的货币市场、债券市场、信贷市场三个维度出发,对利率传导机制的理论逻辑进行分析,并将我国利率传导机制的效率与发达经济体进行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我国货币市场利率向短期国债收益率的传导效率与发达经济体差异较小,对中长期国债收益率的传导效率与发达经济体的差异较大;第二,我国货币市场向信贷市场的传导效率较低,贷款利率变化对货币市场利率变动不敏感。完善价格型调控框架、提高货币政策效率,我国还需加快建设高质量金融市场、进一步疏通利率传导机制。积极推动货币市场基准利率建设,发挥其定价基准作用;提高债券市场活跃度,优化投资者结构;推动信贷市场利率报价机制改革,推动信贷工具创新,增强市场之间的联动效应;打通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和信贷市场之间存在的藩篱,强化各市场间的利率关联性。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李媛 阮连杰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组成部分,数字经济的纵深发展和全面拓展为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了新动能。在构建2011—2020年31个省区市数字经济发展指数的基础上,多维度实证考察数字经济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数字经济有效赋能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机制检验证实,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是其重要的中介传导机制,其中科技创新的影响效应较人力资本更显著。异质性分析显示,数字经济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赋能效应呈现出“中西部>东部”的总体态势;数字经济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影响表现为:粮食产销平衡区>粮食主产区>粮食主销区;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越高,数字经济的赋能效应就越明显。分维度估计结果表明,相较于农村现代化,数字经济对农业现代化的驱动力更强劲。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姚志 刘健 种聪
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高质量就业是推进农民市民化和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之一。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新生代农民的就业质量出现了诸多问题,备受关注。本文在梳理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就业历史政策演化的基础上,给出保障新生代农民工高质量就业的内在理论逻辑,利用CMDS2018数据分析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现况与特征,选择美国、巴西、日本、印度等典型代表性国家进行国际经验总结。研究结果表明:(1)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务工就业政策演化经历了“完善就业保障→推进职业培训→强化乐业融入”的过程。(2)保障新生代农民工高质量就业的内在理论逻辑是实现职业技能、收入水平提升和农民市民化的本质要求。(3)职业技能和受教育水平反映的人力资本质量偏低是影响新生代农民工高质量就业的主要内因,就业稳定性差、就业行业面窄和区域性跨度大是新生代农民就业的重要特征。(4)总结出美国措施、巴西方案、日本模式、印度经验等国际经验,各国都注重农民工的教育培训、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均等。基于此,本文提出保障中国新生代农民工高质量就业的几点措施:加强新生代农民工新职业新技术培训,提高就业质量;完善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系,稳定就业时限;逐步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理论素养,增加就业潜力。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李廷洲 郅庭瑾
近年来,中国政策问题逐渐复杂化,行为主体及其利益权力关系日趋多元。但是,教育政策过程不仅没有陷入“民主决策的困境”,也很少显示出“执行协商”“、折中共识”等妥协和路径依赖现象,反而表现出诸多新特征。政策理念和目标设定愈发强调教育的公益事业属性,决策过程克服竞争博弈的掣肘并以实现公共利益为价值导向,执行过程强势动员政策主体、整合公共资源。这些特征有着特定的逻辑基础,即制度化的权威决策模式,强势动员执行的组织形态和制度体系。这些特征及其形成机制可以概括为“价值决策—动员执行”模型,构成新时代中国教育政策过程的理论逻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