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113)
- 2023(12906)
- 2022(10110)
- 2021(8487)
- 2020(7219)
- 2019(16226)
- 2018(15974)
- 2017(30744)
- 2016(16829)
- 2015(19308)
- 2014(19632)
- 2013(19393)
- 2012(18075)
- 2011(16363)
- 2010(16341)
- 2009(15332)
- 2008(15366)
- 2007(14094)
- 2006(12369)
- 2005(11300)
- 学科
- 济(81281)
- 经济(81212)
- 业(45384)
- 管理(45259)
- 企(35572)
- 企业(35572)
- 方法(33067)
- 数学(28971)
- 数学方法(28654)
- 农(22322)
- 中国(22106)
- 业经(21865)
- 地方(18359)
- 财(16545)
- 产业(16470)
- 学(16180)
- 农业(15123)
- 贸(13779)
- 贸易(13775)
- 制(13544)
- 易(13327)
- 银(11832)
- 银行(11786)
- 融(11573)
- 金融(11571)
- 技术(11364)
- 行(11280)
- 和(11206)
- 信息(11014)
- 理论(11007)
- 机构
- 大学(254975)
- 学院(254342)
- 济(106043)
- 经济(103842)
- 管理(94157)
- 研究(90596)
- 理学(80838)
- 理学院(79903)
- 管理学(78372)
- 管理学院(77903)
- 中国(66973)
- 科学(57748)
- 京(54860)
- 农(49857)
- 所(47414)
- 财(46192)
- 研究所(43281)
- 中心(41378)
- 业大(41348)
- 农业(39741)
- 江(39688)
- 财经(36753)
- 北京(34407)
- 范(33414)
- 经济学(33263)
- 经(33197)
- 师范(32964)
- 院(32680)
- 州(31448)
- 经济学院(30245)
- 基金
- 项目(171512)
- 科学(133688)
- 基金(122629)
- 研究(122296)
- 家(108766)
- 国家(107902)
- 科学基金(90867)
- 社会(77554)
- 社会科(73613)
- 社会科学(73589)
- 省(68778)
- 基金项目(63954)
- 自然(57971)
- 划(57826)
- 自然科(56605)
- 自然科学(56584)
- 自然科学基金(55573)
- 教育(55069)
- 资助(49956)
- 编号(49248)
- 成果(40081)
- 重点(39626)
- 发(39624)
- 部(36698)
- 创(35607)
- 课题(34853)
- 创新(33429)
- 科研(32988)
- 计划(32692)
- 国家社会(32665)
共检索到37821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高煜 李佳余
文章在构建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评价体系的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Dagum基尼系数、Moran指数探究2011—2021年我国30个省份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耦合协调度,并分析区域差异和空间效应。结果发现:(1)2021年处于勉强协调及以上的省份仅占26.7%,大多数省份处于濒临失调阶段。东部地区耦合协调度最高,中部次之。(2)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耦合协调度的区域差异主要来自区域间差异,且东部地区区域内差异最大。(3)各省份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的耦合协调度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和明显非均衡性。高值集聚区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低值集聚区主要在西部地区。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钒 余明月
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是数字经济的"双重向度",其耦合协调程度对于优化数字经济发展结构具有重要意义。揭示与阐述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的耦合机理,建立评价两者耦合协调度的理论模型,设计评价两者耦合协调状况及趋势的指标体系,运用长江经济带11省市2013~2018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长江经济带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的耦合协调度。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数字产业化水平和产业数字化水平稳步提升,总体耦合协调度区域差异明显,存在数字产业化滞后产业数字化的趋势。从加快推进新型数字产业发展、以"新基建"助力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为区域间数字经济协调发展和区域内数字化转型构建更好制度体系、加强数字人才培养和激励等方面,提出促进我国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融合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林妍
基于2012—2021年我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测度产业数字化与绿色技术创新发展水平,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二者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借助探索性空间分析法探究二者耦合协调发展的空间效应。研究发现,从产业数字化和绿色技术创新发展水平看,研究期内二者的发展水平均呈逐年上升态势,但产业数字化发展水平的上升态势明显更强。从产业数字化与绿色技术创新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看,整体呈逐年提升态势,具体表现是省份层面呈现出各省份由低度耦合阶段向高度耦合阶段发展的趋势,区域层面呈现出华东>华北>华南>华中>东北>西南>西北的分布态势。从产业数字化子维度与绿色技术创新耦合协调发展水平、产业数字化与绿色技术创新子维度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看,在省份层面,两者发展趋势一致,呈现出各省份由低度耦合阶段向高度耦合阶段发展的趋势;在地区层面,两者均呈现出较大的区域差异,但前者的区域差异呈逐渐缩小态势,后者的区域差异在各阶段变化较小。从产业数字化与绿色技术创新耦合协调发展的空间效应看,整体而言,空间溢出效应明显,空间集聚程度不断提高。但分地区看,空间溢出效应差异明显,在华北、西南、西北地区,二者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呈散点分布状态,空间溢出效应不明显;在东北、华中地区,二者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因距离较近而呈集聚分布状态,但空间溢出效应不明显;在华东、华南地区,二者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呈集聚分布状态,空间溢出效应明显。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徐伟锋
以长三角地区为核心研究对象,通过整理2013—2021年长三角地区各省份的面板数据,分析产业数字化与绿色技术创新发展的作用机制,构建产业数字化与绿色技术创新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实证检验长三角产业数字化与绿色技术创新发展水平和耦合协调关系,以及两者耦合协调的地区差异和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在“双碳”目标下,产业数字化与绿色技术创新发展的耦合协调,将有效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体系,推动产业的绿色低碳高速发展。同时,提出了对长三角地区产业数字化与绿色技术创新耦合协调发展的一些建议,以期助推区域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徐伟锋
以长三角地区为核心研究对象,通过整理2013—2021年长三角地区各省份的面板数据,分析产业数字化与绿色技术创新发展的作用机制,构建产业数字化与绿色技术创新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实证检验长三角产业数字化与绿色技术创新发展水平和耦合协调关系,以及两者耦合协调的地区差异和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在“双碳”目标下,产业数字化与绿色技术创新发展的耦合协调,将有效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体系,推动产业的绿色低碳高速发展。同时,提出了对长三角地区产业数字化与绿色技术创新耦合协调发展的一些建议,以期助推区域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唐欣 许永斌
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是数字经济的“双重向度”,其耦合协调状况能够较好地表征数字经济的发展结构,可将其命名为数字耦合度。文章基于2015—2019年中国22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验证了将数字耦合度作为城市高质量发展驱动因素的合理性,并对数字耦合度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状况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数字耦合度有效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从东部、中部到西部地区城市,其赋能水平依次提升;从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经济、社会到生态层面,其赋能水平依次降低。从传导机制来看,数字耦合度可以通过创业活跃度、人才聚集和金融发展这三个中介渠道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从门槛效应来看,数字耦合度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具有“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特征。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傅为忠 刘瑶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长三角区域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率先提升产业数字化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并实现两者深度融合的意义重大。文章基于2011—2019年长三角区域三省一市的面板数据,构建产业数字化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分析两者的耦合协调水平、时空演化特征以及耦合协调过程中的障碍因子。结果显示:2011—2019年长三角区域产业数字化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水平呈现上升态势,但整体水平不高且空间差异较大,与良性协调仍存在一定差距;各省的关键障碍因子既存在着相对集中性,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静
本文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及障碍度模型,剖析流通产业数字化与绿色技术创新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发现:流通产业数字化与绿色技术创新的发展水平均呈现稳步增长态势,二者耦合协调度不断提高,具有“沿海高,内陆低”的空间分布特征。流通产业数字化与绿色技术创新耦合协调的一级指标障碍度由大到小为:流通产业资源数字化、流通产业服务数字化、流通产业渠道数字化、绿色技术创新投入、流通产业基础数字化、绿色技术创新产出。基于此,政府可通过提高数字流通资源质量、激发领先省份辐射带动作用和完善绿色技术创新支持体系,促进流通产业数字化与绿色技术创新耦合协调发展。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何秋洁 杨晓维
通过所构建的耦合指标体系,对大健康产业与养老产业间的耦合度与协调度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①大健康产业与养老服务的耦合度一直保持在0.9以上,反映了两子系统之间的发展呈正相关关系,处于高度耦合、有序促进的状态;②大健康产业与养老服务的综合效益值不断上升,且提升幅度逐渐增强,说明两者协调发展能够有效促进它们的综合效益;③大健康产业与养老服务的耦合协调度水平呈持续上涨,但是仍处于失调阶段,总体经历了中度失调、轻度失调、濒临失调三个阶段。
关键词:
大健康 养老服务 耦合发展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恒 方兰
农业绿色化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数字乡村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探究二者协同互动关系是当前新时代乡村振兴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根据二者内涵及耦合机理构建综合评价体系,基于耦合协调相对发展度模型,定量测算2010~2019年中国农业数字化、绿色化发展水平,并对其耦合协调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2010~2019年间,中国农业数字化水平呈稳步提升态势,总体呈现出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且东西部数字化差距正逐渐缩小。中国农业绿色化水平呈现快速上升趋势,区域间农业绿色化水平差异正逐步缩小。(2)中国农业数字化与绿色化耦合协调度呈增长趋势,耦合协调度高值区主要分布在胡焕庸线以东地区。数字化是胡焕庸线以西地区未来优化的重点方向,绿色化是胡焕庸线以东地区未来应重点发展方向。(3)中国农业数字化与绿色化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分异是由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创新水平和经济水平是核心影响因素。基于此,政府应加快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因地制宜出台具有针对性的农业数字化与绿色化协同发展区域政策,推动数字化赋能农业现代化发展。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梁坤 杜靖川 吕宛青
旅游产业与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是区域协调发展实践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分析了旅游产业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作用机理,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西南地区各省市旅游产业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南地区整体旅游产业发展综合水平与城镇化发展水平基本持平;在2002—2011年,西南地区各省市旅游产业与城镇化发展综合指数及二者耦合协调程度均呈现上升趋势,并呈现出相依性、突跳性、滞后性和发散性的特征;地理空间匹配分析表明,西南地区旅游产业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分异规律明显,总体表现为滇川比渝黔的耦合协调度状况好。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于丽艳 史晨宇 杨鑫 穆月英
为探究乡村数字化对农业韧性的影响,利用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统计数据未含西藏及港澳台地区,下同),采用熵值法测算了中国农业韧性与乡村数字化发展水平。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分析了二者的协调程度,探究了乡村数字化对农业韧性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当前我国农业韧性水平与乡村数字化发展水平及二者的耦合协调程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乡村数字化可通过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升农村人力资本水平促进农业韧性提高;乡村数字化在农业韧性水平低的地区提升效应更加明显。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徐卓顺
分析了东北三省各地级市的能源效率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空间特征及其耦合关系。结果发现:东北三省能源效率的地区差异显著;产业结构调整水平不平衡,低耦合城市多,高耦合城市少;产业结构高度化与能源效率的耦合度高于产业结果合理化与能源效率的耦合度。基于此,提出了东北地区调整产业结构、提升能源利用率的建议。
关键词:
能源效率 产业结构调整 耦合 东北三省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汤吉军 史锐 陈俊龙
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促进经济发展及新旧动能转换。本文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核密度估计及空间杜宾模型,测算2011—2021年我国31个省(区、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耦合协调度发展水平、时空分布动态以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耦合协调度水平逐年攀升;全国及东、中、西部区域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耦合协调度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东部>全国>中部>西部,同时,三大区域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梯度效应和极化趋势;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耦合协调度受到经济发展、政府干预、人力资本、开放程度、市场规模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吕有金 孔令池 李言
构建了基于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内涵的评价指标体系,测度与评价了285个地级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的演变特征,并分析了相关驱动因素。结果显示:耦合协调度总体上呈现出上升趋势,但2010年后增速放缓;空间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生态环境压力及生态环境状态的发展存在短板;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呈现出东、中、西部地区依次递减的梯度分布格局;经济水平的提升、城市文明的进步、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政府的干预程度均产生了正向驱动效应;人口规模对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具有抑制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