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892)
- 2023(15509)
- 2022(12454)
- 2021(10970)
- 2020(9090)
- 2019(20636)
- 2018(20211)
- 2017(38499)
- 2016(20846)
- 2015(23543)
- 2014(24074)
- 2013(23907)
- 2012(22681)
- 2011(20684)
- 2010(21101)
- 2009(19712)
- 2008(19531)
- 2007(17997)
- 2006(16223)
- 2005(15195)
- 学科
- 济(101901)
- 经济(101814)
- 业(55680)
- 管理(55480)
- 企(42769)
- 企业(42769)
- 方法(36289)
- 中国(31452)
- 数学(30809)
- 数学方法(30475)
- 农(29386)
- 地方(27276)
- 业经(26297)
- 学(20374)
- 财(20239)
- 农业(19981)
- 制(17632)
- 产业(17399)
- 贸(17281)
- 贸易(17265)
- 银(17113)
- 银行(17072)
- 融(16871)
- 金融(16869)
- 易(16623)
- 行(16495)
- 发(15803)
- 地方经济(14890)
- 技术(14697)
- 和(14635)
- 机构
- 大学(311967)
- 学院(311573)
- 济(130672)
- 经济(127853)
- 研究(114865)
- 管理(114342)
- 理学(96357)
- 理学院(95181)
- 管理学(93425)
- 管理学院(92823)
- 中国(87321)
- 科学(70498)
- 京(68974)
- 财(59714)
- 所(59596)
- 农(57217)
- 研究所(53775)
- 中心(52336)
- 江(50335)
- 业大(46976)
- 财经(46129)
- 农业(44661)
- 北京(44400)
- 范(43665)
- 师范(43186)
- 经(41573)
- 院(41293)
- 州(40356)
- 经济学(40249)
- 经济学院(36203)
- 基金
- 项目(200935)
- 科学(157047)
- 研究(147880)
- 基金(142716)
- 家(125120)
- 国家(124034)
- 科学基金(104594)
- 社会(93469)
- 社会科(88635)
- 社会科学(88611)
- 省(79930)
- 基金项目(74423)
- 划(66910)
- 教育(66584)
- 自然(64821)
- 自然科(63270)
- 自然科学(63252)
- 自然科学基金(62069)
- 编号(60770)
- 资助(57555)
- 成果(50478)
- 发(49501)
- 重点(46258)
- 部(43173)
- 课题(42844)
- 创(41586)
- 发展(39907)
- 展(39252)
- 国家社会(39177)
- 创新(38888)
- 期刊
- 济(153755)
- 经济(153755)
- 研究(96036)
- 中国(70015)
- 农(54021)
- 学报(50868)
- 科学(46476)
- 财(45805)
- 管理(43696)
- 大学(38226)
- 教育(37102)
- 农业(36367)
- 学学(35373)
- 融(32175)
- 金融(32175)
- 技术(29226)
- 业经(26361)
- 经济研究(24548)
- 财经(22840)
- 问题(20875)
- 业(20041)
- 经(19863)
- 图书(18409)
- 技术经济(16618)
- 贸(16271)
- 版(15373)
- 商业(14980)
- 统计(14905)
- 科技(14719)
- 世界(14572)
共检索到4921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吕宏芬 高超
目前,学术界对数字产业化发展的研究主要局限在某些具体操作方法,缺乏对数字产业化发展动态过程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文章以“技术—经济”为主线,运用系统同构理论和建构质性的归纳逻辑方法,围绕数字产业的供需范式、应用范式和产业生态聚集范式,着重研究数字产业化的概念和内涵、数字产品制造的产业化、数字技术产业化及应用和数字产业发展的规模化等问题,系统提出数字产业化从数字产品开发到数字技术产业化及应用,以区域特色为载体的核心数字企业的数字产业生态集群的发展模式。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代志华
本文在分析电信业技术、经济特征的基础上,通过总结世界电信改革的经验,回顾我国电信改革历程,提出并构建了TDG-RCP分析框架。透过这个框架,旨在使中国电信改革能够沿着“规制—竞争—产权”的演进逻辑螺旋上升、逐步推进。从趋势上看,以构建有效竞争格局为目标,在3G实施和3C融合、兑现WTO承诺与需求不断增长的条件下,电信立法与专业规制、运营商全业务竞争、业务开放以及向民营资本开放正逐渐成为现实。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德起
城市化是我国一项长期发展战略,是实现我国发展战略目标的一条基本贯穿路径。健康的城市化必然是促进城市群的有序发展,以及由其促动的区域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本文首先利用经典理论对城市群发展演化机制进行分析,构建城市群发展中的产业演化机制及促进土地价格分布变化的机制框架;其次,分析城市群发展的时空变化及其土地资本的集聚特征,揭示城市群土地价格分布演化规律;最后,探索城市群产业布局与土地价格分布耦合关系,构建产业梯度与地价梯度关联分析的逻辑框架。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黄惠春 陶敏
在生产组织形式创新背景下,从社会资本视角剖析农村抵押替代融资模式演进逻辑。研究发现:农户社会资本内生于农村社会和农业生产关系,其内涵和形式随着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创新而变化;社会资本的可抵押性不断增强,其成为抵押替代融资模式演进重要的供给因素;抵押替代融资模式演进是以诱致性制度变迁为主导,并辅以政府强制性制度变迁的创新过程。研究表明:由于供给和需求创新要素的内生性与自发性,抵押替代融资模式具有强大的创新动力与发展潜力;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来看,全产业链融资将成为抵押替代融资最优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农业生产组织形式 社会资本 抵押替代融资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杜宇玮
重构产业体系是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通过对产业体系重构的动力机制、内在机理及关键路径的探讨,勾勒了一个关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逻辑框架。研究表明:快速增长偏向的传统产业体系下已出现了产业结构、收入分配、区域发展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矛盾。而现代产业体系在战略导向和发展方式、产业内容和产业间关系、产业分工地位和分工形态、要素资源配置方式和效率、市场需求类型和竞争手段以及产业政策等方面表现出不同于传统产业体系的基本特征。并且,现代产业体系可以分别通过经济结构优化机制、收入分配调节机制、区域发展协调机制以及生态环境改善机制,来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率、公平性、空间平衡性以及可持续性,从而促进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要求下的现代产业体系,核心机理在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三种要素互补互促,共同推动实体经济发展。基于这种"三位一体"协同机制,提出了高质量发展视域下产业体系重构的关键路径。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廖祖君 郭晓鸣
现实考察表明,中国农业经营组织体系呈现出沿着小农户、农业公司、"公司+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路径不断创新和改进的显著趋势。理论分析发现,其背后的原因是,农业产业链发生着由分离走向整合、由纵向整合走向混合整合的明显变化。其政策含义在于,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农民合作社在以产业链整合为核心的农业经营组织体系演变中作用日益凸显,应通过一系列的制度设计,促进农民合作社进一步走向规范化和标准化,使其作为龙头进行产业链整合的能力得到实质性提升,消除推进农业产业化与保护农民利益在某种程度上的"二律背反"现象。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张露 罗必良
本文旨在阐明农业减量化从技术逻辑、行为逻辑向交易逻辑转换的内在机理。农户是农业减量化的核心主体,其减量意愿及潜在技术需求具有重要的行为发生学意义。已有研究通常将农户视为同质化主体,未能厘清农户需求偏好影响减量技术采纳行为的内在机理。本文以化肥减量为例,通过构建“农户分化—要素匹配—技术策略”的分析线索,揭示不同农户减量的目标偏好及其行为差异。分析表明,农户减量具有差异性,并与其要素禀赋特性和要素匹配度紧密关联。其中,生存型农户偏好以家庭生态圈内部要素替代外部要素来弱化毒性成分以保护土壤;生活型农户偏好以节省劳动力的施肥措施改进来降低肥料损耗;生产型农户偏好以改善化肥养分元素配比来增加作物吸收率;功能型农户则偏好通过危害度更低的外部要素替代来弱化毒性成分。此外,新型经营主体和服务供应商偏好以施用工具的改进来降低化肥损耗。本文进一步强调,通过鼓励小农户的连片种植,能够突破其要素禀赋局限,诱导农业减量服务的社会化与专业化,进而促进农业减量的市场化。
关键词:
化肥减量 要素匹配 连片种植 减量市场化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胡磊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生成的内在逻辑是:思想理论基础是劳动和资本之间存在统一性、依存性与基于劳动力成本二重性的互利合作空间;物质基础是企业可持续发展;制度基础是公平的劳动力市场、公正的分配与管理制度、完善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动力机制是经济上的内源性动力与劳动伦理上的促进性动力。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可以建立"思想理论基础—物质基础—制度基础—劳动关系和谐度"的现代分析框架。
关键词:
劳动关系 和谐劳动关系 生成逻辑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郑志刚
如何逻辑一致地解读2015年以来发生在我国资本市场上的种种公司治理"乱象"和"怪象"?在提出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交叉的三条逻辑主线的基础上,本文试图构建理解中国公司治理现实困境的一个统一逻辑分析框架。我们看到,一方面是我国资本市场进入股权分散时代,"野蛮人频繁撞门"和隐身在各种金字塔控股结构之后的金融大鳄的"兴风作浪";另一方面,则是中国式内部人控制问题的存在。当野蛮人遭遇"中国式"内部人,中国公司治理的现实困境出现了。我国需要从监管和公司治理政策两方面积极应对,如推行双层股权结构,制定税收政策减少金字塔控股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荣卓 金静
在中国共产党接续历史奋斗过程中“抓好试点对改革全局意义重大”,为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新时代改革试点方法论,搭建一个中国农村改革试验区系统的解释框架,考察农业农村政策与改革工作案例样本,可以发掘中国农村改革试点的运行逻辑。研究发现,农村改革试验区是衔接国家与社会的一个系统场域,在接收到中央意向性设计与全过程跟踪的“环境压力”后,其内部聚焦“传动系统—驱动系统”实质运转,在可自由裁量空间内落实拓展试验任务,以输出创新、集成性典型案例,并经过反馈链循环再作进一步信息转换,从而推动地方经验跃升为国家政策。由此归纳出我国持续深入开展农村改革的试点运作逻辑,即在强有力的中国共产党引领下,始终站位国家顶层进行决策设计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前提;构建系统而协同的纵向组织体系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内生性支点;在中央注意力分配下进行知识生产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议题;吸纳典型和辐射带动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旨归,在这一过程中,农村改革试点行动走向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良性互动的新常态。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荣卓 金静
在中国共产党接续历史奋斗过程中“抓好试点对改革全局意义重大”,为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新时代改革试点方法论,搭建一个中国农村改革试验区系统的解释框架,考察农业农村政策与改革工作案例样本,可以发掘中国农村改革试点的运行逻辑。研究发现,农村改革试验区是衔接国家与社会的一个系统场域,在接收到中央意向性设计与全过程跟踪的“环境压力”后,其内部聚焦“传动系统—驱动系统”实质运转,在可自由裁量空间内落实拓展试验任务,以输出创新、集成性典型案例,并经过反馈链循环再作进一步信息转换,从而推动地方经验跃升为国家政策。由此归纳出我国持续深入开展农村改革的试点运作逻辑,即在强有力的中国共产党引领下,始终站位国家顶层进行决策设计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前提;构建系统而协同的纵向组织体系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内生性支点;在中央注意力分配下进行知识生产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议题;吸纳典型和辐射带动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旨归,在这一过程中,农村改革试点行动走向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良性互动的新常态。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乐 童星
发展与风险是事物演进的一体两面。出于对国家安全、国际竞争和国内经济增长及社会发展的强烈需要,政策系统通过压力传导和规划指导等方式为人工智能的发展确定方向并提供支持。资本积极响应政府决策,在市场竞争与自我增值机制的主导下整合生产要素,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研发走向商用。人工智能技术在政策鼓励与资本扶持下,沿着"自我进化"的路径不断迭代成熟。在这一前后承接的动力链条中,反噬技术发展成果的力量也在潜滋暗长。经由"技术—资本—政策"反向循环路径,人工智能技术风险不断外溢和扩散。在技术自主性增强、资本扩张加剧和政策过度干预的联合作用下,技术内生性安全漏洞有可能演变为生产服务领域的技术误用、滥用和错用,进而导致政策既定目标的严重偏移,给国家安全、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与挑战。在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进程中,进一步释放人工智能发展潜力的同时做好重大科技风险的防范化解,成为需要长期坚持的治理策略与原则。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智能社会 数字化风险 创新驱动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倪红福
中国对外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然而目前还缺乏完整和成熟的理论体系对这一伟大实践问题进行系统阐释,亟需总结对外开放的历史经验和规律,科学回答“对外开放的成就之问”,构建中国特色开放型经济学理论体系、方法和工具。积极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是我国对外开放成功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全球价值链分工是当今世界经济和贸易的本质特征,故全球价值链理论和方法是开放型经济的前沿理论和工具,也是解释当前国际经济现象的最有说服力的工具。基于全球价值链理论和方法的统一逻辑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是具有国内和国际共性的,但也具有历史、思想意识和开放目的的特殊性。因此,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构建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精准设计构建开放型新经济体系的政策保障体制;拓展新时代比较优势理论,积极融入全球生产链并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黄继忠 冀刚
文章在继承和集成相关研究的基础之上,尝试从分工理论的视角重新挖掘外部性与产业发展相关性的理论根源与内涵,并借鉴Glaeser(1992)的划分方法将外部性区分为MAR外部性、Jacobs外部性和Porter外部性,同时也将产业发展聚焦为产业增长和产业结构优化两个核心方面,从而构建出ESG理论分析框架,进而能够使外部性、产业增长和产业结构优化纳入到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之中,综合考查外部性对产业发展影响的作用机理,以期能够为"新常态"下中国地区产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和方向。
关键词:
外部性 产业增长 结构优化 区域经济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高培勇 杜创 刘霞辉 袁富华 汤铎铎
本文以经济体系为核心概念,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方法,建立一个逻辑框架,阐述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理论逻辑。主要结论如下:(1)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本质上是经济体系转换的过程,即从传统经济体系转换到现代化经济体系;具体包括"四个转向":社会主要矛盾、资源配置方式、产业体系、增长阶段等方面的特征性变化。(2)与"四个转向"相对应,现代化经济体系运转体现为"四个机制",即社会主要矛盾的性质决定了资源配置方式的选择,资源配置方式决定产业体系特征,产业体系特征与经济增长阶段一致,高速增长引起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上述结果表明,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是社会经济系统的综合转型,是中国经济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