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217)
2023(16950)
2022(13743)
2021(12384)
2020(10171)
2019(22692)
2018(22166)
2017(43502)
2016(23029)
2015(25632)
2014(25199)
2013(24995)
2012(22687)
2011(20395)
2010(20198)
2009(18741)
2008(18023)
2007(16013)
2006(14210)
2005(12342)
作者
(63015)
(53599)
(53110)
(50408)
(33434)
(25623)
(23931)
(20634)
(20331)
(18619)
(18153)
(17949)
(16595)
(16518)
(16425)
(16387)
(15625)
(15458)
(15260)
(15081)
(13150)
(12891)
(12784)
(12255)
(12145)
(11996)
(11594)
(11406)
(10658)
(10409)
学科
(110452)
经济(110319)
(73439)
管理(68260)
(51704)
(51138)
企业(51138)
方法(47324)
数学(43374)
数学方法(42971)
农业(34377)
业经(29768)
(29616)
中国(26045)
地方(23791)
(22682)
(17315)
贸易(17309)
(16849)
(16504)
财务(16461)
财务管理(16420)
(16235)
企业财务(15638)
(15631)
银行(15616)
(15508)
金融(15503)
(15494)
环境(15379)
机构
学院(329646)
大学(325143)
(145884)
经济(143285)
管理(132296)
理学(115833)
理学院(114744)
管理学(113049)
管理学院(112419)
研究(103528)
中国(80871)
(68818)
(64618)
(63571)
科学(59109)
财经(54532)
中心(50467)
(49856)
业大(49585)
(48904)
(48728)
农业(48177)
经济学(46261)
研究所(43760)
经济学院(42195)
财经大学(40439)
(39711)
师范(39376)
北京(38970)
(37926)
基金
项目(228941)
科学(184449)
研究(171005)
基金(170934)
(146961)
国家(145727)
科学基金(128021)
社会(115099)
社会科(109208)
社会科学(109186)
基金项目(90343)
(89043)
自然(79304)
自然科(77490)
自然科学(77475)
教育(77037)
自然科学基金(76120)
(73261)
编号(68611)
资助(67970)
成果(53950)
(52093)
重点(50776)
(50108)
国家社会(49500)
(48236)
(48208)
课题(45624)
教育部(45536)
创新(45221)
期刊
(158043)
经济(158043)
研究(94619)
(66182)
中国(60846)
(52524)
学报(45741)
农业(44856)
管理(44780)
科学(44112)
大学(37175)
学学(35635)
(33467)
金融(33467)
业经(31526)
技术(27995)
财经(26756)
教育(25681)
经济研究(24070)
(22847)
问题(22307)
(20692)
(16499)
统计(16459)
世界(16075)
技术经济(16072)
农村(15971)
(15971)
农业经济(15605)
(15460)
共检索到4778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朱喜安  王慧聪  
数字乡村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对农民增收有着重要影响。文章基于2018—2020年1127个县域的面板数据,构建回归模型考察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民增收的影响。结果表明:现阶段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民的增收效应主要通过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经济数字化和生活数字化来实现,乡村治理数字化的增收效应尚不明显;对农业县、经济欠发达以及财政支持力度较弱县域的农民增收作用更为明显。此外,数字乡村建设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且溢出效应明显大于直接效应。中介效应的检验结果显示,数字乡村建设可以通过激发县域内生动力,提升县域创新水平实现农民增收;调节效应检验结果表明,人力资本水平高的县域可以更好地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民收入的提升。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苏群   邢怀振   刘晨  
基于区域异质性视角,利用2014—2021年我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双重固定效应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从理论和实证角度考察数字技术与农民增收之间的影响关系、作用机制以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技术显著促进了农民增收且具有长期增长效应,而推动城乡融合、促进农民非农就业和助力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是数字技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路径;区域异质性显示,经济发达地区数字技术对农民增收的促进作用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技术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孔泽宇   严新明  
基于2018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实证分析村两委“一肩挑”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实行村两委“一肩挑”能够提高农民收入;异质性分析发现,村两委“一肩挑”对农民收入的正向影响在村主任受教育程度较高、宗族网络势力较弱、村庄规模较大时更加显著;机制检验显示,村两委“一肩挑”通过增加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和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进而提高农民收入;进一步分析表明,村两委“一肩挑”能够提高农民非农收入比重,降低农村收入不平等。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孔泽宇   严新明  
基于2018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实证分析村两委“一肩挑”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实行村两委“一肩挑”能够提高农民收入;异质性分析发现,村两委“一肩挑”对农民收入的正向影响在村主任受教育程度较高、宗族网络势力较弱、村庄规模较大时更加显著;机制检验显示,村两委“一肩挑”通过增加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和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进而提高农民收入;进一步分析表明,村两委“一肩挑”能够提高农民非农收入比重,降低农村收入不平等。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胡蕾   巫强   姚雨秀  
促进农村家庭增收,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落脚点,关乎全社会共同富裕能否顺利实现。通过将县域数字乡村指数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进行匹配,从微观视角探究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村家庭增收的作用机制。基准回归结果表明,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村家庭增收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从收入构成上看,数字乡村发展显著增加农村家庭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与财产性收入,降低转移性收入。机制分析表明,数字乡村建设通过促进农村居民就业增加农村家庭工资性收入;通过促进家庭创业增加其经营性收入;通过加快农村资源变资产增加其财产性收入。异质性分析发现,不同地域、不同特征的农村家庭从数字乡村建设中获利各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农村家庭、低收入农村家庭及高学历农村家庭增收效果越显著。因此,提出深入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加快农业农村数字技术应用,为农村家庭增收奠定数字化基础。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丁建军  万航  
数字乡村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推力,既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分析中国数字乡村发展空间特征的基础上,将县域数字乡村指数与CHFS数据库匹配,应用门限回归等方法识别数字乡村的农户增收效应。研究发现:(1)中国县域数字乡村发展不平衡,呈“东—中—西”降低态势,但南北差异不大。(2)数字乡村四个子维度发展水平为乡村数字基础设施>乡村治理数字化>乡村经济数字化>乡村生活数字化,并且乡村经济数字化、乡村生活数字化存在显著东西差异;同时,数字乡村发展总水平及各子维度在空间上均显著相关,且HH型和LL型集聚特征突出。(3)数字乡村通过数字基础设施以及经济、治理和生活数字化促进农户增收,其中经济数字化的农户增收效应最大。(4)数字乡村的农户增收效应与农户教育和收入水平相关,即数字乡村对受教育程度高的农户增收效应更显著,而对低收入农户的增收作用不明显,甚至有抑制效应。此外,在考虑数字乡村自身发展阶段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情形下,数字乡村对农户增收存在非线性影响。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琳   郭东   乔璐  
探究数字普惠金融能否富民增收对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拓展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本文构建一个数字普惠金融影响农民收入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利用2014—2020年长江经济带县域数据实证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机制、作用渠道与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显示,数字普惠金融能够增加农民收入;从细分维度看,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对农民收入存在促进作用,而且覆盖广度的促进作用更强。农业技术进步、农民物质资本积累和农村人力资本积累是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农民收入增加的重要传导路径。异质性分析发现,长江经济带下游县域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民的增收效果最强,中游其次,上游最弱,而且对于收入水平高、人口规模大和耕地规模大的县域,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民的增收效应更强。从空间视角来看,数字普惠金融具有空间溢出效应且存在明显的溢出边界。本文研究结论为农民增收提供了基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视角的经验证据与政策启示。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唐代剑  黎彦  
对乡村旅游促进农村经济和就业,学术界缺乏定量研究,致使人们无法准确认识乡村旅游的作用与价值。文章利用浙江省三个不同类型乡村旅游点的社会调查资料,运用回归分析法,探讨乡村旅游对农民收入增加、农村就业的比例以及乡村旅游收入与从业人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乡村旅游发展时期,可以促进农民增收12.17%,提高农村就业率13.26%,对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郑军   易焕欢  
学界当前对乡村文化振兴的探讨多聚焦理论分析,较少从实证层面对乡村文化振兴的驱动因素和传导机制进行研究。本文构建同时包含普惠保险、农民增收和乡村文化振兴的函数模型和理论框架,推导普惠保险通过农民增收影响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选取2013~2020年31个省份数据,构建指标体系测算乡村文化振兴指数,采用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普惠保险对乡村文化振兴的影响效果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普惠保险能显著助推乡村文化振兴,农民增收在普惠保险助推乡村文化振兴中发挥中介效应,农业劳动效率提升是普惠保险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机制;普惠保险在西部地区助推乡村文化振兴的效果优于东、中部地区;普惠保险助推乡村文化振兴存在“马太效应”,乡村文化振兴程度越高,普惠保险助推乡村文化振兴的效果越好。本文结论为统筹普惠保险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并助推乡村文化振兴提供政策启示。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王小华  
如果农贷资源仅由市场进行配置,虽然存在明显的信用约束,但此时的农户信贷配置可促进农民收入更有效率地增长,同时也会引起农民收入不平等加剧。因此,政府希望在不损害农户信贷效率的同时又能促进农民公平增收,这就需要在尊重农贷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对农户信贷进行调控。基于中国2037个县的截面数据,本文对县域农贷的增收效果进行了区域分层差异检验,研究发现:县域农户信贷对农民的增收效应不仅在农民内部而且在地区之间均有明显的差异,其中,西部地区的农户信贷对中低收入农民的增收效果显著,中部地区的农户信贷只对最高收入农民的增收效果显著,东部地区农户信贷对各收入层次农民的增收效果均不显著。因此,要促进农民公平增收,有必...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马翠萍   刘文霞   方燕  
从粮食单产与农业生产效率两方面构建种粮农户增收的理论框架,并借助CRRS 2022年农户调查数据样本,实证检验农业生产中数字技术采用对种粮农户的增收效应。基准回归结果显示:农业生产中数字技术采用显著促进了种粮农户收入增加。分别使用工具变量估计、倾向得分匹配估计和安慰剂检验进行稳健性检验,发现结论依然稳健。作用机制分析表明,农业生产中数字技术通过提高农业机械作业效率、农业机械作业水平,进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粮食单产水平,实现种粮农户增收。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技术采用对种粮农户增收具有异质性。数字技术对那些在村里担任职务、经营规模更大的种粮农户增收效应更明显。未来应通过夯实农业数字发展根基、培育高素质农民队伍等途径推动农业生产数字化转型,促进种粮农户增收。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汪延明   樊厚  
[目的]探究乡村特色产业推动农民收入提升的路径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方法]考虑乡村特色产业新内源式发展中企业与农民的互动关系,构建“企业—农民”两方主体演化博弈动态模型,刻画企业与农民的行为决策机制。并基于贵州、云南、广西、湖北4地特色产业农民的566份调研数据,采用PSM等方法验证乡村特色产业新内源式发展对农民增收的净效应。[结果](1)乡村特色产业新内源式发展可以显著促进农民增收。(2)其中,对男性农民和低文化程度农民的增收效应更明显。(3)收入渠道多元化在乡村特色产业新内源式发展推动农民增收的过程中发挥了中介效应;而信贷可获得性则具有正向调节作用。[结论](1)突出基层党组织对乡村发展的引领作用,构建企业与乡村相互融合、相向而行的发展格局。(2)村集体应给予女性农民、低文化程度农民更多的关注与照顾。(3)鼓励企业管理者接“二”连“三”,拓宽农民增收渠道。(4)巧用金融“活水”,提升支农效率。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钰莹  
基于2015—2021年全国1 548个县域的面板数据,将设立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设定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法,探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农村产业融合显著促进了农民增收;农村产业融合能通过促进县域创业活动来提高农民收入;在农业县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县域,农村产业融合的农民增收效应更明显。最后通过案例分析指出,各地要根据资源禀赋因地制宜选择融合发展模式。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中伟  焦方义  
构建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评价指标体系,实证检验数字乡村建设赋能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对农民富裕度与共同度的影响强于农村共享性与可持续性;数字乡村建设能够通过政府支持与金融发展赋能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实现;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影响在不同农业劳动生产率地区具有明显差异。据此,提出注重数字乡村建设的赋能作用,夯实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基础底座;充分发挥政府支持与金融发展的中介作用,拓展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多维路径;探索区域差异化发展道路,落实多层次、有重点的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策略。
[期刊] 改革  [作者] 孙俊娜  胡文涛  汪三贵  
数字技术的发展为农民增收带来了新的机遇,逐步成为农民增收新的潜在动力。在数字技术赋能农民增收的过程中,农业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互联网电商平台的高质量发展、数字普惠金融体系的完善、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带动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创造就业创业理财机会、促进新业态新模式出现以及提高人力资本水平等方式直接或间接增加农民收入。从理论上讲,数字技术赋能农民增收主要得益于协同效应、匹配效应和正外部效应的发挥,提高了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实现了供需双方的精准匹配,促进了资源要素的传播共享。然而,数字技术赋能农民增收也面临一些问题,突出表现为农村数字基础设施与网络服务水平相对落后、农业农村数字化应用场景较为有限、数字人才缺乏与农民数字技能不足等方面。进一步推进数字技术赋能农民增收,应不断加强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业农村数字化应用蓬勃发展,加快人才引进和数字技能普及,让数字技术红利惠及更多农村人口。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