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470)
2023(16621)
2022(13193)
2021(12013)
2020(9617)
2019(21566)
2018(21208)
2017(41088)
2016(22089)
2015(24566)
2014(24339)
2013(23257)
2012(21107)
2011(18791)
2010(18991)
2009(17387)
2008(16838)
2007(14986)
2006(13387)
2005(11791)
作者
(59093)
(49251)
(48859)
(46951)
(31320)
(23310)
(22356)
(19025)
(18861)
(17576)
(16558)
(16533)
(15468)
(15368)
(15180)
(15131)
(14585)
(14343)
(14217)
(14116)
(12243)
(11895)
(11731)
(11384)
(11167)
(11100)
(10775)
(10746)
(9759)
(9694)
学科
(91355)
经济(91249)
(67130)
管理(65179)
(52415)
企业(52415)
(37253)
方法(35579)
数学(30915)
数学方法(30405)
中国(27535)
业经(27445)
(25017)
农业(24682)
(20293)
地方(20033)
(16603)
(15753)
银行(15739)
(15589)
贸易(15577)
(15181)
(15050)
(14523)
(14466)
财务(14455)
财务管理(14422)
(14157)
金融(14156)
产业(13928)
机构
学院(304786)
大学(300508)
(127723)
经济(125014)
管理(121661)
理学(104477)
理学院(103465)
管理学(101790)
管理学院(101164)
研究(97542)
中国(75624)
(61213)
(61021)
科学(54811)
财经(47782)
中心(47729)
(47516)
(47461)
(44896)
(43435)
业大(40820)
(40764)
师范(40446)
研究所(40283)
经济学(39028)
(37410)
北京(37401)
(35869)
农业(35494)
经济学院(35192)
基金
项目(204804)
科学(164081)
研究(157345)
基金(149628)
(127684)
国家(126535)
科学基金(111195)
社会(103156)
社会科(97708)
社会科学(97686)
(80275)
基金项目(77945)
教育(72307)
自然(67860)
自然科(66347)
自然科学(66335)
(66301)
编号(65448)
自然科学基金(65120)
资助(59097)
成果(53595)
(45496)
重点(45449)
(45318)
课题(44485)
国家社会(43399)
(43038)
(40458)
教育部(40128)
创新(40093)
期刊
(146081)
经济(146081)
研究(90797)
中国(60396)
(48766)
(47092)
管理(45775)
学报(39787)
科学(39358)
教育(35479)
(33223)
金融(33223)
大学(32952)
农业(32005)
学学(30687)
技术(28244)
业经(27747)
财经(23260)
经济研究(22199)
(20057)
问题(19493)
图书(16286)
(14786)
技术经济(14404)
现代(14382)
(14270)
(14143)
理论(14010)
商业(13506)
(13123)
共检索到4574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沈费伟  杜芳  
数字乡村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是建设数字中国的关键内容。立足国家大力建设数字乡村的时代背景,从治理现代化视角出发,深入剖析数字乡村治理的有限性。研究发现,数字乡村治理现代化体现为底层维护、技术赋能、服务共享和伦理保障的运作逻辑,推动乡村治理达到全局性、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现代化样态。但由于数字技术运用边界的模糊,难以平衡简约治理与复杂治理的矛盾、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张力、技术安排与制度安排的困境、权力意志与民本意志的冲突,致使数字乡村治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为有效发挥数字技术在乡村治理中的优势价值,未来需要契合乡村空间场域、合理划分技术类型、重塑组织制度结构以及回应村民切实需求,从而更好地保障数字乡村的治理适应性、匹配度、有效性以及价值性,最终实现数字乡村的治理现代化目标。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沈费伟  杜芳  
数字乡村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是建设数字中国的关键内容。立足国家大力建设数字乡村的时代背景,从治理现代化视角出发,深入剖析数字乡村治理的有限性。研究发现,数字乡村治理现代化体现为底层维护、技术赋能、服务共享和伦理保障的运作逻辑,推动乡村治理达到全局性、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现代化样态。但由于数字技术运用边界的模糊,难以平衡简约治理与复杂治理的矛盾、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张力、技术安排与制度安排的困境、权力意志与民本意志的冲突,致使数字乡村治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为有效发挥数字技术在乡村治理中的优势价值,未来需要契合乡村空间场域、合理划分技术类型、重塑组织制度结构以及回应村民切实需求,从而更好地保障数字乡村的治理适应性、匹配度、有效性以及价值性,最终实现数字乡村的治理现代化目标。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朱艳  
数字乡村是释放乡村活力的重要举措,也是助力乡村发展的关键力量。面对数字乡村治理存在的数字依赖、信息失真等风险,应以数字赋权为导向,通过完善数字乡村治理规则,重构乡村治理“政社关系”,关注新的数字空间,重建乡村公共服务体系,进而实现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的全方位变革。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罗兴奇  
数字技术的发展渗透于各个领域,带来了经济发展方式、文化传播方式以及社会治理模式的重要变革,同时也为我国乡村振兴带来了发展方向。数字乡村治理,有助于打造乡村治理新格局,提升乡村治理效率,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本文主要从数字乡村治理发展的必要性与现实条件分析其实践逻辑,并对当前发展面临的现实挑战进行简单剖析,据此提出发展策略。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吕德文  
70年来的乡村治理实践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框架内进行的,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践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中国成立70年来,乡村治理体制经历了多次变革,形成了人民公社、乡政村治和"三治"结合三种乡村治理模式。这三种乡村治理模式,都是国家在特定时期根据治理的目标、任务而建构的,它们因治理主体、内容和方式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治理特征。然而,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一些富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治理机制,如压力型体制、运动式治理机制得以延续下来。当前,乡村治理实践面临国家与农民关系失衡、乡村治理内卷化和去政治化等挑战,构建自治、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新体系,既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也是解决乡村治理问题的必由之路。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陈锐  王红扬  钱慧  
当下"政府主导"的乡村建设带来繁荣,但单一建设路径也暗藏风险,多元的乡村建设模式亟待培养。引入治理结构的理论视角,审视当下一批乡村建设实验,并总结了三类建设主体:企业资本、NPO与NGO、知识分子与本土精英。各主体在乡村建设中构建三类治理结构:辅助的自上而下型、协调权益的中间桥梁型、血缘牵连的自下而上型。通过与政府主导乡村建设模式对比,认为多元的乡村治理结构能与政府力量和基层自治相协调,并弥补单一建设模式的缺位和风险。通过构建一个多元参与的乡村建设平台,促进更多样的主体参与乡村建设,能够完善乡村治理体系,丰富乡村建设图景,应对日益严峻的乡村衰退。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冯献  李瑾  
乡村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构建科学的乡村治理现代化评价体系并对不同类型村庄进行评价比较分析,可为各地合理规划乡村治理现代化分类推进路径提供理论参考。基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法,构建了包含基础能力支撑现代化、公共服务治理现代化、公共事务治理现代化、公共安全治理现代化以及公共环境治理现代化5个评估维度,36个具体指标的乡村治理现代化评价体系,并以21个典型村庄为例进行了评价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其中12个典型村庄基本实现治理现代化,其余均处于发展阶段。分指标看,环境治理现代化与公共安全治理现代化处于较高水平,而公共服务治理现代化水平是乡村治理现代化最突出的短板,基础能力支撑现代化与公共事务治理现代化水平相当;分村庄类型看,城郊融合类与特色保护类村庄治理短板在于公共服务治理现代化,集聚提升类与拆迁撤并类村庄短板在于基础能力支撑现代化,各地未来在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中需发挥优势补齐短板精准发力。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晓夏  赵秀凤  张天然  
数字乡村治理,对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现数字乡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从规划引导与政策支撑、价值认同与发展需求、技术驱动与方法调试三个方面全面分析数字乡村治理的实践基础,结合关键问题瓶颈分析,提出内容组成强统筹、政策体系全协调、技术升级新智慧、主体覆盖全参与、模式推进深融合的优化策略。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春茹   黄君录  
乡村数字治理是新发展阶段技术赋能下乡村数字化转型的产物,是推进乡村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苏南L村田野调查的一项微观研究表明,数字治理对乡村共同体建设进行赋能提质主要体现在多元主体赋能、利益表达赋能、交流空间赋能、交往机制赋能、集体认同赋能等五个方面。深入剖析数字赋能条件下的信息平权、共生共赢、民主参与、开放透明以及公平分配等价值指向对乡村共同体的形塑,探讨乡村治权分享共同体、利益共同体、集体自决共同体、信任共同体、情感共同体的建构实践,以期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战略落地见效。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春茹   黄君录  
乡村数字治理是新发展阶段技术赋能下乡村数字化转型的产物,是推进乡村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苏南L村田野调查的一项微观研究表明,数字治理对乡村共同体建设进行赋能提质主要体现在多元主体赋能、利益表达赋能、交流空间赋能、交往机制赋能、集体认同赋能等五个方面。深入剖析数字赋能条件下的信息平权、共生共赢、民主参与、开放透明以及公平分配等价值指向对乡村共同体的形塑,探讨乡村治权分享共同体、利益共同体、集体自决共同体、信任共同体、情感共同体的建构实践,以期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战略落地见效。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胡卫卫   刘畅  
我国基层综合治理历经了从关注“社会治安”到关注“社会治理”的范式转型。作为农村基层维稳和秩序建构的现代化产物,网格化治理在推进社会管理机制创新的同时也在不断深化“中国之治”理论体系的建构。数字技术的嵌入改变了乡村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为乡村网格化治理创新开辟新的视野。本文将网格化治理研究置于数字化转型的宏大场域,以F省的“数字坂里”平台建设为研究对象,系统剖析“网格化+数字化”乡村综合治理的运作机制和实践机理。技术赋能背景下,“网格化+数字化”乡村综合治理呈现治理过程的可视性、条块联动的有效性、公众参与的实质性和治理导向的服务性等基本特征。“网格化+数字化”乡村综合治理的有效运行在于接诉即办促进流程简化、权限放开推动广泛参与、自动提醒助力有效落实、在线督查倒逼质效提升、全程留痕赋能考核细化。此外,“网格化+数字化”乡村综合治理的有效实现需要刚性与柔性的有机结合、技治与人治的互促共进、考核对行为的有效激励、行政与自治的互嵌共生以及维稳转向服务的导向革新。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胡卫卫   刘畅  
我国基层综合治理历经了从关注“社会治安”到关注“社会治理”的范式转型。作为农村基层维稳和秩序建构的现代化产物,网格化治理在推进社会管理机制创新的同时也在不断深化“中国之治”理论体系的建构。数字技术的嵌入改变了乡村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为乡村网格化治理创新开辟新的视野。本文将网格化治理研究置于数字化转型的宏大场域,以F省的“数字坂里”平台建设为研究对象,系统剖析“网格化+数字化”乡村综合治理的运作机制和实践机理。技术赋能背景下,“网格化+数字化”乡村综合治理呈现治理过程的可视性、条块联动的有效性、公众参与的实质性和治理导向的服务性等基本特征。“网格化+数字化”乡村综合治理的有效运行在于接诉即办促进流程简化、权限放开推动广泛参与、自动提醒助力有效落实、在线督查倒逼质效提升、全程留痕赋能考核细化。此外,“网格化+数字化”乡村综合治理的有效实现需要刚性与柔性的有机结合、技治与人治的互促共进、考核对行为的有效激励、行政与自治的互嵌共生以及维稳转向服务的导向革新。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范建华   黄小刚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别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特色文化产业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有力支撑,是实现“第二个结合”的重要突破口,也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关键抓手,对建设中国式乡村现代化具有显著的赋能作用。鹤庆县持续推进“一村一业”发展模式,形成了以新华村为引领,覆盖县域整体的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格局。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强大合力、激发和坚持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村民主体性地位、以“一村一业”特色文化产业集群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等途径,探索出了一条以特色文化产业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中国式乡村现代化的可行之路。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李祖佩  
本文是建立在广泛田野调查基础上的总结性研究。根据项目进村的不同方式,本文将承接项目的村庄划分为接受型、争取型和捆绑型三种类型,进而探讨了项目进村对乡村治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项目进村实现了乡村治理的重构,且在不同类型的村庄中,乡村治理重构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比较三类村庄治理实践的基础上,本文以分利秩序作为当前项目进村背景下乡村治理—般逻辑和乡村政治社会样态的总结。分利秩序以"权力"为主导,以"去政治化"为主要表现形式,以"去目标化"为基本后果。后税费时期乡村两级组织强制性权力与基础性权力的错位和功能失调,是理解分利秩序得以形成的深层逻辑。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颜华   董富强  
激活内生发展动力是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有效治理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基于集体行动理论,以江苏省为例,利用2022年中国土地经济调查数据,运用OLS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系统性考察乡村产业融合对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绩效的影响,探讨村庄集体行动在乡村产业融合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绩效间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乡村产业融合对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经过模型内生性处理和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揭示,村庄集体行动,即组织领导力和农民参与度,在乡村产业融合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绩效之间发挥着重要的中介效应。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表明,内部融合型、多功能拓展型和技术渗透型的融合模式能显著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绩效,而产业链纵向延伸型则影响不显著;在集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村庄,产业融合的积极效应更为显著。据此,政府应通过完善产业融合扶持政策、探索产业融合促进集体行动达成的转化机制、防范由产业链纵向延伸型融合模式引致的生态环境风险和加快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绩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