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313)
- 2023(9952)
- 2022(7049)
- 2021(6163)
- 2020(4097)
- 2019(8990)
- 2018(8554)
- 2017(14650)
- 2016(7935)
- 2015(8601)
- 2014(8678)
- 2013(8299)
- 2012(7684)
- 2011(6943)
- 2010(7228)
- 2009(6538)
- 2008(6201)
- 2007(5823)
- 2006(5294)
- 2005(4422)
- 学科
- 济(33212)
- 经济(33183)
- 农(24417)
- 业(20313)
- 管理(18726)
- 业经(17020)
- 农业(16527)
- 中国(13188)
- 企(11271)
- 企业(11271)
- 地方(9888)
- 产业(9244)
- 信息(8578)
- 制(8312)
- 总论(8250)
- 信息产业(8179)
- 发(7815)
- 农业经济(7522)
- 财(7422)
- 银(6536)
- 银行(6533)
- 发展(6516)
- 展(6499)
- 教育(6421)
- 行(6328)
- 方法(6210)
- 建设(6063)
- 工作(5985)
- 收入(5969)
- 融(5931)
- 机构
- 学院(111064)
- 大学(105240)
- 济(39325)
- 管理(38243)
- 经济(38031)
- 研究(37262)
- 理学(31738)
- 理学院(31371)
- 管理学(30758)
- 管理学院(30531)
- 中国(29472)
- 农(22626)
- 京(21872)
- 科学(21868)
- 江(19443)
- 财(19285)
- 中心(19248)
- 范(17665)
- 师范(17502)
- 所(16709)
- 业大(16361)
- 州(16075)
- 农业(16007)
- 研究所(14882)
- 技术(14842)
- 省(14222)
- 院(14169)
- 财经(14093)
- 职业(13998)
- 北京(13629)
- 基金
- 项目(75085)
- 研究(63107)
- 科学(58198)
- 基金(49707)
- 家(42308)
- 国家(41754)
- 社会(39498)
- 社会科(36891)
- 社会科学(36877)
- 科学基金(35514)
- 省(32378)
- 教育(29089)
- 编号(29031)
- 划(25499)
- 基金项目(25067)
- 成果(24450)
- 课题(20955)
- 年(18428)
- 发(18353)
- 自然(18111)
- 资助(17622)
- 自然科(17606)
- 自然科学(17605)
- 自然科学基金(17232)
- 重点(16909)
- 国家社会(16490)
- 项目编号(16354)
- 创(16201)
- 制(16158)
- 性(15909)
共检索到1811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李丽莉 曾亿武 郭红东
中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在经历了起步摸索阶段(1979-1993年)、基础培育阶段(1994-2003年)和快速发展阶段(2004-2017年)以后,进入了全面提升阶段(2018年开始),亦即数字乡村建设阶段。作为农业农村信息化的新阶段,数字乡村建设的核心要义是实现高质量的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发展和农村全方位数字化发展,技术进步、深化改革和利益均衡则构成了数字乡村建设的底层逻辑。然而,一些地方数字乡村建设存在诸如工作重心落在硬件设备上、数字形式主义滋生蔓延、公共资源分配不合理、过度依赖运营服务商等实践误区,背离了数字乡村建设的核心要义和底层逻辑,亟须纠正。建立系统有力的保障机制、增强数据要素的赋能作用、调整公共资源的分配方式以及提升干部群众的数字素养,是优化中国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路径。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张晶钠
数字技术深刻影响了乡村治理的治理理念、治理主体和治理方式,重塑了乡村治理的时代特征,已成为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在实践过程中,乡村数字治理面临治理主体数字能力不足、乡村群体数字鸿沟大、数据资源整合共享难度大等多重困境。为此,需要强化数字治理理念,实现多元主体共治,切实回应村民需求,实现治理供需平衡,以及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数据共享保护机制,推动数字技术与乡村治理的同频共振,实现数字乡村的治理现代化目标。
关键词:
数字赋能 乡村治理 路径优化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丁波
“三治融合”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方向。数字乡村建设推动数字技术嵌入乡村治理,以数字技术为治理方式,搭建线上数字平台与数字空间,赋能乡村自治、法治、德治,可以增强乡村“三治”的治理能力。数字技术是推进乡村自治、法治、德治融合的重要动力,数字技术通过发挥数字平台的治理优势和治理功能,强化村民参与的数字形式,增强平台设备的数字管理,实现社会关系的数字建构,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数字技术赋能乡村“三治融合”治理体系,将数字技术与乡村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促使乡村“三治”具有数字协商、数字规则、数字联结的数字化特征。具体而言,一是提升主体性,强化村民数字参与;二是培育法治性,增强村民法治思维;三是生产公共性,提高村民公共道德意识,进而优化乡村“三治融合”治理体系。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马豪 张筱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基于区域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分析,提出产业兴旺需要经历3个阶段发展模式,即资本积累螺旋、产业聚集螺旋和产业兴旺螺旋。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乡村产业兴旺存在的诸多现实困境,如政策设计与政策执行、资本引入与道德风险、人口流失与经济发展、产业规模与资源约束,资产投入与财政持续性等。并分别从理论端、监督端、人口端、实践端、科技端等提炼产业兴旺的纾解路径,以期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可行的思路与建议。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产业兴旺 现实困境 纾解路径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陈在天 赵秀凤
进入大数据时代,以数字技术推动乡村治理是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然而,在数字技术嵌入乡村治理的过程中仍然存在数字抵触与传统治理思想盛行、数字资源禀赋先天不足、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消解等困局。系统思维即从系统整体出发,注重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紧密联系,以价值性原则、协同性原则和开放性原则探索数字技术与乡村治理的融合发展,是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基于系统思维,乡村数字治理应以人的感受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明确数字技术对人的价值意义;推进各要素协调发展,实现有机体价值的最优化;冲破封闭性思维桎梏,增强系统整体发展活力。
关键词:
系统思维 乡村治理 数字技术 数字治理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朱艳
数字乡村是释放乡村活力的重要举措,也是助力乡村发展的关键力量。面对数字乡村治理存在的数字依赖、信息失真等风险,应以数字赋权为导向,通过完善数字乡村治理规则,重构乡村治理“政社关系”,关注新的数字空间,重建乡村公共服务体系,进而实现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的全方位变革。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罗兴奇
数字技术的发展渗透于各个领域,带来了经济发展方式、文化传播方式以及社会治理模式的重要变革,同时也为我国乡村振兴带来了发展方向。数字乡村治理,有助于打造乡村治理新格局,提升乡村治理效率,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本文主要从数字乡村治理发展的必要性与现实条件分析其实践逻辑,并对当前发展面临的现实挑战进行简单剖析,据此提出发展策略。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军 张晏齐
“千万工程”成功推进了浙江整省全域的乡村振兴,对于当下推进乡村建设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第一,“千万工程”经验具有深厚的历史逻辑,它继承并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断和党在乡村建设中的宝贵经验,传承并发展了中华五千年乡村建设史中的优秀传统,总结了世界乡村建设的普遍规律和经验教训,并在自身21年的实践史中不断自我完善,展示了强大的包容性和旺盛的生命力。第二,“千万工程”明确了乡村建设的目标原则,对于破除当前乡村建设中忽视农民主体地位、破坏生态环境、无视历史传承等问题具有重要的警示意义,为我们解答了“建设什么样的乡村”的重要问题。第三,各地在推广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实践中,必须坚持久久为功、量力而行和因地制宜的原则,不能将“千万工程”视为一种刻板的教条,而要深刻参悟其中蕴含的理念方法和价值取向。
关键词:
乡村建设 “千万工程” 乡村振兴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军 张晏齐
“千万工程”成功推进了浙江整省全域的乡村振兴,对于当下推进乡村建设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第一,“千万工程”经验具有深厚的历史逻辑,它继承并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断和党在乡村建设中的宝贵经验,传承并发展了中华五千年乡村建设史中的优秀传统,总结了世界乡村建设的普遍规律和经验教训,并在自身21年的实践史中不断自我完善,展示了强大的包容性和旺盛的生命力。第二,“千万工程”明确了乡村建设的目标原则,对于破除当前乡村建设中忽视农民主体地位、破坏生态环境、无视历史传承等问题具有重要的警示意义,为我们解答了“建设什么样的乡村”的重要问题。第三,各地在推广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实践中,必须坚持久久为功、量力而行和因地制宜的原则,不能将“千万工程”视为一种刻板的教条,而要深刻参悟其中蕴含的理念方法和价值取向。
关键词:
乡村建设 “千万工程” 乡村振兴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陈艳红 陈晶晶
数字包容服务是公共图书馆维护数字弱势群体信息权益的重要路径。本文从理念倡导、法律规定、职能任务维度提出了公共图书馆数字包容服务的底层逻辑,通过访问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公共图书馆官方网站,总结归纳我国公共图书馆开展数字包容服务的实践现状,发现我国公共图书馆数字包容服务存在数字屏障消除不够、服务呈现缺乏亮点、资源供给存在差距、培训内容略显单一等问题,提出制定具体的数字包容行动规划、凸显鲜明的数字包容服务特色、供给所需的数字包容信息资源、开发多元的数字包容培训内容等发展路径。
关键词:
数字包容 数字鸿沟 公共图书馆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王爱萍
在“体育强国”建设背景下开展体育领域数据库知识服务建设既是发挥经济属性、助推数字体育产业发展、适应数字经济时代发展的内在要求,又是回归服务本位、筑牢体育文化自信的举措。现有体育领域数据库建设存在资源颗粒度较粗、服务功能单一、用户体验不佳、服务方式缺乏创新等问题,亟待提升。文章在剖析体育领域数据库研究与实践现状基础上,探索体育领域数据库知识服务的价值引领、底层逻辑与实践路径,提出体育领域数据库知识服务应当支持体育领域决策规划、教育学习、科学研究与全民传播,并规范、指导体育领域的专业化知识生产、立体化呈现、多端交互式深度传播等。
关键词:
体育强国 体育数据库 知识服务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石丹淅
农村职业教育是开发农村人力资本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变量。由于当前农村职业教育办学理念滞后、人才培养模式单一、政策系统碎片化、供需结构失衡等主要诱因,使其服务乡村振兴的实效明显不足。新时代,以农为本积极转变农村职业教育办学理念,构建农村职业教育联合体;以生为本着力创新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筑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闭合系统;以人为本稳步加强农村职业教育整体性治理,促进农村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助于更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城乡融合发展。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张建设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2021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在这一年里,各级政府相继挂牌成立乡村振兴主管机构,众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设立乡村振兴为主题的教学、科研机构,各类企业、社会团体推出乡村振兴技术和解决方案。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现实环境,数字化赋能农村农业农民全面发展的数字乡村建设,取代"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农村电商,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朱新武 梁海凤
乡村治理现代化是乡村振兴的基本面向,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表征。当前数字技术已成为驱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新引擎,对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赋能逻辑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以数字技术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社会救助服务效率、助推农民增收致富的价值逻辑,以数字技术提升政府决策能力、简化政务流程、向乡村社会赋权增能、催生数字村民的技术逻辑和在国家制度框架内基于具体制度规范的精准设计予以确认与保障的制度逻辑,共同构成了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内在逻辑。由于乡村治理主体认知偏差、数字弱势群体被边缘化、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数字平台应用和智慧农业发展缓慢等因素制约了数字技术高效赋能乡村治理现代化建设。因此,需要从理念层面、应用层面、硬件层面、物质层面、保障层面推进优化路径,以确保数字技术有效赋能乡村治理现代化。
[期刊] 改革
[作者]
韩旭东 刘闯 刘合光
在新一轮信息革命中,数字经济成为各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并重塑着各领域的产业格局。农业全链条数字化对乡村产业转型具有推动和引领作用,有效促进了全产业链生产效率、产业结构、产品新市场、主体协同分工等方面的改善。通过发挥数字技术在农业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并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环节深度融合,可实现乡村产业转型升级。针对当前农业全链条数字化助推乡村产业转型面临的数字基础设施薄弱、数字人才缺乏、数字技术应用不足、农业产业链主体协同分工不足等难点,应提升农业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加强农业全链条数字化人才培育和梯队建设,强化农业全链条数字化集成应用,增强农业全链条数字化转型中的多主体协同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