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734)
2023(19667)
2022(16421)
2021(15197)
2020(12201)
2019(27986)
2018(27740)
2017(51998)
2016(27942)
2015(31317)
2014(31528)
2013(31135)
2012(29201)
2011(26627)
2010(26996)
2009(24808)
2008(23921)
2007(21426)
2006(19460)
2005(17452)
作者
(82019)
(68639)
(67747)
(64524)
(43476)
(32820)
(30918)
(26599)
(26042)
(24578)
(23327)
(23223)
(21898)
(21716)
(20905)
(20899)
(19934)
(19766)
(19564)
(19369)
(17193)
(16852)
(16461)
(15792)
(15412)
(15289)
(15130)
(15014)
(13858)
(13530)
学科
(130212)
经济(130077)
管理(74781)
(73990)
(55579)
企业(55579)
方法(45279)
(42161)
数学(38411)
数学方法(38007)
中国(37857)
地方(34528)
业经(31576)
农业(28752)
(26612)
(26338)
(22667)
(19597)
(19590)
贸易(19576)
银行(19547)
(19472)
金融(19467)
环境(19148)
理论(18959)
(18883)
(18807)
(18746)
(18637)
地方经济(18258)
机构
大学(399692)
学院(399417)
(164533)
经济(160797)
管理(152469)
研究(144328)
理学(129775)
理学院(128166)
管理学(126094)
管理学院(125350)
中国(108587)
(87636)
科学(87318)
(74257)
(72555)
(68390)
研究所(65574)
中心(65346)
(61942)
业大(58303)
财经(57609)
(57297)
师范(56820)
北京(56271)
(52467)
(52201)
农业(51935)
(50101)
经济学(49281)
师范大学(45908)
基金
项目(266176)
科学(208540)
研究(200327)
基金(189612)
(165048)
国家(163326)
科学基金(138914)
社会(126369)
社会科(119337)
社会科学(119306)
(104639)
基金项目(100407)
教育(90899)
(87634)
自然(86472)
自然科(84335)
自然科学(84317)
编号(83462)
自然科学基金(82766)
资助(75988)
成果(69175)
(61229)
重点(59726)
课题(58313)
(57859)
(54827)
国家社会(51868)
创新(51010)
项目编号(49910)
教育部(49576)
期刊
(199317)
经济(199317)
研究(126255)
中国(89261)
(66784)
学报(62068)
科学(58599)
管理(57465)
(54841)
教育(51968)
大学(47585)
农业(45046)
学学(44122)
(39210)
金融(39210)
技术(36577)
业经(33115)
经济研究(30560)
财经(28272)
问题(25537)
图书(25425)
(24371)
(22214)
技术经济(20113)
科技(19113)
(18990)
资源(18620)
理论(18472)
现代(18390)
世界(18037)
共检索到62563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王薇   刘昕  
数字乡村建设作为数字中国和乡村振兴的战略工程,为脱贫地区经济发展带来了变革机遇和时代契机。以25个被纳入数字乡村试点的国家级脱贫县(市、旗)为研究样本,运用TOE框架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QCA),探析数字设施支撑、数字技术赋能、数字政府引导、数字创新驱动、同侪竞争压力和公民需求激励6个前因条件对脱贫地区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研究发现:1)单个因素不构成脱贫地区高经济发展水平的必要条件,但数字创新驱动和同侪竞争压力作为核心条件发挥着普适的作用;2)存在三种脱贫地区高经济发展水平的组态路径:技术主导型、创新-压力倒逼型和组织-环境共生型;3)潜在替代关系分析表明,在特定条件下,数字设施支撑和数字技术赋能可以通过等效替代助推脱贫地区经济发展;4)区域差异分析表明,中部脱贫地区呈现2种二阶等价组态,强调数字设施支撑力量,而西部脱贫地区侧重于组织和环境维度的驱动作用。研究揭示了数字乡村建设与脱贫地区经济发展的复杂因果关系,并为脱贫地区实施差异化的数字乡村战略提供有益启示。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马雯嘉   吴茂祯  
贫困一直是制约我国地区发展的主要因素,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又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利用2000—2020年间的县级面板数据,探究贫困县“戴帽”及“摘帽”政策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比较戴帽摘帽过程中不同脱贫机制的作用程度,并进一步探究政策对县域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变化的影响。为检验贫困县的进入和退出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采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法展开研究。实证结果表明:(1)在脱贫攻坚的初期,由于贫困县自身的经济实力较弱存在帮扶效果不佳的表现;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政策扶持有效并显著地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2)异质性检验表明,贫困县“摘帽”政策对第二批设立、处于秦岭—淮河以南、“摘帽”时间较晚、处于连片特困区的贫困县的经济促进作用低于整体水平;(3)机制分析表明,贫困治理过程中农业扶贫和特色产业扶贫机制均对当地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教育扶贫机制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随着贫困县的退出教育扶贫的作用愈加显现;(4)“摘帽”政策显著提高了县域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度,并为后续的乡村振兴提供了有效衔接。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延群  
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之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成为“十四五”期间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本文以“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确定的河南省27个原国家级贫困县为样本,实证分析国家财政支持对原贫困县长期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分析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总体上看,国家财政支持促进了脱贫县的长期经济增长,但不同脱贫县之间存在较明显的异质性,财政支持对经济相对更加落后的原贫困县的长期增长有更明显的促进作用,财政支持通过增加投资推动非农产业比重增加,使产业结构快速升级。目前,原贫困县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与所在地级市相比仍有差距,为巩固扶贫攻坚的成果,需要继续加大对经济落后县的财政支持。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李泽峰  左停  林秋香  
随着中国政府取得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防止返贫、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成为今后的工作重点。遵循返贫问题的事前干预逻辑,本研究针对现有防返贫预警工具的不足,基于六个国家级脱贫县建档立卡户数据,借助二元logistics回归模型探索并尝试性构建了一种返贫预警模型,为返贫预警工具的构建提供了一种可行思路。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少琦   房艳刚   邹存铭  
为揭示东北半干旱脱贫地区乡村类型的特殊性并服务于增强其发展动力和乡村振兴,论文以原国家级贫困县吉林通榆县为例,运用熵值法、Getis-Ord Gi*指数、地理探测器分析村域尺度乡村多维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异特征,通过对乡村主要优势条件和短板的分析,以乡村现有发展特点和未来主导战略命名乡村类型,并提出主次结合、多维协同的类型化乡村振兴战略。结果表明:(1)通榆县乡村不同维度发展指数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异和集聚特征。西南、西北和东北部地区村落环境条件明显优于其他地区;靠近县域经济中心或靠近乡镇政府与交通干线的村庄区位交通和经济基础较好,易形成热点区,边缘或偏远地区的村庄形成冷点区,呈现出以县域经济中心为圆心的圈层式结构;县域中部靠近镇政府驻地且有交通线经过的村庄,社会活力指数较高。(2)通榆县乡村综合发展受村落环境条件影响较大,交通、经济、社会维度对乡村发展具有交互增强作用。(3)综合发展型乡村要“聚合力”、勇争先;内外联动型、特色发展型、农牧结合型乡村要“扬优势”、显特色;交通虹吸型、巩固搬迁型乡村应“补短板”、强弱项;弱质型、防范返贫型乡村应“育新机”、辟新径。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小红  段雪辉  
2020年国家脱贫攻坚任务就将结束,脱贫后脱贫村的振兴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要实现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因此,刚刚摆脱贫困的脱贫村亟需从治理有效着手推动乡村振兴。但脱贫村的治理面临着内生治理能力不足、行政化扶贫力量淡出、脱贫村内部矛盾激化以及乡村振兴的多重压力和挑战,亟待优化调整。实现脱贫村的有效治理可以从构建合作治理模式、重塑困难群体合法性、建立开放的农村治理体系以及强化村民内部政治参与等多个角度推进。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杨智  
本文考察了金融发展对非农就业的影响及其中介机制,通过建立包含金融发展项的竞争均衡模型,并运用脱贫攻坚期间国家级贫困县的经济社会数据,对金融发展影响非农就业开展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金融发展对非农就业存在显著正效应;金融发展能够显著改善贫困县的劳动力利用现状,提高非农就业人口的占比。中介效应检验发现,金融发展可以促进工业企业数量增长、增加区域经济对劳动力的需求,从而对非农就业产生正向影响。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海波  聂凤英  
从脱贫攻坚的"产业扶贫"到乡村振兴的"产业兴旺",折射出产业发展对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根本性作用。基于对深度贫困地区精准扶贫调研中发现的产业扶贫市场机制不彰、可持续性差问题,本文首先以新结构经济学的"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理论为基础,提出深度贫困地区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框架,即应根据当地资源、人力、资本、企业家才能等生产要素的禀赋结构,依循"市场逻辑+政府逻辑"的双重逻辑,培育和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形态,并构建多主体激励相容的参与机制及利益分配机制。进一步,基于对深度贫困地区符合上述逻辑的产业扶贫模式的多案例分析,从微观层面探讨市场逻辑和政府逻辑如何协同推动扶贫产业形成市场竞争优势并带动贫困户获取可持续的产业扶贫收益:企业发展与企业家才能的有效发挥将本地资源禀赋变成有市场的产品,政府因势利导对企业进行扶持激励并协调提供软硬件服务,从而推动企业做大做强并形成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可持续扶贫产业;在可持续产业带动下,贫困户通过参与产业链订单生产、直接就业,以及将土地租出、到户扶贫资金入股企业等方式获取收入,提高内生发展能力,从而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促进人的发展和福祉提升的最终目标。最后,就进一步推动深度贫困地区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康军帅  
语言扶贫机制曾在助力全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产生了较为广泛的社会影响。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脱贫地区区域语言能力的持续提升,仍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建议脱贫地区从壮大语言文化产业、完善语言培训体系、加强数字化平台建设、健全监测与帮扶机制、完善社会动员机制等方面,走语言能力提升助推乡村振兴发展之路。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乔鹏程  上官彩霞  滕永忠  田建民  
易地搬迁作为脱贫攻坚战"五个一批"中的一项重大举措,搬迁后如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稳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亟须从实践层面探索两者衔接的有效路径。黄河滩区作为国家集中连片贫困地区,通过大规模易地搬迁寻求一条既能保障滩区群众免受洪水威胁又能让滩区群众脱贫致富的路子。根据河南黄河滩区9县(市、区)易地搬迁实地案例,从产业发展、居住环境、精神文明建设、组织建设和群众生活五个方面阐释易地搬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匹配性,为今后易地搬迁与乡村振兴的协同推进提供了路径:做好统筹规划、营造良好社区环境、抓好产业支撑和加强政策保障。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边慧敏  张玮  徐雷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战略支撑。连片特困地区作为当前我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亦是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高地。面对未来两年此两大战略交汇并存的特殊发展时期,本文将连片特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结合思考,系统梳理二者内涵关联,深入分析其互促共进面临的挑战。探析连片特困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路径,以期形成两者有机衔接、长效互促、协同发展的良性联动格局。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张晓亮  陈俊  
通过对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颍上县的调研发现,该县经过发展县域经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倡导社会扶贫等措施,扶贫成效显著。但贫困发生率仍居高不下,人均纯收入同比相对较低。文章基于对颍上县的研判,对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提出应从领导干部的扶贫责任、连片地区的区位特点、可持续的发展理念、贫困人口的精神生活等方面进行脱贫尝试的建议。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章军杰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在空间上是高度重叠的,从空间再生产出发可以更好地厘清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连续性与发展性,为两者之间的衔接与跨越补充了空间维度。以茶卡村的空间再生产实践为例,由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空间再生产改变了茶卡村的空间形态,其空间再生产的宰制力量也发生了由行政权力向资本的转换,村民行动作为乡村振兴空间再生产的一股重要力量逐步显现。空间再生产是新的空间宰制力量的再平衡,也是空间冲突与调适的再建构过程,具有集体性的行为意向和价值追求。深化政策衔接,构建基于空间正义的政策体系;优化产业结构,融入更大的空间社会网络;强化集体行动,构建村民主体的空间共同体,最终实现脱贫村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空间再生产的根本性转变。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晴   卢凤君   姚建忠   黄怡博  
加快乡村产业振兴是实现脱贫地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重要途径。针对脱贫地区乡村产业发展瓶颈和短板问题,以察哈尔右翼前旗为实践案例,构建了乡村产业振兴促进生产体系、产业体系和经营体系的结构模型,提出了乡村产业增值发展、聚集发展、提升发展和融合发展的路径模式和对策建议,为全国中西部脱贫地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案例借鉴和模式参考。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肖立新  
广西在助力深度贫困地区产业脱贫时,由于这些地区区位环境、资源开发、人才、技术、市场对接,特别是发展产业时相关决策者观念的问题,产业扶贫工作处于一定的困境中,如有政策却达不到相应目标、有资源却无法规模开发、有资源却无人力、有产业却无市场、有产品却无品牌、缺投入、缺渠道,一部分产业无法可持续发展。要破解这个困局,需要进一步完善和细化相关产业扶贫政策,加强深度贫困地区的产业服务,特别是各种对接性服务,加大投入和培训力度,采用适当的运营模式推动深度贫困地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