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449)
2023(14621)
2022(11540)
2021(10132)
2020(7919)
2019(17240)
2018(16534)
2017(30789)
2016(16495)
2015(17819)
2014(17394)
2013(17123)
2012(15625)
2011(14306)
2010(14257)
2009(13354)
2008(13012)
2007(11825)
2006(10479)
2005(9026)
作者
(49296)
(41807)
(41253)
(39109)
(26006)
(20018)
(18410)
(15919)
(15818)
(14522)
(14284)
(13707)
(13372)
(12810)
(12790)
(12725)
(12403)
(12087)
(12010)
(11731)
(10390)
(10137)
(9860)
(9488)
(9446)
(9222)
(9196)
(9040)
(8290)
(8142)
学科
(69203)
经济(69096)
管理(50705)
(49337)
(36496)
企业(36496)
(30486)
方法(24932)
业经(22487)
数学(22024)
数学方法(21862)
(20939)
中国(20614)
农业(20449)
(18177)
地方(15120)
(12417)
贸易(12411)
(12221)
银行(12185)
(12124)
(12072)
(12049)
产业(11840)
环境(11721)
(11674)
金融(11671)
(11633)
(11206)
财务(11176)
机构
学院(239930)
大学(238733)
(99651)
经济(97547)
管理(89956)
研究(81428)
理学(78092)
理学院(77189)
管理学(75987)
管理学院(75541)
中国(61185)
科学(49311)
(48867)
(48850)
(48052)
(39598)
业大(39323)
中心(38294)
财经(37590)
农业(37351)
(36781)
研究所(35908)
(34256)
经济学(31875)
(30557)
师范(30151)
(29797)
北京(29605)
经济学院(29013)
(28431)
基金
项目(169443)
科学(134417)
基金(125136)
研究(121637)
(110973)
国家(110013)
科学基金(94380)
社会(82373)
社会科(78103)
社会科学(78087)
基金项目(66944)
(66439)
自然(59360)
自然科(58020)
自然科学(58002)
自然科学基金(56988)
(55523)
教育(54210)
资助(47597)
编号(47454)
重点(38223)
成果(37627)
(37017)
(36590)
(36508)
(36032)
国家社会(35830)
创新(33757)
课题(32939)
科研(32295)
期刊
(112512)
经济(112512)
研究(68510)
中国(50824)
(49717)
学报(42582)
科学(37576)
(36847)
大学(32802)
农业(32346)
管理(31183)
学学(31149)
(23621)
金融(23621)
教育(21869)
业经(21547)
财经(18766)
技术(17819)
经济研究(17351)
(16135)
问题(15280)
(14472)
(13821)
业大(11856)
科技(11778)
图书(10783)
商业(10422)
农业大学(10396)
(10357)
技术经济(10355)
共检索到35448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周兵  李艺  张弓  
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引擎,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基于2018—2020年28个省份(未包含香港、澳门、台湾、上海、天津、北京)的面板数据,利用熵值法测算出乡村振兴综合指数,在此基础上使用双重固定效应模型检验数字乡村建设对乡村振兴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数字乡村以互联网平台为载体,打破了传统经济活动的地理空间约束,对邻近地区的经济可能呈现出空间溢出效应,因此采用空间杜宾模型探究数字乡村建设对乡村振兴的空间效应。乡村振兴综合指标测算结果说明,乡村振兴水平在样本期内均呈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但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均衡,存在较为明显的异质性。基准回归结果说明,数字乡村建设能够提高乡村振兴水平,特别是能够显著提高产业兴旺程度,在经过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中介机制检验结果说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在数字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中未起到中介作用,主要是由于规模效应与虹吸效应相互抵减所致;数字普惠金融的中介作用也不显著,可能是由于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需要经历一个学习、接受的过程,短期并不能明显助力乡村振兴。个体固定的空间杜宾模型回归结果说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公路通达强度对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但数字乡村建设对乡村振兴的空间溢出效应不显著,因为我国数字乡村建设的水平不高,还不能形成空间上的外溢。异质性分析结果说明,数字乡村建设显著促进了西部地区的乡村振兴,而对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及东北地区的促进作用不显著,这主要是西部地区具有较大的数字经济发展潜力。为进一步优化乡村数字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应加大对数字新基建的投入力度,实施差别化和动态化的数字乡村建设战略,推动区域数字化协调建设,增强数字化建设对农业全产业链的支撑力。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张芬芬  邓博华  
数字化道路是乡村振兴的新方向,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是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基于2011—2020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数据,采用(异质性系数)空间杜宾模型研究数字经济对乡村振兴的空间效应。研究发现:第一,数字经济促进了本地区和邻近地区的乡村振兴,经过内生性处理和稳健性检验后,这一结论仍然成立。第二,机制检验表明,数字经济可以通过增长极效应、人力资本效应和技术创新效应促进乡村振兴。第三,数字经济对乡村振兴的影响在不同的空间范围内有所差异,空间溢出具有边界效应和地理衰减特征,空间溢出效应最强的作用距离为200—300km,衰减边界为1500km。第四,数字经济对乡村振兴的空间溢出效应具有明显的区域和省域异质性。中西部地区的数字经济对乡村振兴产生正向空间溢出,东部地区的数字经济对乡村振兴没有明显的空间溢出。东部地区的数字经济促进了中西部地区的乡村振兴,而中西部地区的数字经济对东部地区的乡村振兴没有明显影响。中西部地区各省份数字经济对邻近省份乡村振兴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强于东部地区各省份。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孟维福  张高明  赵凤扬  
数字经济的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的新动能,这对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2011—2020年我国30个省份数据,构建数字经济和乡村振兴两大指标体系并测算数字经济指数和乡村振兴指数,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机制和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促进了乡村振兴,这一结论在进行数字经济滞后一期和滞后两期的内生性分析和变换样本的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就影响机制而言,科技创新、农村创业和消费升级是数字经济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机制;异质性分析表明,与东部地区相比,中部和西部地区的数字经济在促进乡村振兴方面效果更好;空间效应显示,数字经济对乡村振兴的影响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本文的研究为加快数字经济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的经验证据和决策参考。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雷搏   陈树文  
新一轮科学技术浪潮已经到来,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技术未来将在农业生产数字化、乡村治理现代化等领域不断渗透与应用。数字乡村建设是建设“数字中国”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将成为推动乡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随着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面对重大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善于利用信息化、数字化,通过数字科技普惠服务,实现乡村产业转型和升级,提高乡村治理水平。通过数字乡村建设,不断提高乡村居民生活质量,促进农民增收,为乡村振兴赋予新动能。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水根  王吉  
基于2000—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流通数字化与乡村产业振兴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测算各省(市)的流通数字化和乡村产业振兴水平,实证检验流通数字化对乡村产业振兴的作用机理和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流通数字化能显著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水平的提升,该结论经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处理后仍成立;根据异质性分析,就流通数字化对乡村产业振兴的影响程度而言,中西部地区大于东部地区,非试点地区大于试点地区,长江经济带地区大于非长江经济带地区;影响机制分析表明,流通数字化会从技术应用、创业环境、国内市场、外资质量和开放布局等5个方面产生正的经济效应,即通过促进技术成果化、提高农村创业活跃度、提升市场化水平、助力招商引资、扩大对外开放等能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水平的提升,其中技术成果化的传导效应占主导地位。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丽  滕慧君  
数字经济是驱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也是影响未来农村发展的关键因素。当前,面对乡村振兴的时代任务,要将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的全环节有机融合,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战略的纵深推进,从产业、人才、文化、生态与组织维度多频发力,形成雁阵效应,必将持续提升数字经济赋能乡村建设的实践效能。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刘岳平   文余源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数字人民币具有无中介、松耦合+无网无电双离线、零手续费、可控匿名、可编程等特征,从理论上说可以赋能乡村振兴,与乡村产业振兴、文化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实现有机衔接。但现实中,数字人民币还处于试点阶段,制度法规体系还不健全,数字人民币在农村应用场景有限,老年人智能手机使用率低,城乡“数字鸿沟”仍然存在,这些因素决定了农村居民接受、使用数字人民币需要一个过程。下一步,要完善数字人民币制度设计,强化农业农村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数字人民币与乡村振兴各项政策的衔接;要合理选择数字人民币试点区域和场景,以农业农村重点人群和市场主体为拓展对象,采取激励措施引导农村居民使用数字人民币作为支付工具,提升数字人民币赋能乡村振兴的效能。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昊诺   赵霞  
在数实深度融合,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数字技术为乡村振兴带来新机遇。分析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理论机制,选取2012—2021年中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各省份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乡村振兴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乡村振兴具有显著的直接促进作用,同时还通过数字普惠金融和激发农村创新活力来间接影响乡村振兴的发展,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呈现出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特征。未来,需要从加强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引导数字普惠金融、激发农村创业活力、关注数字人才培养、数字资源互联互通等着手,促进数字经济绘就乡村全面振兴新蓝图。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昊诺   赵霞  
在数实深度融合,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数字技术为乡村振兴带来新机遇。分析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理论机制,选取2012—2021年中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各省份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乡村振兴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乡村振兴具有显著的直接促进作用,同时还通过数字普惠金融和激发农村创新活力来间接影响乡村振兴的发展,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呈现出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特征。未来,需要从加强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引导数字普惠金融、激发农村创业活力、关注数字人才培养、数字资源互联互通等着手,促进数字经济绘就乡村全面振兴新蓝图。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王晴  
新型公共阅读空间是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有效载体。当前我国乡村新型公共阅读空间采取的是“N+阅读空间”的构建模式,并衍生出“阅读+”新业态,由文化消费、行业革新、政策设计等因素驱动发展。新型公共阅读空间与乡村文化振兴在场域、目标和价值维度上形成互动逻辑,文章通过逻辑推演并结合相关研究成果提出新型公共阅读空间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1344”推进机制及实践路径。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先春  孙志程  
数字空间是数字技术在推动社会治理数字化过程中产生的全新的虚实共生空间,其互动性、融合性、扩展性、共生性等特质与社会关系的去中心性、目标的可及性、信息传播的高效性、动态演进性等运行机理,改变了乡村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式与社会经济运行模式,形构了依托信息技术推动发展的新型发展格局。数字空间是一把双刃剑,在动力、资源、组织等方面赋能乡村振兴战略的同时,也会由于信息资源的非均衡扩散、数字身份的符号化、部分主体参与能力的弱表现性等局限,难以为乡村振兴战略打造多元动力系统、构建乡村社会文明秩序、促进乡村治理转型。理念、技术、政策是影响数字空间应用开发的核心要素,要深入实施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就要树立以农民为中心的价值目标,建立均衡、包容、共享的数字空间;提高信息技术的普及率及农民掌握信息技术的能力,提升信息技术在数字空间的渗透率;优化政策体系,为数字空间发展构建良性运行的生态环境,从而提高数字空间与乡村振兴的适洽性,更好实现数字空间对乡村振兴的赋能效应。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刘强   李冬   徐生霞  
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其如何有效赋能共同富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所在。基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理念,构建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综合指标体系,考虑到政策重视程度差异,对PP-IPM模型测算的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进行调整。同时,从经济发展和收入差异两个方面对共同富裕进行测度,分析二者的演进特征。进一步,探究乡村振兴赋能共同富裕的机制与路径,并从不同发展程度和区域差异两个层面进行异质性分析。研究发现:首先,样本期内,中国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和共同富裕程度均呈现上升态势,且二者均体现出东、中、西地区依次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其次,乡村振兴对共同富裕有赋能效应,通过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程度的提升,而在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直接影响效应更强,在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间接影响效应更强;最后,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乡村振兴对低程度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更明显,可有效赋能中、西部地区的共同富裕。基于研究结论,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要努力激发治理有效和生态宜居对共同富裕的赋能效应;要注重农业现代化建设、农村医疗教育保障,逐步实现富民增收;要针对东、中、西三大区域,因地制宜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任晓聪  王疏影  
“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是新时代我国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以高质量为目标,是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乡村产业振兴机遇所在。然而我国数字农业与农村产业数字化转型依然处于初级阶段,农业生产数字水平低,数据信息系统不健全。因此,要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促进乡村产业多元化、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数字赋能乡村振兴与乡村产业升级。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李鹏   富潇睿   陈语春   王淑芬  
乡村振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数字经济的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的新动能,也对乡村劳动力市场的就业规模和就业结构产生重大影响。文章对2011—2022年我国30个省份乡村不同技能林业劳动者的就业量进行测度,构建衡量各省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通过个体与时间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发展对乡村林业劳动者就业量的影响。进一步探究区域异质性和个体异质性,分析数字经济对东部、中部、西部地区不同技能林业劳动者就业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1)数字经济发展会削弱林业劳动者就业总量,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每提升1个单位,林业劳动者就业总量会减少77.26%。(2)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乡村不同技能林业劳动者就业量存在明显的负向作用,且对于低技能劳动者的影响最大,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每提升1个单位,低技能劳动者会减少69.97%;对于中技能劳动者的就业量影响最小,为38.80%。(3)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每增加1个单位,东部地区林业劳动者就业总量会减少90.40%,中部地区的中技能劳动者就业量会减少254.76%,对西部地区则无显著影响。文章丰富了乡村振兴战略以及数字经济发展和就业效应理论的相关研究,通过数理模型对数字经济发展如何影响林业劳动者的深入剖析,能够缓解数字经济时代下我国乡村林业劳动者的就业问题。文章指出我国应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对林业劳动者就业产生的替代效应和创造效应;积极寻求数字经济助推林业劳动者就业的路径;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升就业服务水平。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彭晖  张曌  
论文采用2012-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数字经济与乡村产业振兴的评价指标并对其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乡村产业振兴的作用机理和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乡村产业振兴具有显著促进作用,采用稳健性、内生性以及动态效应检验后结果仍然成立。作用机理分析表明,技术创新是数字经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路径;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经济对乡村产业振兴的影响在东部地区、数字经济水平高的地区、乡村产业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影响更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