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847)
- 2023(13964)
- 2022(11168)
- 2021(9896)
- 2020(8001)
- 2019(17978)
- 2018(17763)
- 2017(33556)
- 2016(18266)
- 2015(20598)
- 2014(20759)
- 2013(20559)
- 2012(19434)
- 2011(17677)
- 2010(18108)
- 2009(17043)
- 2008(17273)
- 2007(16121)
- 2006(14130)
- 2005(12655)
- 学科
- 济(79591)
- 经济(79486)
- 管理(56024)
- 业(54252)
- 企(41553)
- 企业(41553)
- 农(32524)
- 方法(30794)
- 数学(26729)
- 数学方法(26495)
- 业经(24681)
- 财(23694)
- 中国(22761)
- 农业(21441)
- 制(21066)
- 地方(16830)
- 学(14272)
- 银(14062)
- 银行(14037)
- 体(13914)
- 贸(13600)
- 贸易(13595)
- 务(13431)
- 行(13406)
- 财务(13391)
- 财务管理(13352)
- 融(13268)
- 金融(13264)
- 易(13204)
- 企业财务(12654)
- 机构
- 学院(271329)
- 大学(269747)
- 济(110849)
- 经济(108246)
- 管理(101236)
- 研究(91174)
- 理学(86042)
- 理学院(85090)
- 管理学(83734)
- 管理学院(83202)
- 中国(70353)
- 京(56715)
- 财(55235)
- 科学(53705)
- 农(49168)
- 所(45316)
- 江(43550)
- 中心(43498)
- 财经(42384)
- 研究所(40493)
- 业大(39782)
- 经(38197)
- 农业(37424)
- 范(36221)
- 师范(35892)
- 北京(35527)
- 经济学(34616)
- 州(34227)
- 院(32896)
- 经济学院(31331)
- 基金
- 项目(175738)
- 科学(137600)
- 研究(133706)
- 基金(125283)
- 家(107814)
- 国家(106808)
- 科学基金(91119)
- 社会(85640)
- 社会科(80792)
- 社会科学(80769)
- 省(70129)
- 基金项目(66056)
- 教育(61227)
- 划(57744)
- 编号(56531)
- 自然(54993)
- 自然科(53606)
- 自然科学(53590)
- 自然科学基金(52629)
- 资助(49169)
- 成果(47284)
- 重点(39724)
- 课题(39206)
- 部(38997)
- 发(38732)
- 制(37807)
- 创(36480)
- 国家社会(35501)
- 性(34391)
- 创新(34155)
- 期刊
- 济(132174)
- 经济(132174)
- 研究(80912)
- 中国(59297)
- 农(50291)
- 财(44604)
- 学报(41437)
- 科学(37709)
- 管理(35486)
- 农业(32815)
- 大学(32363)
- 教育(31282)
- 学学(30101)
- 融(27865)
- 金融(27865)
- 业经(24263)
- 技术(23677)
- 财经(21207)
- 经济研究(19666)
- 经(18191)
- 问题(17508)
- 业(15106)
- 版(14847)
- 图书(14793)
- 技术经济(13122)
- 理论(12929)
- 贸(12605)
- 商业(12004)
- 现代(11835)
- 农村(11692)
共检索到4159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战辉
城乡社会转型期农民流动性增强、村庄公共性萎缩、乡村精英权威弱化,加剧了乡村治理精英的社会性流失;基层治理现代化转型加速了传统乡村治理精英的制度性流失。转型期乡村治理面临精英缺位的实践困境。乡村治理数字化改革中,搭建多元化乡村精英参与村级治理的数字平台,促进了乡村精英主体整合、精英权威重塑,再造了复合型精英治理结构,重塑了乡村精英治理的规范化和公共性;与此同时,数字化改革中的乡村精英治理也面临精英主体性弱化、数字形式主义以及治理悬浮的困境。因此,在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和基层治理现代化进程中,不仅要发挥乡村精英人才的支撑作用和治理优势,而且要遵循数字技术与治理主体、基层组织和乡村社会的适配性,从而实现乡村治理数字化的渐进性变革。
关键词:
数字乡村 乡村精英 精英再造 基层治理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战辉
城乡社会转型期农民流动性增强、村庄公共性萎缩、乡村精英权威弱化,加剧了乡村治理精英的社会性流失;基层治理现代化转型加速了传统乡村治理精英的制度性流失。转型期乡村治理面临精英缺位的实践困境。乡村治理数字化改革中,搭建多元化乡村精英参与村级治理的数字平台,促进了乡村精英主体整合、精英权威重塑,再造了复合型精英治理结构,重塑了乡村精英治理的规范化和公共性;与此同时,数字化改革中的乡村精英治理也面临精英主体性弱化、数字形式主义以及治理悬浮的困境。因此,在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和基层治理现代化进程中,不仅要发挥乡村精英人才的支撑作用和治理优势,而且要遵循数字技术与治理主体、基层组织和乡村社会的适配性,从而实现乡村治理数字化的渐进性变革。
关键词:
数字乡村 乡村精英 精英再造 基层治理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云新 阮皓雅
在工商资本大规模下乡背景下,回流人才及村庄内的部分精英农户抓住时机、响应机会并采取行动,在公司主义的包围中成为乡村场域中另一部分拥有相对话语权的群体,完成了乡村精英的重塑。乡村新精英的产生是政策驱动、资本推动、精英回流的共同结果。新精英通过和资本同盟积极响应经济机会,与基层政府结成"权力—利益"共同体谋求政治嵌入,凭借熟人网络带动和俘获普通农户以强化社会关联。乡村精英再造具有双重效应,对乡村治理产生深远影响。新精英的兴起激发了乡村内源发展动力,有利于实现乡村振兴,但也由于资源分配的不平衡加剧了乡村阶层分化。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朱永乐
有效的乡村治理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环节,而乡贤则是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主体。当前乡贤参与乡村治理仍存在诸多问题,比如乡贤队伍结构有短板、参与治理的资格待正名、对于乡贤参与治理的政策性保障力度不够等,基于此未来要更好地促进乡贤队伍有效率、有质量地参与乡村治理,助推乡村振兴,就要从加强对乡贤队伍的保障、强化对其履职尽责的监督以及夯实乡贤文化底蕴等方面进行优化。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村治理 乡贤 德治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田韫智
合理规划和配置乡村景观,对提升乡村居民生活质量、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首先探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遵循可持续发展、尊重地域文化特色等景观设计的3个原则,其次分析不同类型的乡村景观"乡村聚落性景观、乡村生态性景观及乡村生产性景观"等,最后提出尊重传统乡村肌理、构建聚落温馨格局,构造尺度宜人的乡村生活空间,发扬乡村地域特色,景观设计应做到商民分离等乡村景观规划建议,为乡村景观实际设计打下理论基础。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善宏 吕雁琴
乡村建设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是乡村振兴的物质保证与生态基础。论文以2006—2020年为研究期,构建乡村建设—资源环境系统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熵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28个省份的乡村建设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度,运用Dagum基尼系数探究协调度的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并利用空间收敛模型研究这种差异是否存在收敛。研究发现:(1)考察期内中国乡村建设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水平呈现平稳上升的趋势,但总体水平较低且处于基本协调状态。地区异质性特征明显,其耦合协调度呈现出由东至西阶梯递减的规律。(2)中国乡村建设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水平的总体差异在波动降低,区域间差距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3)耦合协调水平在全国及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均存在显著的空间收敛过程,收敛速度从高到低依次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该研究对把握中国乡村建设与资源环境发展规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善宏 吕雁琴
乡村建设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是乡村振兴的物质保证与生态基础。论文以2006—2020年为研究期,构建乡村建设—资源环境系统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熵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28个省份的乡村建设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度,运用Dagum基尼系数探究协调度的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并利用空间收敛模型研究这种差异是否存在收敛。研究发现:(1)考察期内中国乡村建设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水平呈现平稳上升的趋势,但总体水平较低且处于基本协调状态。地区异质性特征明显,其耦合协调度呈现出由东至西阶梯递减的规律。(2)中国乡村建设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水平的总体差异在波动降低,区域间差距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3)耦合协调水平在全国及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均存在显著的空间收敛过程,收敛速度从高到低依次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该研究对把握中国乡村建设与资源环境发展规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张良
近年来,在基层政府推动与资本逐利的双重驱动下,工商资本下乡大规模转入农地。通过对基层政府推动"资本下乡"的背后逻辑和"资本下乡"的运作机制进行分析,本文发现,基层政府、工商资本结成"权力—资本"利益共同体,共同应对土地流转中分散孤立的农户;村级组织成为下乡的工商资本管理分散农户的代理人;基层政府联合下乡的工商资本共同获取涉农项目利益和土地增值利润,其自主利益越来越独立于公众利益,"资本下乡"背景下乡村治理缺乏公共性:治理目标在一定程度上违背农民公共利益,治理方式在民主参与方面有待完善,治理资源利用趋向内卷化,治理结果不利于农村发展,这些都导致基层政权的民意基础遭到削弱。为了建构乡村治理公共性,...
关键词:
“资本下乡” 乡村治理 运作机制 公共性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黄博 刘祖云
村民自治制度的实施,旨在实现村庄社会的民主自治。但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地区的村庄治理呈现为乡村精英治理。本文对历史上乡村精英治理的几个典型阶段进行了回溯,并对精英治理的现状进行了具体分析。在此基础上认为,乡村精英治理具有向更高一级村级民主自治形式过渡的必然,并就乡村精英治理的变革逻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村民自治 乡村精英 治理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秦中春
乡村治理是一个重要而特殊的领域。对治理问题的分析必须尊重治理规律。现阶段探讨我国的乡村治理问题有特定的背景。目前我国的乡村治理已进入历史新方位。乡村治理的关键是要解决人的精神思想问题、人的社会管理问题和人的公共服务问题等三大问题。做好乡村治理工作责任重大,它的紧迫任务是为乡村振兴提供重要保障,最终目标是要在乡村建立良好稳定的社会秩序。在实践中,要应对城乡人口流动,扩大乡村治理主体的范围,实行共建共治共享,建立治理框架;加强村庄人员管理和服务,了解乡村居民现状,健全联系机制,完善登记制度;引导乡村居民的进步,改造人的精神思想,推动人的现代化,夯实善治之基;调控乡村居民的矛盾,重视改革"三有结合",完善治理体系,保证社会稳定;服务乡村居民的需求,强调分类分级施策,创新体制机制,有效解决问题;疏导乡村居民的转变,正确解释人的差异,支持社会流动,搭建转变阶梯。
关键词:
乡村治理 乡村振兴 治理体系 治理能力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吴光毅 胡尊让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促成了农村"乡政村治"的治理格局。然而近年来,随着农地流转在广大农村地区兴起并产生新的利益主体,"乡政村治"治理格局呈现出参与主体扩大化和利益诉求多元化的趋势。新兴利益主体与原有"乡政村治"治理格局下的参与者既存在利益关联,又有利益冲突,原有的"乡政村治"治理格局需要与时俱进进行调整。分析农地流转背景下相关利益主体各自的角色期望和行为方式,基于农地流转的利益关系,将各利益主体置于共同参与的乡村治理框架下,并探索治理的优化,是今后广大农村地区深化改革发展的重要议题。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刘珺珺 徐莉
当下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五年,同时也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五年。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始终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发力点。脱贫攻坚阶段,我国乡村教育囿于传统的学校体制框架内。2021年11月1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教育的未来》报告。这昭示着全球的终身教育进入实质推进期。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的乡村教育也必然是面向人人的终身教育。实现人的可持续成长是乡村教育发展的核心关切问题。2050年乡村振兴的社会化图景必然是“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化乡村。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田惠敏 张欣桐 王阳
“三农”问题关系到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这一问题的解决是我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针对我国目前存在的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站在全局战略角度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决策。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是乡村产业振兴,而乡村产业振兴离不开金融支持,然而,乡村金融一直是我国金融体系的薄弱环节,乡村产业融资困难问题严重制约了乡村产业的发展速度,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瓶颈。如何通过乡村融资机制改革解决乡村产业融资难问题,从而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创新,实现乡村振兴目标成为亟待研究的问题。本文从供给侧及需求侧两方面分析乡村产业发展融资难问题,探索解决农村产业融资困难的融资机制改革途径。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产业发展 融资机制 金融支持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马华 王松磊
我国城乡一体化给乡村社会造成了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公司下乡给乡村社会治理带来了新的难题。本文对公司下乡给乡村社会带来的影响以及产生的问题进行了多角度分析。公司下乡后的村一级自治组织即村委会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弱化现象。为了获得强有力的主体支撑、实现乡村社会的有效治理,必须从农民以及各种形式的农民自组织中借力,通过村委会与农民自组织的有机对接来承接"地气",实现村民自治力量的内在强化,由此走向真正的农村基层自治和乡村民主。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香荣
社会的不断进步导致的经济发展势必引起人们对品质生活的追求,现代化气息的严重化,乡村旅游便成为人们的追求之一,然而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便引发了很多治理方面的问题。文章选择"公地悲剧"视角对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治理机制展开了研究,通过对公地悲剧理论的研究、国内外学者治理研究的借鉴,同时立足乡村旅游产业"公地悲剧"背景下的表现,提出治理机制的三条建议,发挥以政府为主导的作用机制;.完善公地管理机制;.鼓励个体参与,发挥整体效应。
关键词:
公共悲剧 乡村旅游产业 治理机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