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332)
2023(15932)
2022(13136)
2021(11934)
2020(9527)
2019(21860)
2018(21815)
2017(41269)
2016(22333)
2015(25254)
2014(25507)
2013(25103)
2012(23047)
2011(21011)
2010(21121)
2009(19647)
2008(19277)
2007(17263)
2006(15333)
2005(13511)
作者
(65143)
(54253)
(53811)
(51165)
(34324)
(25918)
(24344)
(21060)
(20597)
(19403)
(18488)
(18234)
(17135)
(16909)
(16561)
(16481)
(15904)
(15824)
(15572)
(15267)
(13488)
(13264)
(12986)
(12362)
(12106)
(12063)
(12052)
(12001)
(10915)
(10609)
学科
(93158)
经济(93023)
管理(68888)
(65766)
(53259)
企业(53259)
方法(38164)
(33729)
数学(31847)
数学方法(31485)
业经(27843)
中国(25970)
(25659)
农业(22368)
(21520)
(19468)
地方(19266)
理论(16650)
(15419)
银行(15382)
(15079)
(14864)
财务(14787)
财务管理(14757)
(14678)
(14640)
金融(14637)
环境(14613)
(14481)
贸易(14472)
机构
大学(327057)
学院(325061)
管理(129543)
(127734)
经济(124684)
理学(111810)
理学院(110582)
管理学(108819)
管理学院(108211)
研究(106659)
中国(79551)
(69825)
科学(64443)
(61826)
(52034)
(51788)
中心(48741)
(48381)
财经(48378)
业大(47260)
研究所(46765)
(44173)
北京(44053)
(43832)
师范(43829)
农业(39350)
(39329)
(38781)
经济学(38474)
财经大学(35804)
基金
项目(220817)
科学(173911)
研究(167174)
基金(159204)
(136775)
国家(135533)
科学基金(117150)
社会(105896)
社会科(100042)
社会科学(100020)
(86429)
基金项目(84356)
教育(76051)
自然(73238)
(71645)
自然科(71433)
自然科学(71420)
自然科学基金(70119)
编号(69840)
资助(63800)
成果(57945)
重点(48763)
(48566)
课题(47913)
(46899)
(45898)
(44367)
国家社会(43411)
创新(42692)
项目编号(42653)
期刊
(147808)
经济(147808)
研究(98536)
中国(66680)
(52109)
学报(49638)
管理(47261)
(47210)
科学(45894)
教育(40753)
大学(38860)
学学(36044)
农业(34879)
(29056)
金融(29056)
技术(28281)
业经(25909)
财经(23789)
经济研究(21630)
(20226)
图书(20068)
问题(19060)
理论(16357)
(16032)
科技(15581)
(15323)
实践(15024)
(15024)
技术经济(15022)
现代(14881)
共检索到48329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樊荣  
新时代以数字技术助力乡村振兴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建设数字乡村是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和农民全面发展的关键一环。基于程序化扎根理论的研究思路,对26个数字乡村建设的典型案例进行三级编码,遵循“因果条件-脉络-中介条件-行动策略-成效”的故事线逻辑,围绕动力机制、组织引领机制、要素整合机制、制度保障机制及评价考核机制构建数字乡村建设理论机制模型。动力激励机制作为运行过程的出发点,组织引领机制、要素整合机制和制度保障机制是运行过程的重要环节,评价考核机制作为运行过程的落脚点,各个机制共同作用构成数字乡村建设理论机制完整体系,从而实现数字乡村建设理论机制循环运行。由于数字乡村建设内容繁杂,各地区发展基础参差不齐,因此,要因地制宜找准数字乡村建设关键发力点,解决各地实际问题。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黄婉婷   卢秀茹  
【目的】探究数字乡村建设与共同富裕间的机理关系,对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农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从“富裕”和“共同”两维度选取5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构建共同富裕发展综合指标体系,从数字设施建设、数字平台建设、数字金融建设三方面选取5个指标构建数字乡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1—2022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综合利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调节效应模型、门槛效应模型等方法,探究数字乡村建设与共同富裕发展的关系及作用机制。【结果】①数字乡村建设在推动共同富裕的进程中起到显著促进作用且通过一系列稳健性和内生性检验。②数字乡村建设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西部地区的驱动效果最为显著,东部地区次之,但没有证据证实对中部地区共同富裕有影响。③产业结构升级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是数字乡村建设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④数字乡村建设对共同富裕发展的促进作用受到科技创新水平的影响,随着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高,数字乡村建设对共同富裕的驱动作用明显增强。【结论】应进一步加强数字乡村建设,重点支持产业结构升级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加快提高科技创新水平,促进共同富裕。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汤志伟  方錄  韩啸  
数字乡村的本质是乡村的数字化转型。为推动我国数字乡村建设朝向纵深发展,解决数字乡村建设存在的系统协调性不足、村民参与热情不足等问题,从数字技术可供性理论、数字化赋能理论、内生式发展理论和生态系统理论出发,结合数字乡村建设现实案例,依据数字乡村建设要求,搭建包括起点、主体、导向、模式、要素、环境和目标为内容的数字化转型框架。认为数字乡村建设的内在机制在于通过将基础设施、建设主体、应用场景、发展模式、核心要素、生态环境、建设目标等加以“串联”,以确保建设数字乡村的全过程畅通。在此基础上,从对数字基础设施进行分级分类、全面系统发挥数字化赋能作用、培育乡村自身内在发展模式、处理好数字乡村内部及其与外部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对数字乡村建设展开进一步思考,为促使乡村社会与政府、市场、社会、城市之间形成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的现代化发展模式提供参考。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周兵  李艺  张弓  
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引擎,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基于2018—2020年28个省份(未包含香港、澳门、台湾、上海、天津、北京)的面板数据,利用熵值法测算出乡村振兴综合指数,在此基础上使用双重固定效应模型检验数字乡村建设对乡村振兴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数字乡村以互联网平台为载体,打破了传统经济活动的地理空间约束,对邻近地区的经济可能呈现出空间溢出效应,因此采用空间杜宾模型探究数字乡村建设对乡村振兴的空间效应。乡村振兴综合指标测算结果说明,乡村振兴水平在样本期内均呈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但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均衡,存在较为明显的异质性。基准回归结果说明,数字乡村建设能够提高乡村振兴水平,特别是能够显著提高产业兴旺程度,在经过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中介机制检验结果说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在数字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中未起到中介作用,主要是由于规模效应与虹吸效应相互抵减所致;数字普惠金融的中介作用也不显著,可能是由于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需要经历一个学习、接受的过程,短期并不能明显助力乡村振兴。个体固定的空间杜宾模型回归结果说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公路通达强度对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但数字乡村建设对乡村振兴的空间溢出效应不显著,因为我国数字乡村建设的水平不高,还不能形成空间上的外溢。异质性分析结果说明,数字乡村建设显著促进了西部地区的乡村振兴,而对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及东北地区的促进作用不显著,这主要是西部地区具有较大的数字经济发展潜力。为进一步优化乡村数字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应加大对数字新基建的投入力度,实施差别化和动态化的数字乡村建设战略,推动区域数字化协调建设,增强数字化建设对农业全产业链的支撑力。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战辉  
城乡社会转型期农民流动性增强、村庄公共性萎缩、乡村精英权威弱化,加剧了乡村治理精英的社会性流失;基层治理现代化转型加速了传统乡村治理精英的制度性流失。转型期乡村治理面临精英缺位的实践困境。乡村治理数字化改革中,搭建多元化乡村精英参与村级治理的数字平台,促进了乡村精英主体整合、精英权威重塑,再造了复合型精英治理结构,重塑了乡村精英治理的规范化和公共性;与此同时,数字化改革中的乡村精英治理也面临精英主体性弱化、数字形式主义以及治理悬浮的困境。因此,在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和基层治理现代化进程中,不仅要发挥乡村精英人才的支撑作用和治理优势,而且要遵循数字技术与治理主体、基层组织和乡村社会的适配性,从而实现乡村治理数字化的渐进性变革。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战辉  
城乡社会转型期农民流动性增强、村庄公共性萎缩、乡村精英权威弱化,加剧了乡村治理精英的社会性流失;基层治理现代化转型加速了传统乡村治理精英的制度性流失。转型期乡村治理面临精英缺位的实践困境。乡村治理数字化改革中,搭建多元化乡村精英参与村级治理的数字平台,促进了乡村精英主体整合、精英权威重塑,再造了复合型精英治理结构,重塑了乡村精英治理的规范化和公共性;与此同时,数字化改革中的乡村精英治理也面临精英主体性弱化、数字形式主义以及治理悬浮的困境。因此,在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和基层治理现代化进程中,不仅要发挥乡村精英人才的支撑作用和治理优势,而且要遵循数字技术与治理主体、基层组织和乡村社会的适配性,从而实现乡村治理数字化的渐进性变革。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冯朝睿  
农业高质量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意,也是推动中国农村地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农业高质量发展是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指导下的全方位的质量提升与效益提升,也是基于“四大体系”之上的高质量发展。乡村数字化建设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有效对应”“高度适配”,乡村数字化建设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发展场域和战略实施支点。文章构建了数字经济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框架,阐释了乡村数字化建设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引导、技术驱动、产业引领、政策保障“四位一体”的内在机理,并提出了要持续增强乡村数字生产要素、数字技术、数字治理对农产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政策体系“赋能”水平和质量的策略。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田真平  谢印成  
关注数字乡村建设的阶段性演化发展,从数字乡村动态演化视角,整合乡村建设理论与数字经济驱动发展理论,从数据要素、产业转型、治理机制和公共服务4个维度构建数字经济驱动数字乡村演进模型,以江苏沭阳堰下村和浙江德清五四村为案例,通过梳理分析二手资料和田野调查、深度访谈等方式,解剖数字经济驱动在数字乡村演进中的作用。结果发现:在数字乡村的初始发展阶段,数据要素价值化是演进关键,产业数字化转型是演进支撑;在转型发展阶段,治理机制与公共服务提供演进的内外动力,治理机制完善程度决定了发展的质量和韧性,公共服务质量决定了发展的可持续性;在成熟发展阶段,数据要素和治理机制以及产业转型和公共服务组合推动数字乡村持续发展。其中,数字产业发展模式更有利于产业转型和公共服务组合发挥作用,如堰下村;数字治理发展模式更有利于数据要素和治理机制组合发挥作用,如五四村。由此提出我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通过数字技术在宏观层面促进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在中观层面促进数字乡村分型发展,在微观层面促进创新与效率提高。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钱嘉奇   李晓华   王德才  
数字经济作为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驱动力,不仅能为乡村产业技术革新提供平台支撑,还有助于乡村产业生产力的提升。但当前我国很多地方的乡村数字基础设施不足,农业科创体系发展滞后,农业数据要素市场体系不成熟等因素制约了数字经济驱动乡村产业振兴的发展。因此要通过改善乡村数字技术应用环境,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和农业数据要素流动共享效率,完善乡村数字人才体系建设等措施推动数字经济更好驱动乡村振兴。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张芳山   李露瑶   陈杰  
近年来,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对乡村振兴发展的影响极大。文章选取2011—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熵权法和固定效应模型,探究数字经济对乡村振兴发展的影响机制和程度,并创新性地使用随机森林模型,深入考察影响乡村振兴发展的数字经济各项指标的重要性。研究发现:(1)数字经济发展对乡村振兴工作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影响效应为0.4100。(2)数字经济对林业大省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较其他地区更为显著,影响系数为0.5700,说明数字经济在林业经济的应用已取得了显著成效。(3)数字经济影响乡村振兴最重要的因素是企业拥有网站数和信息从业人数,重要性分别为13.62和11.61,农村电商有望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增长极。(4)数字经济对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有明显的区域异质性,影响系数分别为东部地区0.6450、西部地区0.2560、东北部地区0.2350、中部地区0.1970。文章聚焦于数字经济各个维度指标的重要性比较以及林业经济大省和其他省份的异质性分析,深化了相关研究内容,弥补了现有文献对林业经济大省数字经济研究的不足。基于此提出政策启示:乡村振兴工作中应利用好数字经济这一推手,重点推动农村电子信息制造业和农村电商,推进林业大省和其他地区乡村振兴工作低成本、高质量发展。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杨红荃  艾杰  
农村职业教育是当前数字技术驱动乡村振兴的关键性力量,以追求城乡共同富裕、繁荣乡村数字文化和培育乡村数字人才彰显其对数字乡村建设的独特价值。通过积累有效资本、更新不合拍惯习,助推数字要素与乡村建设深度融合,充分激发数字乡村建设活力。具体体现为积累乡土性文化资本、数字化文化、数字化技能以及数字化心理资本,更新农民“感性稳定”“被动参与”“能力欠缺”以及“旁观角色”惯习。基于此,农村职业教育应当加强与相关场域主体的合作,优化数字技术支撑的资源服务,构建培育农民数字素养体系,为数字乡村建设注入新动能。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刘岳平   文余源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数字人民币具有无中介、松耦合+无网无电双离线、零手续费、可控匿名、可编程等特征,从理论上说可以赋能乡村振兴,与乡村产业振兴、文化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实现有机衔接。但现实中,数字人民币还处于试点阶段,制度法规体系还不健全,数字人民币在农村应用场景有限,老年人智能手机使用率低,城乡“数字鸿沟”仍然存在,这些因素决定了农村居民接受、使用数字人民币需要一个过程。下一步,要完善数字人民币制度设计,强化农业农村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数字人民币与乡村振兴各项政策的衔接;要合理选择数字人民币试点区域和场景,以农业农村重点人群和市场主体为拓展对象,采取激励措施引导农村居民使用数字人民币作为支付工具,提升数字人民币赋能乡村振兴的效能。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昊诺   赵霞  
在数实深度融合,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数字技术为乡村振兴带来新机遇。分析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理论机制,选取2012—2021年中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各省份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乡村振兴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乡村振兴具有显著的直接促进作用,同时还通过数字普惠金融和激发农村创新活力来间接影响乡村振兴的发展,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呈现出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特征。未来,需要从加强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引导数字普惠金融、激发农村创业活力、关注数字人才培养、数字资源互联互通等着手,促进数字经济绘就乡村全面振兴新蓝图。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昊诺   赵霞  
在数实深度融合,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数字技术为乡村振兴带来新机遇。分析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理论机制,选取2012—2021年中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各省份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乡村振兴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乡村振兴具有显著的直接促进作用,同时还通过数字普惠金融和激发农村创新活力来间接影响乡村振兴的发展,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呈现出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特征。未来,需要从加强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引导数字普惠金融、激发农村创业活力、关注数字人才培养、数字资源互联互通等着手,促进数字经济绘就乡村全面振兴新蓝图。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兴锋   王力   董伟萍  
数字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向,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主要途径。文章基于2011—2020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分别构建共同富裕与数字乡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考察数字乡村建设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理。结果表明:(1)中国数字乡村建设水平与共同富裕水平均在上升,且均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但中西部地区的“追赶”效应明显;(2)数字乡村建设对共同富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其促进共享富裕的“分好蛋糕”效应强于促进总体富裕的“做大蛋糕”效应;(3)机制分析表明,数字乡村建设主要通过农民收入增长、农村创业活力和农村产业融合三种渠道促进共同富裕;(4)在空间异质性视角下,数字乡村建设对共同富裕的促进效应从东部到西部依次递增。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