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930)
- 2023(12645)
- 2022(9899)
- 2021(8542)
- 2020(6903)
- 2019(15578)
- 2018(14987)
- 2017(28191)
- 2016(15449)
- 2015(17499)
- 2014(17776)
- 2013(17789)
- 2012(16988)
- 2011(15604)
- 2010(15791)
- 2009(14681)
- 2008(14799)
- 2007(13813)
- 2006(11991)
- 2005(10394)
- 学科
- 济(76637)
- 经济(76573)
- 业(39635)
- 管理(38809)
- 农(31305)
- 方法(29814)
- 数学(26762)
- 企(26690)
- 企业(26690)
- 数学方法(26533)
- 业经(21492)
- 地方(20964)
- 中国(20939)
- 农业(20908)
- 财(16480)
- 学(15166)
- 制(12954)
- 贸(11722)
- 贸易(11716)
- 产业(11549)
- 易(11287)
- 发(11111)
- 银(10956)
- 银行(10931)
- 融(10846)
- 金融(10844)
- 环境(10728)
- 地方经济(10632)
- 行(10509)
- 和(10345)
- 机构
- 学院(234115)
- 大学(232487)
- 济(95074)
- 经济(92842)
- 管理(85884)
- 研究(82432)
- 理学(73534)
- 理学院(72605)
- 管理学(71262)
- 管理学院(70807)
- 中国(62234)
- 科学(52501)
- 京(49249)
- 农(47778)
- 财(42669)
- 所(42124)
- 中心(39544)
- 研究所(38488)
- 江(37404)
- 业大(37357)
- 农业(36626)
- 范(33598)
- 财经(33519)
- 师范(33281)
- 北京(30545)
- 经(30322)
- 经济学(29909)
- 院(29703)
- 州(29563)
- 经济学院(27316)
- 基金
- 项目(158953)
- 科学(124668)
- 研究(117193)
- 基金(113421)
- 家(99343)
- 国家(98468)
- 科学基金(83188)
- 社会(75061)
- 社会科(70868)
- 社会科学(70849)
- 省(63927)
- 基金项目(60144)
- 划(53160)
- 教育(52549)
- 自然(51243)
- 自然科(49953)
- 自然科学(49939)
- 自然科学基金(49020)
- 编号(49011)
- 资助(44332)
- 成果(40027)
- 发(36903)
- 重点(36556)
- 部(34412)
- 课题(34091)
- 创(32424)
- 国家社会(31521)
- 科研(30606)
- 创新(30418)
- 发展(29701)
- 期刊
- 济(109242)
- 经济(109242)
- 研究(65995)
- 中国(48632)
- 农(48207)
- 学报(39375)
- 科学(35760)
- 农业(31851)
- 财(31659)
- 大学(29410)
- 学学(27517)
- 管理(26458)
- 教育(25559)
- 融(21317)
- 金融(21317)
- 业经(21048)
- 技术(20210)
- 经济研究(16357)
- 财经(15812)
- 问题(14925)
- 业(14849)
- 图书(13825)
- 经(13655)
- 版(13251)
- 资源(12242)
- 统计(11850)
- 技术经济(11845)
- 商业(10857)
- 策(10809)
- 理论(10545)
共检索到34886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岳 王善高 白雪冰
文章基于2011—2020年30个省份的平衡面板数据,在测度各省份数字乡村建设水平的基础上,运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分析数字乡村建设水平区域差异及其来源,分别利用α收敛系数、面板数据模型检验α收敛与β收敛特征,最后采用Moran指数分析空间集聚性。研究发现:全国数字乡村建设水平整体基尼系数存在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变动趋势,区域内差异水平则呈现东部>西部>中部的特征;区域间差异分析结果显示,东部-西部差异最大,中部-西部差异最小,全国整体差异主要来自区域间差异。全国层面数字乡村建设水平不存在α收敛,但存在绝对β收敛、条件β收敛。通过空间集聚性分析发现,各年度Moran指数均显著为正,表明我国数字乡村建设水平存在明显的正向空间相关性,呈现“高-高”集聚、“低-低”集聚的现象。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徐雪 王永瑜
研究目标:测度和考察2011~2019年中国乡村振兴及各子系统真实水平、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趋势。研究方法:运用熵值法测算乡村振兴水平综合指数及五个子系统指数,并借助Dagum基尼系数和Kernel密度估计方法揭示乡村振兴及各子系统水平的区域差异及演进趋势。研究发现:中国乡村振兴水平和五个子系统水平总体呈稳步上升态势;乡村振兴水平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并且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其中东部地区内部差异最大,东部—西部的区域间差异最大,五个子系统的区域差异均呈下降趋势,主要也是来源于区域间差异;除东北地区以外,全国、东、中、西部地区乡村振兴水平的绝对差异均呈稳步下降趋势。研究创新:在科学准确测度乡村振兴及各子系统水平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总体及各子系统的区域差异及其来源,并分析动态演进特征。研究价值: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提供借鉴价值。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梁甜 陈中
文章基于2014—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测度生态环境治理效率,并分析其区域差异与收敛特征。研究发现:中国生态环境治理效率整体呈上升趋势,且存在显著区域差异,主要表现为东部地区生态环境治理效率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中国生态环境治理效率存在较大的区域间及区域内差异,并以2018年为转折点呈现不同演化特征;2018年后东部地区存在σ发散特征,中部地区不具备典型σ收敛特征,而西部地区呈σ收敛趋势;全国层面存在显著条件β收敛趋势。为此,提出释放区域资源禀赋优势,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效率;完善制度体系,实施差异化生态环境治理措施;推进治理均衡化发展,促进生态环境治理效率收敛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石玉堂 王晓丹 刘达 陈凯旋 王淑瑶
文章基于2010—2022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依据乡村振兴战略内涵构建乡村振兴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测算十大城市群乡村振兴综合指数及各维度发展指数,并借助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马尔科夫链及SDM模型考察了各城市群乡村振兴水平的差异来源与贡献、分布动态与演进趋势及空间β收敛性。研究发现:(1)各城市群整体乡村振兴发展水平不高,地区间呈现非均衡性特征。(2)各维度中生活富裕指数发展较好,治理有效指数发展缓慢。(3)区域间差异是城市群区域差异主要来源;各城市群区域间差异呈现逐步缩小态势,空间上极化现象较为严重,除珠三角城市群外,其余各城市群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向上转移概率均小于向下转移概率。(4)全国乡村振兴存在绝对β收敛趋势,与绝对β收敛相比,研究期内条件β收敛速度有所放缓。据此,提出在提升城市群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的同时,应注重城市群的协同发展。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伍国勇 庞国光 汤钧惠 刘金丹
基于2013—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从数字化经济环境、数字化基础设施、农业数字化转型、生活数字化提升四个维度选取22个变量,运用熵值法、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法和Moran′sI指数测度中国31个省份的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分析其区域差异及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期内,中国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偏低但呈上升态势,空间上呈现“东高、中次、西低”的分布格局,但西部地区“追赶效应”显著;区域相对差异持续缩小,但绝对差异呈扩大态势,全国及东部地区出现了“极化现象”,区域间差异是构成总体差异的主要根源;区域间呈现鲜明且稳定的空间正相关性,东部省份主要落在“高—高”集聚区,而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大部分省份落在“低—低”集聚区。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伍国勇 庞国光 汤钧惠 刘金丹
基于2013—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从数字化经济环境、数字化基础设施、农业数字化转型、生活数字化提升四个维度选取22个变量,运用熵值法、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法和Moran′sI指数测度中国31个省份的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分析其区域差异及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期内,中国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偏低但呈上升态势,空间上呈现“东高、中次、西低”的分布格局,但西部地区“追赶效应”显著;区域相对差异持续缩小,但绝对差异呈扩大态势,全国及东部地区出现了“极化现象”,区域间差异是构成总体差异的主要根源;区域间呈现鲜明且稳定的空间正相关性,东部省份主要落在“高—高”集聚区,而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大部分省份落在“低—低”集聚区。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青 曾伏
利用2006~2020年31省面板数据匹配构建乡村振兴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使用熵值法测度乡村振兴水平,采用Dagum基尼系数、变异系数法和空间杜宾模型考察我国及各区域乡村振兴水平的区域差异及贡献、σ收敛和空间β收敛性。研究发现:(1)我国乡村振兴水平大幅提升,随着振兴乡村不同阶段的演变,全国及各省的乡村振兴水平增速不断加快,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取得显著成效,但各区域省份存在较为明显的不平衡发展。(2)全国及各区域乡村振兴发展的不均衡现象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弱;中、西部的区域内差异均显著缩小,而东部不明显;东—西部的区域间差异大于中—西部和东—中部;区域间差异始终是乡村振兴水平总体差异的最主要来源,但其贡献率呈显著下降趋势,区域内差异和超变密度的贡献率则均有所上升。(3)全国及中、西部区域省份的乡村振兴水平均呈明显的σ收敛趋势,东部区域发散;全国及东、中、西部区域均存在绝对β收敛,收敛速度中部>西部>全国>东部;引入差异化特征后,全国及三大区域均存在条件β收敛,收敛速度中部>西部>东部>全国。(4)全国层面看,乡村振兴增长对邻近省份产生微弱的正向空间溢出;分地区视角下,一省乡村振兴增长因“虹吸效应”显著降低了邻近省份乡村振兴的增速;财政支农支出等因素的影响具有区域异质性。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水平测度 区域差异 收敛性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赵德起 王世哲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当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深入研究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基于水平指标体系构建和纵横向拉开档次法测度2011—2020年31个省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水平,并借助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和Moran指数揭示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状况。研究发现,第一,样本期内我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水平稳步上升,东部地区建设水平最高而西部地区年均增速最快;第二,建设水平的区域内差异和区域间差异均呈下降趋势,区域间差异是造成区域差异的主因;第三,从时间演进上看,全国及三大地区内建设水平的绝对差异均逐渐减小,但全国及东部地区的排头省份与落后部分省份间始终存在较大差距;第四,从空间演进上看,聚集模式主要表现为高—高聚集和低—低聚集,仅有部分省份完成向促进区或辐射区的跃迁。因此,进一步从充分激活各类生产要素、积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因省施策三个方面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易继承 卢青 吴攸
文章从数字乡村基础设施、数字乡村产业发展、数字乡村生活服务3个维度选取了18个指标构建数字乡村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并采用熵值法对我国31个省份及八大综合经济区的数字乡村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结果显示:(1)数字乡村基础设施、数字乡村产业发展、数字乡村生活服务3个维度的权重均在2018年以后呈现相对稳定的变化趋势;(2)指标信息含量差异明显,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指标为移动电话基站覆盖程度、电子地图建设水平、农产品网络销售额;(3)全国数字乡村发展水平整体上持续上升,区域间差异明显,沿海综合经济区的发展优势显著,大西北综合经济区的数字乡村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但其与其他综合经济区之间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
关键词:
数字乡村 发展水平 评价指标体系 熵值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易继承 卢青 吴攸
文章从数字乡村基础设施、数字乡村产业发展、数字乡村生活服务3个维度选取了18个指标构建数字乡村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并采用熵值法对我国31个省份及八大综合经济区的数字乡村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结果显示:(1)数字乡村基础设施、数字乡村产业发展、数字乡村生活服务3个维度的权重均在2018年以后呈现相对稳定的变化趋势;(2)指标信息含量差异明显,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指标为移动电话基站覆盖程度、电子地图建设水平、农产品网络销售额;(3)全国数字乡村发展水平整体上持续上升,区域间差异明显,沿海综合经济区的发展优势显著,大西北综合经济区的数字乡村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但其与其他综合经济区之间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
关键词:
数字乡村 发展水平 评价指标体系 熵值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吴儒练
文章基于乡村振兴的科学内涵与总体要求,构建省域乡村振兴发展评价三级指标体系,运用改进的熵权法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2010—2019年我国31个省份的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及其空间集聚特征进行测度分析,研究表明:我国乡村振兴发展整体水平较低,区域差异明显,呈现由东部沿海向中部内陆再向西部地区阶梯递减的空间格局,乡村振兴最优区主要分布在东部经济发达省份,弱势区和最弱区主要位于西部边疆省份;各省份乡村振兴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5个维度的发展水平和增长速度呈现不均衡特征;各省份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存在全局空间集聚特征,且空间依赖性逐步加强,大多数省份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具有正向空间自相关性,东部省份多位于高高(HH)集聚区,而西部地区多落在低低(LL)集聚区,空间关联格局相对稳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指标体系 空间格局 莫兰指数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施雄天 余正勇
本文基于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围绕新制造、新服务、新业态和综合指标来构建我国区域新质生产力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利用熵权TOPSIS和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示法对我国区域新质生产力水平进行测度并将各指标集合进行可视化呈现;同时运用QAP模型分析、空间计量模型对我国区域新质生产力水平进行结构分解和收敛性分析。结果表明:(1)我国新质生产力整体上处于稳步上升的趋势,各区域新质生产力水平呈现“南部沿海>东部沿海>北部沿海>均值>长江中游>西南地区>黄河中游>东北>西北”的梯度格局;(2)新制造和新服务指标的提升有助于新质生产力水平的提升;(3)我国新质生产力水平存在绝对β收敛,八大地理分区存在绝对俱乐部收敛,在影响因素的扰动下大部分区域新质生产力水平表现为加快速度收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战伟
推动乡村振兴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文章基于2006—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了乡村振兴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熵值法对其进行测算与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Dagum基尼系数法和核密度估计法探究中国乡村振兴水平的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特征,并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检验其收敛特征。结果表明:全国及东、中、西三大地区乡村振兴水平均呈逐步增长变化趋势,各省份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表现为东、中、西三大地区乡村振兴水平逐渐降低;中国乡村振兴水平总体差异正在逐步缩小,总体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全国及东、中、西三大地区乡村振兴水平呈上升态势,但尚未出现极化现象;全国及东、中、西三大地区乡村振兴水平均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优柱 杨鸿宇 姜庆志 刘进思 付辉 杨珊珊
为给我国数字乡村后续理论研究和建设实践提供参考,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使用CiteSpace软件对2016―2021年CSSCI来源期刊上有关数字乡村研究的804篇文献绘制了知识图谱,并基于文献计量结果对数字乡村核心知识元素、前沿热点和话域主题展开了深入分析。结果显示,我国数字乡村研究和建设实践具有四大特征,即以历史任务为主线、数字信息技术为依托、经济建设为重心和多维领域共同发力。从数字乡村研究力量、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重点任务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展望,并对数字乡村建设实践提出了6条系统性对策建议,即拓宽乡村数字化振兴路径;打造乡村良好数字生态环境;提高数字农业建设质量与效益;强化乡村数字经济新业态;提升乡村数字治理绩效;坚持多维领域纵深推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宋丽婷 白永秀
乡村振兴水平评价是关于乡村振兴研究由定性分析转向定量分析的起始工作。文章构建包含23个基础指标的乡村振兴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与均权法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30个省份以及四大区域2008—2019年的乡村振兴水平进行测度,并对其区域差异进行分解。结果显示:我国的乡村振兴水平的时序变化呈现增长趋势,各省份的乡村振兴水平大致呈现由东至西递减的趋势,中部省份水平及排名波动较大;从区域差异看,各省份乡村振兴水平区域差异处于收敛状态,但东部地区内部差异及四大区域之间差异较大。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水平评价 时间序列 区域差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