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520)
2023(8832)
2022(6227)
2021(5292)
2020(3798)
2019(8132)
2018(7983)
2017(13734)
2016(7543)
2015(8474)
2014(8874)
2013(8477)
2012(8046)
2011(7608)
2010(7772)
2009(7246)
2008(6895)
2007(6691)
2006(5987)
2005(5098)
作者
(24230)
(20451)
(19856)
(19001)
(12376)
(9493)
(9127)
(7807)
(7783)
(7289)
(6835)
(6788)
(6515)
(6193)
(6189)
(6087)
(5779)
(5765)
(5719)
(5714)
(5188)
(4940)
(4789)
(4778)
(4632)
(4530)
(4465)
(4440)
(4286)
(4108)
学科
(33573)
经济(33529)
(23809)
(19587)
管理(18819)
业经(16513)
农业(15977)
中国(12720)
(10774)
企业(10774)
地方(9489)
(8935)
产业(8734)
信息(8588)
总论(8177)
信息产业(8099)
(7917)
(7491)
农业经济(7266)
(7089)
银行(7076)
(6971)
(6911)
(6887)
金融(6880)
(6687)
方法(6268)
发展(6205)
(6192)
教育(5976)
机构
学院(113545)
大学(110388)
研究(41484)
(40662)
经济(39353)
管理(38992)
理学(32255)
理学院(31844)
中国(31752)
管理学(31205)
管理学院(30971)
(26792)
科学(25270)
(24326)
(20390)
中心(20139)
(20139)
(19884)
农业(19729)
业大(18582)
研究所(18107)
(17674)
师范(17454)
(15736)
(15625)
(15408)
北京(14953)
财经(14862)
技术(14810)
师范大学(13511)
基金
项目(76069)
研究(60916)
科学(58666)
基金(51400)
(44873)
国家(44344)
社会(37982)
科学基金(36978)
社会科(35460)
社会科学(35454)
(32084)
编号(27472)
教育(26985)
基金项目(26328)
(25671)
成果(23622)
自然(20213)
课题(19809)
自然科(19672)
自然科学(19666)
自然科学基金(19266)
资助(18796)
(17916)
重点(17131)
(16550)
国家社会(15995)
(15836)
(15711)
项目编号(15430)
(15374)
期刊
(56907)
经济(56907)
研究(33757)
中国(32985)
(31504)
农业(20279)
学报(20101)
教育(19899)
科学(17157)
大学(15788)
(15224)
学学(14443)
业经(13447)
管理(12974)
(12690)
金融(12690)
技术(10918)
图书(9973)
农业经济(8300)
农村(8223)
(8223)
(7789)
(7608)
书馆(7540)
图书馆(7540)
经济研究(7371)
问题(7078)
财经(6981)
职业(6888)
社会(6264)
共检索到1862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娜  
数字乡村建设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着力点,是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础和突破口,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强国的有效途径。基于数字乡村建设“何以兴起、何以落地、何以进行、何以可为”总体框架进行研究,数字乡村建设兴起由数字经济时代浪潮和利好政策引发,“数字经济、数字民生、数字治理”是数字乡村的主要应用领域,基础薄弱、人才匮乏、技术缺乏、体系失范等问题引发数字乡村建设何以进行的质疑,数字乡村建设的可为路径:基础支撑、人才引擎、技术驱动、制度保障。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严瑾  刘慧  
乡村振兴背景下,"抓党建促振兴"成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一种可行路径。通过对贵州省M县S村的案例考察发现,基层党建嵌入乡村治理之所以成可能,原因在于21世纪以来乡村社会变迁、基层治理模式转型以及新时期农村党的建设新要求。基层党建嵌入之所以能够优化乡村治理,关键在于基层党建通过组织嵌入乡村治理夯实了治理基础,通过行动嵌入乡村治理优化了治理方式,通过职能嵌入乡村治理重塑了治理属性;基层党建嵌入乡村治理之所以能够有为,重点在于基层党建与乡村治理能够在组织结构、治理目标上实现耦合,并形成互动。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要进一步优化基层党建嵌入乡村治理的路径,推进乡村治理有效实现,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胡建   刘立娟  
宅基地有偿化是面向既往宅基地无偿使用而展开的市场化改革。在建立和实行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过程中,应适度弱化公权力的过多干预,探索建立一条以村民自治治理为主、行政管理为辅的路径。建立并完善村集体内的议事会、监事会、村民代表大会等管理机构以实现村民自治治理,村集体结合村民生活条件和地域条件等因素自主划定有偿使用范围,并引入一事一议对策、集体表决机制确定有偿使用收费标准和收益用途。同时,充分发挥政府的监督与协助作用,深入推进宅基地有偿使用改革。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海金  戴丹  
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的城乡融合发展路径,主要关注作为官僚体系关键环节的县域政治、作为均衡发展核心支撑的县域经济、作为秩序维系基本依托的县域社会这三重维度所合力构建的支撑体系。在政治维度上,县政是最基础的一级基层政权,是应对城乡融合相关政策落地过程中面临的地域差异性境况和多元化需求的基础单元,同时县政处于城乡二元结构的结合点,是城乡治理体系从分治转向合治的关键所在。在经济维度上,县域在国家财政体系中承担基础性支撑,是城市反哺乡村的体制通道以及城乡经济交融的“牵线人”,是城乡人口双向流动和产业互动融合发展的重要单元,对畅通城乡要素循环、促进城乡经济均衡发展发挥桥梁作用。在社会维度上,县域作为社会秩序维系的基本单位,是应对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暴露的利益冲突与社会矛盾的重要单元,并构成兼具“社区”与“社会”属性、融合传统与现代要素的共同体,成为城乡文化互动融合的价值单元。在这些意义上,县域在重塑新型城乡关系和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方面具有独特价值和功能。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海金  戴丹  
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的城乡融合发展路径,主要关注作为官僚体系关键环节的县域政治、作为均衡发展核心支撑的县域经济、作为秩序维系基本依托的县域社会这三重维度所合力构建的支撑体系。在政治维度上,县政是最基础的一级基层政权,是应对城乡融合相关政策落地过程中面临的地域差异性境况和多元化需求的基础单元,同时县政处于城乡二元结构的结合点,是城乡治理体系从分治转向合治的关键所在。在经济维度上,县域在国家财政体系中承担基础性支撑,是城市反哺乡村的体制通道以及城乡经济交融的“牵线人”,是城乡人口双向流动和产业互动融合发展的重要单元,对畅通城乡要素循环、促进城乡经济均衡发展发挥桥梁作用。在社会维度上,县域作为社会秩序维系的基本单位,是应对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暴露的利益冲突与社会矛盾的重要单元,并构成兼具“社区”与“社会”属性、融合传统与现代要素的共同体,成为城乡文化互动融合的价值单元。在这些意义上,县域在重塑新型城乡关系和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方面具有独特价值和功能。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董维春   仇苗苗   姚志友   刘晓光  
面对日益综合化复杂化的系统问题,学科建设良性发展对学科组织模式和结构优化的需求更加迫切。本研究从西方有组织科学研究活动的历史演进探寻学科发展基础,并基于组织协同分析框架,探析“有组织”方式推进研究型大学学科建设的理论逻辑及适切性。现实考察发现,多学科交叉融合不足、产学研用协同力量尚不强、创新创造的转化力及建制化发展优势不突出等现象仍存在,大学学科建设仍有碎片化和交叉重复的隐忧。对此,研究探寻增进基层学术组织活力及战略管理能力的能动策略,聚力有组织科研平台建设和包容性学科文化培育,基于需求导向、强化目标牵引,有组织创新和负责任治理协同联动,推进更具组织化、制度化、可持续的大学学科建设。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凤萍  
随着基层治理现代化转型,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呈现出年轻化、知识化趋势。基于中部地区农业型村庄青年村干部治理实践的田野调查发现,村干部队伍中存在一部分中坚青年干部,他们不仅改变了村治主体结构,同时也影响了村庄内部治理生态。制度性吸纳、在地化培养与多重性激励共同构成中坚青年干部治村的现实基础。中坚青年干部群体能够更好地适配治理事务的政务化与服务化、治理过程的规范化与文牍化等基层治理转型带来的新变化,并且在推动乡村治理数字化平台建设与推进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与助力村民实现共同富裕等方面发挥着积极正向的治理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助推乡村治理绩效的提升。在实践中,要充分发挥中坚青年干部的引擎功能与示范效应,创新培养方式,不断优化个体治理能力结构,建立更加有效的差异化激励机制。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凤萍  
随着基层治理现代化转型,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呈现出年轻化、知识化趋势。基于中部地区农业型村庄青年村干部治理实践的田野调查发现,村干部队伍中存在一部分中坚青年干部,他们不仅改变了村治主体结构,同时也影响了村庄内部治理生态。制度性吸纳、在地化培养与多重性激励共同构成中坚青年干部治村的现实基础。中坚青年干部群体能够更好地适配治理事务的政务化与服务化、治理过程的规范化与文牍化等基层治理转型带来的新变化,并且在推动乡村治理数字化平台建设与推进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与助力村民实现共同富裕等方面发挥着积极正向的治理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助推乡村治理绩效的提升。在实践中,要充分发挥中坚青年干部的引擎功能与示范效应,创新培养方式,不断优化个体治理能力结构,建立更加有效的差异化激励机制。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赵运兵   贾旻  
职业教育共同体建设是实现公平优质职业教育、推动技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战略选择和实践路径。既坚持人文主义与共同利益取向、尊重个体发展、服务经济社会,也强调教育的优质、高效与均衡发展。职业教育共同体建设既有终身教育理论、教育生态理论及政策工具理论的支持,也有基于不同视角开展的实践探索为其提供经验证据;需要系统思维、跨界思维、结构思维及设计思维的支持。因此,需要以教育时空延伸为基础,做好共同体建设的框架设计,建立健全发展机制及保障措施。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于慧   娄成武  
乡村治理创新是我国基层治理变革的重要构成,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与保障。当前我国乡村治理还存在着党建与治理嵌合性不足、治理网络样态模糊、工作机制落实欠缺、资源利用不够充分等问题与挑战。以“元治理”为框架,结合我国乡村治理的成功实践可以总结出我国乡村治理创新体现在强化党建引领、规范治理网络、创新机制落实、整合资源优势等方面。总结乡村治理创新进路,将有助于我国乡村地区基层治理创新理论的丰富与经验之推广。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陈勋  
"强国家、弱社会"的传统权力格局影响深远,大量社团仍因国家力量的过密化包裹显得弱小与萎靡。温州农村的老人协会在与村庄正式组织和基层政府的互动中显示了独特的自主性和行动力。本文运用"资源—空间—行动者"的分析框架,认为老人协会较强的自主性和行动力,源于相对独立且稳定的组织资源,以及特殊的组织成员带来的资源汲取能力和组织"嵌入"能力。社团组织自主性与行动力的强弱,关键看其能否成功规避政府过度"管制"和有无充足能力汲取组织资源。当然,社团成员本身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李珺  傅蕾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社会现象。日本作为世界上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推出一系列举措。日本老年教育通过强化老年人社会参与意识、建立职业技能课程体系、加强多元主体联动等措施,助力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并取得良好成效。其藉由日本老年教育促进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经验,建议我国老年教育应当大力宣导积极老龄化理念,加强政策引导、注重舆论营造、深化科学研究;应当不断更迭教育内容,构建以健康为前提、以素养为核心、以技能为补缺的课程体系;应该增进机构联动,建立教育系统、社区街道、公司企业等单位之间共建共享机制,形成我国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新局面。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李茂森  
教师专业自主已成为当前教师专业化运动的重要发展趋势。教师专业自主的存在成为可能,主要是基于权力、知识、伦理和环境四方面的基础。实践中的教师专业自主得以实现,则是赋权增能的必然结果,是摆脱赋权与规训相互纠缠的产物,也需要实现由外在角色规定向内在身份认同的转变。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钟楚原  李华胤  
青年人才被赋予重建乡村振兴主体性的路径期待。以往研究仅关注青年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工具性方案和策略性逻辑,忽视了作为人才支撑的青年主体如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内隐机制和深层逻辑。本文围绕青年人才主体有效与乡村振兴治理有效,建构了一个青年人才嵌入性和公共性与乡村振兴绩效的关联分析框架。运用“嵌入性—公共性”的分析框架,通过对闽南创业青年、浙东青年乡贤以及西南职业林农典型案例的分析发现,嵌入性掣动治理能力、公共性制约治理意愿,治理能力和治理意愿叠加影响青年人才助推乡村振兴的绩效。乡村振兴实践中的青年人才因治理能力及意愿张力呈现出不同类型主体失效和振兴绩效耗散,共同根源在于嵌入性与公共性的失衡。为此,异质青年人才在借道嵌入性提升治理能力的同时,通过机制化搭乘进行公共性调适,在形塑主体有效的基础上,经由组织化运作将主体有效转化为治理有效,最终促进不同面向的乡村振兴。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钟楚原  李华胤  
青年人才被赋予重建乡村振兴主体性的路径期待。以往研究仅关注青年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工具性方案和策略性逻辑,忽视了作为人才支撑的青年主体如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内隐机制和深层逻辑。本文围绕青年人才主体有效与乡村振兴治理有效,建构了一个青年人才嵌入性和公共性与乡村振兴绩效的关联分析框架。运用“嵌入性—公共性”的分析框架,通过对闽南创业青年、浙东青年乡贤以及西南职业林农典型案例的分析发现,嵌入性掣动治理能力、公共性制约治理意愿,治理能力和治理意愿叠加影响青年人才助推乡村振兴的绩效。乡村振兴实践中的青年人才因治理能力及意愿张力呈现出不同类型主体失效和振兴绩效耗散,共同根源在于嵌入性与公共性的失衡。为此,异质青年人才在借道嵌入性提升治理能力的同时,通过机制化搭乘进行公共性调适,在形塑主体有效的基础上,经由组织化运作将主体有效转化为治理有效,最终促进不同面向的乡村振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