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351)
- 2023(14642)
- 2022(11447)
- 2021(10301)
- 2020(8166)
- 2019(17929)
- 2018(17790)
- 2017(33321)
- 2016(18282)
- 2015(20165)
- 2014(20166)
- 2013(19893)
- 2012(18713)
- 2011(17115)
- 2010(17174)
- 2009(15990)
- 2008(15728)
- 2007(14510)
- 2006(12812)
- 2005(11140)
- 学科
- 济(72770)
- 经济(72677)
- 业(49332)
- 管理(49194)
- 企(34185)
- 企业(34185)
- 农(33438)
- 方法(27703)
- 中国(24683)
- 数学(24550)
- 数学方法(24350)
- 业经(22323)
- 农业(21758)
- 财(19969)
- 制(18265)
- 学(15953)
- 银(15023)
- 银行(14969)
- 地方(14567)
- 行(14415)
- 贸(14333)
- 贸易(14326)
- 易(14002)
- 融(13346)
- 金融(13339)
- 体(12445)
- 产业(12019)
- 发(11309)
- 技术(11065)
- 环境(10734)
- 机构
- 学院(269283)
- 大学(267457)
- 济(106849)
- 经济(104449)
- 管理(97044)
- 研究(95756)
- 理学(83336)
- 理学院(82355)
- 管理学(80906)
- 管理学院(80415)
- 中国(72728)
- 农(61904)
- 科学(60846)
- 京(56697)
- 财(51697)
- 所(49701)
- 农业(48194)
- 业大(47042)
- 研究所(45310)
- 中心(43664)
- 江(41462)
- 财经(40414)
- 经(36736)
- 北京(35312)
- 范(35121)
- 师范(34587)
- 院(34511)
- 州(32955)
- 经济学(32753)
- 省(31876)
- 基金
- 项目(181752)
- 科学(140415)
- 基金(129787)
- 研究(129691)
- 家(116994)
- 国家(115909)
- 科学基金(96009)
- 社会(82829)
- 社会科(78192)
- 社会科学(78173)
- 省(72290)
- 基金项目(68559)
- 自然(61152)
- 划(61000)
- 自然科(59685)
- 自然科学(59659)
- 自然科学基金(58590)
- 教育(58275)
- 编号(52371)
- 资助(51207)
- 成果(42917)
- 重点(41250)
- 发(39841)
- 部(39243)
- 创(37937)
- 课题(37128)
- 创新(35548)
- 科研(35087)
- 国家社会(34984)
- 计划(34596)
- 期刊
- 济(121798)
- 经济(121798)
- 研究(76791)
- 农(61389)
- 中国(57686)
- 学报(53067)
- 科学(44362)
- 农业(40671)
- 大学(39188)
- 财(37838)
- 学学(37170)
- 管理(33198)
- 教育(29258)
- 融(28209)
- 金融(28209)
- 业经(24141)
- 技术(20816)
- 财经(19865)
- 经济研究(19270)
- 业(18951)
- 问题(17170)
- 经(17054)
- 版(16015)
- 业大(14933)
- 图书(13613)
- 科技(13138)
- 农业大学(12987)
- 商业(12685)
- 贸(12535)
- 理论(12224)
共检索到40510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郝爱民 谭家银
基于省域面板数据,通过构建粮食体系韧性和数字乡村建设的综合指标体系,实证探究了数字乡村建设对粮食体系韧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乡村建设有助于提升粮食体系韧性,且乡村数字金融和数字服务平台建设对粮食体系韧性的促进效果在较长一个时间序列上都稳健成立。研究还发现,数字乡村建设对粮食体系韧性的影响效应主要体现在流通数字化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据此,未来应关注数字乡村建设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战略协同,并结合流通数字化改造,以进一步放大数字乡村建设对锻铸粮食体系韧性的作用,从而确保我国粮食安全。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王妍霏 叶举 曹杰
基于2011—2020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对数字金融如何影响我国粮食体系韧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数字金融能够显著提升我国粮食体系韧性,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并消除内生性问题后,该结论依然成立;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数字金融对中、西部地区粮食体系的韧性有着更为显著的提升作用;调节效应检验结果显示,政府支持、金融监管能够显著增强数字金融赋能粮食体系韧性的效应。据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议:针对粮食体系韧性变化特点,充分释放数字金融赋能粮食体系韧性的潜力;基于东、中、西部地区异质性特点,因地制宜地扶持数字金融发展;适度、有效监管,科学引导数字金融发展。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左秀平 叶林祥
分析粮食体系韧性理论内涵的基础上,从风险抵抗能力、适应调整能力和创新转型能力三个维度构建粮食体系韧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1—2021年中国31个省份数据,采用熵值法、Moran’s I指数、Kernel核密度、空间Markov链、Dagum基尼系数等方法对中国粮食体系韧性进行测度与评价。研究发现:中国粮食体系韧性提升明显,但整体水平较低,粮食主销区粮食体系韧性较高;中国粮食体系韧性分维度指数值从高到低依次是风险抵抗能力、创新转型能力和适应调整能力。中国粮食体系韧性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多数省份位于高—高集聚区和低—低集聚区,空间集聚程度逐渐降低。中国粮食体系韧性水平在波动中上升,具有一定的梯度效应,但极化效应较弱;相邻地区空间滞后水平的提升能够增加本地区向上转移的概率。中国粮食体系韧性的区域差异明显但存在一定的收敛趋势,组间差异及超变密度是粮食体系韧性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原因。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明亮 陈德慧 余国新
[目的]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对粮食体系韧性的影响,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新的方向。[方法]基于2011—2020年31个省份面板数据,从抵抗能力、适应能力、变革能力3个维度出发构建粮食体系韧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测算粮食体系韧性水平,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粮食体系韧性的空间溢出效应和异质性。[结果]数字普惠金融对粮食体系韧性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即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提升本地区及邻近地区的粮食体系韧性;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均有助于粮食体系韧性的提升;不同区域的数字普惠金融对粮食体系韧性的影响差异显著,其中主销区数字普惠金融对粮食体系韧性的提升作用最大,主产区和产销平衡区次之。[结论]应大力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推动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户金融素养,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和数字技术,因地制宜发挥各产区优势,并加强地区间的相互合作。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蒋国河 朱彤瑶
文章首先建立中国乡村韧性评价初选指标体系,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和冗余度检验对初选指标体系进行优化,建立乡村韧性评价最终指标体系。然后运用不同赋权法构建乡村韧性评价模型,并对评价模型的有效性进行检验。最后基于组合评价模型对我国30个省份的乡村韧性进行综合评价与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依据乡村韧性内涵构建并优化评价指标体系与研究目标具有一致性;由不同赋权法得到的评价结果具有一定的差异,组合赋权法优于其他赋权方法;各省份乡村韧性水平呈现明显的地域差异。
关键词:
乡村韧性 指标体系 组合赋权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萍 何瑞石 刘畅
数字经济为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探寻数字乡村建设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可为我国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和建设农业强国提供理论与实证支撑。文章基于2011—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与面板门槛模型实证分析数字乡村建设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数字乡村建设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显著提升了农业经济韧性;数字乡村建设赋能农业经济韧性的效果具有区域异质性,在西部地区的正向效应更显著;数字乡村建设赋能农业经济韧性的效果具有门槛效应,并且其赋能效果呈递减趋势。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美雯
提高农业经济韧性是建设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关键环节,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采用2013-2022年13个粮食主产省918个县(市)的面板数据,测评县域农业经济韧性现状及特点,构建双重差分模型(DID)实证检验数字乡村建设政策的效果,进而提出优化数字乡村建设、提高农业经济韧性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琳 朱玉春
文章从权力韧性、资本韧性、技术韧性和利益韧性4个维度构建数字乡村治理韧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综合评价2013—2020年中国31个省份的数字乡村治理韧性,并考察其时空演变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中国数字乡村治理韧性综合水平较低,但总体呈上升趋势。(2)东部地区的数字乡村治理韧性整体高于中部、西部地区。(3)具体而言,权力韧性、资本韧性、技术韧性和利益韧性呈现整体上升趋势,且逐年均衡发展。(4)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保障正向影响数字乡村治理韧性,地形起伏度和自然灾害负向影响数字乡村治理韧性,且在不同时间阶段、农业功能区与韧性水平上存在差异。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邱明丽 刘殿锋 刘耀林
研究目的:系统梳理乡村韧性理论框架与测度体系方面的研究现状,展望研究方向。研究方法:文献调研法。研究结果:(1)乡村韧性作为区域韧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框架正经历由均衡论转向演进论的转换,呈现出维度多元化、尺度体系化、视角动态化的特点;(2)乡村韧性的测度体系主要包含了经济、社会、生态系统的冗余度、多元度、多尺度连结性三个维度,采用质性分析法、综合指数法、函数模型法进行定性与定量综合评估。研究结论:面向乡村地域系统的复杂性与动态性,应发展乡村韧性的综合性分析框架,提升情景模拟能力;构建乡村韧性的适应性测度体系,探索动态表征机制。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郑骏川 周世昕 李璨
[目的]测算中国粮食体系韧性水平的基础上刻画其时空演变规律,为统筹协调全国粮食体系韧性发展提供决策建议。[方法]基于我国31省份2012—2021年的面板数据,综合运用熵值法、泰尔指数、ArcGIS、莫兰指数等方法,对中国粮食体系韧性总体水平、区域差异、时间演变、空间关联等特征进行深入剖析。[结果](1)从整体上看,我国粮食体系韧性水平稳步上升,绝大多数省份粮食体系抵抗风险的能力有所提升。(2)从区域差异来看,三大粮食功能区粮食体系韧性强弱为主产区>产销平衡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内部差异正在加剧。四大经济区域粮食体系韧性强弱为中部>东北>东部>西部,四大区域的差异主要来自区域内部,其中东部地区的差异及贡献度均最大。(3)从时空演变来看,近10年除陕西由中度韧性下降为较低韧性水平外,其余省份粮食体系韧性总体“向好”演进。(4)从空间相关性来看,中国粮食体系韧性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效应。当前表现为HL型集聚省份较少,HH型、LH型和LL型集聚省份分布较为均匀。[结论]中国粮食体系韧性时空分异特征明显,要推动粮食主产区在扛稳粮食安全重任上发挥更大作用、提升产销平衡区粮食自给率、促进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化与粮食安全协调发展、夯实西部欠发达地区粮食产能基础,以缩小区域间粮食体系韧性差距,切实增强我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周鹏飞 李美宏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背景下,为探寻数字乡村建设与农业经济韧性的内在作用关系,本文基于2011—2021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利用熵值法分别测度了两者的发展水平,并运用双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乡村建设对农业经济韧性的影响效应和内在机理。研究发现,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能显著提升农业经济韧性。从时间维度来看,其提升作用呈现出2011—2015年时间阶段要大于2015—2021年时间阶段的结果。从区域维度来看,其提升作用的强弱依次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数字乡村建设可以通过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升农业经济韧性。为进一步释放数字乡村建设对农业经济韧性的正向促进作用,各地区应依据乡村社会治理与产业发展的基本需求,因地制宜制定绿色可持续发展策略。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薛国琴 项辛怡
文章基于确保粮食安全可靠这一重要战略决策,通过梳理粮食系统与韧性发展已有文献,为粮食市场供求、对策分析提供理论支撑。文章认为,全球疫情控制、俄乌战争持续、全球粮食生产成本提高等国际局势对我国粮食系统韧性带来一定影响,宜采取建立健全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监测和风险预警体系、强化粮食供给和粮食市场治理、开展国际贸易与合作等措施进一步提升粮食系统韧性。
关键词:
粮食系统 韧性 国际局势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蒋辉 陈瑶 刘兆阳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石,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下,探索粮食生产韧性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基于2004—2020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了粮食生产韧性综合指标,运用熵值法、标准差椭圆和地理探测器模型方法,分析了粮食生产韧性的空间格局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2004—2020年,中国粮食生产韧性整体呈下降趋势,粮食生产抗风险能力不足。其中,中部、东部地区韧性水平较高,西部地区韧性水平较低,但整体皆呈下降趋势,只有东北地区韧性水平较为稳定。(2)城镇化率、科技因素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变动为影响粮食生产韧性的主要因素,各影响因子两两之间交互关系主要为双因子增强和非线性增强。最后,从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与粮食生产,积极构建新型的现代粮食产业体系,加快构建粮食产业发展新格局等方面提出了增强中国粮食生产韧性水平的政策建议。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张晖 陆滨强 权天舒
增强农业发展韧性是我国农业系统应对内外部各种风险与挑战的重要举措。本研究基于2011—2020年中国31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测算分析各省市的农业发展韧性指数,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分析了乡村数字化水平对农业发展韧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2011—2020年中国农业发展韧性水平整体上不断提升。乡村数字化水平的提高能够增强地区农业发展韧性,尤其在中西部地区、中低数字化水平地区和产粮大省,其增强作用更为显著。机制分析表明,农业规模化经营、数字金融发展、农业技术应用和市场信息利用是乡村数字化影响农业发展韧性的重要中介渠道,而地区人力资本水平正向调节乡村数字化对农业发展韧性的影响。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一系列补齐各地区农业发展短板、完善农村数字基础设施、激发农业生产要素活力和提供数字技术培训与支持等建议。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阿布都瓦力·艾百 米尔卡米力·多力昆 赵振男
选取2011-2021年的省级数据,构建粮食供应链韧性和农村数字化的综合指标体系,运用固定效应模型探究农村数字化对粮食供应链韧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农村数字化的发展能够提升粮食供应链韧性;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农村数字化对粮食供应链韧性的正向效应在中部地区最强,西部地区最弱。因此应重视农村数字化转型在粮食供应链韧性提升中的重要作用、实现农村数字化转型阶梯式发展,以提高我国粮食安全的可靠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