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214)
2023(12809)
2022(9756)
2021(8777)
2020(6621)
2019(14645)
2018(14433)
2017(25741)
2016(14154)
2015(16082)
2014(16029)
2013(15510)
2012(14802)
2011(13647)
2010(13942)
2009(13147)
2008(13078)
2007(12350)
2006(11277)
2005(10286)
作者
(41632)
(35110)
(34555)
(33234)
(22084)
(16586)
(15901)
(13478)
(13404)
(12878)
(11886)
(11865)
(11251)
(10964)
(10683)
(10621)
(10445)
(10269)
(10112)
(10094)
(9035)
(8459)
(8260)
(8217)
(8030)
(7888)
(7828)
(7729)
(7041)
(6991)
学科
(54604)
经济(54505)
管理(45563)
(41231)
(31385)
企业(31385)
(27223)
业经(21612)
中国(19439)
农业(18227)
(17306)
(17226)
方法(15556)
数学(12291)
(12270)
地方(12190)
数学方法(12066)
(11575)
工作(11501)
(11136)
银行(11123)
图书(10833)
(10731)
(10571)
金融(10569)
产业(10477)
书馆(10271)
图书馆(10271)
理论(10142)
(9926)
机构
大学(207346)
学院(205332)
(77125)
管理(75505)
经济(74948)
研究(67763)
理学(62873)
理学院(62091)
管理学(60919)
管理学院(60482)
中国(53695)
(44031)
(40857)
科学(39756)
(35672)
(35184)
中心(33067)
(32578)
(30591)
师范(30303)
财经(30290)
(28819)
业大(28746)
研究所(28726)
北京(27525)
(27233)
农业(26442)
(24592)
(23936)
师范大学(23821)
基金
项目(131692)
研究(104136)
科学(103043)
基金(92791)
(79126)
国家(78284)
科学基金(67436)
社会(66500)
社会科(62537)
社会科学(62525)
(52517)
基金项目(48199)
教育(47926)
编号(45882)
(42552)
成果(40640)
自然(38800)
自然科(37871)
自然科学(37864)
自然科学基金(37182)
资助(35185)
课题(31259)
(31034)
重点(29150)
(28385)
(28378)
项目编号(28263)
国家社会(27962)
(27653)
(26597)
期刊
(99301)
经济(99301)
研究(62442)
中国(54167)
(39179)
学报(33660)
(32973)
教育(31528)
图书(31483)
管理(28721)
科学(27911)
大学(26874)
农业(25422)
书馆(25268)
图书馆(25268)
学学(22967)
(22028)
金融(22028)
技术(19508)
业经(18640)
财经(15551)
经济研究(13604)
(13442)
(12711)
论坛(12711)
问题(12278)
(11737)
(10808)
职业(10186)
农村(10029)
共检索到3417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胡卫卫  唐伟杰  
建设数字乡村既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城乡数字鸿沟、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以及数字化人才的缺失已成为掣肘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因素。大数据时代,乡村数字图书馆是乡村智慧治理的产物,也是助推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变量。文章在科学界定数字乡村和数字图书馆概念内涵的基础上尝试建构“机理—逻辑—机制”的分析框架,通过系统阐释数字图书馆助推数字乡村建设的作用机理,从“技术赋能”和“话语赋权”两个维度探讨其实践逻辑。最后,文章从数字化理念的形塑、数字化平台的搭建、数字化人才的引育和数字化治理机制的建构等方面提出数字图书馆助推数字乡村建设的驱动机制,旨在进一步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数字中国”的实践进程。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李丽莉  曾亿武  郭红东  
中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在经历了起步摸索阶段(1979-1993年)、基础培育阶段(1994-2003年)和快速发展阶段(2004-2017年)以后,进入了全面提升阶段(2018年开始),亦即数字乡村建设阶段。作为农业农村信息化的新阶段,数字乡村建设的核心要义是实现高质量的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发展和农村全方位数字化发展,技术进步、深化改革和利益均衡则构成了数字乡村建设的底层逻辑。然而,一些地方数字乡村建设存在诸如工作重心落在硬件设备上、数字形式主义滋生蔓延、公共资源分配不合理、过度依赖运营服务商等实践误区,背离了数字乡村建设的核心要义和底层逻辑,亟须纠正。建立系统有力的保障机制、增强数据要素的赋能作用、调整公共资源的分配方式以及提升干部群众的数字素养,是优化中国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路径。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朱艳  
数字乡村是释放乡村活力的重要举措,也是助力乡村发展的关键力量。面对数字乡村治理存在的数字依赖、信息失真等风险,应以数字赋权为导向,通过完善数字乡村治理规则,重构乡村治理“政社关系”,关注新的数字空间,重建乡村公共服务体系,进而实现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的全方位变革。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张晶钠  
数字技术深刻影响了乡村治理的治理理念、治理主体和治理方式,重塑了乡村治理的时代特征,已成为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在实践过程中,乡村数字治理面临治理主体数字能力不足、乡村群体数字鸿沟大、数据资源整合共享难度大等多重困境。为此,需要强化数字治理理念,实现多元主体共治,切实回应村民需求,实现治理供需平衡,以及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数据共享保护机制,推动数字技术与乡村治理的同频共振,实现数字乡村的治理现代化目标。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罗兴奇  
数字技术的发展渗透于各个领域,带来了经济发展方式、文化传播方式以及社会治理模式的重要变革,同时也为我国乡村振兴带来了发展方向。数字乡村治理,有助于打造乡村治理新格局,提升乡村治理效率,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本文主要从数字乡村治理发展的必要性与现实条件分析其实践逻辑,并对当前发展面临的现实挑战进行简单剖析,据此提出发展策略。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马超峰  薛美琴  
作为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数字乡村建设的讨论往往突出自上而下的数字构建,常常忽视自下而上的数字转化,因而也就难以解释“脱嵌与嵌入共存,赋能与祛能相生”的建设悖论。以数字新农人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数字乡村建设的后半篇文章,理解数字转化的内在逻辑。研究发现:从流量竞争到公益反哺,数字嵌入乡村的程度不断加深并呈现梯度特征。数字在文化编码与行动反哺的推动下,逐步从“作为流量的数字”向“作为文化的数字”“作为发展的数字”“作为公益的数字”转化。数字的不断转化,使作为政策的数字乡村建设不断向下扎根,从而实现数字对乡村的反哺。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孟克巴雅尔  
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着城乡发展不均衡和乡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在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振兴战略直面乡村社会发展的痛点,以乡村的多维发展重塑合理的新型城乡关系,而乡村旅游是以“三农”为基础的新型业态,能够充分发挥带动效应并与乡村振兴实现有效衔接。基于此,本文从微观层面对乡村旅游驱动乡村振兴的路径进行了系统性探讨,并在宏观层面提出地方政府衔接国家战略的重要现实意义。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陈在天  赵秀凤  
进入大数据时代,以数字技术推动乡村治理是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然而,在数字技术嵌入乡村治理的过程中仍然存在数字抵触与传统治理思想盛行、数字资源禀赋先天不足、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消解等困局。系统思维即从系统整体出发,注重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紧密联系,以价值性原则、协同性原则和开放性原则探索数字技术与乡村治理的融合发展,是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基于系统思维,乡村数字治理应以人的感受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明确数字技术对人的价值意义;推进各要素协调发展,实现有机体价值的最优化;冲破封闭性思维桎梏,增强系统整体发展活力。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业明  
数字技术深刻变革为农业转型升级、农村治理与农民生活改善提供了新机遇与新动力。数字农村发展的关键是正确处理好技术与三产业、生产力、农村治理、流通力之间的关系。数字科技助力数字乡村的理论逻辑是数字生产力赋予三产融合新动能、数字流通力赋予农产品要素流通新路径、数字消费力赋予新市场消费力新渠道、数字治理力赋予乡村振兴新动力。数字技术提振数字乡村战略的实践路径为数字生产力实现农业经济“转型准”、数字流通力实现智慧农业“动脉通”、数字治理能力内驱农业大脑“芯片固”、数字消费力外驱乡村振兴“万物联”。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丁波  
“三治融合”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方向。数字乡村建设推动数字技术嵌入乡村治理,以数字技术为治理方式,搭建线上数字平台与数字空间,赋能乡村自治、法治、德治,可以增强乡村“三治”的治理能力。数字技术是推进乡村自治、法治、德治融合的重要动力,数字技术通过发挥数字平台的治理优势和治理功能,强化村民参与的数字形式,增强平台设备的数字管理,实现社会关系的数字建构,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数字技术赋能乡村“三治融合”治理体系,将数字技术与乡村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促使乡村“三治”具有数字协商、数字规则、数字联结的数字化特征。具体而言,一是提升主体性,强化村民数字参与;二是培育法治性,增强村民法治思维;三是生产公共性,提高村民公共道德意识,进而优化乡村“三治融合”治理体系。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田真平  谢印成  
关注数字乡村建设的阶段性演化发展,从数字乡村动态演化视角,整合乡村建设理论与数字经济驱动发展理论,从数据要素、产业转型、治理机制和公共服务4个维度构建数字经济驱动数字乡村演进模型,以江苏沭阳堰下村和浙江德清五四村为案例,通过梳理分析二手资料和田野调查、深度访谈等方式,解剖数字经济驱动在数字乡村演进中的作用。结果发现:在数字乡村的初始发展阶段,数据要素价值化是演进关键,产业数字化转型是演进支撑;在转型发展阶段,治理机制与公共服务提供演进的内外动力,治理机制完善程度决定了发展的质量和韧性,公共服务质量决定了发展的可持续性;在成熟发展阶段,数据要素和治理机制以及产业转型和公共服务组合推动数字乡村持续发展。其中,数字产业发展模式更有利于产业转型和公共服务组合发挥作用,如堰下村;数字治理发展模式更有利于数据要素和治理机制组合发挥作用,如五四村。由此提出我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通过数字技术在宏观层面促进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在中观层面促进数字乡村分型发展,在微观层面促进创新与效率提高。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黄剑锋  杨德才  
旅游业对乡村重构的促进作用已在实践发展和理论研究中受到广泛关注,但对其内在逻辑和机制的经济学解释有待深化。文章从经济学视角探究了旅游业助推乡村重构的理论逻辑和作用机制,并据此分析了相应的实践路径。研究表明:基于乡村产业升级的综合效应是旅游业在乡村重构中发挥作用的基本定位,旅游业助推乡村重构的起点和关键分别在于高效却欠发达的乡村生产要素组合和以土地要素为切入点的要素重组,基本逻辑在于乡村人地关系的变动;在城乡双向互动的背景下,旅游业通过乡村物质、社会、文化、生态等资本的引入,对乡村生产要素进行重组并为土地赋能,进而缓解欠发达的特殊均衡,助推乡村经济、社会、空间的多维度重构;应根据旅游业介入下的乡村要素重组思路,从拓展重组来源、区分重组方向、把握重组抓手、完善重组环境等方面探索旅游业助推乡村重构的实践路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尹君锋   叶思菁   宋长青   高培超  
乡村空间商品化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动力之一,深刻影响着乡村生产空间重构的逻辑过程。文章从乡村空间商品化视角切入,在剖析乡村生产空间分析框架基础上,系统分析了甘南高原乡村空间商品化各阶段中乡村生产空间重构的历程与特征。同时,以安果村为典型案例地,详细探讨了乡村空间要素商品化过程具体参与乡村生产空间的作用机制与典型发展模式。乡村空间商品化通过政府力、市场力及社会力为要点的三元主体力量在主动力和被动力作用下相互影响、协同发展,将乡村空间物质资源与非物质资源在市场化环境中进行开发、利用和经营等活动,从而转化为具有经济价值的商品进行消费的过程,强调的是在权力、资本、社会多重主体互动作用下对乡村生产空间的改造与塑造能力。甘南高原乡村经济发展形态大致经历了由农牧业混合经济以及高依附、低层次的粗放型经济到城镇化与生态保护协同推进的生态型经济再到多元化经济方式并存的集约型经济的过程,生产空间演变特征呈现出由“点状分布、松散联系”空间格局到呈现出“核心集聚、外围分散”空间格局再到呈现出“多点支撑、轴线联动、多元协同”空间格局。空间商品化是安果村生产空间重构的核心驱动力,在乡村地域空间资本增值与符号消费转变的双重推动下逐渐演变为可理解、可感知、可创收的生产价值空间,在政府、企业、支部、村民等多元主体深度参与下由单一农牧产业生产为主转为多元化产业经济并存的空间商品化过程中,乡村空间资源价值重新活化,推动安果村生产空间发生剧烈重构。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吴才唤  周兰羽  
乡村红色文化大众化是一个理论课题,也是一个实践课题,对于全面脱贫后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文章在厘清概念内涵、简述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乡村红色文化大众化是建立"志智双扶"长效机制的理论逻辑,指出其存在推广意识不足、精神提炼不够、管理权责不清和各类人才缺乏等问题,认为要采取上下联动、联合协作、内外结合和一线下沉的实践机制。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以"红"为"媒"、文化"铸魂",提炼精神、多措并举,创新方式、动静结合和讲好故事、积聚人才等四条实现路径。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王博  王亚华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现共同富裕事关党的执政基础,促进全社会共同富裕目标实现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导向逐渐全面和政策实施更加精准的社会治理格局,解决繁杂细微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促进共同富裕目标实现需要将治理重心下沉至县域单元。本文从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城乡融合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经济内循环形成和高质量发展方面切入,分析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城乡一体化发展、社会结构优化、农村资源配置势能释放和农民生活幸福渴望角度分析县域层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驱动机制,从做大县域财富和分好县域财富两个方面提出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举措,以期为促进乡村振兴战略与实现全社会共同富裕目标协同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操作决策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