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806)
- 2023(16751)
- 2022(13839)
- 2021(12546)
- 2020(10244)
- 2019(23044)
- 2018(22623)
- 2017(42661)
- 2016(23195)
- 2015(25951)
- 2014(25712)
- 2013(25331)
- 2012(23260)
- 2011(21184)
- 2010(20982)
- 2009(19011)
- 2008(18402)
- 2007(16298)
- 2006(14204)
- 2005(11841)
- 学科
- 济(93118)
- 经济(93015)
- 管理(64503)
- 业(63755)
- 企(49389)
- 企业(49389)
- 方法(40619)
- 农(35310)
- 数学(35193)
- 数学方法(34845)
- 业经(26486)
- 中国(25375)
- 农业(23528)
- 财(22437)
- 学(21016)
- 地方(19896)
- 贸(16332)
- 贸易(16322)
- 制(16238)
- 易(15848)
- 理论(14746)
- 环境(14676)
- 技术(14520)
- 和(14004)
- 产业(13768)
- 教育(13648)
- 银(13540)
- 银行(13471)
- 务(13311)
- 财务(13242)
- 机构
- 大学(332447)
- 学院(331966)
- 管理(131021)
- 济(126393)
- 经济(123533)
- 理学(114726)
- 理学院(113423)
- 管理学(111392)
- 研究(111016)
- 管理学院(110798)
- 中国(80297)
- 科学(72578)
- 京(70264)
- 农(66369)
- 业大(57130)
- 所(55515)
- 财(54976)
- 农业(51422)
- 研究所(51262)
- 中心(51007)
- 江(48048)
- 财经(44719)
- 范(44469)
- 师范(43931)
- 北京(43535)
- 经(40836)
- 院(40176)
- 州(38987)
- 经济学(37327)
- 技术(35714)
- 基金
- 项目(238448)
- 科学(186002)
- 基金(171747)
- 研究(170649)
- 家(152066)
- 国家(150716)
- 科学基金(128360)
- 社会(107765)
- 社会科(101784)
- 社会科学(101757)
- 省(94397)
- 基金项目(92081)
- 自然(84201)
- 自然科(82220)
- 自然科学(82196)
- 自然科学基金(80724)
- 划(79307)
- 教育(77572)
- 编号(69818)
- 资助(68549)
- 成果(55609)
- 重点(53225)
- 部(51124)
- 发(50786)
- 创(49628)
- 课题(47715)
- 创新(46229)
- 科研(45819)
- 国家社会(44217)
- 计划(44042)
- 期刊
- 济(137282)
- 经济(137282)
- 研究(91130)
- 农(64523)
- 中国(63903)
- 学报(61993)
- 科学(53566)
- 大学(46316)
- 管理(44247)
- 学学(43633)
- 农业(43544)
- 财(39232)
- 教育(37957)
- 技术(26977)
- 业经(25978)
- 融(25876)
- 金融(25876)
- 经济研究(20950)
- 财经(20928)
- 图书(20086)
- 业(20078)
- 版(18388)
- 问题(18166)
- 经(17831)
- 科技(17820)
- 业大(17636)
- 理论(15212)
- 技术经济(15134)
- 资源(14502)
- 农业大学(14499)
共检索到47095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新文 陆渊
基于社会认知理论构建“环境—个体认知—行为”的分析框架,并将村民政治参与行为划分为高制度化、低制度化以及非制度化三种类型,并以CSS2017年和2019年调研数据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二项Logit等计量方法实证检验村民数字网络使用类型与其政治参与行为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从政治效能感视角,分析网络使用类型与村民政治参与行为间的因果机理。研究发现,无论村民使用网络社会导向还是娱乐导向的功能均能显著提升其高制度化、低制度化及非制度化政治参与行为;中介检验分析发现,政治效能感在村民数字网络使用类型与其政治参与行为之间承担部分中介作用。因此,在数字乡村建设背景下,强化村民数字素养的培训与提升,同时加强党员等政治精英的示范引领作用,并有效建立网络道德引领和法律保障机制,以此有效引导村民有序参与政治活动,进一步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关键词:
数字乡村 网络使用 政治效能感 政治参与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代岷嵋,朱玲怡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蓬
政治参与是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是政府权力和社会权力相互作用、不断消长的过程,也是衡量政治现代化的重要指标。作为中国社会构成主体的农民的政治参与是我国民主政治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新时期中国农民的政治参与,大致呈现出了参政态度的冷热与参与能力高低并存、制度化参与与非制度化参与并存、参政主体的不平衡与利益取向多样化并存的特点,结合当前村民自治中农民政治参与的特点,从政治参与的广度、深度和效度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走有序化政治参与道路的对策,即提供有效的制度供给,为农民有序化的政治参与提供制度保障;促进农村经济
关键词:
农民 政治参与 村民自治 民主政治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周强
运用全国乡镇民主与治理调查数据库的957个样本,实证研究乡村社会信任对村民参与村委会选举投票的影响,结果表明:72.2%的受访者对村中大部分人表示信任,对村中大部分人越是信任,村民参与村委会选举投票的热情越高;村民对自己家人、亲戚和好朋友的特殊信任比率明显高于对陌生人、生意伙伴、社会上大多数人的普遍信任,而普遍信任对村民参与村委会选举投票产生显著积极影响,特殊信任不产生显著影响;此外,民族、年龄、政治面貌以及家庭年收入对村民参与村委会选举投票也产生不同程度的显著影响。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黄成昆 储德平 杨曌 黄亚榕
伴随全社会闲暇时间的增多与老龄化程度的加重,老年闲暇教育作为推动积极老龄化的重要手段,为老年人的社会再融入提供了契机。以乡村老年人为研究对象,通过半结构化访谈方式,共访谈24位乡村老年人,获得近11万字的访谈文本素材,继而运用扎根理论对其进行分析,归纳出乡村老年人参与闲暇教育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乡村老年人闲暇教育参与行为影响因素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乡村老年人参与闲暇教育主要取决于个体因素、教育因素、社会因素三大方面的影响;个体因素中包括自身客观条件、自身主观认知两个关系类别,社会因素中包括人际关系、公共组织两个关系类别,教育因素中包括教育活动、教育资源两个关系类别;三大因素各有侧重,但又相互联系,共同影响着乡村老年人闲暇教育的参与行为。
关键词:
乡村老年人 闲暇教育 参与行为 扎根理论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熊春林 黄炯 贺容煜 刘芬
结合社会认知理论和PEST理论模型,基于湖南省36个村务微信群688名村民调查数据,实证研究村民参与乡村数字治理的行为。研究发现,村民参与乡村数字治理的受邀性行为明显多于创造性行为,政治、经济、社会、技术外部环境以及村民自我效能感与结果效能感正向显著影响村民参与乡村数字治理的受邀性行为和创造性行为,且村民自我效能感和结果效能感在外部环境与村民参与行为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应进一步优化乡村数字治理的外部环境、增强村民参与的效能感,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数字治理的创造性行为,以此促进乡村数字治理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治理现代化。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熊春林 黄炯 贺容煜 刘芬
结合社会认知理论和PEST理论模型,基于湖南省36个村务微信群688名村民调查数据,实证研究村民参与乡村数字治理的行为。研究发现,村民参与乡村数字治理的受邀性行为明显多于创造性行为,政治、经济、社会、技术外部环境以及村民自我效能感与结果效能感正向显著影响村民参与乡村数字治理的受邀性行为和创造性行为,且村民自我效能感和结果效能感在外部环境与村民参与行为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应进一步优化乡村数字治理的外部环境、增强村民参与的效能感,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数字治理的创造性行为,以此促进乡村数字治理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治理现代化。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晶晶
基于中国北京、天津等10个省(市)24个乡镇收集的522个样本数据,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村民的腐败感知对其政治参与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腐败感知是影响村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因素,村民对政府的总体腐败感知与政治参与行为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进一步分析发现只有对村委会腐败感知对村民政治参与的影响表现出显著性,其他层级政府腐败感知的影响都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这揭示了村级反腐对乡镇民主建设的重要作用。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赵爱明 史仕新
村民参与民主选举行为直接关系到村民自治的制度运行效果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其本身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利益诉求、自身素质的内在因素和政治、社会、经济的外在因素两方面建立村民参与民主选举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框架,并对其作用机理进行规范研究,结果表明,当前农村民主建设工作的重点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力度,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政治觉悟,促进其参与民主选举的政治热情,以参与的广度来提高参与的质量,推进农村民主进程的健康发展。二是党和政府应从职能、权利和机制三方面构建起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农村基层组织管理体系,为村民参与民主选举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制度运行环...
关键词:
村民自治 参与行为 规范研究 影响因素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朝辉 李思梦 乔浩浩 高杨
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的有效实施路径,民宿产业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抓手。研究选取黄山市黟县为案例地,采用ArcGIS、SPSS等分析软件,并基于克里金插值法和特征价格模型,研究民宿产业定价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民宿房价整体呈现以碧山为代表的资本主导型民宿高值区,以塔川、南屏、关麓、卢村和屏山景区为核心的传统村落型民宿次高值集聚区。2)不同等级民宿区位选择偏好不同,中低档民宿主要依托旅游景点呈现多组团集聚分布,而高档民宿较为分散,未形成明显的集聚。3)民宿房价的空间分布与旅游吸引物、区位特征、场所空间、户外景观、原生态环境等因素高度相关。4)房源特征对民宿定价的影响最大,经营投入、品牌声誉和景观特征等因素影响次之。
关键词:
乡村民宿 空间分布 房价 影响因素 黟县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于松 高建中
文章基于加快数字乡村建设背景,从省级层面入手,建立以数字资金投资、数字信息基础、数字服务水平为投入,以数字产业发展为产出的数字乡村建设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运用DEA与Tobit模型对中国数字乡村建设效率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数字乡村的建设效率在地域上呈现东部>中部>东北>西部的特征,类似于经济发展状况;在时间上,数字乡村建设效率呈现逐年提高的趋势。数字服务投入不足是造成地区效率低下的关键,技术进步是效率逐年提升的原因。增加农村创新投入和培养农村数字人才是提升数字乡村建设效率的主要途径。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马晨 李瑾 冯献
【目的】作为数字社会的弱势群体,农民的数字化认知普遍较差、数字化“新农具”的操作应用能力普遍不强、直播电商等“新农活”的参与能力较弱,旨在激发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推动其更加积极主动投身到数字乡村这一伟大实践中。【方法】在梳理国内外文献和对北京13个涉农区1500位农民开展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从数字意识、数字通用素养、数字技术素养等6个维度搭建了农民数字素养体系,并基于KAP模型构建了“农民数字素养—对政府数字服务满意度—农民数字乡村参与行为”理论模型,采用中介效应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探索了农民数字素养影响数字乡村参与的作用路径,并提出了激发农民参与数字乡村的相关政策建议。【结果】①农民的数字素养提升其数字乡村参与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②农民对政府数字服务的满意程度会间接影响其对数字乡村的参与程度;③数字化基础设施在农民数字素养影响农民数字乡村参与的关系中起正向调节作用。【结论】扎实推进数字乡村,让农民多参与、广收益,一是要通过构建农民数字素养培训体系、加强农民数字素养与应用能力培训等方式大力提升农民数字素养,二是要通过加强优质农村服务资源供给与共享、推动服务多元化参与等方式强化农村数字化服务水平,三是要通过强化农村网络承载能力、推动现有技术设备“适农化”改造等方式不断完善农村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琳 朱玉春
文章从权力韧性、资本韧性、技术韧性和利益韧性4个维度构建数字乡村治理韧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综合评价2013—2020年中国31个省份的数字乡村治理韧性,并考察其时空演变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中国数字乡村治理韧性综合水平较低,但总体呈上升趋势。(2)东部地区的数字乡村治理韧性整体高于中部、西部地区。(3)具体而言,权力韧性、资本韧性、技术韧性和利益韧性呈现整体上升趋势,且逐年均衡发展。(4)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保障正向影响数字乡村治理韧性,地形起伏度和自然灾害负向影响数字乡村治理韧性,且在不同时间阶段、农业功能区与韧性水平上存在差异。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马永峰 张传英 王锦远
以村民直选村级领导人为主要特征的乡村民主政治制度,已在全国大多数乡村进行了成功的实践,这无疑将会极大地促进乡村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进程。但无庸讳言,由于其开创性的特征,以及因文化背景、认知水平、人口素质的差异和乡村社会、政治生态的多样性及其他来自于方方面面的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其在实践中也存在着诸多的矛盾和冲突。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高伟
农民政治参与意识是衡量新农村民主建设的重要标志,农民政治参与意识淡漠对于农村基层民主、农村基层党组织以及农民向现代公民的转化都产生了消极影响,要提高农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努力提高农民文化素养,加强农民政治参与的制度建设。
关键词:
农民 政治参与意识 新农村 政治保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