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637)
- 2023(19019)
- 2022(15650)
- 2021(14053)
- 2020(11287)
- 2019(25066)
- 2018(24599)
- 2017(46675)
- 2016(25417)
- 2015(27791)
- 2014(27585)
- 2013(27595)
- 2012(25687)
- 2011(23299)
- 2010(23566)
- 2009(21960)
- 2008(21934)
- 2007(20042)
- 2006(18187)
- 2005(16646)
- 学科
- 济(115145)
- 经济(114977)
- 业(101365)
- 管理(86867)
- 企(82009)
- 企业(82009)
- 农(51833)
- 方法(41742)
- 业经(38225)
- 财(35102)
- 农业(34480)
- 数学(32843)
- 数学方法(32636)
- 中国(32310)
- 制(26906)
- 地方(26201)
- 务(22727)
- 财务(22696)
- 财务管理(22661)
- 企业财务(21556)
- 贸(20818)
- 贸易(20802)
- 技术(20742)
- 环境(20426)
- 易(20229)
- 体(19413)
- 学(19230)
- 银(19010)
- 银行(18965)
- 划(18768)
- 机构
- 学院(374421)
- 大学(367213)
- 济(159732)
- 经济(156668)
- 管理(145402)
- 研究(126767)
- 理学(124473)
- 理学院(123169)
- 管理学(121478)
- 管理学院(120782)
- 中国(99953)
- 农(79598)
- 京(76959)
- 科学(75861)
- 财(75744)
- 所(64048)
- 农业(61233)
- 业大(60489)
- 江(59185)
- 中心(58904)
- 财经(58773)
- 研究所(57471)
- 经(53342)
- 经济学(48326)
- 北京(47792)
- 州(46247)
- 范(45447)
- 院(45170)
- 师范(44902)
- 经济学院(43731)
- 基金
- 项目(246374)
- 科学(195198)
- 基金(180155)
- 研究(179518)
- 家(157687)
- 国家(156191)
- 科学基金(134389)
- 社会(118764)
- 社会科(112474)
- 社会科学(112445)
- 省(98293)
- 基金项目(95529)
- 自然(84885)
- 自然科(82946)
- 自然科学(82923)
- 自然科学基金(81498)
- 划(81051)
- 教育(79350)
- 编号(71357)
- 资助(71219)
- 发(57562)
- 成果(56571)
- 重点(54957)
- 部(54139)
- 创(53772)
- 业(50060)
- 制(50001)
- 国家社会(49929)
- 创新(49668)
- 课题(49018)
- 期刊
- 济(190440)
- 经济(190440)
- 研究(108653)
- 农(80510)
- 中国(80310)
- 学报(60792)
- 财(60143)
- 科学(56787)
- 管理(56323)
- 农业(53989)
- 大学(47030)
- 学学(44990)
- 融(40254)
- 金融(40254)
- 业经(37331)
- 教育(32294)
- 技术(31256)
- 财经(29425)
- 经济研究(28342)
- 业(27869)
- 问题(25535)
- 经(25372)
- 版(20053)
- 技术经济(19809)
- 世界(18994)
- 商业(18237)
- 贸(18076)
- 科技(17754)
- 现代(17672)
- 经济问题(16753)
共检索到5758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雪 王永平 王静
文章基于中国31个省份2011—2020年的面板数据,在运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测度数字乡村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通过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考察数字乡村发展对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并利用分组回归模型从地理区位、农业生产功能和农业生产对象三个维度进行异质性分析。研究发现,数字乡村发展通过规模经营效应、结构优化效应和技术进步效应三种渠道显著降低了农业碳排放强度。数字乡村发展对农业碳排放强度的抑制作用在中西部地区、粮食主产区和平衡区以及种植业区和畜牧业区尤为显著。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孟维福 石可敬 李建英
数字经济是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厘清数字经济对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机理,可为我国农业低碳绿色发展提供路径参考。论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测算了2011—2022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西藏自治区与港澳台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指标,探究了数字经济发展对我国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实证研究表明:第一,数字经济的发展对农业碳排放的抑制效应显著。通过替换核心解释变量、剔除直辖市和因变量滞后一期等方式进行再检验之后,结论依然稳健。第二,数字经济发展可以通过适度规模和绿色金融两个传导机制降低农业碳排放。第三,数字经济的发展对农业的碳排放影响表现出区域性的不同。从异质性分析来看,在中西部地区、北方地区、非粮食主产区和科技投入高的地区,发展数字经济对农业碳排放的抑制作用尤为明显。鉴于此,论文从因地制宜发展数字经济、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加大绿色金融服务供给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以期进一步推动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张晖 陆滨强 权天舒
增强农业发展韧性是我国农业系统应对内外部各种风险与挑战的重要举措。本研究基于2011—2020年中国31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测算分析各省市的农业发展韧性指数,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分析了乡村数字化水平对农业发展韧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2011—2020年中国农业发展韧性水平整体上不断提升。乡村数字化水平的提高能够增强地区农业发展韧性,尤其在中西部地区、中低数字化水平地区和产粮大省,其增强作用更为显著。机制分析表明,农业规模化经营、数字金融发展、农业技术应用和市场信息利用是乡村数字化影响农业发展韧性的重要中介渠道,而地区人力资本水平正向调节乡村数字化对农业发展韧性的影响。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一系列补齐各地区农业发展短板、完善农村数字基础设施、激发农业生产要素活力和提供数字技术培训与支持等建议。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景政 穆月英
[目的]在推进农业农村领域减排降碳的背景下,探究农业保险对农业生产碳排放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对助力我国实现“2030碳达峰”目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方法]基于2008—202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面板门槛模型和面板分位数模型,实证考察农业保险发展对农业生产碳排放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结果](1)农业保险发展显著促进农业生产碳减排,该结论在经过内生性处理以及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2)农业保险发展的碳减排效应存在以政府补贴力度为前提的门槛效应。当政府补贴力度较低时,农业保险发展对农业生产碳排放无显著影响;只有政府补贴力度达到一定门槛值后,农业保险才会发挥碳减排作用。(3)机制分析表明,农业保险主要通过促进专业化种植和技术进步实现农业生产碳减排。(4)随着农业生产碳排放量的降低,农业保险发展的碳减排效应逐渐减弱。[结论]应通过财政补贴方式继续全面推广农业保险,引导农户转向专业化、绿色化生产,以推动农业低碳转型。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潘经韬 智瑞婷 吴萍 陈池波
文章基于2011—2021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探究数字乡村建设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数字乡村建设能显著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且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旧成立;数字乡村建设对西部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最强,东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最弱;数字乡村建设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存在人力资本的门槛效应,当农村居民高中及以上学历人口占比跨越21.43%的门槛时,数字乡村建设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徐伟祁 李大胜 魏滨辉
文章基于2011—2020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系统考察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能否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以及如何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结果显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能够显著促进乡村产业振兴,该结论在使用工具变量缓解内生性问题并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数字普惠金融对高数字技术水平和低城镇化率地区乡村产业振兴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机制检验结果表明,提升农村创业活力是数字普惠金融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路径。进一步分析发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显著强化了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产业振兴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数字普惠金融 乡村产业振兴 农村创业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申云 洪程程
“双碳”目标背景下,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基于中国31个省份2011—2020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分析了“双碳”目标背景下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的作用效果及其传导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有利于促进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每提升1个百分比,可以提高1.1%的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水平。从作用机制来看,数字普惠金融可以通过降低农业碳排放强度、提高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水平和农业产业融合深度,助推农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此外,降低农业碳排放强度与提高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水平有利于提升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农业产业融合深度也有利于促进绿色低碳农业新产业新业态复合型发展。以上结论对于地方政府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数字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推动农业绿色低碳减排和绿色农产品有效供给具有启示意义。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钱力 金雨婷 程明
通过分析土地流转过程中农业碳排放问题,有利于农业减排固碳以及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文章基于2006-2022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土地流转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土地流转对农业碳排放产生显著负向影响;土地流转通过技术进步效应、规模经营效应和结构优化效应三种渠道显著降低农业碳排放。异质性结果表明,土地流转对农业碳排放的抑制作用在东部、西部地区、粮食主销区和种植业区尤为显著。基于此,应该加快推进土地流转,发挥土地流转对农业碳排放的减量效应;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和优化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制定差异化政策。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田云 蔡艳蓉 张蕙杰
本文在明确30个省份农业农村数字经济和农业碳排放效率现状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同时分析了农村人力资本水平在其中的门槛作用以及数字经济对农业碳排放效率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1)中国各省份农业碳排放效率和农业农村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均处于稳步上升态势。样本考察期内,除上海之外,其余29省份农业碳排放效率均呈上升趋势且以青海增幅最大;所有省份农业农村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均表现出增长态势且以浙江增幅最大。(2)数字经济对农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存在“N”型非线性关系,即农业碳排放效率会随着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表现出“先增、后降、再增”的三阶段特征,且最终表现为促进作用。(3)数字经济对农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存在农村人力资本门槛,且始终为正向非线性作用。(4)数字经济对农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存在空间溢出效应,本地农业碳排放效率会随邻近地区数字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而受到不同的影响。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宽 史磊 张弘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生力军和引领力量,探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机制,对实现我国“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6—2022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利用空间杜宾模型、中介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实证分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对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1)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对农业碳排放强度存在明显的“减碳效应”且具有空间溢出特征,本地区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对相邻地区农业碳排放存在“减碳效应”。(2)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土地规模经营、科技投入、人力资本投入间接路径实现“减碳效应”。(3)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对农业碳排放强度具有非线性影响,随着农业机械化效率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减碳效应”也会提高。因此,要继续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固碳减排方面的优势,深入推进低碳农业的发展。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宽 史磊 张弘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生力军和引领力量,探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机制,对实现我国“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6—2022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利用空间杜宾模型、中介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实证分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对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1)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对农业碳排放强度存在明显的“减碳效应”且具有空间溢出特征,本地区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对相邻地区农业碳排放存在“减碳效应”。(2)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土地规模经营、科技投入、人力资本投入间接路径实现“减碳效应”。(3)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对农业碳排放强度具有非线性影响,随着农业机械化效率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减碳效应”也会提高。因此,要继续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固碳减排方面的优势,深入推进低碳农业的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史小英 令涛 张宗军
文章利用2007—2019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熵权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检验了农业保险与乡村振兴的动态互动关系,结果表明:农业保险与乡村振兴之间存在相互促进关系,虽然相互贡献度较低,但加深趋势逐步显现。农业保险与乡村振兴耦合关系的时空特征分析结果表明:二者之间逐步融合、协调发展的效应逐渐凸显,耦合协调度等级发生了明显迁移,轻度及濒临失调省份占比下降至零,初级协调省份占比不断扩大,勉强协调成为主要类型;两者的耦合协调水平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性,呈现“东高、中平、西低”的分布格局;全局上两者的耦合协调度存在正的空间自相关性;局部空间自相关类型中,“高高”型省份多分布在东部地区,“低低”型省份多分布在西部地区,“高低”型省份和“低高”型省份相对分散。
关键词:
农业保险 乡村振兴 耦合协调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孙聪 夏恩君 黄洁萍 仝昊天
[目的]促进乡村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其经济作用不言而喻,但乡村共同富裕在生态方面是否能够产生积极影响尚需深入探讨。研究从农业-农民-农村维度构建乡村共同富裕指数,明确乡村共同富裕对碳减排的影响效果与机理,为乡村共富和低碳农业协同发展提供经验依据。[方法]基于2010-2020年省域面板数据,在STIRPAT模型基础上运用双固定效应模型、门限模型、空间杜宾模型对乡村共同富裕指数和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关系及机制进行检验。[结果](1)乡村共同富裕对农业碳排放强度具有抑制作用,其中富业和富民的减排效果最为显著。(2)乡村共同富裕的减排作用具有边际递减效应。粮食非主产区的减排效应优于主产区;城镇化高水平组减排效应优于低水平组。(3)农业技术进步、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受教育水平在乡村共同富裕对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中存在门限效应。(4)我国乡村共同富裕指数和农业碳排放强度均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空间溢出效应存在。[结论]因地制宜的乡村共同富裕举措能够有效降低农业碳排放强度,对实现低碳农业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刘灵辉 张迎新 毕洋铭
数字乡村作为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是提振乡村全面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二者内在关系的理论与实证解构对于深化数字乡村理解、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价值。本文以数字赋能理论为研究视角,首先从理论层面明晰数字乡村助力乡村振兴的内在机制,而后基于全国26个省域287个市域1 601个县域2018年的截面数据,利用北京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联合阿里研究院发布的数字乡村指数,以及科学评价指标体系测算出的乡村振兴指数,进行实证检验。经过分析发现,中国县域乡村振兴发展水平低于数字乡村建设水平,且二者差距由东向西逐渐增大。应用计量模型,验证了数字乡村建设对乡村振兴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并经过内生性处理与稳健性检验增强了估计结果的可信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验证了二者的影响机制:数字乡村分别通过乡村经济数字化与乡村生活数字化助力乡村振兴,而乡村数字基础设施与乡村治理数字化对乡村振兴促进效应不显著。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针对中国县域数字乡村与乡村振兴的发展现状,本文提出了充分发挥数字乡村的优势以助力乡村振兴的对策和建议。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赵佳佳 魏娟 刘天军
本研究探索性地使用县域数字乡村指数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在县域层面的匹配数据,考察了数字乡村发展对农民创业决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乡村发展显著提升了农民创业的概率。对数字乡村发展分维度的分析还发现,乡村基础设施数字化、乡村生活数字化和乡村治理数字化均对农民创业决策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但乡村经济数字化的影响未通过显著性检验。机制分析表明,数字乡村发展可以通过促进信息利用、缓解信贷约束、增强风险承担意愿以及提升社会信任水平影响农民创业决策。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乡村发展不仅可以提高已接入互联网农民的创业概率,也能提升未接入互联网农民的创业概率。此外,数字乡村发展的创业促进效应在使用互联网开展社交、商业活动的农民中更为显著,在未使用互联网开展社交、商业活动的农民中则相对有限。由此可知,数字乡村发展对农民创业的促进作用能跨越一级数字接入鸿沟,但仍受到二级数字使用鸿沟的制约。
关键词:
数字乡村 农民创业 数字经济 数字鸿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