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995)
- 2023(8054)
- 2022(5992)
- 2021(5169)
- 2020(3827)
- 2019(8434)
- 2018(8158)
- 2017(16170)
- 2016(8543)
- 2015(9368)
- 2014(9205)
- 2013(9316)
- 2012(8711)
- 2011(7925)
- 2010(8025)
- 2009(7581)
- 2008(7177)
- 2007(6685)
- 2006(6199)
- 2005(5382)
- 学科
- 农(48745)
- 济(48235)
- 经济(48202)
- 业(33453)
- 农业(32580)
- 业经(21235)
- 管理(17425)
- 方法(13322)
- 农业经济(12606)
- 数学(12431)
- 企(12419)
- 企业(12419)
- 数学方法(12353)
- 中国(11713)
- 地方(11641)
- 发(10276)
- 税(9944)
- 村(9608)
- 农村(9590)
- 税收(9462)
- 收(9423)
- 财(9228)
- 收入(9005)
- 发展(8872)
- 展(8869)
- 产业(8856)
- 制(8430)
- 信息(8375)
- 总论(8048)
- 信息产业(8028)
- 机构
- 学院(128950)
- 大学(121790)
- 济(59399)
- 经济(58404)
- 管理(51191)
- 理学(44848)
- 农(44636)
- 理学院(44479)
- 管理学(43884)
- 管理学院(43668)
- 研究(42520)
- 中国(34387)
- 农业(33383)
- 业大(26131)
- 财(25198)
- 科学(24528)
- 京(23844)
- 中心(21354)
- 所(20610)
- 农业大学(20459)
- 江(19971)
- 财经(19388)
- 研究所(18435)
- 经济管理(18009)
- 经(17760)
- 经济学(17494)
- 省(16279)
- 经济学院(16123)
- 范(16030)
- 师范(15908)
- 基金
- 项目(87633)
- 科学(69890)
- 研究(69099)
- 基金(63828)
- 家(54931)
- 国家(54325)
- 社会(46987)
- 科学基金(46818)
- 社会科(44132)
- 社会科学(44123)
- 省(35763)
- 基金项目(33830)
- 编号(30565)
- 教育(28131)
- 农(28007)
- 划(27570)
- 自然(26002)
- 自然科(25405)
- 自然科学(25404)
- 自然科学基金(24955)
- 成果(23897)
- 资助(23373)
- 发(21235)
- 国家社会(20622)
- 部(19328)
- 创(18689)
- 重点(18654)
- 课题(18539)
- 制(18493)
- 业(17841)
共检索到19472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博 刘东 湛文婷 方臻旻
在推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最大的难题仍然是促进农户增收。当前,乡村数字化进程为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提供了新机遇。文章系统分析了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户增收的影响,以及家庭认知能力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县域数字乡村综合指数及其维度指数提升均能显著促进农户增收;在数字乡村建设影响农户增收的过程中,家庭认知能力起到显著的调节作用,认知能力越高的农户增收效应越强;数字乡村建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限制农户增收的学历壁垒。
关键词:
数字乡村 认知能力 农户增收 共同富裕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丁建军 万航
数字乡村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推力,既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分析中国数字乡村发展空间特征的基础上,将县域数字乡村指数与CHFS数据库匹配,应用门限回归等方法识别数字乡村的农户增收效应。研究发现:(1)中国县域数字乡村发展不平衡,呈“东—中—西”降低态势,但南北差异不大。(2)数字乡村四个子维度发展水平为乡村数字基础设施>乡村治理数字化>乡村经济数字化>乡村生活数字化,并且乡村经济数字化、乡村生活数字化存在显著东西差异;同时,数字乡村发展总水平及各子维度在空间上均显著相关,且HH型和LL型集聚特征突出。(3)数字乡村通过数字基础设施以及经济、治理和生活数字化促进农户增收,其中经济数字化的农户增收效应最大。(4)数字乡村的农户增收效应与农户教育和收入水平相关,即数字乡村对受教育程度高的农户增收效应更显著,而对低收入农户的增收作用不明显,甚至有抑制效应。此外,在考虑数字乡村自身发展阶段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情形下,数字乡村对农户增收存在非线性影响。
关键词:
数字乡村 空间特征 区域差异 农户增收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严蓉
农民增收问题,实质上是农民在国家收入分配大格局中的地位问题,是一个以经济形式表现的政治问题。农民增收能力与其整体素质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农民教育培训是帮助农户提升增收能力的有效手段。相信科技、学习科技、运用科技和依靠科技是现代农业对农民的客观要求。高素质农民培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促进农户增收的必备条件。
关键词:
农民 教育培训 农户 增收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蔡洁 李文静 夏显力
电商技术作为数字经济催生的新业态,成为推动小农户增收的重要途径。基于陕南地区实地调研数据,使用Tobit回归模型分析电商技术对小农户增收的影响,利用条件分位数回归模型分析小农户电商技术采纳增收情况的异质性,利用中介效应模型剖析电商技术采纳促进小农户收入中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电商技术采纳对小农户增收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呈波动变化;电商技术采纳能够有效缩小小农户收入的不平衡性,这种影响呈现先增后减的特征;电商技术通过提高小农户的动态能力促进其收入增加,通过提高知识获取能力、整合利用能力缩小小农户收入不均衡。在此基础上,提出通过强化地方政府对电商技术采纳的重视程度、提升小农户动态能力等举措来增加小农户收入、促进收入均衡等对策建议。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宋全云 吴雨 何青
本文利用2015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使用线性模型和PSM方法实证检验了大学生村官对农户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大学生村官显著提高了农户收入,并增加了非农业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机制分析发现,大学生村官可通过下述途径促进农户收入和非农业收入:(1)大学生村官显著促进了农户的非农就业和创业参与,从而有利于非农业收入的增加;(2)大学生村官改善了农户的金融知识水平,促进农户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拓宽了农户的信息获取渠道。本文研究揭示了大学生村官对农户增收的重要作用,为我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实施效果提供了实证参考。
关键词:
大学生村官 农户收入 非农就业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秦芳 王剑程 胥芹
电子商务发展不仅可能提升电商经营户的收入,也可能对非电商经营户产生溢出效应,进而提升总体收入水平。基于2017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本文发现农村电商发展能够显著提升农户收入。对相关机制的分析表明,电商发展能够提升创业水平、增加非农就业以及提高土地流转的概率。此外,对于不同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和社会关系的农户,电商发展的作用并不存在显著差异,这意味着电商发展具有较好的包容性。
关键词:
电子商务 农户 收入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余利红
乡村旅游扶贫是中国脱贫攻坚战略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农户增收效应备受关注。本文利用湖北省恩施市龙凤镇青堡村和白杨坪乡麂子渡村农户的问卷调查数据,采用匹配倍差法研究了实验组和参照组2类农户在乡村旅游扶贫政策实施前后的家庭总收入、农业收入、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及其他收入的变化,以科学评估乡村旅游扶贫的增收效应。结果表明,乡村旅游扶贫对农户的家庭总收入、工资性收入及经营性收入的增加有显著作用。用倍差法估计乡村旅游扶贫对家庭总收入的效应时,其结果"虚高"13.1%,即716元;而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则高出6.6%,即359元。使用匹配倍差法计算后得出:乡村旅游扶贫使得样本区实验组农户平均家庭总收入提高了5467元,其中,户均农业收入仅提高172元,不显著;而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分别显著提高了2132元和3128元;增收仍有较大潜力。本文据此提出:政府应采取各种措施引导当地依托特色资源,加强全域旅游建设,以获得稳定增长的各类旅游收入;扶持当地农户全员参与乡村旅游,确保相对贫困农户也有机会、有能力分享旅游业发展带来的各种增收机会;结合旅游扶贫后备箱工程实施,引导农民成立合作组织,将当地富硒有机农副产品深度加工成特色旅游产品等,以提高乡村旅游扶贫的增收实效。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唐代剑 黎彦
对乡村旅游促进农村经济和就业,学术界缺乏定量研究,致使人们无法准确认识乡村旅游的作用与价值。文章利用浙江省三个不同类型乡村旅游点的社会调查资料,运用回归分析法,探讨乡村旅游对农民收入增加、农村就业的比例以及乡村旅游收入与从业人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乡村旅游发展时期,可以促进农民增收12.17%,提高农村就业率13.26%,对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乡村旅游 农民增收 就业 实证分析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胡蕾 巫强 姚雨秀
促进农村家庭增收,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落脚点,关乎全社会共同富裕能否顺利实现。通过将县域数字乡村指数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进行匹配,从微观视角探究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村家庭增收的作用机制。基准回归结果表明,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村家庭增收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从收入构成上看,数字乡村发展显著增加农村家庭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与财产性收入,降低转移性收入。机制分析表明,数字乡村建设通过促进农村居民就业增加农村家庭工资性收入;通过促进家庭创业增加其经营性收入;通过加快农村资源变资产增加其财产性收入。异质性分析发现,不同地域、不同特征的农村家庭从数字乡村建设中获利各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农村家庭、低收入农村家庭及高学历农村家庭增收效果越显著。因此,提出深入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加快农业农村数字技术应用,为农村家庭增收奠定数字化基础。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朱喜安 王慧聪
数字乡村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对农民增收有着重要影响。文章基于2018—2020年1127个县域的面板数据,构建回归模型考察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民增收的影响。结果表明:现阶段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民的增收效应主要通过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经济数字化和生活数字化来实现,乡村治理数字化的增收效应尚不明显;对农业县、经济欠发达以及财政支持力度较弱县域的农民增收作用更为明显。此外,数字乡村建设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且溢出效应明显大于直接效应。中介效应的检验结果显示,数字乡村建设可以通过激发县域内生动力,提升县域创新水平实现农民增收;调节效应检验结果表明,人力资本水平高的县域可以更好地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民收入的提升。
关键词:
数字乡村 农民增收 县域创新 人力资本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何世祯 马紫媛 戴永务
对传统林业产业实施数字化转型是林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新型林业经营主体是未来林业产业实施数字化转型的主力军,也是实现林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载体。在数字经济时代下盘活林业资源,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农民增收,可将交易成本分为信息搜寻成本、谈判成本和监督执行成本,将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带动农户增收的发展模式分为市场反哺型、结构调整型和协同发展型3种类型。克服新型经营主体的数字化转型制约,提升数字化赋能林业生产经营水平,加快对林业的数字化扶持,充分利用数字化转型促进林业转型升级。
关键词:
数字化转型 新型林业经营主体 林业现代化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马翠萍 刘文霞 方燕
从粮食单产与农业生产效率两方面构建种粮农户增收的理论框架,并借助CRRS 2022年农户调查数据样本,实证检验农业生产中数字技术采用对种粮农户的增收效应。基准回归结果显示:农业生产中数字技术采用显著促进了种粮农户收入增加。分别使用工具变量估计、倾向得分匹配估计和安慰剂检验进行稳健性检验,发现结论依然稳健。作用机制分析表明,农业生产中数字技术通过提高农业机械作业效率、农业机械作业水平,进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粮食单产水平,实现种粮农户增收。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技术采用对种粮农户增收具有异质性。数字技术对那些在村里担任职务、经营规模更大的种粮农户增收效应更明显。未来应通过夯实农业数字发展根基、培育高素质农民队伍等途径推动农业生产数字化转型,促进种粮农户增收。
关键词:
共同富裕 数字技术 农业生产 农户收入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贾俊雪 秦聪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农村逐步形成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村委会为主体、农村专业协会等社会组织为有机组成的多元化基层治理体系。本文首先构建简单的理论模型,剖析农村专业协会及其制度安排对农户收入的影响,提出理论命题,进而利用2126个村庄的调查数据和倾向得分匹配双差分法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专业协会总体上没有在促进农户增收方面发挥显著的积极作用。制度安排对专业协会的增收效应具有重要影响:引入盈余返还分红机制和加强组织民主建设可较好地改善专业协会的增收效应,立足本村需求建立的专业协会较跨村协会更有利于农户增收。外部制度环境亦具有重要影响——由村委会作为发起人有利于发挥多元基层治理机制的互补作用,提升专业协会的增收效应,所在村庄与上级政府的关联较紧密则倾向于削弱专业协会的增收效应。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雷 孙光林
在数字经济不断发展而农户就业压力增大背景下,探讨数字乡村建设是否能够推动农户创业具有重要现实和理论意义。基于资源禀赋创业论,分析了数字乡村建设影响农户创业行为的基本逻辑,并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8)”和数字乡村指数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显示,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户创业产生了显著的推动作用。在作用机制上,数字乡村建设可以通过“破解农户数字鸿沟以及提高信贷可得性”路径,促进农户进行创业。在异质性分析上,数字乡村建设能够缓解农户收入不足因素对创业所造成的障碍,但也会更有利于受教育程度更高的男性户主创业。
关键词:
数字乡村 农户创业 数字鸿沟 信贷可得性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邹美凤 高云凤 马华 石文杰
数字乡村建设不仅重塑了农户的生产生活方式,而且催生了如电商、直播等全新的商业模式和创业形态,展现出对农户创业的深刻影响。基于社会认知理论,采用县域数字乡村指数和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研究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户创业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乡村建设能够促进农户创业;东部地区、男性、中青年和低数字素养群体促进作用更加显著;西部地区阻碍作用更显著。机制分析发现,数字乡村建设通过资源效应和信息效应提高农户创业。研究结论为大力推进数字乡村战略对农户创业带来的具体影响提供了经验证据,为农村地区贯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活农民创新创业找到了新动力源泉,也启示决策部门应因人施策、因地制宜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以避免“运动式”“一刀切式”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户创业的不利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