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315)
- 2023(16155)
- 2022(13261)
- 2021(12415)
- 2020(10005)
- 2019(23215)
- 2018(22740)
- 2017(43334)
- 2016(23409)
- 2015(26232)
- 2014(26167)
- 2013(26116)
- 2012(24129)
- 2011(21914)
- 2010(21587)
- 2009(19598)
- 2008(19150)
- 2007(16705)
- 2006(14475)
- 2005(12492)
- 学科
- 济(99640)
- 经济(99540)
- 管理(64556)
- 业(60525)
- 企(48659)
- 企业(48659)
- 方法(43770)
- 数学(38354)
- 数学方法(37974)
- 中国(29381)
- 农(26311)
- 业经(24107)
- 财(22756)
- 地方(21023)
- 学(20710)
- 贸(18822)
- 贸易(18810)
- 易(18331)
- 农业(17766)
- 制(16856)
- 银(15248)
- 银行(15210)
- 和(15189)
- 环境(15159)
- 融(14821)
- 金融(14819)
- 行(14616)
- 技术(14570)
- 理论(14495)
- 产业(14098)
- 机构
- 大学(335936)
- 学院(331606)
- 济(136712)
- 经济(133991)
- 管理(130361)
- 研究(117576)
- 理学(113264)
- 理学院(111931)
- 管理学(110082)
- 管理学院(109476)
- 中国(87461)
- 科学(72794)
- 京(72714)
- 财(60213)
- 所(58695)
- 农(54426)
- 研究所(54034)
- 中心(52576)
- 业大(49799)
- 财经(48942)
- 北京(46320)
- 江(46179)
- 经(44857)
- 范(44795)
- 师范(44382)
- 院(42973)
- 农业(42764)
- 经济学(42179)
- 经济学院(38157)
- 州(37864)
- 基金
- 项目(233766)
- 科学(184126)
- 基金(171009)
- 研究(170603)
- 家(150282)
- 国家(149106)
- 科学基金(127266)
- 社会(108956)
- 社会科(103334)
- 社会科学(103309)
- 基金项目(90299)
- 省(88226)
- 自然(81825)
- 自然科(79944)
- 自然科学(79925)
- 自然科学基金(78500)
- 教育(77248)
- 划(75528)
- 资助(69983)
- 编号(68110)
- 成果(55546)
- 重点(52376)
- 部(52143)
- 发(50105)
- 创(48245)
- 课题(46955)
- 国家社会(46015)
- 创新(45099)
- 科研(44866)
- 教育部(44689)
- 期刊
- 济(144135)
- 经济(144135)
- 研究(99161)
- 中国(63793)
- 学报(54826)
- 科学(50378)
- 农(49159)
- 管理(46633)
- 财(43186)
- 大学(41244)
- 学学(38384)
- 教育(37902)
- 农业(34851)
- 技术(27516)
- 融(27140)
- 金融(27140)
- 经济研究(24105)
- 财经(23561)
- 业经(22220)
- 图书(20367)
- 经(20250)
- 问题(18938)
- 业(18751)
- 科技(16074)
- 技术经济(15594)
- 贸(15473)
- 理论(15457)
- 版(15026)
- 资源(14944)
- 世界(14722)
共检索到4829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鹏飞 范斌
文章基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字技术创新、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数字化发展环境、网络安全七个维度,构建数字中国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对2015—2021年我国30个省份数字中国建设水平进行测度。结果表明:数字中国建设水平表现出递增趋向但总体水平较低,数字技术创新和数字政府建设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东部、中部、西部地区数字中国建设水平具有显著梯度差,呈现“东部高、西部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区域差异分析结果显示,观测期内数字中国建设水平整体差异表现出“U”型特点,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收敛机制分析结果表明,全国及三大地区数字中国建设水平具有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特征。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侯杰 李卫东 张杰斐 刘文杰
城市是数字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文章基于2011—2020年我国28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划分超大和特大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三种不同规模等级城市组别,运用核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和收敛模型分析了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分布动态、地区差异与收敛性。结果显示,全国和不同规模等级城市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呈现稳步提升趋势,但城市之间的绝对差异有所扩大;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均不同程度地减弱,造成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区域差异的首要来源是区域间差异;全国和不同规模等级城市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均存在收敛趋势。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谷城 张树山
提升产业链韧性水平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维护国家产业安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科学界定产业链韧性内涵和特征基础上,构建包含产业链基础、产业链抵抗力、产业链恢复力、产业链可持续和产业链引领力5个维度的产业链韧性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利用熵权与变异系数综合赋权法、Dagum基尼系数、空间收敛模型对2010—2020年中国30个省份(区、市)产业链韧性水平展开统计监测。结果显示:全国产业链韧性水平呈递增趋势但整体水平偏低,产业链抵抗力和产业链引领力亟需进一步提升;三大区域产业链韧性水平存在显著梯度差异,表现出“东高西低”空间格局;区域差异分析表明,样本期内,全国产业链韧性水平总体差异呈先降后升“U”型特征,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收敛性分析表明,全国及三大区域产业链韧性水平具有绝对β收敛及条件β收敛特征,即充分考虑经济社会等系列影响因素后,产业链韧性水平将随着时间推移收敛至同一稳态水平。本文科学测度了我国产业链韧性水平,为增强我国产业链韧性和安全稳定提供参考。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政 杨海丽 秦鸿
本文构建我国消费数字化转型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值法测度了2013-2021年我国30个省份的消费数字化转型水平,并进一步通过Kernel核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σ收敛和β收敛对其动态演进趋势、区域差异和收敛性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第一,我国消费数字化转型水平整体呈现出“消费数字化转型水平提升、绝对差异扩大”的特征。第二,全国整体的差异呈现略微下降趋势,而东、中及西部地区消费数字化转型发展的不均衡性增强;东、西部的区域间差异大于中、西部和东、中部;消费数字化转型的地区差异主要源于三大区域间的差异。第三,消费数字化转型并不表现出典型的σ收敛和β收敛。
关键词:
消费数字化转型 动态演进 收敛性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辛冲冲 李健 杨春飞
文章通过构建医疗卫生服务供给评价指标体系,利用2007~2017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熵权法合成单一化指数,刻画各省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水平。在此基础上,运用核密度估计图、Dagum基尼系数对其分布动态演进过程、地区差异及来源进行探析,借助变异系数法、空间杜宾模型和MLE估计法揭示其σ收敛和β收敛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全国及东、中、西部三大区域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水平均呈稳步上升态势,但全国与中部区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梯度效应,具有多极和两极分化现象,而东部和西部区域则均不存在明显分化现象。(2)总体差异、区域内差异及区域间差异均呈减弱趋势,其中区域间差异对总体差异贡献占比最大,区域内差异和超变密度贡献占比较小。(3)全国整体与三大区域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水平差异演变趋势既存在σ收敛特征,也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特征,且都在β收敛中呈现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最后,依据研究结论,文章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金徽
本文在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基于熵权法的Topsis模型测算出2010-2021年我国30个省份的数字贸易发展水平,分析其区域差异及演化趋势,并就不同地区数字贸易发展的收敛性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样本期间,各地区数字贸易发展水平持续上升;经济发展水平高的沿海省份数字贸易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内陆省份相对偏低;东中西三大区域数字贸易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发展差距不断缩小;不同省份数字贸易发展水平存在绝对和条件β收敛。随着时间推移,不同地区将收敛至各自的稳态水平。最后,提出推动传统贸易数字化转型、促进区域数字贸易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数字贸易 综合评价 区域差异 收敛性分析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魏晓敏 王林杉
研究目标:测度城市居民网络消费的区域差异,揭示城市居民网络消费的收敛特征。研究方法:采用Dagum基尼系数对城市居民网络消费的区域差异进行测度,并采用空间计量技术对网络消费的收敛性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居民网络消费的总体差异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东部地区居民网络消费的差异远远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区域间差异是居民网络消费差异的主要来源。东部地区网络消费存在σ收敛趋势,而中、西部地区不具有σ收敛特征。东、中、西三大地区城市居民网络消费均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特征。研究创新:采用Dagum基尼系数对网络消费的区域差异进行测度并揭示其收敛特征。研究价值:对缩小网络消费的地区差异、促进城市居民网络消费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网络消费 基尼系数 区域差异 收敛性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杨文溥
在数字科技加速迭代及国家战略举措升级等因素的共同推动下,我国产业数字化发展势头迅猛。通过构建产业数字化转型的相关指标,对我国各地区产业数字化转型进行统计测度。研究发现:整体上我国产业数字化转型成效显著,但地区之间产业数字化转型进程并不一致,且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特性;地区间产业数字化发展水平整体呈现发散的态势,2017年后出现收敛趋势,但是短期内我国地区间产业数字化发展的不平衡性难以消除。鉴于此,应把握数字经济发展战略机遇,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数字人才培养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完善数字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加大对数字技术创新的财税支持;高度关注地区间产业数字化均衡发展,消除数字鸿沟,充分释放数字红利。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畅 桂亚婷 韩爱华
文章构建了中国城市民生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测算了2012—2021年中国28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民生高质量发展水平,并采用Dagum基尼系数、莫兰指数和空间收敛模型考察民生高质量发展存在的区域差异、空间相关性和收敛特征。研究发现:在考察期内,三大地区样本城市的民生高质量发展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城市民生高质量发展差异主要贡献来源为地区内差异,东部、西部地区城市之间的差异最大,并且东部地区城市之间的差异显著高于其他地区城市;各地区城市之间的民生高质量发展都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特征,且都具有显著的空间收敛态势;劳动收入要素是影响全国及各地区民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
民生高质量发展 地区差异 空间收敛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青 曾伏
利用2006~2020年31省面板数据匹配构建乡村振兴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使用熵值法测度乡村振兴水平,采用Dagum基尼系数、变异系数法和空间杜宾模型考察我国及各区域乡村振兴水平的区域差异及贡献、σ收敛和空间β收敛性。研究发现:(1)我国乡村振兴水平大幅提升,随着振兴乡村不同阶段的演变,全国及各省的乡村振兴水平增速不断加快,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取得显著成效,但各区域省份存在较为明显的不平衡发展。(2)全国及各区域乡村振兴发展的不均衡现象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弱;中、西部的区域内差异均显著缩小,而东部不明显;东—西部的区域间差异大于中—西部和东—中部;区域间差异始终是乡村振兴水平总体差异的最主要来源,但其贡献率呈显著下降趋势,区域内差异和超变密度的贡献率则均有所上升。(3)全国及中、西部区域省份的乡村振兴水平均呈明显的σ收敛趋势,东部区域发散;全国及东、中、西部区域均存在绝对β收敛,收敛速度中部>西部>全国>东部;引入差异化特征后,全国及三大区域均存在条件β收敛,收敛速度中部>西部>东部>全国。(4)全国层面看,乡村振兴增长对邻近省份产生微弱的正向空间溢出;分地区视角下,一省乡村振兴增长因“虹吸效应”显著降低了邻近省份乡村振兴的增速;财政支农支出等因素的影响具有区域异质性。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水平测度 区域差异 收敛性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杨朝均 刘立菊
利用2004—2017年中国30个省级地区的低碳专利数据,运用基尼系数、Theil指数和对数离差均值测算,比较中国低碳创新的地区差异,并基于收敛性理论探讨中国低碳创新的空间收敛性。研究表明,中国低碳创新水平迅速提升但地区差异显著,西部地区内差异程度最大、东部次之、中部最小,且东中西三大区域内差异均大于区域间差异,区域内差异主导了整体差异。从收敛性来看,低碳创新不存在α收敛,但存在β收敛,环境管制政策、经济发展状况、对外开放程度、产业结构特征有助于中国低碳创新收敛到某一稳定水平,而收敛速度上表现出西部最快、中部其次、东部最慢的特征。
关键词:
低碳创新 地区差异 α收敛 β收敛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韩晓燕 翟印礼
在比较我国各省农业生产率的前提下,运用巴罗回归等方法,检验了我国农业生产率的收敛性和形成β收敛的条件。分析结果显示,1985—1991年中国各省的农业生产率呈发散态势,1992—2002年存在条件收敛,其中市场化程度、农村教育、耕地灌溉率对缩小农业生产率的地区差距有显著的影响;长期来看,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是农业生产率提高的主要促进因素,短期内改善农村教育、提高耕地灌溉率可能效果更加显著。
关键词:
农业生产率 地区差异 条件收敛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金河 张玲梅
运用SBM-DEA模型对我国绿色创新效率进行测算,结合Kernel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和空间收敛模型,分析2007—2019年我国绿色创新效率的地区差异和空间收敛性特征。研究发现:(1)我国整体绿色创新效率的地区差异呈波动下降趋势;东部和中部地区绿色创新效率存在非均衡发展现象;东部和西部间绿色创新效率的差异最大;并且绿色创新效率的地区差异主要是由区域间差异造成的。(2)我国绿色创新效率的绝对β空间收敛与条件β空间收敛均十分显著,该结论在三大区域也适用。此外,各区域空间收敛性影响因素对绿色创新效率收敛性的作用存在差异性。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刘亦文 文晓茜 胡宗义
本文通过计算基尼系数、Theil指数和对数离差均值对中国污染物排放强度地区差异进行测算,并基于污染物排放强度的空间收敛模型实证分析污染物排放强度的收敛性。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各地区污染物排放强度差异显著,以2005年为转折点,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西部差异最大,东部次之,中部最小;全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的污染物排放强度均存在α收敛;各地区的污染物排放强度均不存在明显的绝对β收敛,而在引入人均GDP、产业结构等六个变量后,全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均存在明显的条件β收敛,即随着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能源消耗强度和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城镇化进程推进以及贸易自由度增加,经过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各地区污染物...
关键词:
污染物排放强度 地区差异 β收敛 α收敛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金河 张玲梅
运用SBM-DEA模型对我国绿色创新效率进行测算,结合Kernel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和空间收敛模型,分析2007—2019年我国绿色创新效率的地区差异和空间收敛性特征。研究发现:(1)我国整体绿色创新效率的地区差异呈波动下降趋势;东部和中部地区绿色创新效率存在非均衡发展现象;东部和西部间绿色创新效率的差异最大;并且绿色创新效率的地区差异主要是由区域间差异造成的。(2)我国绿色创新效率的绝对β空间收敛与条件β空间收敛均十分显著,该结论在三大区域也适用。此外,各区域空间收敛性影响因素对绿色创新效率收敛性的作用存在差异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