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022)
- 2023(9630)
- 2022(7068)
- 2021(6040)
- 2020(4516)
- 2019(9537)
- 2018(9282)
- 2017(16970)
- 2016(8876)
- 2015(9826)
- 2014(9928)
- 2013(10053)
- 2012(9434)
- 2011(8613)
- 2010(8966)
- 2009(8321)
- 2008(8067)
- 2007(7537)
- 2006(6650)
- 2005(5742)
- 学科
- 济(46425)
- 经济(46389)
- 业(34554)
- 农(26093)
- 管理(24164)
- 企(21228)
- 企业(21228)
- 业经(19038)
- 农业(17760)
- 中国(15157)
- 产业(14932)
- 方法(14599)
- 技术(13114)
- 数学(12765)
- 数学方法(12687)
- 地方(11045)
- 险(10764)
- 保险(10673)
- 制(10256)
- 银(9846)
- 银行(9838)
- 行(9434)
- 信息(9392)
- 财(9046)
- 总论(8953)
- 信息产业(8917)
- 融(8687)
- 金融(8687)
- 农业经济(7748)
- 发(7664)
- 机构
- 学院(137778)
- 大学(132558)
- 济(60224)
- 经济(58901)
- 管理(54178)
- 理学(45601)
- 理学院(45187)
- 管理学(44575)
- 管理学院(44290)
- 研究(43630)
- 中国(37439)
- 财(27222)
- 京(26908)
- 农(25565)
- 科学(24240)
- 江(22405)
- 中心(22206)
- 财经(21033)
- 所(20110)
- 业大(19591)
- 经济学(19055)
- 经(19038)
- 农业(18499)
- 州(18032)
- 研究所(17973)
- 经济学院(17437)
- 范(17321)
- 师范(17157)
- 北京(16908)
- 院(15525)
- 基金
- 项目(91687)
- 研究(72880)
- 科学(72695)
- 基金(64968)
- 家(54850)
- 国家(54308)
- 社会(48674)
- 科学基金(47447)
- 社会科(46049)
- 社会科学(46041)
- 省(38038)
- 基金项目(33882)
- 教育(31401)
- 编号(30769)
- 划(29532)
- 自然(26097)
- 自然科(25461)
- 自然科学(25459)
- 自然科学基金(25007)
- 资助(24669)
- 成果(24124)
- 发(21886)
- 国家社会(20954)
- 课题(20830)
- 创(20591)
- 重点(20131)
- 部(19464)
- 创新(19188)
- 制(19044)
- 发展(18512)
共检索到2142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汪振 唐惠敏
乡村产业振兴是实施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在国家政策引导下,数字技术与乡村产业深度融合趋势明显,产生了数字劳工与数字农业新形态,推动了乡村产业振兴的实践创新。产业振兴各主体利用数字技术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彰显出数字下乡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实践逻辑,具体表现为政府的政策驱动、市场的利益联结、法律法规的秩序保障以及技术创新的知识转化。数字下乡赋能乡村产业振兴仍需警惕信息鸿沟、利益偏差以及数字技术不合理利用带来的数字化风险。规避这些风险,需加强政府的政策规章指引,优化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运用村社组织疏导资本嵌入难题。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业明
数字技术深刻变革为农业转型升级、农村治理与农民生活改善提供了新机遇与新动力。数字农村发展的关键是正确处理好技术与三产业、生产力、农村治理、流通力之间的关系。数字科技助力数字乡村的理论逻辑是数字生产力赋予三产融合新动能、数字流通力赋予农产品要素流通新路径、数字消费力赋予新市场消费力新渠道、数字治理力赋予乡村振兴新动力。数字技术提振数字乡村战略的实践路径为数字生产力实现农业经济“转型准”、数字流通力实现智慧农业“动脉通”、数字治理能力内驱农业大脑“芯片固”、数字消费力外驱乡村振兴“万物联”。
关键词:
数字技术 乡村振兴 学理逻辑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赵云
伴随数字技术的迭代,数字化逐渐嵌入我国现代化建设当中,其日渐发展成为我国强基建、促转型的基础性先导性工作。与此同时,刷脸支付、平台打车、线上缴费、直播带货等数字经济形式兴起,我们的生活也早已迈入数字经济时代。数字经济,即依托于数字技术的经济形式,
关键词:
实践路径 乡村振兴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窦微
乡村振兴是“三农”工作的重要指引也是关键内容,尤其在数字技术向农业领域加速渗透的当下,更需结合中国实际,按照《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要求并借鉴全球经验,驱动传统农业向数字农业跨越,通过解放和发展数字化生产力,促进农业经济和乡村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数字农业 全球经验 中国实践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刘明辉 乔露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支撑,也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基础。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新阶段,农业强国与乡村产业振兴通过保障食物安全供给、农业全链竞争力提升、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形成了互相依托、相辅相成的联动机制。农业强国建设视域下的乡村产业振兴体现了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的统一。乡村发展实践表明,乡村产业振兴仍然面临农业基础不稳固、城乡产业融合程度低、乡村产业生态化程度低、小农户与现代化衔接力度不足的现实难题,要积极推进科技强农、组织联农、城市带农、绿色兴农等实践路径。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钟世潋
以乡村振兴产业学院为代表的产业学院可为乡村振兴集聚涉农产业人才、提供人才支撑和整合各类资源。乡村振兴产业学院把“内生动力—外部支持—效能提升”作为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从而让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大有可为”。文章提出产业学院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打造乡村振兴人才高地,形成人才聚合效应;构建乡村振兴人力资本开发共同体,提升人力资本治理效能。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全尤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数字技术及数字经济的发展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契机、注入了新动能。文章研究了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乡村产业融合以及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协同发展的典型案例,认为数字技术主要通过“农业+”“数字+”和数字产业协同三种路径深度融入农业农村经济、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目前,数字经济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主要问题和障碍是数字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土地规模化经营程度偏低、数字化人才比较缺乏、技术供给和应用不足等。当前,应通过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土地资源供给、提高农民数字素养、加快技术研发和拓展应用场景等一系列举措,加快推进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充分释放数字经济对乡村产业振兴的赋能效应。
关键词:
数字经济 乡村产业振兴机理 路径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响
<正>乡村振兴,文化为魂。文化产业是激发农业农村内部发展活力的核心要素,同时也是经济与社会进步的重要引擎。文化产业的发展,既能提升农村经济效益,又能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进一步实施推进,文化产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挑战主要表现为农村地区文化保护意识普遍缺乏、乡村文化产业创新乏力、基层文化产业相关人才匮乏等;机遇主要表现为农村地区政策支持与市场环境的正在改善、农耕文明与乡土文化正在回归、农村信息化与数字化建设正在推进等。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马杰
主持人的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强调,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今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中央一号文件)印发,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进入落地和实施阶段。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曹燚
<正>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方针。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过程中,乡村旅游是推动战略方针落地的重要支撑,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乡村旅游产业能够大力推动乡村经济发展,提升农业价值,优化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乡村治理,提升农民的幸福感,是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传承乡土文化,助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臧昊 梁亚荣
乡村旅游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土地供应则为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前提。乡村旅游用地具有权属集体性、类型多样性、利用复合性、价值乡村性、建设用地分散性等突出特点。点状供地作为新型的土地供应模式,符合新时期土地利用活动的发展规律及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的方向,降低了建设活动对乡村土地农业功能和生态功能的影响,与乡村旅游的用地特点十分契合。目前乡村旅游点状供地面临点状供地模式缺乏立法支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范围模糊、生态保留用地利用的稳定性不足和适配村庄规划缺失等实践困境,应在赋予点状供地模式明确的法律地位、将旅游用途纳入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入市范围、优化生态保留用地的取得方式、编制兼具"刚性"和"弹性"的村庄规划等方面寻求破解之道。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韩梦娟
我们党和国家历来重视"三农"问题,乡村振兴是新时期乡村社会的重要发展战略,这必然涉及到乡村社会的全面变革,为乡村治理转型提出了新挑战和新契机。而当前乡村治理转型在实践中出现了制度、职能、组织、社会和文化等五个方面的实践困境,严重制约着乡村治理转型,因此,需要从明确职能定位、夯实组织基础建设"、三治"合力,激发动力以及推动数字化建设,实现智能治理等方面进行突破,从而有效实现乡村治理转型,进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早日实现。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村治理 实践困境 智能治理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董菁 毛艳飞 张良
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对于振兴乡村经济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近年来,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为促进该产业的健康发展,应从整体上进行战略布局,实现乡村旅游产业的优化升级。乡村振兴战略视野下,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更应注重与其他产业的有机融合和生态宜居环境的建设。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战略 旅游产业 优化升级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贺林波 乔逸平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产业项目制发生了一些显著的变化。项目制治理方式在项目主体、补贴对象、运行方式和绩效考核等方面具有明显不同的特征,主要包括:项目主体由政府与农户、政府与项目承包者向政府、项目承包者和农户等多元主体转变,补贴对象从项目承包者和农户转变为承包者,运行方式由项目承包者申报和政府动员农户转变为项目承包者申报和动员农户,绩效考核由补贴到位情况向资金使用效率转变等。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地方政府以产业项目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将面临不同的风险转化问题。实地调研表明,地方政府主导乡村产业振兴可能引发市场风险向政治、责任或信任风险转化的现实困境。本文利用"不完全契约—剩余控制权"的分析框架,以湖南省X地区A、B、C三县(市)的特色茶产业开发为例,阐述了地方政府产业项目治理策略与风险转化的逻辑过程。研究发现:在乡村产业项目实施过程中,因产业政策或项目协议的不完全性,存在着大量的"剩余控制权";地方政府、产业项目承包者和农户等主体争夺乡村产业项目中的"剩余控制权"引发争议,争议解决机制失效导致市场风险向政治、责任和信任风险转化。为防范风险转化,应当扩大乡村产业项目中的"特定权利",合理配置"剩余控制权",完善第三方法律解决争议机制。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轶舫
推进乡村振兴是国家提出的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决策部署,而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之“魂”,为“点亮”农民的精神世界注入了持续动力。然而,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长期存在,使得乡风文明的建设步伐明显滞后于城市,乡风文明建设面临着基层政府行动逻辑出现偏差、传统规范日渐式微、乡村文化载体作用欠缺等现实困境,因而需要明确乡村振兴中乡风文明建设的价值意蕴,充分发挥乡镇政府的主导作用、完善村规民约以引导农民转变观念、以文化嵌入作为重要抓手等实践路径,进而为乡村振兴奠定强有力的基础保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