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852)
2023(9961)
2022(8115)
2021(7753)
2020(6407)
2019(14975)
2018(14569)
2017(26217)
2016(14937)
2015(17039)
2014(16478)
2013(15661)
2012(14828)
2011(13464)
2010(13321)
2009(11869)
2008(11482)
2007(10020)
2006(8725)
2005(8069)
作者
(37509)
(31370)
(31316)
(30260)
(20165)
(15086)
(14384)
(12304)
(12116)
(11051)
(10824)
(10676)
(10022)
(9918)
(9851)
(9793)
(9320)
(9209)
(9068)
(8972)
(8074)
(7668)
(7408)
(7158)
(7141)
(7020)
(6940)
(6603)
(6198)
(6147)
学科
(62528)
经济(62474)
管理(35161)
方法(32559)
(32498)
数学(30440)
数学方法(30260)
中国(24787)
(24570)
企业(24570)
教育(19412)
(15330)
(14268)
(13945)
贸易(13937)
(13675)
(11881)
业经(10703)
(10018)
(9878)
金融(9878)
理论(9877)
(9551)
银行(9544)
农业(9542)
(9208)
技术(9141)
(8997)
地方(8495)
(8420)
机构
大学(208963)
学院(199757)
(91558)
经济(90144)
研究(75244)
管理(71319)
理学(62460)
理学院(61733)
管理学(60826)
管理学院(60422)
中国(53438)
(45224)
(41067)
科学(40114)
(35854)
(34285)
师范(34084)
财经(33775)
中心(33010)
研究所(32785)
经济学(31842)
(31377)
教育(30400)
北京(29758)
经济学院(29129)
师范大学(28569)
(27829)
(27022)
(25955)
财经大学(25677)
基金
项目(134669)
科学(110250)
研究(105158)
基金(101139)
(87372)
国家(86616)
科学基金(74392)
社会(70282)
社会科(66838)
社会科学(66830)
教育(55657)
基金项目(51593)
(47842)
自然(44119)
(43943)
自然科(43242)
自然科学(43230)
自然科学基金(42546)
编号(42042)
资助(41999)
成果(36620)
(34378)
重点(31741)
教育部(31170)
课题(31132)
国家社会(30791)
(29531)
人文(28406)
中国(28187)
(28148)
期刊
(87650)
经济(87650)
研究(72318)
教育(48745)
中国(45271)
(29961)
学报(27509)
科学(26252)
管理(25088)
大学(23104)
(21385)
学学(20201)
(18835)
金融(18835)
技术(18451)
财经(17894)
经济研究(17098)
(15493)
农业(14966)
(13431)
问题(12188)
职业(11680)
世界(11464)
国际(11274)
业经(10859)
统计(10396)
(9524)
技术经济(9298)
(9256)
论坛(9256)
共检索到3036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颜敏  王维国  
教育错配如何影响工资?文章基于2010-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面板数据,基于固定效应模型和工具变量估计,测度了教育错配产生的工资惩罚效应及其产生的理论机制。研究表明:过度教育员工每过度一年将承受1.4%的工资惩罚,教育不足员工将获得2.4%的工资红利。工作所需教育水平是40岁以上员工工资的主要决定因素;随着任职生涯的推进,教育错配会得到改善;教育错配与人力资本之间存在补偿机制。文章的政策涵义是:教育主管部门应从市场需求端改革教育体系,提供市场需要的相应技能毕业生。高校应主动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求,及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苏静  肖攀  胡宗义  
本文利用CFPS微观面板数据,在对农户家庭多维贫困状态转化进行界定与识别区分的基础上,采用面板logit模型实证研究了教育、社会资本对农户家庭多维贫困状态转化的影响及其异质性。研究结果显示:教育与社会资本都显著地影响农户家庭多维贫困转化。劳均受教育程度提高将显著增加农户家庭脱离收入、生活条件、机会贫困的概率以及家庭多维贫困缓解的概率,显著降低家庭陷入诸类贫困的概率。社会资本积累增加将显著增加家庭脱离相对收入贫困、生活条件贫困和机会贫困的概率,也将增加家庭二维贫困缓解的概率,同时显著降低家庭陷入相对收入贫困和生活条件贫困的概率。教育与社会资本的交互项仅对家庭二维、三维贫困缓解(收入为相对标准)正向统计显著,表现出相互强化的互补关系。未能找到社会资本缓解绝对收入贫困及其多维贫困组合的稳定的正向支持证据。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章元   段文   程郁  
货币政策的产业异质性效应对于制定宏观货币政策和理解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国内外研究多基于宏观数据展开且未达成一致结论。本文首先基于要素密集度差异的利率传导渠道和所有制差异的融资约束渠道分析货币政策对工业和服务业企业的要素投入决策和产出规模的差异性影响,然后使用中关村2001—2012年企业面板数据,采用三重差分法进行实证检验后发现:第一,宽松货币政策会刺激高新技术企业增加资本和劳动投入,进而扩大产出,但对工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刺激作用大于服务业高新技术企业;第二,宽松货币政策提高了高新技术企业资本深化程度,且工业高新技术企业的资本深化加深程度更显著,同时其显著降低了工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劳动者报酬份额,但对服务业高新技术企业无显著影响;第三,机制检验表明,这种异质性影响是利率传导渠道和融资约束渠道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的研究与基于加总时间数据及上市公司数据的研究形成互补,研究结论意味着瞄准经济增长率的货币总量控制目标应该与时俱进地考虑经济结构与社会发展目标的转变。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李根丽  尤亮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4-2018年城镇调查数据,运用固定效应分位数模型研究了非正规就业对私营企业劳动者工资收入的惩罚效应及其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非正规就业对不同工资阶层劳动者的工资收入都具有显著的惩罚效应,且惩罚效应在考虑内生性问题以及稳健性检验后依然存在。非正规就业的工资惩罚效应虽在工资分布上呈现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但差别并不明显。异质性分析表明,非正规就业的工资惩罚效应在低学历劳动者、男性劳动者和非东部地区劳动者组别中表现得更为突出,经验不足的中等及以上工资阶层劳动者在非正规就业时遭受的工资惩罚更大。进一步的影响机制检验表明,就业歧视是非正规就业存在工资惩罚的主要原因,非正规就业并未提升劳动者的工作满意度,补偿工资差异理论不能很好地解释非正规就业的工资惩罚效应。
[期刊] 国际商务研究  [作者] 俞萍萍  张为付  赵永亮  
本文利用我国制造业企业数据检验了外资并购的工资效应。本文采用匹配的研究方法,发现外资并购的工资效应显著为正;对不同要素密集度、不同并购资本来源地、不同区域的子样本回归,结果均高度稳健;我们还发现外资并购更利于资本密集型及中西部企业的工资提升,工业化国家的并购资本有更大的工资效应。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颜敏  王维国  
以中国家庭收入项目(CHIPS)纵向数据为样本,采用随机前沿法(SFA)和样本选择模型,分析了我国过度教育现状及其演变。研究发现:随机前沿模型设定合理,而忽略样本选择会导致严重偏误;教育回报历年来显著为正,男性、东部地区、一级劳动力市场、正规部门、固定长期工的效率更高;过度教育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不同性别、所有制及不同地区的教育不足与过度教育并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过度教育水平不高,教育投入总量不足。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颜敏  王维国  
以中国家庭收入项目(CHIPS)纵向数据为样本,采用随机前沿法(SFA)和样本选择模型,分析了我国过度教育现状及其演变。研究发现:随机前沿模型设定合理,而忽略样本选择会导致严重偏误;教育回报历年来显著为正,男性、东部地区、一级劳动力市场、正规部门、固定长期工的效率更高;过度教育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不同性别、所有制及不同地区的教育不足与过度教育并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过度教育水平不高,教育投入总量不足。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江求川  
从资源配置效率的角度看,教育错配是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一种表现。本文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研究了中国劳动力市场中的教育错配发生率,并借助异方差构造工具变量的思路估计了教育错配对劳动者工资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劳动力市场中存在比较普遍的垂直型教育错配现象;随着劳动者教育程度的提高,过度教育的发生率越来越高,在大专学历以上的劳动者当中有50%左右为过度教育;总体过度教育和教育不足发生率分别为37.8%和20%。其他条件相同时,过度教育的劳动者遭受到显著的工资惩罚,平均工资比恰好匹配的劳动者低22.7%;教育不足的劳动者获得一定工资溢价,平均工资比恰好匹配的劳动者高16.5%。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宁光杰  
文章运用1993~2004年各省的面板数据,分析了影响我国工资变化的主要因素。在市场化的进程中,工资与通货膨胀、劳动生产率以及失业率的联系在逐渐加强。但是工资的市场化程度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主要表现为工资与劳动生产率的联系不充分,对失业率的反应滞后。各个地区的工资形成机制也存在着差异,与人们的一般印象相反,计量结果显示东部沿海地区的工资市场化并不理想。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杨志才  柏培文  
本文构建要素错配测算模型发现1995-2014年中国劳动力、资本错配程度呈现以2006年为拐点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趋势,并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研究制度因素、经济结构、要素自身、技术进步和经济环境对要素错配的影响。研究发现:政府干预、户籍制度、二元经济结构等制度性因素显著提高了劳动力、资本错配程度;市场化水平、对外开放度和信息交流显著降低了劳动力、资本错配程度,但结构性因素的凸显,导致金融危机后产业结构、教育水平、技术进步的非均衡发展提高了劳动力、资本的错配程度。此外,外商直接投资和二产占比对劳动力、资本错配的作用有相互加强的作用,而外商直接投资和三产占比对劳动力、资本错配的作用存在相互削弱的关系。综合作用来看,外商直接投资不利于劳动力、资本的合理配置。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王兵  戴敏  武文杰  
基于包含企业基本信息、地理坐标、生产以及污染物排放信息的的工业企业微观面板数据,利用东莞市环保专业基地政策这一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及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从空间和时间维度全面系统地评估了环保专业基地对企业环境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基地政策提高了基地内企业环境绩效,特别在解决废水、废气、COD和氮氧排污问题的过程中成效显著;政策的辐射效应也促进了周边企业相应环境绩效的提升,且辐射随距离衰减;部分污染物对应的环境绩效在长期得到了提高;多角度检验的实证结果依然保持稳健。这意味着实施严谨、合理的环保基地政策,实现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王兵  戴敏  武文杰  
基于包含企业基本信息、地理坐标、生产以及污染物排放信息的的工业企业微观面板数据,利用东莞市环保专业基地政策这一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及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从空间和时间维度全面系统地评估了环保专业基地对企业环境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基地政策提高了基地内企业环境绩效,特别在解决废水、废气、COD和氮氧排污问题的过程中成效显著;政策的辐射效应也促进了周边企业相应环境绩效的提升,且辐射随距离衰减;部分污染物对应的环境绩效在长期得到了提高;多角度检验的实证结果依然保持稳健。这意味着实施严谨、合理的环保基地政策,实现经济高增产、低污染的绿色发展模式是完全有可能的。本研究为区域性环境政策实施效果提供了微观层面的经验证据。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肖攀  苏静  阎晓萌  
采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微观面板数据和Logit模型,研究了农户家庭多维贫困的状态转换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教育、劳动力就业转移对促进家庭脱贫和抑制家庭陷贫均发挥了积极作用;社会资本能够显著提高农户家庭脱离生活条件贫困、机会贫困及中度贫困的概率,并降低农户家庭陷入此类贫困的概率,但对绝对收入贫困和深度贫困的缓解作用有限;健康人力资本提高能够显著提升收入贫困家庭脱贫的概率;政府补助对农户家庭多维贫困缓解的积极作用未能有效显现;户主年龄对农户家庭脱离收入贫困、机会贫困及深度贫困、中度贫困概率的影响表现出倒U形特征,而对非贫困农户家庭陷贫概率的影响正好相反;户主性别、是否务农和村庄特征变量对农户家庭多维贫困转化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经济增长能够有效缓解收入与生活条件贫困,也在抑制家庭陷贫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未能找到其缓解家庭机会贫困与深度贫困的稳定的正向支持证据。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余运江  高向东  
利用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控调查的微观数据,从多样化集聚经济和专业化集聚经济两个维度出发,将集聚经济的货币外部性与与技术外部性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在关注流动人口的空间选择效应和区域差异的基础上,分析了集聚经济对流动人口工资的影响,结果发现:专业化城市集聚对流动人口工资的影响存在着"门槛"效应.从流动人口的空间选择看,专业化集聚对高技能流动人口工资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对低技能的流动人口工资有显著的负向作用,呈现出强烈的两极分化态势,而多样化集聚对不同分位流动人口工资的影响比较均衡。从区域差异看,东部地区流动流动人口工资主要得益于多样化集聚,中部和西部地区流动人口工资更多的得益于专业化集聚。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余运江  高向东  
利用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控调查的微观数据,从多样化集聚经济和专业化集聚经济两个维度出发,将集聚经济的货币外部性与与技术外部性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在关注流动人口的空间选择效应和区域差异的基础上,分析了集聚经济对流动人口工资的影响,结果发现:专业化城市集聚对流动人口工资的影响存在着"门槛"效应.从流动人口的空间选择看,专业化集聚对高技能流动人口工资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对低技能的流动人口工资有显著的负向作用,呈现出强烈的两极分化态势,而多样化集聚对不同分位流动人口工资的影响比较均衡。从区域差异看,东部地区流动流动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