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187)
- 2023(6320)
- 2022(5149)
- 2021(5203)
- 2020(4111)
- 2019(9754)
- 2018(9383)
- 2017(16542)
- 2016(10219)
- 2015(12268)
- 2014(12377)
- 2013(11626)
- 2012(11021)
- 2011(9979)
- 2010(10410)
- 2009(8998)
- 2008(8908)
- 2007(7889)
- 2006(6801)
- 2005(6125)
- 学科
- 济(38250)
- 经济(38202)
- 管理(25669)
- 方法(22471)
- 业(21410)
- 数学(20671)
- 数学方法(20427)
- 教育(20322)
- 企(17717)
- 企业(17717)
- 财(17540)
- 中国(16214)
- 教学(12380)
- 理论(11591)
- 财政(10489)
- 农(9035)
- 政(8819)
- 学(8440)
- 体(7449)
- 制(7382)
- 学法(6871)
- 教学法(6871)
- 地方(6621)
- 业经(6378)
- 技术(6180)
- 务(6171)
- 财务(6168)
- 财务管理(6151)
- 企业财务(5888)
- 策(5794)
- 机构
- 大学(142039)
- 学院(135858)
- 济(50062)
- 经济(48925)
- 管理(46249)
- 研究(44402)
- 理学(40389)
- 理学院(39908)
- 管理学(39103)
- 管理学院(38822)
- 教育(30651)
- 财(30181)
- 京(29824)
- 范(28408)
- 中国(28219)
- 师范(28198)
- 科学(23860)
- 师范大学(23287)
- 江(21832)
- 财经(21798)
- 所(20740)
- 经(20071)
- 中心(19754)
- 北京(19693)
- 研究所(18287)
- 技术(17385)
- 职业(17129)
- 经济学(16695)
- 州(16579)
- 农(16507)
- 基金
- 项目(85453)
- 研究(71742)
- 科学(69095)
- 基金(59609)
- 家(49271)
- 国家(48735)
- 教育(44477)
- 社会(43763)
- 科学基金(42464)
- 社会科(41301)
- 社会科学(41294)
- 省(34208)
- 编号(31180)
- 基金项目(30481)
- 划(30207)
- 成果(28835)
- 课题(25377)
- 资助(25223)
- 自然(24991)
- 自然科(24231)
- 自然科学(24222)
- 自然科学基金(23814)
- 部(22461)
- 年(21783)
- 教育部(20954)
- 重点(20532)
- 规划(20014)
- 性(19633)
- 大学(19170)
- 项目编号(18778)
共检索到21589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唯民
2003年2月17~22日,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东北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在浙江大学举行《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基本要求修改统稿会。与会专家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十六大”精神,以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思维,经过认真研讨,基本确定了新的《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基本要求内容体系。修改后的教学基本要求以自然观、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与社会四篇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赵洪武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奠定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的理论基础。自然辩证法诞生以及传入中国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对自然辩证法的学习。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我国先后成立自然科学研究会、新哲学研究会、自然辩证法座谈会等相关研究组织,对自然辩证法展开了具体学习和宣传。直至1956年,自然辩证法在我成为了一门独立学科,并在之后中国场域中取得了较大的学术发展以及社会效益。文章结合《自然辩证法概论》一书,就自然辩证法在我国的发展与应用展开探讨。
关键词:
发展与应用 《自然辩证法概论》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翟柯
如何在“自然辩证法概论”课教学过程中充分提高教学质量是该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关键 问题之一。作者从教学体系、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三个层面阐述了自己在这一方面的努力。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寇世琪
试论自然辩证法课程的教学改革寇世琪自然辩证法课程是指在我国高校理工农医硕士生中开设的一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它的教学目标是很明确的: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探讨自然界、自然科学、技术的性质,发展规律和科学技术方法论问题,在教学中还要用建设有中国...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严金海
硕士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课程的重要思想教育功能之一是培养学生正确的科技意识,以指导学生的科学技术研究。科技意识的内容非常广泛,但其核心是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客观态度、创新意识、怀疑精神和公用主义是科技意识教育的重点。开展科技意识教育的途径有四:专题讲座、史论结合、结合专业撰写论文、围绕热点难点开展讨论。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邓环
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基础工程的重要支撑。“自然辩证法概论”课以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目标,是高校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如何在“自然辩证法概论”课中深化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提升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研究生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剖析“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教学与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内在逻辑关系,有助于进一步明晰“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教学对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作用。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入“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课程反思等教学全过程,营造拔尖创新人才成才成长氛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提高《自然辩证法》教学质量要处理好的五个关系及其原则王志强《自然辩证法》课是理工农医科各专业硕士生必修的学位课程之一。十几年的教学实践表明,这门课程在帮助研究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科学观和技术观,掌握有效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改善和优化知识结构,培养创...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王德彦
文章总结了作者多年的《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的体会,阐述了自然辩证法原理与科学史例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培养研究生的创造能力中的作用。即:通过追溯科学理论的孕育发展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剖析不同世界观对科学家认识世界的影响,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通过剖析科学史上成功与失败的案例培养学生不迷信权威、勇于探索的精神。这种教学方法开阔了学员的思路,提高了学员科学创造的兴趣和勇气,受到学员的欢迎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王永杰
在《自然辩证法》课程中加强研究生科学精神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科学精神教育的主要内容有求真精神、求实精神和求新精神;《自然辩证法》课进行科学精神教育的组织形式有开展科学教育专题讲授、实行课堂讲授史论结合、组织班级课堂讨论或小组辩论等;通过课程改革,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即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升华了学生对科学的感性认识,提高了学生的科研素养,锻炼和培养了研究生的科学思维习惯。
关键词:
科学精神 教育 研究生 自然辩证法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关于《自然辩证法》教材改革的若干思考陈昌曙远德玉陈凡近些年来,为了加强和完善硕士研究生的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工农医学科已有许多不同版本的自然辩证法教材相继问世,这无疑是国内自然辩证法教学与研究的丰硕成果,但我们还不能说目前自然辩证法的教材建设已大功告成...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肖健
为了培养和造就大批具有科技创新素质的人才,在自然辩证法教学中采用的做法是:充分利用科技史资源,激发学生创新热情;凸显自然科学的批判性,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强调科学技术方法教学,给学生科技创新的工具等。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陈慰浙 瞿海东 许为民
作者在分析自然辩证法教学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介绍了浙江大学自然辩证法网络化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实践,肯定了自然辩证法课程网络化教学的作用,并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田平
对于硕士研究生的素质教育来说,可持续发展观无疑是自然辩证法课程的最新和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因此,根据可持续发展观的内涵和外延以及自然辩证法课程体系的特点,全面深刻地讲授该内容非常必要。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孟斌
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内容及财经类院校的教育目的决定了自然辩证法在财经类院校的地位与作用。通过自然辩证法课程的教学,既能帮助财经类院校的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增强思维能力,又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增强对科学领域里各种社会思潮、哲学思潮的辩别能力。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贾岛 桑卫国
民族生态系统这一概念已为国内民族生态学者所接受和使用,但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却莫衷一是,亦缺乏能够涵盖民族生态系统内所有组成的统一模型。马克思主义哲学向来重视自然科学研究成果,希望通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解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理论依据和发展导向。根据"自然辩证法"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体系模型",民族生态系统可划分为非生物自然环境、生物界、人与工具综合体、社会活动、意识形态五层,五层之间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形成紧密的整体。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构建民族生态系统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