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182)
- 2023(3185)
- 2022(2192)
- 2021(2254)
- 2020(1599)
- 2019(3811)
- 2018(3871)
- 2017(5551)
- 2016(4321)
- 2015(4894)
- 2014(5053)
- 2013(4113)
- 2012(3748)
- 2011(3532)
- 2010(3666)
- 2009(2987)
- 2008(2780)
- 2007(2583)
- 2006(2443)
- 2005(2303)
- 学科
- 教育(18266)
- 中国(9387)
- 济(5956)
- 经济(5951)
- 理论(5458)
- 教学(5353)
- 管理(5075)
- 学(3766)
- 业(3614)
- 发(3597)
- 发展(3430)
- 展(3307)
- 革(3179)
- 改革(3114)
- 思想(3105)
- 高等(3040)
- 政治(2963)
- 企(2944)
- 企业(2944)
- 研究(2881)
- 思想政治(2824)
- 政治教育(2824)
- 治教(2824)
- 德育(2803)
- 教育改革(2774)
- 学校(2547)
- 学法(2393)
- 教学法(2393)
- 技术(2389)
- 生(2286)
- 机构
- 大学(49059)
- 学院(44522)
- 教育(25296)
- 研究(19529)
- 范(17793)
- 师范(17762)
- 师范大学(14905)
- 京(12335)
- 职业(10629)
- 科学(10163)
- 管理(9891)
- 教育学(9870)
- 济(9738)
- 技术(9353)
- 经济(9245)
- 所(9141)
- 北京(8839)
- 江(8417)
- 理学(8322)
- 研究所(8297)
- 理学院(8083)
- 中国(7854)
- 管理学(7796)
- 管理学院(7663)
- 中心(7428)
- 职业技术(7261)
- 教育学院(7252)
- 院(7177)
- 州(6479)
- 技术学院(6126)
共检索到797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冯建军
社会转型必然伴随着教育的转型。教育的自觉转型以人的转型为核心。公民是当代中国人之转型所在,公民教育也因此成为当代中国教育转型之所在。公民教育不是政治教化,也不只是公民意识教育,而是一种以培养公民完整素质为宗旨的新的教育形态。个人主体性和公共性是公民的两个基本品质。当代公民的公共性已从传统的国家公民延伸到社会公民和世界公民。因此,当代公民需要具备个人公民、社会公民、国家公民、世界公民等多重身份,我们也必须以具备多重身份的复合型公民的要求来设计公民教育的层次与目标。
关键词:
教育转型 人的转型 复合型公民 公民教育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卿云
公民素质是社会转型背景下人的重要素质,公民教育是高等教育转型的必然结果。由于传统教育和义务教育阶段公民教育的缺失,当前的高等教育阶段就必须承担起公民教育的重要任务,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这也是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体现。
关键词:
公民教育 高等教育 转型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李萍 钟明华
公民具有与私民、臣民相对应 ,与国民、人民相区别的内涵 ,公民教育不是传统德育名词的简单更换 ,而是标志着我国传统德育历史性转型的一种崭新的教育目标体系。确认公民教育 ,在认识上需走出三个误区 :把公民教育简单地与资本主义性质联系起来 ;把公民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对立起来 ;把公民教育狭义地等同于公德教育。同时 ,公民教育必须满足三个基本条件 :以公民的独立人格为前提 ;以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为基础 ;以合法性为底线。因此 ,在本质上 ,公民教育必然是主体性教育 ,权利与义务相统一为其基本的教育取向 ,而且是区别于“圣人教育”的“平民教育”
关键词:
公民 公民教育 传统德育 历史性转型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潘涌
本文提出了人的可持续发展这个重要论题 ,指陈应试教育对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偏废 ,论述可持续发展人才的基本内涵 ,包括人的发展指向、发展能力和承载生命可持续发展的身心素质 ,要求教育为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创新人才而实行历史性转型 ,即更新教育理念、确立以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创新人才为最高目标取向 ,构建服务于人之可持续发展的终身教育体系以及改革教师的教学策略。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冯建军
本文指出了教育转型的三种含义。广义上是一种教育形态向另一种教育形态的历史变迁或转换;中义上特指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教育的转换,反映了近代以来教育现代化的过程;狭义上指当前中国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教育转型。三种含义只是对教育转型的形式解释,教育转型内涵只有回到具体的教育情境中,才能确立其实质的内涵。
关键词:
教育转型 广义 中义 狭义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黄士力
无论是经济产业的升级转型还是社会的转型发展,根本的推动力都是人的作用,这与人的终身全面发展具有高度的内在的统一,因此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提升必然要求教育服务发生相应的转型提升。教育服务的转型提升必须通过教育自身的转型提升来实现。以宁波市传承和深化服务型教育体系为例,基础是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关键是教育体制机制的变革,核心是育人模式的转换。
关键词:
教育服务 转型提升 教育体系 宁波市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冯建军 尚致远
教育的根本功能在于促进人的发展。所以,当代社会人的转型,要求教育必须做出相应的变革。全球化社会的到来,使人的生存方式正在发生着变化,这就是从单子式主体到类主体,从个人的主体性到主体间性。教育必须适应这一变革,走向类主体教育。这就要求教育目的观从个人主义走向共同体主义:教育实践观从对象化活动走向交往;教育内容观从片面走向整合。
关键词:
类主体 主体间性 类主体教育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蔡迎旗 唐克军
学校的本质与公民教育密切相连。学校理当是培养公民的场所,也就是具有爱、社群意识和民主特征的共同体。学校应是爱的家园,关爱学生并被学生理解和接纳,这样才能让学生成为有能力关爱他人、充满爱和可爱的人,具备创造民主正义世界的内在动力;学校应是一个道德的、关心每一个人需要的和分享其传统的社群,唯其如此,才能培养学生的公民美德;学校实施民主管理,尽可能地为所有学生提供发展潜能的条件,让学生协商与对话,积极参与改善学校和周边社区环境,才能让学生获得参与民主的经验与能力,成长为民主社会的未来主体。
关键词:
学校本质 公民教育 社群意识 民主共同体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万明钢
培养公民是一切教育目标表述的基础 ,也是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公民教育已成为当代西方政治哲学、教育理论关注的热点问题 ,其具有代表性的理论主要有自由主义公民教育、社群主义公民教育和多元文化主义公民教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不仅是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设计和完善问题 ,更重要的是培养一代认同、积极参与并具有实践能力的公民。因此公民教育的目标一定要明确地包含在基础教育的目标中 ,公民教育的内容也一定要渗透在相关的课程之中 ,并通过公民教育目标整合基础教育中的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教育以及相关的教育活动。
关键词:
公民 公民资质 公民教育 基础教育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葛力力
200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的教育指导思想。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于伟
以透视卢梭的公民教育理论为切入点,分析其思想内部的矛盾与冲突,反思个体与国家、社会的关系这一公民教育的第一原则,为公民教育的前提性问题思考提供一个视角。从整体视域考量卢梭的公民教育思想,其公民教育和自然人教育的契合和断裂映射出他在寻求教育中"个人"与"国家"之间黄金分割点上的艰辛努力和困惑。这一寻求带给我们公民教育前提预设的宝贵的文化财:个人自由——限度因所处社会发展阶段而定,归宿点在消极自由而不在积极自由;国家权力——道德上引领而非塑造,目的在个人而不在国家;社会定位——社会"人化"与人的"社会化"兼具。
关键词:
卢梭 公民教育 个人 国家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冯建军
多元文化主义公民身份是基于多元文化的诉求,在批判自由主义公民身份普适性基础上提出的差异公民身份。它以族群差异为基点,强调少数族群的特殊权利和对族群的文化认同,培养公民的多元文化身份。多元文化主义强调公民的差异性和多元文化身份,但不排斥公民的统一性和国家公民身份。所以,多元文化主义公民教育需要处理好平等与差异、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既保持族群的多样性,又保持国家认同的统一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