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764)
- 2023(14384)
- 2022(12108)
- 2021(11804)
- 2020(9928)
- 2019(23289)
- 2018(22998)
- 2017(41887)
- 2016(23528)
- 2015(27120)
- 2014(27312)
- 2013(26431)
- 2012(24442)
- 2011(21965)
- 2010(21812)
- 2009(19683)
- 2008(19455)
- 2007(17071)
- 2006(14376)
- 2005(12909)
- 学科
- 济(90129)
- 经济(90041)
- 管理(65439)
- 业(59657)
- 企(48298)
- 企业(48298)
- 方法(45283)
- 数学(40938)
- 数学方法(40440)
- 财(34940)
- 中国(31737)
- 农(24661)
- 教育(21312)
- 学(18875)
- 贸(18451)
- 贸易(18445)
- 务(18442)
- 财务(18398)
- 财务管理(18341)
- 制(18054)
- 易(18048)
- 业经(17754)
- 企业财务(17429)
- 地方(16252)
- 理论(15912)
- 农业(15736)
- 银(14071)
- 银行(14047)
- 技术(14001)
- 财政(13956)
- 机构
- 大学(326851)
- 学院(320695)
- 济(133375)
- 经济(130788)
- 管理(120277)
- 研究(111487)
- 理学(104200)
- 理学院(103010)
- 管理学(101154)
- 管理学院(100527)
- 中国(81576)
- 京(69775)
- 财(67042)
- 科学(65505)
- 所(55007)
- 中心(51828)
- 财经(50665)
- 研究所(49938)
- 农(49042)
- 范(48665)
- 师范(48296)
- 江(47462)
- 经(46242)
- 北京(44675)
- 业大(44455)
- 经济学(42457)
- 院(39783)
- 师范大学(39569)
- 经济学院(38510)
- 农业(38439)
- 基金
- 项目(214740)
- 科学(170847)
- 研究(161885)
- 基金(156329)
- 家(135380)
- 国家(134219)
- 科学基金(115016)
- 社会(102393)
- 社会科(97023)
- 社会科学(96999)
- 省(82149)
- 基金项目(81522)
- 教育(81100)
- 自然(72620)
- 划(71584)
- 自然科(70985)
- 自然科学(70963)
- 自然科学基金(69700)
- 编号(66778)
- 资助(64769)
- 成果(56221)
- 部(50513)
- 重点(49703)
- 课题(47534)
- 发(46357)
- 创(44720)
- 教育部(44271)
- 国家社会(42850)
- 大学(42031)
- 科研(41765)
- 期刊
- 济(136287)
- 经济(136287)
- 研究(103074)
- 中国(69000)
- 教育(58061)
- 财(56445)
- 学报(47283)
- 科学(43237)
- 农(42414)
- 管理(41276)
- 大学(37243)
- 学学(33724)
- 技术(31195)
- 农业(29043)
- 融(26512)
- 金融(26512)
- 财经(25388)
- 经济研究(23647)
- 经(21887)
- 业经(20053)
- 问题(18285)
- 贸(16840)
- 统计(16792)
- 业(16645)
- 技术经济(15286)
- 职业(14944)
- 图书(14833)
- 世界(14742)
- 版(14650)
- 策(14520)
共检索到48075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陈纯槿 郅庭瑾
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2013—2014年基线数据,从教育公平的视角考察和分析教育财政投入对学生学业成就及教育结果不平等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控制了学生家庭背景和学校特征的情况下,生均公用经费对学生标准化测试成绩的影响呈倒"U型"结构,生均公用经费的正向效应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农村更加显著,而且生均公用经费的提高显著降低了家庭经济收入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从而起到降低教育结果不平等的作用。县区学校对本县区学生免除书本费、提供免费午餐、为贫困生提供补助对于缩小学校间学生学业成就差距扩大均有补差效应。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胡钦太 林晓凡 张彦
教育公平是教育强国的核心要求之一。采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实证探索信息化何以促进基础教育的结果公平。从实证角度验证信息化对基础教育结果公平的积极影响,证明了信息化可以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对实现教育结果公平发挥重要作用。虽然总体上信息化水平显著正向预测基础教育结果公平,但是信息化的不同要素对基础教育结果公平不同要素的作用机理不同,只有当信息化基础设施和资源能被有效运用到信息化教学中,才能使得信息化整体上对学生的认知能力水平、课业平均成绩和接受度产生正向影响。面向未来的信息化促进基础教育结果公平的顶层设计包括:构建供给显效、共享增效、用好优效的教育资源供给体系;完善帮扶精准、区域均衡、特色扶植的信息化城乡协同发展机制;形成共享流转、匹配精准、效率落实的信息化教师资源智力模式。
关键词:
信息化 基础教育 结果公平 有质量的公平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汪鲸 罗楚亮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带来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减少,就业者与岗位匹配的结构性问题更加突出。就业匹配质量低意味着个人和社会的人力资本不能被充分利用,会给个人和社会带来生产力损失。提升就业匹配质量是缓解我国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提高就业质量的重要途径,社会网络是劳动者求职过程中的重要资源。文章首先通过理论模型分析社会网络对就业匹配质量的影响机制,然后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8年数据对农村背景人群进行实证研究,发现社会网络有助于降低过度教育概率,提高人力资本配置效率,这一结论在以是否有家谱或族谱和春节期间来拜访的亲友家数作为工具变量的估计结果中仍然稳健。机制分析表明,社会网络主要通过信息传递和提升人际信任度作用于就业匹配质量。文章认为,减少职业搜寻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降低搜寻摩擦对于提高就业匹配质量和缓解结构性矛盾都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就业匹配质量 社会网络 过度教育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孙伦轩 唐晶晶
课外补习能否有效提升学业成绩一直是研究和实践关注的焦点。本文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数据,使用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法(PSM-DID)有效控制内生性问题,对课外补习的有效性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在总样本上,课外补习并不是提升学业成绩的"快车道",甚至显著地降低了初中生的标准总成绩;与此同时,课外补习具有明显的"安慰剂效应",显著地减少了初中生感到沮丧、悲伤、生活没有意思和不快乐等负性情绪的频率。进一步的分样本研究发现,"补习无效"主要存在于男性、农村和父母职业为非精英的弱势亚群体中,而"安慰剂效应"也常常在这些群体中同时出现。上述发现说明,对于优质教育机会不足的弱势群体学生来说,参与课外补习的根本动力可能并不在于学业成绩上的回报,更多的是一种心理和情感上的安慰。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周丽萍 庾紫林 吴开俊
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和实地调研结果发现,整体上义务教育资源在新生代农民工随迁子女和当地户籍人口子女之间进行了较为公平的配置,但存在局部的义务教育财政横纵不公和财政不中立,以东部地区尤为明显。为此建议要精准"赋平",根据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的产品属性,构建"省内流动的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经费由流入地省级政府统筹、区县政府分担为主,跨省流动的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经费由中央政府与流入地省级政府共同分担、中央兜底"的经费保障机制,中央财政的有效支持亟需锁定跨省流动的农民工随迁子女,进一步完善"钱随人走"的政策设计,单独设立针对这一弱势群体的教育计划或项目进行专项教育补偿。
关键词:
新生代农民工随迁子女 义务教育 财政公平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靳振忠 严斌剑 王亮
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通过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家庭背景、学校质量对我国中学生教育期望的影响及其传导路径,发现如下结论:家庭背景对子女教育期望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家庭背景与子女就读学校质量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学校质量在家庭背景与子女教育期望之间起着十分重要的中介作用,并且不以个体性别、城乡以及能力禀赋而改变,具有较强的稳健性;皮格马利翁效应切实存在,子女教育期望的形成深受父母、教师以及同学的影响。因此,为了尽量减弱家庭背景与子女教育期望之间的联系,让不同的个体可以享受相似的教育环境,当下较为合理的切入点就是缩小学校间质量的差异。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候玉娜 张鼎权 范栖银
本研究基于代际传递及社会融入的视角,使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2013-2014年基线数据,借助最小二乘回归、有序罗杰斯特回归及分位数回归方法,探究了我国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期望问题。研究发现,在城市出生并长大的随迁子女二代的教育期望及教育代际关系与城市子代已基本无异;从农村迁移到城市的随迁子女一代对较低学历的教育期望高于城市初中生,对较高学历的教育期望低于城市初中生;随迁子女一代的教育期望与父母教育水平的代际相关性(继承性)低于城市子代,主要表现在农民工父辈的教育获得对于随迁子女低学历期望的抑制作用和高学历期望的激励作用均低于城市样本;不同于城市父母主要将自身教育背景的"优势"传递给子女,农民工父母更多地将家庭背景的"劣势"传递给了随迁子女。本研究揭示了农民工家庭面临"贫困陷阱"的新的表现形式,为未来我国教育扶贫工作重点转移提供了参考。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方超 黄斌
本研究基于中国人民大学的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研究方法,检验了信息技术对学业成绩的"净影响"。研究发现:1)学龄儿童学业表现存在城乡差异,城镇学生的学业水平优于农村学生,但未发现学业水平与家庭经济条件有正相关; 2)家庭人力资本存量、家庭规模与互联网的使用率呈正相关,但学龄儿童对学业压力的感知则会降低家庭使用互联网的概率值; 3)倾向得分匹配法则揭示了信息技术利用对全样本、城镇与农村样本、贫困与非贫困样本学生成绩的抑制作用,对语文和英语成绩的消极影响通过改变阅读方式与习惯而间接实现,对数学则通过挤占有效学习时间而直接实现。本文的政策意涵是:应推动信息技术硬件发展,同时应致力于政府、学校、家庭三方联动,强调信息技术的工具理性,促进互联网学习偏好的形成。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俞韦勤 胡浩
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2013—2014年度调查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从家庭文化环境视角,分析了随迁与留守对流动人口子女认知能力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随迁子女的认知能力显著比留守子女的高0.098;相对于留守子女,随迁子女的家庭文化环境更优,随迁子女的家庭文化禀赋、家庭文化资源、亲子文化交流和亲子文化行为分别比留守子女高0.210,0.449,0.086,0.373;家庭文化禀赋、家庭文化资源和家庭文化活动对流动人口子女认知能力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正向作用,但在两类流动人口子女中家庭文化环境的促进效果略有不同,在随迁子女中,家庭文化资源和亲子文化行为的影响更显著,在留守子女中,家庭文化禀赋、家庭文化资源和亲子文化交流的影响更显著。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霍雨佳
本文采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6年数据,基于纵向视角的代际流动理论和横向视角的机会不平等理论,对目前中国教育性别差异的形成机制及其变化趋势进行探索。运用代际流动理论模型的阶层线性模型(HLM)改进和机会不平等理论的系数衡量及夏普利分解,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教育代际流动系数总体为0.196,其中女性高于男性,且性别之间代际流动系数差距随年龄组减小而增大,女性教育"底部持久性"和男性教育"顶部持久性"的凸显共同加剧了教育不平等的性别差异。此外,性别因素贡献率也随父母教育背景的升高而降低,其中低等教育家庭性别差异最为严重,其影响仅次于户口。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陈榕玲 李长洪 杨翱
本文利用2013-2014学年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实证研究"择校"对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结果发现:无论是否控制学生、父母、家庭特征变量和校级效应,"择校"对学生主观幸福感均呈显著负向影响。即使在使用倾向值得分匹配方法缓解可观测变量的自选择问题、使用干预效应模型缓解不可观测变量的自选择问题、使用工具变量Probit校正内生性偏误等情况下,这一结论仍稳健。分样本估计也发现,"以钱择校"、"以权择校"和"以房择校"学生感到幸福的概率基本上显著地低于"非择校生"。本文的实证结果对我国当前的"择校热"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CEPS 择校 幸福感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陈榕玲 李长洪 杨翱
本文利用2013-2014学年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实证研究"择校"对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结果发现:无论是否控制学生、父母、家庭特征变量和校级效应,"择校"对学生主观幸福感均呈显著负向影响。即使在使用倾向值得分匹配方法缓解可观测变量的自选择问题、使用干预效应模型缓解不可观测变量的自选择问题、使用工具变量Probit校正内生性偏误等情况下,这一结论仍稳健。分样本估计也发现,"以钱择校"、"以权择校"和"以房择校"学生感到幸福的概率基本上显著地低于"非择校生"。本文的实证结果对我国当前的"择校热"有一定的启
关键词:
CEPS 择校 幸福感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王小利
一、我国财政教育投入的基本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共教育的规模不断增长,财政每年用于教育投入的财力也不断加大,2001财政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3.19%,2002年这一比例达到3.41%,为建国以来的最高水平。这一积极的财政教育投入政策对于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表现出以下三个基本特点: 1.投入总量呈不断增长态势,近几年其占财政支出的比例稳步上升。我国财政教育投入总量至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持续增长,从1978—2000年,我国财政预算内教育投入从50亿增长到2085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张凌
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2013—2014学年度对九年级19 687名学生的调查数据,运用阶层回归分析探讨了中学生人际关系对学业成绩的影响。研究发现:独生子女人际关系水平优于非独生子女;父/母学历水平,家庭经济状况与初中生人际关系的水平呈现正相关;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各项指标之间均存在显著关联;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的六个指标中,交流状况和关系评价对学业成就均存在正向影响;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中陪伴频率、交往频率对学业成绩产生负面影响,而师生关系中的接触频率对学业成绩的影响则不显著。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交流的频率,沟通质量对学业成绩的影响更大,后续可从跨学科的视角对初中生人际交往的过程和...
关键词:
学业成绩 亲子关系 同伴关系 师生关系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刘金典 程名望 吴春燕
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采用统计性描述和计量分析方法,研究了父母受教育水平对子女认知能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父母受教育水平对子女认知能力具有显著影响。父母最高受教育年限增加1年,子女认知能力提高0.019。其中,父母受教育水平对女孩认知能力的影响高于男孩;随着子女认知能力的提高,父母受教育水平对子女认知能力的影响趋于下降,表明认知能力较低的孩子受父母受教育水平的影响更大。进一步的机制分析表明,父母受教育水平通过影响教育期望和教育投入而作用于子女的认知能力,学业成绩要求、学历层次要求、子女自身学历期望和亲子陪伴都具有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比重分别为29.56%、44.52%、40.19%和2.59%。因此,政策上要对弱势家庭的孩子进行适度的倾斜;父母要构建家庭文化资本,适度提高子女的教育期望,并增加对子女的陪伴,担当起子女成长的“重要他人”角色。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自由贸易协定能否降低国际不平等交换——基于中国的实证研究
父母流动对农村大龄留守儿童在校行为的影响——来自中国教育追踪调查的证据
财政投入对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水平的影响研究:基于财政运行效率与收入不平等的双调节效应
中国公共教育供给及不平等问题研究——基于教育财政分权的视角
中国教育不平等的变动趋势:队列视角的考察
财政支出规模、结构与城乡收入不平等——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基于学生需求优化民族高等教育财政投入——基于"问卷星"平台调查结果的研究
数字经济能否驱动家庭消费低碳转型?——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经验证据
农民进城务工与子女教育期望——基于201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