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219)
2023(8676)
2022(6152)
2021(5360)
2020(3822)
2019(8644)
2018(8774)
2017(14992)
2016(9540)
2015(10850)
2014(11325)
2013(9891)
2012(8689)
2011(7919)
2010(8071)
2009(7169)
2008(6932)
2007(6449)
2006(5959)
2005(5595)
作者
(25003)
(20608)
(20600)
(19841)
(12869)
(9904)
(9650)
(8192)
(8137)
(7406)
(6972)
(6925)
(6527)
(6526)
(6519)
(6474)
(6321)
(6214)
(6017)
(5964)
(5537)
(5094)
(4923)
(4917)
(4729)
(4703)
(4658)
(4636)
(4193)
(4159)
学科
(34786)
经济(34763)
(19409)
管理(19179)
教育(19164)
中国(19087)
(14168)
企业(14168)
业经(13493)
(12159)
方法(10351)
产业(9665)
(9140)
理论(9011)
农业(8965)
信息(8917)
数学(8612)
总论(8479)
数学方法(8441)
信息产业(8428)
(8240)
发展(7841)
地方(7783)
(7718)
教学(7154)
(6130)
技术(6002)
(5281)
(5194)
银行(5187)
机构
大学(128647)
学院(124761)
研究(47453)
(42811)
经济(41665)
管理(41253)
理学(35105)
理学院(34601)
管理学(33726)
管理学院(33468)
(29538)
教育(29245)
中国(28627)
科学(28444)
(28378)
师范(28216)
师范大学(23215)
(23163)
研究所(21256)
(20805)
中心(20104)
北京(19205)
(18711)
(18493)
技术(17771)
(17678)
业大(16849)
(16348)
职业(15812)
财经(14797)
基金
项目(82739)
研究(68614)
科学(66768)
基金(55217)
(47227)
国家(46672)
社会(42078)
社会科(39565)
社会科学(39553)
科学基金(39516)
教育(38625)
(34807)
编号(30960)
(30573)
成果(27699)
基金项目(27657)
课题(24854)
自然(21848)
自然科(21334)
自然科学(21327)
自然科学基金(20895)
资助(20840)
(20726)
重点(20340)
(20294)
规划(18942)
(18704)
项目编号(18346)
(17219)
(17094)
期刊
教育(49438)
(47900)
经济(47900)
研究(46198)
中国(35636)
学报(17707)
(17475)
科学(16180)
技术(15758)
大学(14775)
管理(14396)
(13739)
职业(12517)
农业(12187)
学学(11938)
图书(8620)
业经(8430)
(8237)
金融(8237)
技术教育(8184)
职业技术(8184)
职业技术教育(8184)
(7753)
论坛(7753)
经济研究(7534)
(7014)
财经(6965)
(6860)
书馆(6258)
图书馆(6258)
共检索到1967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檀慧玲   王玥  
数智技术是推动教育评价变革的关键变量与内生动力,为形成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特别是保障学生的全面培养为根本旨归的、联通多组织层次、沟通多方育人主体和融通多维活动空间的教育评价大数据系统创造了新契机,但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问题与挑战。围绕核心议题,构建数字化教育评价体系,需坚持价值先行、以人为本的理念与原则,审慎规避“技术至上”“、数据至上”风险;完善教育评价数据质量管理与监督制度,确保教育评价数据质量,谨防“数据假象”干扰;建立健全教育评价数据互联共通体制机制,破解教育评价数字化转型的制度壁垒;构建与教育评价数字化转型相契合的伦理保障制度,规避数据与算法伦理风险。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李锋  顾小清  程亮  廖艺东  
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创生出全新的学习环境。它在改变教育信息传播方式的同时,也引发教育教学模式的变革,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然而,调研发现,教育数字化转型中还存在着“重设备、轻学生”“重技术、轻转型”“重考试、轻发展”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对相关文献主题结构、核心概念和主要任务归纳分析发现:1)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政策逻辑反映在价值逻辑、目标逻辑和实践逻辑三方面,体现了应对数字化挑战、重塑教育体系和整体性推进的时代特征;2)数字技术革新、系统组织创新、人力发展作为教育数字化转型内驱动力,加速了数字技术与教育应用的深度融合,激发了教育系统变革活力,促进了师生信息素养的提升;3)教育数字化转型以主要任务为抓手,从建设智能教育环境、创新教育教学应用、发展高质量教育体系等方面形成数字化转型的推进路径,为推进数字化转型提供实践指导。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祝智庭  魏非  胡姣  杨淑婷  
以开放大学为代表的开放教育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形态重塑的一支重要力量。在落实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国家战略中,诞生并成长于技术环境的开放教育理应担当引领使命,为此,开放教育数字化转型应该遵循哪些思路、如何切实推动开放教育的数字化建设等命题亟待探讨。本研究从转型紧迫性、“开放”内涵再认识、价值取向、现实条件与历史机遇等方面阐明了开放教育数字化转型这一新议题的使命、内涵和价值,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由价值成长思维、“转基因”思维、生态发展思维、开放创新思维和数字文化思维构成的转型新思维,以实现融合创新生态。对于如何开展数字化转型行动,本研究提出敏捷转型跨越的方针,并建议采取架构数字化转型战略、构建数字化转型成熟度模型、发展数字化转型能力以及研发融合创新的终身学习认证体系等行动路径。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黄书光  
教育家精神,即指教育家在特定社会办学或“办教育”之艰辛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独特“创造精神”“、开辟精神”和创业过程中所体现的崇高人格精神。传承和弘扬教育家精神,国人不仅践行了从“教育救国”到“教育强国”的变革之路,而且探索出“回归人本、务实兴学”的发展之路,更走出了一条“立足本土、放眼世界”的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创新之路。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要深刻领会新时代“教育家精神”的历史底蕴、本质内涵和价值深意,遵循并努力做到六个向度的基本要求,以便更好地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中国教育现代化变革的纵深推进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内生动力。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何静  曾绍玮  
新时代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推动职业教育均衡发展、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首先必须明确和牢牢把握理念引领、系统进化、持续迭代的逻辑主线。在此基础上,从加强新型数字化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职业院校教学体系和教学过程数字化、以数字技术应用推动职业教育评价创新、构建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多部门协同机制等方面入手,探索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行动方略。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李红  
2016年《国务院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我国"两化融合"进入新阶段,也标志着经济发展从以"标准化、自动化和流程化"为特征的工业化时代转向以"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为特征的互联网时代。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也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大事。无论是数字化转型还是大数据,都涉及如何认知"数字价值"。数字化转型的"数字"是全新的数字,它承载了企业发展轨迹的沉淀、知识的传承、核心的商业秘密和有别于对手的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罗兴   海焱茹   何奇龙  
文章基于2011—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熵权法构建省级绿色金融指数,实证发现:地区金融数字化对绿色金融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通过工具变量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仍成立;且地区金融数字化在非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金融监管力度弱的地区作用更强,说明目前地区金融数字化能够降低绿色金融发展对政府绿色金融政策的依赖,增强其内生动力;同时,地区金融数字化在市场化程度高和环境规制程度高的地区作用更强,说明更大的政府环境压力和更好的地方市场化环境更有利于金融数字化的作用发挥。使用2011—2021年37家商业银行非平衡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微观层面上,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能够通过提升其经营效率和风险管理能力从而扩大绿色信贷规模,进一步验证了金融数字化的内生动力机制。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吕寒雪  
追求教育的数字化还是数字技术的教育化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议题,亟需深入到教育存在和数字存在层面加以考察。本文从教育存在和数字存在的关系出发,分析数据与算法在教育数字化转型中的地位及其引发的教育危机,在教育的历史基础、身体基础和学科基础中揭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立场,审视数字存在与教育存在的应然关系以及数据和算法的实践方式。文章最后立足数字存在朝向教育性深化的立场,提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路径:促进人的主体化和自由发展,在数字时代过有意义的生活;推动数字学习实践的课程化,打造学校中心的泛在课程景观;加强数字内容的滤化与实践转化,涵养学生的人格品性。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吕寒雪  
追求教育的数字化还是数字技术的教育化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议题,亟需深入到教育存在和数字存在层面加以考察。本文从教育存在和数字存在的关系出发,分析数据与算法在教育数字化转型中的地位及其引发的教育危机,在教育的历史基础、身体基础和学科基础中揭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立场,审视数字存在与教育存在的应然关系以及数据和算法的实践方式。文章最后立足数字存在朝向教育性深化的立场,提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路径:促进人的主体化和自由发展,在数字时代过有意义的生活;推动数字学习实践的课程化,打造学校中心的泛在课程景观;加强数字内容的滤化与实践转化,涵养学生的人格品性。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熊晴   朱德全  
面向高质量发展与现代教育体系建设,新时代我们需要类型发展式、系统渐进式和协同共生式的职业教育评价改革。基于类型化发展的定位,新时代职业教育评价改革形成以理性复归、体系重构、数字赋能为核心的三大价值旨归,即:力破“五唯”无主体性思想,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构建“分类分层、职普融通”的职业教育评价体系;赋魅于技术理性,打造职业教育评价数字生态圈。由此,以“技术嵌入—技术耦合—技术共生”为逻辑理路,探索数字化转型下职业教育评价改革的三种形态,包括一体化在线评价平台的初级形态、智慧化多元评价机制的中级形态和内生性增值评价文化的高级形态。未来,推进职业教育评价的数字化转型需遵循“上下统筹、内外联动、点面结合”的智慧化运行进路,以数字“治理术”破除职业教育评价中的符码崇拜,以智慧“大数据”增强职业教育评价系统的治理韧性,以技术“新秩序”升级对职业教育评价的数字信任。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杨成明  张棉好  
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将农民市民化摆在了更加突出的时代地位。农民市民化不仅包括农民自身内在素质的市民化,还包括与农民内在素质协同发展的外在条件的市民化,而农民内在素质的市民化是农民市民化的核心和关键。文章通过深入分析农民市民化过程中农民内在素质和外在条件市民化的具体内容,从而探究当下我国农民市民化过程中农民内在素质的市民化现状。基于职业教育功能的现代转型,分析了职业教育在农民市民化内生动力塑造过程中的效能。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孙先民  
对于广播电视大学而言,把《教育规划纲要》所要求的"办好开放大学"落到实处,实现广播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的战略转型,无疑是一项令人振奋、但也颇为艰巨的任务。本刊卷首曾指出,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数十年来,广播电视大学建设中国特色开放大学的进程充满曲折,开放大学建设和远程教育发展的诸多基本问题尚未得到解决;推动战略转型,很可能意味着那些较深层次的问题将更趋尖锐;无论是老问题还是新问题,都只能在转型过程中逐步解决——在这一过程中,既需要激情,更需要理性,并从大局观和前瞻性出发,进一步凝聚共识,找到破解各种难题的路径。而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视角的梳理,显然是十分必要的。本组笔谈约请部分广播电视大学负责人,围...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陈廷柱  管辉  
智能化程度加速提升的数字技术,不断推动着人类生产生活迈向数字化生存新境界。数字技术也被认为具有重塑教育体系和教育生态的力量,并由此掀起了一股教育数字化发展浪潮。在教育领域,以“化”称谓某种教育发展趋势的语词比较常见。但是,类似“教育数字化”之后还冠以“转型”的情况却较为罕见。教育数字化本质上是将数字技术融入教育系统的过程,即以特定技术手段为依托重构和优化教育系统。教育数字化既不可能也不必要“化”到“转型”这一步。并且在实践中,它也存在多重隐忧:扭曲数字化目标,容易偏离教育的初心使命;夸大数字化作用,容易脱离教育的真实需求;淡化数字化阻力,容易忽视技术的负面效应;放纵数字化权力,容易导致技术对人的宰制。教育数字化必须坚持以赋能教育为旨归。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杨现民  余胜泉  
当前我国的数字化教育面临信息系统维护、数据与资源共享、科学管理与决策、技术与教学深层次整合等方面的诸多瓶颈。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泛在网络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我国数字化教育的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机遇。泛在学习、智慧教学、智能管控和基于数据的科学评价成为数字化教育转型的风向标。我国数字化教育的发展路径包括:升级改造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环境;创新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教育发展;建设国家级数字化教育云服务平台;创新教师信息化教学培训内容与模式;建设、汇聚海量优质教育资源;创新教育管理与运行机制,政产学研用五方联合。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段俊吉  
在数字化社会,媒介技术赋能赋权功能推动教育场域深度更迭。传统的数字鸿沟被逐渐弥合,作为概念的数字代沟成为教育变革的关键议题。它既是数字鸿沟的语义重构,也是传统代沟的时代延伸。“Z世代”的数字基因伴随代际迁移和技术演进而产生突变,勾勒出更加真实的生存图景。作为数字原住民的当代学生具备了数字反授者的时代身份,在生动而复杂的教育交往中进行数字反哺,以独特的成长经验改变他者的认知习惯、知识体系、行为结构、实践方式和价值取向。教育数字化转型引发教育变革的意义在于将数字技术融入教育场域,从根本上改变不同教育主体的实践方式,从而构建数字代沟的全新语义。面对数字代沟,不同代际的利益相关者需要在积极适应中消解数字隔阂,共同形成合力,推动数字反哺的效果彰显,在自我认同和相互理解中提升数字素养和媒介能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