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675)
2023(12499)
2022(10583)
2021(10056)
2020(8566)
2019(19965)
2018(19896)
2017(37083)
2016(20788)
2015(23961)
2014(24085)
2013(23132)
2012(21377)
2011(19176)
2010(19231)
2009(17293)
2008(16967)
2007(15189)
2006(12648)
2005(11221)
作者
(56113)
(47114)
(47029)
(45064)
(29833)
(22696)
(21744)
(18409)
(18017)
(16760)
(16042)
(15630)
(14903)
(14753)
(14713)
(14615)
(14323)
(13978)
(13589)
(13503)
(11612)
(11553)
(11425)
(10800)
(10631)
(10568)
(10533)
(10517)
(9437)
(9312)
学科
(81786)
经济(81700)
管理(57685)
(54229)
方法(45514)
(44657)
企业(44657)
数学(41343)
数学方法(40853)
中国(25076)
(23239)
教育(20908)
(20520)
(16487)
业经(16190)
理论(15156)
(15096)
财务(15053)
财务管理(15015)
(14892)
贸易(14884)
(14458)
地方(14396)
企业财务(14303)
(13614)
农业(13608)
技术(13245)
(11550)
(11297)
银行(11274)
机构
大学(291111)
学院(285199)
(112926)
管理(111322)
经济(110547)
理学(97332)
理学院(96292)
管理学(94530)
管理学院(93983)
研究(90792)
中国(64117)
(60727)
科学(53546)
(52950)
(44367)
师范(44015)
中心(43881)
(43494)
(43029)
财经(42811)
(42398)
业大(40433)
研究所(39584)
(39130)
北京(38102)
教育(36066)
师范大学(35909)
经济学(35385)
(33735)
农业(33437)
基金
项目(194487)
科学(155964)
研究(146458)
基金(141417)
(121445)
国家(120375)
科学基金(104836)
社会(92302)
社会科(87488)
社会科学(87465)
(76392)
教育(75670)
基金项目(74332)
自然(67429)
(66092)
自然科(65949)
自然科学(65932)
自然科学基金(64789)
编号(61448)
资助(58428)
成果(50947)
(45692)
重点(44610)
课题(43523)
(41359)
(40946)
教育部(40465)
人文(38321)
大学(38268)
创新(38003)
期刊
(111329)
经济(111329)
研究(86756)
中国(59102)
教育(57377)
(42622)
学报(41058)
管理(37966)
科学(36990)
(35588)
大学(32781)
技术(29636)
学学(29213)
农业(24175)
(22807)
金融(22807)
财经(21352)
(18279)
经济研究(18208)
业经(18033)
统计(15667)
图书(15140)
问题(14980)
职业(14933)
(13921)
理论(13816)
技术经济(13792)
(13353)
决策(12769)
实践(12672)
共检索到4145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翁秋怡  蒋承  
本研究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健康调查"的跨年度数据,在控制个人特征和工作特征的影响下,探讨教育对个体工作转换的影响。实证研究表明:个体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其工作转换的概率越低。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女性相较于男性,教育对工作转换的负向作用更加明显;公有部门中的劳动者受教育程度越高,工作转换的概率越低;而相反的是,私有部门中的劳动者受教育程度越高,工作转换的概率越高。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于大川  
基于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1989—2011年的面板数据,使用Logit模型,从热量和主要营养素摄入两个方面实证分析营养对我国农民劳动参与的影响及结构性差异,结果表明:营养对农民的劳动参与有显著影响,热量、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摄入具有正向影响,脂肪摄入则具有负面影响;营养对农民劳动参与的影响存在性别、年龄和时间差异,对女性农民的影响要高于男性农民,对老年农民的影响要高于中青年农民;热量、脂肪和蛋白质摄入的影响随时间变化逐渐增强,碳水化合物摄入的影响则呈现出先增强后减弱的变化趋势。扩大农民的劳动参与率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陈琳  
本文采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和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分析不同等级教育对中国代际收入流动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在采用不同数据和衡量指标的回归分析中,幼托和初中都呈现出一致的促进代际收入流动的作用;大学则呈现出一致的阻碍代际收入流动的作用;而小学和高中的作用方向波动较大,尚无一致结论。这意味着,增加对幼托和初中阶段教育的公共投入可能更有利于提高代际收入流动性,而增加高等教育投入的作用可能有限。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彭骏  赵西亮  
本文使用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2013年农村家庭数据,考察了我国1986年《义务教育法》与1999年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对农村教育代际流动性的影响。本文使用转移矩阵方法描述了我国农村地区教育代际流动性的基本情况,发现父代与子代的受教育程度之间存在高度的相关性。从教育代际流动性和教育代际向上流动的角度,实证分析了以上两项教育政策对农村居民教育代际流动性的影响,发现义务教育政策与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并没有改善农村家庭代与代之间的教育相关性,但显著提高了农村家庭的教育代际向上流动性。一系列稳健性检验的结果表明本文的研究结论是可靠的。政策建议包括:政府应进一步推进教育体系的开放性;统筹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缓解贫困家庭与受教育程度较低家庭的孩子接受高等教育的资金约束等。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叶文辉   张晓斌  
在发展经济被作为“剩余责任”的背景下,地方政府会以“财政+金融”“政银合作”等多种模式,利用各类投资形式和工具,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激励作用,带动银行信贷资金支持项目建设。以县域面板数据为基础,研究发现:县级财政支出对贷款投放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该作用进一步增大;财政支出对贷款投放的促进作用具有异质性,人均GDP越高的地区,财政支出对贷款投放的促进作用越大;财政支出主要通过影响固定资产投资和第二产业(工业)产出来带动银行信贷投放,第三产业(服务业)产出不是财政支出影响信贷投放的中介渠道。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于大川  赵小仕  
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1989-2011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教育、健康等人力资本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参与的影响。研究发现,人力资本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参与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这种正向影响并非对所有群体都适用,人力资本因素对男性劳动力和年轻劳动力的非农就业参与缺乏应有的解释力,这与男性劳动力的家庭角色定位以及年轻劳动力参与非农就业的动因转变有关。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李晓嘉  
本文通过构建联立方程模型,并选择2010年和2012年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FPS)对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的7524个农村家庭的微观调查数据,检验教育对于农户贫困状况的内在作用机制。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受教育水平对农户的贫困状况存在显著的影响,劳动力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可以有效降低农户陷入贫困的概率。其中,对于绝对贫困群体,延长受教育年限对其工作收入仅具有微小的正效应;但是对于相对贫困群体,延长受教育年限可以显著增加其工作收入。来自政府部门的补贴同样能够显著降低农户陷入贫困的概率,但是其系数要明显小于教育年限的回归系数,这意味着现阶段我国贫困农户受"能力贫困"的因素影响相对较大,低下的受教育水平...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飞虎  晏朝飞  
利用2003~2015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通过固定效应的面板门限模型研究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对就业增长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在全国层面,中国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对就业增长存在显著的双重门限效应,当人均公共基础设施存量未达到第一门限值0.813万元/人时,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对就业增长为显著的负向效应;当人均公共基础设施存量跨过第一门限值0.813万元/人时,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对就业增长产生显著的正向效应;当积累至第二门限值3.965万元/人时,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对就业增长的正向促进作用下降,呈现明显的收敛效应。在区域层面,东、中、西部地区也均存在双重门限效应,其中东、中部地区的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对就业增长也均呈现出负向、正向与收敛效应;西部地区在跨越第二门限值后才产生显著的正向效应,尚未表现出收敛效应。最后根据二者间的非线性双重结构变化关系,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原东良  尚铎  
本文从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和使用情况两个维度选取相关指标构建普惠金融指数。分析发现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表现为东部地区高,中西部地区低。在此基础上,利用面板回归模型和分位数回归对我国2005~2016年普惠金融发展水平与区域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普惠金融的发展可以有效促进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和技术成果转化,这种影响在中西部地区表现更显著。基于本文研究结论,建议进一步落实金融政策,平衡各省普惠金融发展水平,促进区域技术创新活动。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池建宇  王树悦  
在Ginarte-Park方法的基础上,考虑到处于司法转型期的发展中国家的执法力度和立法强度,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强度指标体系,将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知识产权保护水平量化。接着运用面板数据分析方法,以人均实际GDP对数为被解释变量,以知识产权保护强度为解释变量,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我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证明了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显著正相关关系。然后对东中西部地区分别进行实证分析,绘制了异常经济增长与知识产权保护强度的散点图,来作为稳健性检验的一部分。并通过对变量的相关系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张先锋  李燕云  刘有璐  
本文分析了高校扩招影响工业企业集聚的内在机制,并利用2003-2012年中国31个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高校扩招能够促进工业企业集聚。相对于研究生扩招,本专科生扩招对工业企业集聚的作用更为明显。(2)高校扩招对中高技术行业企业集聚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低技术行业企业集聚的作用不明显。(3)高校扩招性别结构的调整能够促进工业企业集聚。其中,女研究生扩招对中高技术行业企业集聚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女本专科生扩招对低技术行业企业集聚的作用不明显。(4)相较于东部地区高校扩招,中西部地区高校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邹欣  
创业创新作为中国进入新常态后着力打造的新引擎之一,肩负着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发掘新增长点的重担,同时也是实现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方式之一。本文利用2002-2013年33个国家的跨国面板数据,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升级和缩小收入差距三个维度,分别分析了创新型创业和一般型创业两类创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同时,对比了中等收入国家和高收入国家两组子样本中不同类型创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创新型创业可以提高经济增速、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缩小收入差距,在中等收入国家表现尤为显著;一般型创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有限。因此,政府应该鼓励创新型创业,进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实现供给侧改革。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卢盛峰  卢洪友  
文章基于1989-2009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八次入户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了政府救助对居民户贫困状况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政府救助资金因挤出了私人救助资源并"诱导"低收入居民更加依赖于政府救助而未能有效发挥减贫作用。平均而言,1个单位政府救助将挤出0.39个单位私人救助资金,并诱导低收入群体降低2.71个单位工作收入;同时对于贫困程度更深的居民户,"挤出效应"和"诱导效应"都更加严重。而社会医疗保险等保障性公共服务能够直接和间接发挥缓解贫困作用。为了帮助低收入者走出贫困,政府由单纯的贫困救助转向为低收入群体更好地提供保障性公共服务将是一种有效的政策选择。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冯辉   郑少锋  
有效利用数字资源是实现农民内源发展,进而防止返贫和不断缩小发展差距的重要途径。本文以数字化水平为切入点,在构建数字化指标体系和采用耦合协调模型测算内源发展水平的基础上,依据山西、河北地区1 338份农户问卷调查数据,实证探究了数字化水平对农民内源发展的影响效果。研究发现:数字化水平每提升1个标准差,内源发展水平提升5.75个百分点。进一步分析内源发展各维度发现,数字化水平提升显著改善了农民经营能力和公共参与水平,加深了数字农技推广服务与数字政府推广服务的采用程度。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化水平提升对老年农民内源发展的促进作用更显著,在不同梨果生产规模间不存在差异。从农民数字化的各维度来看,数字设备与接入、数字技能与使用均对农民内源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鉴于此,应持续加强农民数字应用培训,重点提高老年农民数字化水平;推动农村数字经济发展,提高数字推广服务的专业性与多样性。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吕知新  包权  任龙梅  李银换  
试图回答数字金融如何促进工业经济绿色转型的问题。运用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和2011—2018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对数字金融影响工业经济绿色转型的作用效果、作用机制等进行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数字金融显著促进工业经济绿色转型,同时无论是数字金融的综合指数层面还是覆盖率指数、使用深度指数以及数字化程度指数层面,对工业经济绿色转型都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机制分析表明数字金融促进工业经济绿色转型主要通过提高工业绿色技术研发能力和水平、提高工业企业经营绩效等途径机制予以实现;进一步研究表明,数字金融一方面通过提高工业企业融资效率进而提高其绿色技术研发能力和水平,从而促进工业经济绿色转型,另一方面通过提高工业企业创新创业水平进而提高其经营绩效水平,从而促进工业经济绿色转型。根据研究结论,提出努力提高数字金融发展水平,特别是提高数字金融的覆盖面积、使用深度以及数字化程度,支持工业行业创新创业发展,以及加强数字金融与新金融业态协同配合、促进数字技术与金融业务深度融合等对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