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355)
2023(7767)
2022(5760)
2021(5428)
2020(4283)
2019(9480)
2018(9890)
2017(16852)
2016(10685)
2015(12169)
2014(12709)
2013(11191)
2012(10181)
2011(9263)
2010(9547)
2009(8497)
2008(8311)
2007(7822)
2006(7112)
2005(6634)
作者
(28579)
(23582)
(23498)
(22680)
(14865)
(11226)
(10886)
(9271)
(9163)
(8605)
(8012)
(8009)
(7688)
(7600)
(7537)
(7355)
(7184)
(7050)
(6990)
(6709)
(6400)
(5976)
(5817)
(5602)
(5515)
(5381)
(5249)
(5234)
(5006)
(4832)
学科
(29295)
经济(29173)
管理(23473)
(20388)
教育(20023)
中国(17897)
(15741)
企业(15741)
(11797)
(10392)
理论(9853)
(9217)
(9076)
业经(8364)
(8219)
(8129)
方法(8024)
教学(7794)
农业(7327)
发展(7249)
(7125)
地方(6612)
数学(6353)
数学方法(6222)
(5841)
银行(5817)
技术(5611)
(5608)
(5579)
金融(5572)
机构
大学(140012)
学院(136496)
研究(53058)
(43200)
经济(41784)
管理(41504)
理学(34674)
理学院(34144)
中国(33940)
管理学(33183)
管理学院(32924)
科学(32317)
(32286)
教育(30399)
(29273)
师范(29023)
(27324)
研究所(24747)
(24469)
(23810)
师范大学(23633)
中心(22803)
(22674)
北京(21141)
技术(20533)
业大(19919)
(19425)
农业(19072)
(18492)
职业(17427)
基金
项目(86618)
研究(70984)
科学(68120)
基金(57279)
(49928)
国家(49335)
社会(41483)
科学基金(40418)
教育(40055)
社会科(38681)
社会科学(38671)
(36370)
编号(32439)
(32194)
成果(30169)
基金项目(28881)
课题(26282)
自然(23435)
自然科(22858)
自然科学(22844)
自然科学基金(22418)
资助(22289)
(22131)
重点(21199)
(20076)
(19826)
项目编号(19317)
(19078)
规划(18979)
(17547)
期刊
(53078)
经济(53078)
教育(52182)
研究(50741)
中国(42389)
(24297)
学报(23704)
科学(19634)
大学(18777)
(18382)
农业(16228)
学学(15995)
管理(15253)
技术(15144)
职业(13468)
(11432)
金融(11432)
业经(9713)
技术教育(8779)
职业技术(8779)
职业技术教育(8779)
财经(8660)
(8351)
论坛(8351)
图书(8082)
(8058)
经济研究(7898)
(7543)
(7294)
(7247)
共检索到2247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申素平  
受教育权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教育法对其承担保障落实的责任。从基本权利的功能体系出发对受教育权进行具体化、体系化保障,是完善教育立法、实现教育法体系化乃至法典化的重要路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立法对受教育权的实体规定不断丰富,程序规定和救济条款不断增加,但远未实现体系化保障。从受教育权的功能体系视之,其对防御权功能的规范不足,对受益权功能的规范不完整,客观价值秩序功能彰显不够;应进一步明晰受教育自由,从教育机会、教育条件、免费教育及教育资助等方面积极推进国家给付义务体系,并加强受教育权的制度、组织与程序保障,增强国家保护义务。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李祥  王媛  陈恩伦  
随着城镇化建设加快,近年来我国流动儿童的规模持续增长。然而,由于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社会格局在制度、政策和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固有弊病,以及各级法律法规对相关责任划分的不明确、政策体系不连贯等现实因素的影响,流动儿童的受教育权并未得到充分保障。应从完备流动儿童就学程序、明晰流动儿童受教育权利内容、建立严格的权责监督体制等三个方面,来构建具有可操作性的流动儿童受教育权制度保障体系。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陈仁鹏  
保障受教育权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人力资源强国和技能型社会的基础,也是修订《职业教育法》和编纂教育法典的基本理念。受教育者接受职业教育的权利是一种具有复合属性的基本权利,其权利义务主体多元,权利体系内涵丰富,具有特殊性。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凸显受教育权的重要地位,通过明确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丰富受教育权实体权利内容、细化义务主体规定等方式强化权利保障机制,与相关规范性文件一同建构起权益保障网络。然而,新法亦有完善空间,其存在未直接明确受教育者程序权利、岗位实习阶段权利保护较为薄弱、国家给付义务体系仍需强化、教师义务与责任条款有待补充等问题。因此,在今后修法或编纂教育法典时宜对受教育权进行体系化保障。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柳翔浩  
由于受教育权的破坏、受监护权的转移、发展权的限制,已出现农村留守儿童学业成就感不强,失学现象严重;心理问题突出,性格形成出现偏差和情感交流欠缺;道德品行产生偏离等不良后果。法律保障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权问题的重要路径,具体解决途径包括:对进城农村留守儿童给予法律救济;制订父母返乡就业的相关法律和保障制度;完善学校教育补偿制度来补偿家庭教育权的缺失,以实现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祁君  
接受教育是现代社会人人平等享有而由各国政府保障的基本人权,受教育权成为对公民一生有重大影响的权利。我国将受教育权规定为公民的一项宪法权利,受我国宪法和法律保护。受教育权能否为公民实际享有,取决于权利保障体系是否健全。完善我国受教育权的法律保障,应健全教育法律体系,完善教育行政管理措施,明确受教育权的可诉性。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袁征  
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中国法律和国际法对此都作了明确的规定。一些西方法学家对有关法律的实施问题进行了研究,但国内外学术界对受教育权的合理性还缺乏深入的探讨。本文根据中国的情况,讨论法律对受教育权的规定,着重研究这一权利的伦理基础,目的是填补一些理论空白,并解决中国学术界十多年来一直争论的关于“教育产业化”的难题。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劳凯声  
近年来,我国受教育权的实现与保障开始面对一系列新情况,人们不再局限于生存权和受益权,而是强调教育的自主、自决、自治,关注由内在动机和自我决定而产生的结果,由此教育选择成为新的权利主张。教育选择使教育的强制与自由从一个教育问题演变为公与私的关系问题,受教育权开始发生质的变化,不仅与受教育义务相对应,同时也与教育自由相对应,因而对受教育权的内涵发展具有建构性作用。在现代国家的发展进程中,无论中外都曾产生过国家干预主义的思潮和行动,导致权力的扩张及其对市民生活的介入。虽然以维护公共利益为目的的公权力行使有着充分的合理性,然而如无明确的界限就极有可能造成对公民权利的限制甚至剥夺。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在于,为权利与权力划界,为各自的活动规定范围,防止由于权力越界而产生的对权利的侵害。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张小根  傅林峰  
随着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步伐的大大加快 ,残疾儿童少年接受教育的权利进一步得到尊重和保障。但目前我国特殊教育还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制约和影响着残疾儿童少年接受平等的和适当的教育。为此 ,需要采取特殊措施发展特殊教育事业 ,依法保障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权的实现 :大力普及义务教育 ,保障残疾少儿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 ;完善特殊教育体系 ,满足残疾少儿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保障残疾少儿接受适当教育的权利 ;加大特殊教育的投入 ,为残疾少儿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 ;完善和落实特殊教育政策 ,保障残疾少儿受教育权的实现。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杜晓利  
法学界将迁徙自由作为一项基本人权予以关注。公民的迁徙自由权反映到教育领域的突出问题,就是对流动儿童初中后受教育权的保障。由于初中后教育连接高考,也是改变人生发展的重要契机,保障流动儿童初中后教育权要从实现社会善治、维护社会公正、促进社会发展的高度去认识和把握。本文基于迁徙自由的视角,分析了影响城市流动儿童初中后教育问题的现实安排与障碍,并在对流动儿童初中后教育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石连海  
受教育权是我国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残疾儿童作为我国公民的一部分,其受教育权利的实现是国家文明进步的标志,他们受教育的权利与正常儿童一样也应得到保护,但是由于社会、家庭、学校、儿童自身等方面的原因,残疾儿童的受教育权没有得到很好的实现,因此,我们必须强化残疾儿童受教育权的保障措施。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刘家勤  
保障残疾儿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不仅是政府的义务,而且是家长的义务。这种家长义务既是道义上的,也是法律上的。我国现有立法对家长义务的认识不到位、对家长义务内容规定不全面、对家长义务未履行时的制裁不合理等制度缺陷是导致残疾儿童受义务教育的入学率低、教育质量不理想的原因之一。从残疾儿童受教育权法制保障的角度讲,更新立法理念,强化家长的义务主体地位,将家长义务全面系统地纳入特殊教育法规体系,并增强其明确性和强制性,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保障残疾儿童受教育权的重要举措。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贺菲   李鑫  
受教育权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自西藏和平解放后,中国共产党积极致力于保护西藏少数民族女性受教育权,其成功经验集中在形成了符合不同发展阶段特征的女性受教育权政策导向,建构了以宪法为总纲、以教育立法为基石,以特殊立法为助力的法律保障体系,并实施了央地协同性的保障行动和社会公益性的保障项目;其主要成效体现在西藏教育事业整体快速发展,女性受教育情况明显改善,女性社会价值日益凸显。西藏女性受教育权保障是一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和复杂性的整体工程,今后要坚持党对西藏人权事业的领导,推进西藏经济走高质量发展道路,增强受教育权法治建设力度,推动西藏女性教育事业有序发展,筑牢西藏女性教育保护的文化根基,以保障西藏少数民族女性受教育权的全方位落实。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陈鹏  
宪法第46条第1款集受教育权与受教育义务于同一主体,由此需要对其自洽性加以证立。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分别对应了教育目标的个体主义与国家主义取向。其中,个体主义取向的教育目标,其内容在于形成公民的个体人格;国家主义取向的教育目标,其内容在于实现社会控制以及推动国家的建设与发展;而形成公民"公共意义上的人格"这一教育目标,则兼具个体主义与国家主义的双重性质。教育目标的个体主义与国家主义之间存在一定的紧张关系,现代宪法所隐含的教育的目标虽以个体主义为核心,但同时亦可辨别出能够与个体主义相兼容的国家主义教育目标。厘定两种教育目标及其内在关系,有助于为该条款构建清晰且自洽的规范结构,亦有助于辨识出该条款所指向的法益。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易立峰  王庆安  
弱势群体受教育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社会整体的进步与发展。本文通过对弱势群体的受教育状况以及影响其受教育权利因素的分析,提出应加大教育投入、完善对弱势群体教育的资助体系、合理分配教育资源、加强和完善教育立法等措施来保护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使弱势群体能够通过接受教育来改变自身的弱势状况,走上自强自立的道路,最终实现社会和谐。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李悦  王英州  
2022年4月修订并生效的《职业教育法》,增加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规范,凸显了职业教育的类型化特征。经过类案分析后发现,在不构成劳动关系的职业教育纠纷中,企业对受教育者的权利保障有待深化。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第五十条虽增加订立实习协议和人身权利保护的规则,但没有精细化规定报酬支付标准、方式连同专门保险内容,有待各地方《职业教育条例》的出台。此外,还应通过转变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方式,为企业提供经济财政支持,从而扭转社会“偏见”,促进企业积极参与新时代职业教育多元治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