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745)
- 2023(12585)
- 2022(10003)
- 2021(9147)
- 2020(7243)
- 2019(16377)
- 2018(16429)
- 2017(28665)
- 2016(16564)
- 2015(18614)
- 2014(18956)
- 2013(17779)
- 2012(16664)
- 2011(15372)
- 2010(15931)
- 2009(14392)
- 2008(14313)
- 2007(13245)
- 2006(12283)
- 2005(11751)
- 学科
- 济(64128)
- 经济(64056)
- 管理(38206)
- 业(36188)
- 中国(30071)
- 企(26345)
- 企业(26345)
- 教育(21696)
- 农(21483)
- 地方(21374)
- 业经(17163)
- 学(16026)
- 理论(15228)
- 方法(14990)
- 发(14789)
- 农业(14786)
- 制(13787)
- 银(13351)
- 银行(13327)
- 融(13133)
- 金融(13126)
- 行(13037)
- 财(12869)
- 技术(12604)
- 发展(11939)
- 展(11808)
- 数学(11680)
- 数学方法(11449)
- 地方经济(11133)
- 教学(10965)
- 机构
- 大学(225721)
- 学院(225238)
- 研究(90356)
- 济(83805)
- 经济(81529)
- 管理(73106)
- 中国(64607)
- 理学(59924)
- 理学院(59048)
- 管理学(57664)
- 管理学院(57215)
- 科学(54566)
- 京(52885)
- 所(46844)
- 研究所(42011)
- 范(41509)
- 师范(41127)
- 财(40528)
- 农(40392)
- 江(39842)
- 中心(39513)
- 教育(36200)
- 北京(35062)
- 师范大学(33123)
- 院(32886)
- 州(31715)
- 技术(31644)
- 业大(31354)
- 农业(31025)
- 财经(29898)
- 基金
- 项目(138633)
- 研究(111253)
- 科学(108773)
- 基金(92203)
- 家(79996)
- 国家(79106)
- 社会(66004)
- 科学基金(65666)
- 社会科(62083)
- 社会科学(62069)
- 省(58483)
- 教育(56697)
- 划(49847)
- 编号(48562)
- 基金项目(46685)
- 成果(43328)
- 课题(38656)
- 自然(38025)
- 发(37192)
- 自然科(37136)
- 自然科学(37123)
- 资助(36504)
- 自然科学基金(36393)
- 重点(33155)
- 年(32172)
- 发展(30406)
- 部(30031)
- 展(29867)
- 创(29746)
- 项目编号(28557)
- 期刊
- 济(109234)
- 经济(109234)
- 研究(83220)
- 中国(69528)
- 教育(63020)
- 农(39642)
- 学报(35332)
- 科学(32238)
- 管理(30921)
- 财(30596)
- 大学(27798)
- 农业(26817)
- 技术(25081)
- 融(24502)
- 金融(24502)
- 学学(24159)
- 业经(19367)
- 经济研究(16947)
- 职业(16867)
- 财经(14868)
- 坛(14448)
- 论坛(14448)
- 业(14388)
- 图书(13914)
- 问题(13802)
- 经(12987)
- 发(12244)
- 科技(12172)
- 技术教育(11094)
- 职业技术(11094)
共检索到38928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林蕙青 管培俊 李家俊 王希勤 张来斌 张大良 孙维杰 李楠 李志民 马陆亭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了系统部署。全会提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指明了方向。为深入学习贯彻、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8月1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召开了“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座谈会,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座谈会主题深入探讨全会关于教育科技人才的新思想、新论断,本刊特开设“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栏,精选发言人的观点摘编,以期为教育领域深入学习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提供参考,深刻把握教育强国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邬志辉 范国睿 李立国 刘振天 王顶明 王传毅 石中英
深化教师管理综合改革推进建设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勇毅迈进的第一个五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战略任务。在2021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有高质量的教师,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姜大源 石伟平 邬宪伟 高志刚 庄西真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然而,近期,对中等职业教育地位和发展道路问题,存在着不同的声音和做法,倍受业界关注。作为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同等地位如何体现;中等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地位如何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在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中的作用如何发挥;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的问题究竟为何,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将何去何从?为此,本刊编辑部特组织"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问题"笔谈会,邀请专家学者围绕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从政策研究、理论、方法和实践等角度,探讨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未来走向。
关键词:
中等职业教育 职普比 职业教育体系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王继平 景李虎 朱达 曹玉梅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的大背景下,党中央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大会,具有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凸显了教育在党和国家事业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对动员全党全社会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影响。为学习贯彻教育大会精神,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本刊特邀职业教育领域专家,围绕"职业教育战略地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职业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大力办好职业院校""回应人民群众教育关切""加强新时代职教教师队伍建设""加强职业教育系统党的建设"等问题,阐述如何全面落实教育大会精神,如何准确把握习近平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
关键词:
全国教育大会 教育现代化 职业教育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刘伟 姜斯宪 刘川生 陈骏 俞立中 许唯临 邬大光
为学习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奋力谱写高等教育事业的新篇章,2018年11月3—4日,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的"2018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在浙江宁波隆重举行。本届论坛主题为"加快‘双一流’建设,实现内涵式发展"。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特征,同时也是新时代对高等教育改革创新提出的新要求。"双一流"建设是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的适时之举,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标杆战略,旨在统筹高等教育结构、规模、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双一流"建设需要加强和改进党对高校的领导,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与评价体系,加快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丰富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方式与方法,促进高校学科发展良性化,拓展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新渠道,等等。与会领导、专家学者从不同方面探讨、分享了"双一流"建设的理念与经验,剖析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特征及实现路径,勾画了"双一流"建设的未来图景。本刊选发部分发言人的观点摘编,供读者参阅。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李平 方新 申金升 吕薇 李普 胡志坚 胥和平 黄梅 潘教峰
2022年10月22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胜利闭幕。为了深入学习贯彻、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形成人才国际竞争优势,中国技术经济学会《技术经济》编辑部于2022年11月27日组织举办了“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现代化建设科技人才体系研究”座谈会,参会的11位科技人才研究领域知名专家围绕“教育、科技、人才如何协同配合、系统集成,促进科技创新发展”“如何更好地加强国家战略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如何深化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如何实现加快世界人才中心建设”等重要论述展开热烈讨论。现将参会专家发言要点刊登如下。同时《技术经济》还将陆续刊登“学习、研究、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文章,敬请关注。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夏泽翰 安德列亚斯·施莱歇尔 阿姆尔·埃扎特·萨拉马
2022年11月26日,“2022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在武汉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本届论坛主题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国内外上百位高水平专家学者凝心聚力,在论坛年会上为中国的教育成就、教育方案、教育共识建言献策,为构建中国高等教育的对外开放格局提出了新的思路和建议。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需要我们共同破解“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一时代课题。高等教育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职能,在应对全球性挑战、破解时代性课题、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可持续发展是高等教育长远发展的内生动力。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制定的17个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都与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2022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第三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主题是“重塑高等教育,实现可持续未来”,对全球高等教育提出了新使命、赋予了新内涵。为深入探讨全球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要义,共议如何推动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本刊开设“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专栏,邀请在本次国际论坛年会发言的国内外专家学者撰写专题文章,为“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宋佳 张民选
印度在追求建设“全球知识超级大国”“全球科技大国”“全球领导型大国”的过程中,坚持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路径。在教育方面,印度重视财政投入,优先高等技术教育发展,公私立理工科并重;在科技产业人才储备方面,印度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基础学科与理工科人才比重较大;在人力资本全球化中,印度出国留学规模增长较快,留学后在地就业比例较高,对印度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人力资本回输与技术溢出效应。与此同时,印度“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的优势与挑战并存。大国博弈的国际环境、国内阶层流动意志和嫁妆制度等都为印度科技人才发展提供了推拉作用,而教育资金不足、基础教育发展滞后、教育国际化程度较低、种族与宗教等社会因素则成为其科技人才发展的制约因素。
关键词:
印度 教育科技人才 理工科教育 国际教育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白云朴 李果
为有效避免不同地区间因科技人才政策同质所引发的低效无序“人才抢夺战”,立足国家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要求思考构建区域一体化下科技人才政策体系势在必行。本文以长三角地区为例,从政策和产业视角出发,对长三角区域科技人才政策现状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发现长三角地区在科技人才引育对象、引育方式和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均存在较高政策趋同性,在科技人才评价制度、激励制度和人才保障力度方面具有较强政策竞争性,除此之外,长三角各省市产业布局基本相似,但产业侧重点有所不同,对科技人才需求形成了一定梯度,但界限并不明显。最后从打造政策引导,产业主导,企业协同的区域人才发展布局、建立政策互通的人才协同发展机制、推动跨区域合作平台建设、构建区域一体化下科技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四个方面提出区域一体化下科技人才政策设计的建议。
关键词:
趋同性 竞争性 人才政策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编者按: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我国民办教育快速发展,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为增加教育机会、满足多元需求、促进教育公平、激发教育活力、建设教育强国作出了积极贡献。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新理念,这为新时代我国民办高校内涵发展提供了理念遵循,体现了教育改革的本质追求,也
关键词:
民办教育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赵长禄 尼古拉·克莱顿 裘新 阿什拉夫·穆罕默德·谢希 任少波 张宗益
<正>交叉与协同——基于大学学科特征的组织理念思考赵长禄(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研究员)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大背景下,各领域相互渗透、相互补充,日益呈现交叉融合态势,数字化、智能化是大趋势。大学具有多样性、多学科的特征,组织开展人才培养、科技创新要适应科技与经济社会进步发展需求,充分发挥好大学独特的优势。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编者按]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这一系列关于农村发展的顶层部署,为农村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本期刊发的这一组笔谈文章,围绕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教育发展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李文长
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教育(笔谈)关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教育理论思考●李文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我国政府明确提出了指导今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两大基本战略,即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其中可持续发展作为...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邢晖 和震 高鸿 李洪渠 李小鲁 沈有禄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然而,近期,对中等职业教育地位和发展道路问题,存在着不同的声音和做法,倍受业界关注。作为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同等地位如何体现;中等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地位如何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在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中的作用如何发挥;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的问题究竟为何,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将何去何从?为此,本刊编辑部特组织"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问题"笔谈会,邀请专家学者围绕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从政策研究、理论、方法和实践等角度,探讨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未来走向。
关键词:
中等职业教育 职普比 职业教育体系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吕志远
产业发展和城市水平是“产城教”融合的基础条件,教育是实现“产城融合”的出发点、连接点和落脚点,三者通过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要素的有效配置与提升、人才的储备与创新,推动城镇产业整体的升级与完善。职业院校作为供给侧,提供人才、技术,以实现自身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功能价值,企业作为需求侧,通过使用人才、技术,以提升自身经济效益,两者形成以人才、技术为主要媒介的供需关系。实现“产城教”融合的三螺旋结构,需要三方的分工与协作,最终达到知识空间、共识空间和创新空间的融合,实现跨越式区域创新,促进区域发展,探索出以产兴城、以城聚人、以人兴业的产城人融合发展新路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