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583)
2023(15454)
2022(13342)
2021(12771)
2020(10416)
2019(24283)
2018(24096)
2017(45610)
2016(25011)
2015(28216)
2014(28226)
2013(26769)
2012(24325)
2011(21784)
2010(21561)
2009(19063)
2008(18359)
2007(15752)
2006(13648)
2005(11336)
作者
(66677)
(55352)
(55049)
(52576)
(35216)
(26635)
(25198)
(21860)
(21264)
(19414)
(19028)
(18493)
(17260)
(17256)
(17059)
(16648)
(16623)
(16515)
(15797)
(15747)
(13559)
(13509)
(13201)
(12787)
(12348)
(12215)
(12179)
(12137)
(10954)
(10899)
学科
(92968)
经济(92775)
管理(67247)
(62431)
(53209)
企业(53209)
方法(46763)
数学(39570)
数学方法(38994)
中国(28618)
(24705)
教育(23523)
(23244)
(22188)
业经(21605)
理论(21334)
地方(18034)
(16420)
农业(16307)
技术(15656)
(15158)
贸易(15152)
(14777)
财务(14704)
财务管理(14676)
(14656)
环境(14446)
(14352)
企业财务(13888)
(12764)
机构
大学(344843)
学院(339261)
管理(134495)
(127689)
经济(124757)
理学(118476)
理学院(117103)
管理学(114819)
管理学院(114182)
研究(109482)
中国(74116)
(73004)
科学(67932)
(57601)
(54139)
师范(53772)
(52025)
中心(49451)
业大(48628)
研究所(47956)
财经(47704)
(47430)
(47026)
北京(45852)
师范大学(44274)
(43566)
教育(40446)
(40331)
经济学(38752)
(38604)
基金
项目(241248)
科学(192539)
研究(182161)
基金(174475)
(150343)
国家(149004)
科学基金(129534)
社会(114984)
社会科(108189)
社会科学(108158)
(94406)
基金项目(93086)
教育(90097)
自然(83383)
自然科(81463)
自然科学(81446)
(80876)
自然科学基金(79955)
编号(76187)
资助(70433)
成果(62356)
(54806)
重点(54595)
课题(53559)
(51152)
(50360)
教育部(48205)
项目编号(47038)
创新(46643)
人文(46314)
期刊
(130967)
经济(130967)
研究(103239)
教育(64639)
中国(63630)
学报(50540)
科学(47206)
管理(46524)
(43032)
(41658)
大学(40262)
学学(36549)
技术(32918)
农业(29511)
财经(22706)
业经(21895)
(20792)
金融(20792)
经济研究(20779)
(19423)
图书(18022)
问题(17007)
职业(15963)
科技(15686)
理论(15400)
(15171)
技术经济(14936)
(14828)
实践(14218)
(14218)
共检索到47458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陈炜  
时代变革导致社会理论的空间转向。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活动,同样需要关注空间。教育空间因其教育性而具有独特性。教育空间是物质空间(自然地理和人造环境)和人的教育活动共同构成的特定空间,既包含作为互动场景的物质区域,也是教育活动与物质区域相互结合运作的结果。教育空间具有地理、社会、文化等属性,构成彰显教育空间物质性的地理形态、教育空间关系性的社会形态以及教育空间精神性的文化形态。教育研究的空间转向可以让我们看到教育被时间性长期遮蔽的空间性存在,需要拓展教育研究的新视域,挖掘社会空间理论的新资源,探寻教育研究方法和路径上历史性和空间性相统一的新的研究范式,从而创造一种新型的教育空间发展模式与文明样态,使之内含于教育空间理论本土化的研究之中。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陈时见  谭丹  
"空间转向"是20世纪后半叶知识和政治发展中举足轻重的事件之一。对空间问题的阐述在某种程度上也已经成为众多社会学科探索前卫理论的重要标志。但相比其他社会学科,比较教育对"空间转向"的回应还很迟缓。比较教育研究所秉持的仍然是一种传统的空间观念,即将空间简化为地理空间,将地理空间简化为静止的、固定的容器,将容器作为比较教育研究的分析单位。这种空间观念下的研究范式是一种静态的研究范式,已经不再适合当下全球流动和全球关联的社会现实。实现比较教育研究的"空间转向",应让空间关系成为比较教育研究的核心议题,让空间绘图/绘制成为比较教育研究的主要方法,让追求空间正义成为比较教育研究的重要目标。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田晓伟  
社会科学研究的空间转向会对教育研究产生带动作用,这将使教育研究更加关注以空间作为研究本体、视角、方法和话语的重要性。空间不仅是教育活动与现象的容器,还具有教育生产和建构的意义,要描述、解释和解决教育问题必须具有相应的空间观念。教育研究亟须通过树立空间观念来实现空间转向,具体而言就是,在研究中让空间成为观察的角度、理解的向度和表述的维度。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武翠红  
21世纪以来,由于受西方空间理论学术思潮的影响,空间成为英国教育史研究的新学术生长点,呈现了“空间转向”现象,涌现出众多深具“空间语境”意识与跨学科特征的学术成果。其研究内容有四大主题,教育史研究“空间转向”的理论引入,赋予生命的学校建筑空间史研究,呈现不同地方教育关系和差异性的中心-边缘教育史研究,学校空间之外的教育空间历史研究。基于英国案例的思考,面向空间的教育历史叙事和诠释关键在于要明确空间的内涵和价值,树立“空间语境”意识,构建教育史研究的空间释读框架,开辟教育史研究跨学科交叉融合的路径,最终呈现教育历史的立体图景。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李立华  付涤非  刘睿  
国际旅游研究的批判性转向浪潮引发了对行动者网络理论(ANT)的关注及其在旅游研究中的广泛应用。文章简要介绍了行动者网络理论的核心主张,包括广义对称性原理、消除传统二元对立论、异质性网络、转译与权力、实践本体论立场、关系过程思维下的物质与空间等,分析介绍了2005年以来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的旅游研究的进程、方法、主要研究方面及其进展,对包括物质符号学制图法、参与观察法或行动者研究法等特有方法,和旅游物质、旅游地和旅游网络三个空间尺度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详细评介。与以经济为中心的旅游研究范式相比,基于行动者网络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何珊云  
过去三十年,英美等西方国家一直试图在全国范围内建成质量标准统一的课程教学体系。研制基于标准的学业质量评价工具因此成为西方课程研究的主流范式。由于无视地方课程活动的空间结构,这一课程改革进展并不顺利,甚至加剧了地方教育危机。课程研究的"空间转向"可以弥补课程改革政策及主流课程研究的空间视角缺失,并为认识"地方课程空间"的复杂结构提供分析框架,同时也为调整课程改革政策、创造让教师和学生感到尊重与快乐的"课程空间"提供了诸多有益的理论路径。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高原  
社会舆论是影响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运用议程设置理论能够在媒体议程、社会舆论和教育发展三者之间建立起关联,在此基础之上考察美国标准化教育改革的转向,进而揭示社会舆论被媒体议程建构并影响教育发展的机制规律。以此为鉴,相关部门需要重视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完善教育舆情的搜集与分析机制;积极干预社会舆论的形成过程,注意负面教育舆论的疏导;发挥媒体正向舆论引导功能,为教育发展营造和谐的舆论环境。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杨大春  
现代哲学受制于思维的时间模式,时间性成为理解现代性的钥匙。当代哲学启用的是思维的空间模式,空间性成为把握当代性的关键。从现代法国哲学到当代法国哲学的演进,实现的正是思维的时间模式向思维的空间模式的转换。梅洛-庞蒂、福柯和列菲弗尔在空间思维转向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李小敏  
回溯了20世纪后半叶以来关涉空间问题的社会研究及基于空间研究的新近社会理论,分析了空间性在地方感形成和社区意识建构中的重要意义,从社区空间表征实践的角度指出了社区行动与空间的密切关联,并在此基础上对后现代都市语境中的田野定位问题做了探讨。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赵艺凡   黄健  
公共图书馆空间兼具建筑学、社会学、哲学意义,需要运用跨学科视角进行深入分析,以实现重塑和再造。根据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第三空间理论和后现代主义城市规划理论的观点,公共图书馆的空间再造不能局限于物质层面,还需打通精神空间、社会空间和虚拟空间,实现理性价值和情感价值的统一。为了更好地满足读者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公共图书馆需要探索“虚实空间”的整合与创新应用,创新资源的组织和共享方式,丰富文化和精神内涵,增强互动和交流属性,提升空间的审美性和吸引力,使其成为一个集知识、学习、文化和社交于一体的开放空间,释放更大的社会价值和发展潜力。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熊进  林陈原野  
作为一项高等教育财政拨款制度,项目制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高等教育历史与实践中不断发展与强化,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高层次人才引进、学科建设等事关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事项上发挥了巨大支持作用,由此也引发学界诸多讨论。检视现有研究文献,发现高等教育项目制研究因在总体上把项目制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主体和研究对象而强调其政策性、资源性、效率性、绩效性等特征,从而构建了一种财政学的研究范式与进路。然而,财政学式的研究进路聚焦于项目制本身而忽视了其与国家、大学、教师等主体间的关联机制所塑造的高等教育治理意涵等财政项目制之外的方法论议题,有可能会狭窄高等教育项目制研究的论域空间。因此,有必要实现研究从财政学向财政社会学的转变,让项目制成为一面理解高等教育治理中系列命题的透镜。高等教育财政项目制的完整诠释仰赖于财政学与财政社会学这两种研究进路能否合二为一:以财政学的论述为基础,迈向财政社会学的深度拓展,以达成研究的完整性与深刻性。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西蒙·马金森   张婧妍  
当前地缘政治的发展和紧张对社会空间建构及大学和科学中的权力关系产生影响。高等教育领域的空间建构创新,是将既定的物质性、行动主体的理念以及由此发展出的社会实践三者结合的结果,其中有些社会实践成果进一步构成了该领域持续发展的物质性。“上海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是一个典型案例,也是中国高等教育“走出去”以转变全球大学关系的早期尝试。大学和科学领域的全球演变历经三个历史层面,并交融至当前的实践中:(1)后殖民主义的发端以及1945年《联合国宪章》与其所确立的主权国际秩序;(2)1990年以来新殖民主义在“美国治下的和平”得到加强以及美国主导的加速全球化进程;(3)在过去的15年里,随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和中国崛起,新殖民秩序部分解体。本文进一步探讨了当前面临的重大挑战,包括人工智能在教育和研究领域的兴起(这本应成为国际合作的主题,但目前尚未实现),以及美国推动的在科学技术领域与中国“脱钩”。“脱钩”策略考虑不周,虽然它已造成干扰,但不太可能实现目标。尽管存在地缘政治因素,大学仍需探索如何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培育和发展合作性的全球空间。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江颖  
老年教育的数字化是创新教育模式和学习方式、解决社会老龄化问题、进行智慧助老的战略支持。老年教育的数字化历史源流体现出全国各地老年远程教育的发展和老年开放大学支持辅助的形式变迁。从空间生产理论视角出发,老年教育数字化的物质性空间表征主要表现为以政府主办的老年(开放)大学技术支持服务模式和企业主办的平台模式,老年教育数字化的社会性困境主要体现为老年教育数字化适老保障的欠缺、不同代际人群数字化鸿沟的存在以及对老年教育数字化认知的缺失,老年教育数字化的文化性空间生成主要体现为要提升老年群体数字素养的心智文化和对老年教育进行数字化改造的实体文化。为此,在实体转向方面,要搭建数字适老平台,开发学习内容;在理念转向方面,要推动数字学习反哺,实施代际共融;在服务转向方面,要加大教育模式创新,重塑数字环境。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林兰  
通过对近年来兴起的"童年研究"热进行梳理,对比两种"童年研究"范式,呈现了"童年研究"的视角转向。传统"童年研究"受到发展心理学以及社会学中"社会化"理论的主控,使得儿童的主体地位被遮蔽;而新"童年研究"以"新童年社会学"的研究为代表,将童年视为社会结构的形式和社会分析的基本单位。"童年研究"视角转向的背后反映出研究者对儿童认识的不断加深、社会发展对儿童人权的尊重以及对儿童研究伦理问题的反思。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刘飒  吴康敏  张虹鸥  
基于国家创新系统理论视角分析表明,中国创新范式的发展和转变直接并从根本上影响着科技人才评价理念。中国的创新范式经历了从计划到市场的转变,将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的科技人才评价划分为探索期(1949年至1976年)、起步期(1977年至1994年)、发展推进期(1995年至2005年)、创新突破期(2006年至今)4个阶段,分析总结不同阶段的评价政策及其侧重点。在创新范式转型中,国家(政府)、科技人才和产业界等不同主体分别从制度创新层面、知识创新层面和技术创新层面推动科技人才评价的转向,同时公众参与和监督也积极推动科技人才评价的社会转向。最后,从优化评价政策制定模式、加强国际对话及与国内实践应用相结合、实行动态管理、在国家层面建立同行评价专家数据库和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等五方面,提出促进中国科技人才评价发展的对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