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205)
2023(10610)
2022(9270)
2021(9149)
2020(7486)
2019(17561)
2018(17751)
2017(32913)
2016(18951)
2015(21479)
2014(21792)
2013(20855)
2012(19120)
2011(17379)
2010(17491)
2009(15729)
2008(15167)
2007(13289)
2006(11774)
2005(10335)
作者
(52164)
(42820)
(42818)
(40832)
(27496)
(20711)
(19530)
(16939)
(16657)
(15460)
(14929)
(14335)
(13672)
(13583)
(13368)
(13080)
(13021)
(12759)
(12334)
(12262)
(10881)
(10793)
(10197)
(9986)
(9643)
(9641)
(9596)
(9576)
(8542)
(8437)
学科
(66983)
经济(66911)
管理(49110)
(45030)
(38465)
企业(38465)
方法(31414)
数学(26273)
数学方法(25924)
教育(22952)
中国(22429)
(20463)
理论(17315)
(16951)
(16035)
业经(14869)
地方(13124)
(12030)
技术(11812)
农业(11232)
(11020)
(10922)
贸易(10916)
(10548)
教学(10399)
环境(10207)
(10065)
财务(10000)
财务管理(9983)
(9633)
机构
大学(268860)
学院(261132)
管理(99836)
(92028)
经济(89670)
研究(87219)
理学(86532)
理学院(85455)
管理学(83917)
管理学院(83404)
(58668)
中国(57566)
科学(55189)
(45866)
师范(45595)
(43555)
(42560)
研究所(39949)
(38402)
北京(37944)
教育(37898)
中心(37664)
师范大学(37415)
业大(36882)
(36328)
财经(34769)
(31580)
(31526)
(31084)
技术(30536)
基金
项目(175894)
科学(138546)
研究(136435)
基金(123690)
(106093)
国家(105039)
科学基金(89455)
社会(81758)
社会科(76964)
社会科学(76944)
(69706)
教育(69358)
基金项目(65715)
(60505)
编号(58901)
自然(57065)
自然科(55661)
自然科学(55650)
自然科学基金(54624)
成果(51058)
资助(50440)
课题(42738)
(40087)
重点(40038)
(37566)
项目编号(36580)
(36319)
(35131)
教育部(35049)
规划(34062)
期刊
(101241)
经济(101241)
研究(86279)
教育(61815)
中国(53244)
学报(41457)
科学(37116)
管理(34995)
(32465)
大学(31928)
(31544)
学学(28222)
技术(25818)
农业(23172)
图书(17806)
财经(17648)
(16503)
金融(16503)
业经(15786)
(14913)
经济研究(14813)
职业(14428)
理论(13208)
问题(13185)
实践(12393)
(12393)
(12193)
论坛(12193)
科技(12181)
书馆(11942)
共检索到3817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柳海民  
以往,我们做教育研究,往往是不加反思的,忽视了对一些本体性问题的思考,如这项工作究竟意味着什么?它自身有哪些行动规则?所得结论是否对改善当前教育现状有所裨益?事实上,正是因为缺少了这种刨根问底的精神,我们才越发感到教育研究的无力——这项令人尊崇的学术工作,似乎让教育学人并不那么"体面",甚至引起不少的质疑与诘难。当我们从对研究过程的关注转向对研究自身加以关注的时候,眼前便出现了另一番图景:教育研究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于书娟  
本文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就教育哲学学科和教育哲学思想两个方面,对已有的教育哲学研究成果进行了反思,认为教育哲学研究中存在着许多问题:自身理论建设滞后,重思想研究轻理论研究;指导实践不力,重理论研究轻实践研究;且在概念使用上模糊混乱。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思维方法上的片面性,在研究方法上单纯依靠演绎法,致使教育哲学研究失去了其自身的特性,变成了哲学和教育学的演绎,而这又是由于教育哲学研究脱离了教育实践的结果。笔者在分析教育哲学研究现状的同时,着重区分了几组概念,并就教育哲学今后的发展方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王长纯  
和而不同是中国比较教育研究的哲学基础和方法论取向。"和而不同"取向的比较教育研究方法要点有:一、不同方法范式的存在是现代比较教育研究的一个突出特点;二、以宽阔的胸怀和开放的心态承认各种不同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存在的价值;三、以研究能否创造出有意义的"不同",超越自身,作为评价研究的基本标准;等等。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方展画  
长期以来,人们对教育研究存有普遍的质疑,正如当代英国知名学者普林教授所言:"不得不承认教育研究总是‘得不到尊重’。事实上,再没有别的领域比教育研究受过更多的藐视和贬损了。人们认为教育研究忽视了对重要问题的研究,还不断强化阻碍基础改革的实践活动。教育研究从来不是一个专家支配的研究领域,而且,作为一个学科,它内在一直是支离破碎的。"([1])对教育认知,教育学人一直游走于"科学"或"艺术"之间,并在如此复杂与矛盾的过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迟艳杰  
哲学家如何理解哲学也就如何做哲学。不同的哲学观影响着教育哲学探究的方法。教育哲学学科产生的历史说明了教育哲学的研究方法不是科学的方法;而现代哲学不再是知识的概括和总结,进一步排除了科学方法的运用。教育哲学探究常用的方法有思辨的方法、历史的比较方法、概念分析方法、解释学的方法和现象学方法;哲学乃至教育哲学是一种互相质疑和辩护的活动,需要论证。方法是为一定目的服务的,教育哲学探究的目的和独特的功能在于教育理想和价值的引导,在于提供和培育反思和批判的哲学态度,在于增进对教育及其意义的理解。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张楚廷  
教育哲学不是教育学和哲学"加"出来的,而是交融出来的,"酿"出来的,是它自己"长"出来的。教育哲学诞生在19世纪上半叶,教育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对"教育是什么"进而对"人是什么"的回答。在教育领域里工作着的人,思考和研习教育哲学,决定了其教育自觉的状态。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刘宏民  朱代春  段景智  
教育管理实践和理论研究向我们提出了重视事物间联系的命题。从事物间的差异性和矛盾性入 手,把握本质、分析矛盾关系并正确引导,才能从根本上促使矛盾朝着有利于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方面转化。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刘燕楠  
当前教育研究存在三种研究事实:第一,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存有尖锐的矛盾,它们之间相互指责、各自为政;第二,相比其他研究没有一套属于自己的话语逻辑,学科立场不明确,缺乏持续性、可积累的教育知识;第三,教育研究系统内部缺乏一种研究的基础(哲学反思),研究者则缺少在此基础之上对教育问题的把握、分析和决策能力。对此,教育研究者需充分把握教育研究的特殊性,建立教育研究自身的话语体系,深刻认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的复杂性,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论等维度重新对教育研究进行系统的哲学反思,建构教育研究哲学,从而理解和揭示教育研究新的价值使命,形成正确的行动观念,这是教育研究哲学论证的基本课题。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余庆  
概念分析是教育研究中常用的研究方法,也是分析教育哲学最为核心的研究方法。教育概念分析在使用中缺少正当性的证明。分析哲学是教育概念分析的方法论基础,语言分析纠正了思辨心理学的主观化倾向,语境原则为概念分析提供了可行性。教育概念分析不是去寻找适合所有情境的普遍性定义,而是通过差异性和相似性比较相关概念背后的教育关系,由此区别于名词解释或操作性定义的界定。教育概念分析的价值标准依社会情境而定,并通过更新教育观念来关涉教育活动,而非直接给出教育活动的结论或建议。只有从单纯的逻辑学研究拓展到语用学研究,教育概念分析才能拥有更强的解释力和生命力。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高伟  
教育哲学的未来性是以教育的未来与可能为引线的思想向度。审视未来教育观念、继承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以及对人类教育的存在论筹划,要求教育哲学开辟未来性维度。从反思性走向未来性并不意在营造反思性与未来性的对举,而是以未来为坐标自觉校准思想发展方向,以未来性的观照引领学术范式转换,把对未来教育哲学可能性的思虑接纳为教育哲学的本己性任务。技术是影响未来教育的决定性力量。技术世界和技术统治将使人类精神、人类身体以及人类本质技术化和非自然化,彻底改变整个人类的存在方式。对教育哲学来说,这是一个存在论级别的挑战。新兴技术所引发的教育问题是全新的、人类从来没有遭遇过的新问题,对于这些新问题的解释和解决,教育哲学需要对理解教育本质的基础——人类的生命形态、生命本性、生命结构、生命意义进行重新规划,学会以前所未有的眼光审视人类生存处境,审视教育本身,对教育哲学“重新域定”,重建教育认识论,重估教育价值。“生成”、“或许”、“突变”是未来教育哲学的可能样态。人类对未来教育的形塑需要哲学家与科学家的协同,而对于未来教育思想的筹划,是教育哲学不可推卸的责任。建构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哲学,未来性将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维度。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董培海  李伟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旅游哲学研究引起了国内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就研究内容及其深度而言,国内研究并不逊色于国外。然而,在研究范式的选择上,国内外却存在较大差别。国内研究奉行"建构"的旅游知识生产方式,关注"旅游哲学"学科体系的宏大构建,但哲学本身所具有的反思和批判意识淡薄。相较而言,国外对旅游现象的哲学阐释肇始于对旅游本体的认知和对旅游知识生产的反思,学科特征淡化,主要以问题为导向,思辨和批判的意蕴浓厚,值得国内借鉴和学习。通过对旅游研究中引入哲学视角的基础进行剖析,本文梳理了国内外旅游研究中哲学议题的相关成果,并从本体论和认识论层面对国内旅游哲学研究的成果予以反思,以期为国内外研究者建立一个旅游研究中哲学议题的对话与交流平台,引发更多国内研究者对"旅游哲学"理论批判特质的深入思考。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邵燕楠  
教育哲学研究存在哲学化与实践化之间的张力。过度哲学化被指责为与教育不相关,远离教育实践,并被哲学家所轻视;而过度实践化则被指责为缺少教育哲学的味道。教育研究与哲学研究在教育哲学研究中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教育哲学研究。教育哲学研究者不可能做到完全平衡哲学化与实践化,总会有自己的价值偏向。教育哲学研究者无论持有哲学化还是实践化的价值取向都无可厚非,应在价值偏向的基础上审慎地寻找两者之间的平衡点。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孙梁  
为顺应国际和国内经济学研究的趋势变化并进一步夯实国内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基础,朱成全和蔡文博等历经十年积累,编撰并于2017年由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国内首本经济学哲学专著——《经济学哲学前沿问题研究》。朱成全教授作为经济思想史和经济哲学研究方向的博士生导师,在经济学哲学这一研究领域深耕多年,其研究团队一直追踪经济学哲学最新的研究动向,注重经济学哲学研究与主流经济学研究的对话与合作,试图搭建起两者互助合作的研究框架。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郑含  
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断得到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哲学研究是从哲学角度、用哲学思维和知识去分析和审视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元理论及实践问题,这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深入持续的追寻,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朝着专业、科学和创新的方向发展。董雅华的《思想政治教育哲学问题研究》一书从哲学视角对学科体系的重要性入手,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在生活中凸显的各种实际问题,试图"脱去种种外在的遮蔽",运用哲学范畴、知识和方法去反思、分析与建构,寻求正确的解决思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