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204)
2023(14363)
2022(12333)
2021(11978)
2020(9798)
2019(22775)
2018(23123)
2017(42643)
2016(23950)
2015(26969)
2014(26920)
2013(25572)
2012(23455)
2011(21216)
2010(21605)
2009(19717)
2008(19451)
2007(17162)
2006(15418)
2005(13687)
作者
(65496)
(54000)
(53892)
(51544)
(34666)
(26137)
(24496)
(21111)
(20833)
(19426)
(18658)
(18266)
(17316)
(17284)
(16784)
(16624)
(15990)
(15898)
(15609)
(15513)
(13721)
(13352)
(12918)
(12609)
(12210)
(12140)
(12122)
(12072)
(10818)
(10718)
学科
(86469)
经济(86360)
管理(69069)
(64269)
(57150)
企业(57150)
方法(38604)
数学(31571)
数学方法(31031)
中国(28542)
教育(24247)
(22660)
(22331)
(21902)
理论(21898)
业经(21429)
技术(20863)
(19142)
地方(16693)
(15318)
(14490)
银行(14452)
农业(14358)
(13837)
金融(13835)
(13832)
(13705)
贸易(13693)
(13668)
(13237)
机构
大学(336198)
学院(328876)
管理(127725)
(122862)
经济(119846)
研究(111133)
理学(109968)
理学院(108664)
管理学(106662)
管理学院(106020)
中国(78250)
(73495)
科学(67858)
(59563)
(55103)
(53338)
师范(53012)
研究所(50030)
(49724)
中心(48324)
北京(47585)
财经(46785)
(45024)
业大(44879)
师范大学(43295)
(42356)
教育(41476)
(40400)
(40083)
技术(37313)
基金
项目(217583)
科学(172694)
研究(167824)
基金(154641)
(132914)
国家(131628)
科学基金(113394)
社会(103063)
社会科(97313)
社会科学(97290)
(85915)
教育(82967)
基金项目(81193)
(73529)
自然(71590)
编号(70580)
自然科(69927)
自然科学(69914)
自然科学基金(68660)
资助(62690)
成果(60818)
课题(51399)
重点(49334)
(48916)
(48451)
(46601)
创新(44365)
项目编号(44062)
教育部(42891)
(41757)
期刊
(139150)
经济(139150)
研究(110099)
中国(72569)
教育(69489)
学报(49248)
管理(49049)
科学(45492)
(45410)
(40430)
大学(38661)
学学(34506)
技术(32787)
农业(27895)
(26101)
金融(26101)
财经(23796)
业经(21720)
经济研究(21219)
(20371)
图书(20192)
问题(17448)
科技(16942)
职业(16844)
技术经济(16125)
理论(16087)
(15658)
论坛(15658)
实践(14786)
(14786)
共检索到49841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刘燕楠  
任何新形式教育理论的诞生,都包含着其背后方法论的创新与突破。新时期教育学科的转型和发展亟待来自方法论层面的指导和规范,借鉴、吸收相关领域先进的理论和方法成果,以思维转换和方法创新带动教育学科整体的发展。教育研究方法论的重探应从概念研究、历史研究和比较研究三条路径展开。在理论维度,须重构教育研究方法论体系,系统性地认识方法论各层次的结构、功能与相互关系;在历史维度,需要进一步对西方教育学发展中的方法论背景进行历史考察,注重教育学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我国教育学产生的方法论影响;在实践维度,须以中国教育实践为背景,特别是从本土原创教育理论和其背后的方法论背景入手开展教育研究方法论的交互性研究,将方法论变革作为新时期教育理论发展的突破口,确立我国未来教育学发展的理论依据和实践路向。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杨栋  朴艺芳  赵利军  
管理思维方式变革,是提升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力度的重要视角之一。本文基于文献分析,概括了若干管理思维变革代表性观点,评价了其进展并反思其不足。本文认为,应基于企业创新动力不足这一核心特征而提出本土化新范畴,强调创业式创新思维应成为考察本土企业管理思维变革的核心范畴。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郝德永  
纷争与冲突是教育研究过程中的常见现象与棘手问题。许多关于教育问题的研究都伴随着两种对立的信条、立场、路径与方法的博弈。在两极之间进行"合理性"维度辩护、"正确性"维度选择,易使教育研究陷入没有出路的困境。究其原因,主要是教育研究的二元性逻辑、立场与方法使然。突破简单化思维,立足二重性原理,重构教育研究方法论,是教育研究迫切需要解决的根本性与根源性问题。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王建军  
产业组织理论自产生以来,不断演化与发展,主要经历了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和新产业组织理论两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产业组织理论从理论范式、研究方法和政策主张等几方面对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分析框架进行了突破和创新。本文在评析传统产业组织理论主要观点及缺陷的基础上,从理论观点与新发展两个方面对新产业组织理论进行了重点阐述。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段晓红  李琪  向龙斌  罗杨  
以高技术制造企业为例,运用资源拼凑理论、选择战略变革为中介变量研究突破性创新的形成机理、内在演化路径。首先,建立理论模型并提出研究假设:资源拼凑对突破性创新具有正向影响;资源拼凑对战略变革(观念差异、定位差异)具有正向影响;战略变革(观念差异、定位差异)对突破性创新具有正向影响。且其在资源拼凑和突破性创新的关系中具有中介作用;其次,采用Bootstrap方法分析了162份针对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的有效调查问卷,验证和支持了全部研究假设。并且,发现战略变革在资源拼凑影响突破性创新过程中存在部分中介效应;最后,提出高技术制造企业要重视资源拼凑、通过实施战略变革提升突破性创新成功的可能性。同时,不仅要重视技术专家的创新,也要激励普通员工创新。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国红  王瑜  
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重塑全球产业技术创新生态,为中国后发企业提供了创新追赶的重要机会。本文运用2015~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数据,实证新技术变革背景下,公共知识溢出和合作知识溢出对后发企业突破性创新的影响及中介作用机制,以及知识惯性在其中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新技术变革背景下,两种知识溢出对后发企业突破性创新均具有正向影响,知识深度在公共知识溢出与突破性创新间起中介作用,知识宽度在合作知识溢出与突破性创新间起中介作用,知识惯性负向调节公共知识溢出与知识深度间的关系,但在合作知识溢出与知识宽度间无显著正向调节作用。研究结论从知识溢出视角为新技术变革背景下中国后发企业的突破性创新提供了管理启示。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邵云飞  詹坤  吴言波  
首先通过溯源和梳理关于突破性技术创新的现有研究文献,从技术能力和商业模式的维度划分创新类型,辨析了不同类型创新的共性与差异,并基于技术变革与商业变革重塑突破性技术创新的概念内涵。然后基于"过程"视角对突破性技术创新的形成机理与演化路径进行梳理和凝练,剖析了突破性技术创新从技术概念设想或创意构想乃至市场实现的价值脉络,明晰了突破性技术创新的高度不确定性、非连续性和非线性的本质。最后分析研究结果,并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邵云飞  詹坤  吴言波  
首先通过溯源和梳理关于突破性技术创新的现有研究文献,从技术能力和商业模式的维度划分创新类型,辨析了不同类型创新的共性与差异,并基于技术变革与商业变革重塑突破性技术创新的概念内涵。然后基于"过程"视角对突破性技术创新的形成机理与演化路径进行梳理和凝练,剖析了突破性技术创新从技术概念设想或创意构想乃至市场实现的价值脉络,明晰了突破性技术创新的高度不确定性、非连续性和非线性的本质。最后分析研究结果,并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陈光  钟方媛  明翠琴  刘凤  
通过国内外文献可视化图谱和文献综述,提炼中国突破性创新的基本概念、研究主题和存在的关键问题,在中国突破性创新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发现不同于西方的中国突破性创新驱动模式和技术—政府双驱型特征。分析"中国情境"中突破性创新的发生机制,首次提出基于技术、市场、组织和政策互动耦合关系的中国突破性创新理论模型,即P-TMO模型。针对未来1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阶段性特征,提出基于突破性创新理论模式的科技发展战略转向、政策设计思路和原创性突破创新的战略方向、技术路线、组织形态和政策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邵云飞  詹坤  吴言波  
首先通过溯源和梳理关于突破性技术创新的现有研究文献,从技术能力和商业模式的维度划分创新类型,辨析了不同类型创新的共性与差异,并基于技术变革与商业变革重塑突破性技术创新的概念内涵。然后基于"过程"视角对突破性技术创新的形成机理与演化路径进行梳理和凝练,剖析了突破性技术创新从技术概念设想或创意构想乃至市场实现的价值脉络,明晰了突破性技术创新的高度不确定性、非连续性和非线性的本质。最后分析研究结果,并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李斯颖  
中国南方神话作为一个独立的可研究的整体,有其独特的发展规律与共性。《神话与"诗"的演述——南方民族叙事艺术》一书所展示的研究方法,融合了中西方的神话研究理论并有所突破,自成一体。该专著探索了中国南方神话的独特之美,并启发了对神话研究终极意义的理解。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刘智强  严荣笑  唐双双  
基于罗森塔尔效应和悖论理论,通过对创新过程投入进行分类并将突破性创新概化为一个包含相互竞争的学习需求间张力的过程,本研究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集中探讨领导创新期望影响员工突破性创新投入的冲突心理机制和边界条件。通过对来自国内三家国有高新技术企业的320套上下级配对样本的两阶段数据分析发现:领导创新期望通过探索式—利用式学习张力间接影响员工突破性创新投入;员工认知灵活性不仅正向调节探索式—利用式学习张力和突破性创新投入间关系,而且调节领导创新期望通过探索式—利用式学习张力间接影响员工突破性创新投入间的关系,即员工认知灵活性越高,领导创新期望通过探索式—利用式学习张力影响员工突破性创新投入的作用越强。研究从新的视角为组织提升员工突破性创新投入提供了思路,有助于更加深刻地理解突破性创新的形成过程及作用机制。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姚帆  
供给侧改革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带来了重要变革,对于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基于供给侧改革视角下来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还面临着教育目标不明、办学主体单一以及缺乏统一管理等一系列困境。为了有效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还需基于供给侧改革视角出发,明确目标,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精准供给;多元办学,塑造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共同体;统一管理,构建创新创业大环境。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唐朝永  陈万明  
探讨了突破性创新对既有企业战略变革的影响,检验了组织衰落在突破性创新和战略变革之间关系的中介作用,考察了冗余资源的调节作用。基于233个高新技术企业的实证研究发现,突破性创新对既有企业战略变革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中,组织衰落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冗余资源不但正向调节突破性创新和既有企业战略变革之间的关系,而且增强了组织衰落的中介作用,存在被调节的中介效应。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刘复兴  
有效解决我国义务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是修订1986年《义务教育法》的根本动因。新《义务教育法》在义务教育法的立法目的、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经费投入、政府责任、学校安全、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教师队伍、法律责任等方面都有一些新的、重大的突破。这部《义务教育法》是我国义务教育立法和义务教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