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186)
2023(11985)
2022(10363)
2021(10108)
2020(8190)
2019(18994)
2018(19002)
2017(35042)
2016(20121)
2015(22708)
2014(23034)
2013(22118)
2012(20345)
2011(18570)
2010(18652)
2009(16796)
2008(16206)
2007(14334)
2006(12663)
2005(11233)
作者
(56018)
(46150)
(46110)
(43980)
(29565)
(22293)
(21058)
(18273)
(17911)
(16573)
(16089)
(15476)
(14715)
(14698)
(14416)
(14073)
(13952)
(13746)
(13259)
(13228)
(11695)
(11570)
(10997)
(10748)
(10361)
(10329)
(10317)
(10296)
(9171)
(9091)
学科
(76180)
经济(76107)
管理(52124)
(46772)
(39508)
企业(39508)
方法(33677)
数学(28358)
数学方法(27997)
中国(24383)
教育(23157)
(22036)
(18452)
地方(18148)
理论(17863)
(16726)
业经(16238)
(13201)
农业(12461)
技术(12355)
环境(11837)
(11734)
贸易(11728)
(11721)
(11280)
(10719)
教学(10590)
地方经济(10435)
(10272)
财务(10206)
机构
大学(287617)
学院(279900)
管理(106497)
(100598)
经济(98077)
研究(95202)
理学(92304)
理学院(91114)
管理学(89466)
管理学院(88917)
中国(63453)
(62859)
科学(60653)
(48937)
师范(48642)
(47806)
(45677)
研究所(43911)
(41324)
中心(41102)
北京(40541)
师范大学(39953)
业大(39346)
(39178)
教育(38974)
财经(37318)
(34217)
(34011)
(33811)
技术(32270)
基金
项目(189536)
科学(149756)
研究(145792)
基金(133752)
(115232)
国家(114125)
科学基金(97263)
社会(88419)
社会科(83386)
社会科学(83365)
(75167)
教育(73057)
基金项目(71066)
(65159)
编号(62356)
自然(61958)
自然科(60421)
自然科学(60409)
自然科学基金(59274)
资助(54180)
成果(53502)
课题(45265)
重点(43500)
(42841)
(41291)
(39077)
项目编号(38416)
教育部(37182)
(37003)
规划(36376)
期刊
(111010)
经济(111010)
研究(92065)
教育(63063)
中国(56647)
学报(44560)
科学(40177)
管理(37260)
(34792)
大学(34142)
(33327)
学学(30194)
技术(27188)
农业(24875)
图书(19035)
财经(18761)
(18025)
金融(18025)
业经(17308)
经济研究(16478)
(15937)
职业(14777)
问题(14322)
理论(13883)
科技(13452)
(13115)
论坛(13115)
实践(12941)
(12941)
(12861)
共检索到41042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方展画  
长期以来,人们对教育研究存有普遍的质疑,正如当代英国知名学者普林教授所言:"不得不承认教育研究总是‘得不到尊重’。事实上,再没有别的领域比教育研究受过更多的藐视和贬损了。人们认为教育研究忽视了对重要问题的研究,还不断强化阻碍基础改革的实践活动。教育研究从来不是一个专家支配的研究领域,而且,作为一个学科,它内在一直是支离破碎的。"([1])对教育认知,教育学人一直游走于"科学"或"艺术"之间,并在如此复杂与矛盾的过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柳海民  
以往,我们做教育研究,往往是不加反思的,忽视了对一些本体性问题的思考,如这项工作究竟意味着什么?它自身有哪些行动规则?所得结论是否对改善当前教育现状有所裨益?事实上,正是因为缺少了这种刨根问底的精神,我们才越发感到教育研究的无力——这项令人尊崇的学术工作,似乎让教育学人并不那么"体面",甚至引起不少的质疑与诘难。当我们从对研究过程的关注转向对研究自身加以关注的时候,眼前便出现了另一番图景:教育研究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舒志定  
教育哲学是一门基础学科。教育科学越发展,越需要建优建强教育哲学学科。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提出恢复和重建教育哲学学科。黄济先生是恢复和重建教育哲学学科的重要见证者、亲历者和建设者。他自觉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建设教育哲学学科的理论基础,认真思考和总结教育哲学学科的发展历史、建设经验,结合我国教育实践,主张要建立起一个具有中国特色和现代教育意识的教育哲学新体系。为此,他自觉谋划教育哲学学科建设的重点任务和发展目标,推动教育哲学研究的理论创新;他主张面向教育实践开展教育哲学研究,推动教育哲学理论研究与指导教育实践变革的协同发展;他主张教育哲学研究的方法论创新,推动教育哲学研究工作和教育哲学学科的规范发展;他主张教育哲学研究要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资源,不断增强教育哲学研究的动力。这些工作的开展,深化了教育哲学理论研究,为新时代教育哲学学科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是黄济先生对教育哲学研究学术自觉的反映,体现着他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的教育哲学学科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于书娟  
本文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就教育哲学学科和教育哲学思想两个方面,对已有的教育哲学研究成果进行了反思,认为教育哲学研究中存在着许多问题:自身理论建设滞后,重思想研究轻理论研究;指导实践不力,重理论研究轻实践研究;且在概念使用上模糊混乱。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思维方法上的片面性,在研究方法上单纯依靠演绎法,致使教育哲学研究失去了其自身的特性,变成了哲学和教育学的演绎,而这又是由于教育哲学研究脱离了教育实践的结果。笔者在分析教育哲学研究现状的同时,着重区分了几组概念,并就教育哲学今后的发展方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张楚廷  
教育哲学不是教育学和哲学"加"出来的,而是交融出来的,"酿"出来的,是它自己"长"出来的。教育哲学诞生在19世纪上半叶,教育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对"教育是什么"进而对"人是什么"的回答。在教育领域里工作着的人,思考和研习教育哲学,决定了其教育自觉的状态。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王长纯  
和而不同是中国比较教育研究的哲学基础和方法论取向。"和而不同"取向的比较教育研究方法要点有:一、不同方法范式的存在是现代比较教育研究的一个突出特点;二、以宽阔的胸怀和开放的心态承认各种不同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存在的价值;三、以研究能否创造出有意义的"不同",超越自身,作为评价研究的基本标准;等等。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迟艳杰  
哲学家如何理解哲学也就如何做哲学。不同的哲学观影响着教育哲学探究的方法。教育哲学学科产生的历史说明了教育哲学的研究方法不是科学的方法;而现代哲学不再是知识的概括和总结,进一步排除了科学方法的运用。教育哲学探究常用的方法有思辨的方法、历史的比较方法、概念分析方法、解释学的方法和现象学方法;哲学乃至教育哲学是一种互相质疑和辩护的活动,需要论证。方法是为一定目的服务的,教育哲学探究的目的和独特的功能在于教育理想和价值的引导,在于提供和培育反思和批判的哲学态度,在于增进对教育及其意义的理解。
[期刊] 求索  [作者] 肖士英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邵燕楠  
教育哲学研究存在哲学化与实践化之间的张力。过度哲学化被指责为与教育不相关,远离教育实践,并被哲学家所轻视;而过度实践化则被指责为缺少教育哲学的味道。教育研究与哲学研究在教育哲学研究中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教育哲学研究。教育哲学研究者不可能做到完全平衡哲学化与实践化,总会有自己的价值偏向。教育哲学研究者无论持有哲学化还是实践化的价值取向都无可厚非,应在价值偏向的基础上审慎地寻找两者之间的平衡点。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高伟  
教育哲学的未来性是以教育的未来与可能为引线的思想向度。审视未来教育观念、继承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以及对人类教育的存在论筹划,要求教育哲学开辟未来性维度。从反思性走向未来性并不意在营造反思性与未来性的对举,而是以未来为坐标自觉校准思想发展方向,以未来性的观照引领学术范式转换,把对未来教育哲学可能性的思虑接纳为教育哲学的本己性任务。技术是影响未来教育的决定性力量。技术世界和技术统治将使人类精神、人类身体以及人类本质技术化和非自然化,彻底改变整个人类的存在方式。对教育哲学来说,这是一个存在论级别的挑战。新兴技术所引发的教育问题是全新的、人类从来没有遭遇过的新问题,对于这些新问题的解释和解决,教育哲学需要对理解教育本质的基础——人类的生命形态、生命本性、生命结构、生命意义进行重新规划,学会以前所未有的眼光审视人类生存处境,审视教育本身,对教育哲学“重新域定”,重建教育认识论,重估教育价值。“生成”、“或许”、“突变”是未来教育哲学的可能样态。人类对未来教育的形塑需要哲学家与科学家的协同,而对于未来教育思想的筹划,是教育哲学不可推卸的责任。建构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哲学,未来性将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维度。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于伟  
我国新时期教育哲学奠基于20世纪80年代初,黄济先生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系统研究了我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的精髓,批判分析了西方教育哲学的各种流派,创建了新时期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哲学体系,成为新中国教育哲学的重要奠基人。黄济先生三十年的探求为解决何为教育哲学、教育哲学的指导思想、教育中的古与今、东与西等事关新时期有中国特色教育哲学发展的前提性、战略性和关键性问题指明了方向。同时,黄济先生的明白、朴实的文风和谦逊、民主、包容的学术品格成为我国新时期教育哲学学术共同体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文化财富。因此,研究黄济先生的教育哲学思想对于我国新时期教育哲学乃至教育基本理论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薛晓阳  班华  
教育模式研究具有独特的方法论性质 ,是教育理论实践化和教育实践理论化的中介形式。它以自己独特的知识形态区别于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 ,没有教育的模式研究 ,教育科学的应用性就失去基本的知识依据。由此 ,教育的模式研究关乎教育科学的命运与使命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彼塔尔·扬德里奇  杰里米·诺克斯  肖俊洪  
本文从后数字理论的视角提出理解教育和教育研究的后(技术)决定论和后工具论观。文章首先追溯后数字研究的知识之根,在相关历史背景下审视当今的后数字研究,并阐述其快速变化的性质。文章随后分析研究现状,归纳了三个主题:第一个主题是各种较低层次技性科学的大融合,比如模拟和数字、物理和生物以及生物和信息的融合,这种融合产生了新认识论、本体论和实践;第二个主题是上述大融合对教育和技术的影响,由此产生了新的后数字生态教育学;第三个主题是后数字研究,这是受上述大融合影响的"重组",强调传统科学领域和学科的进一步协作。文章还简要概述后数字研究的四种"重组"(多学科性、跨学科性、超学科性和反学科性)以及它们对教育研究的启示。文章最后简要提出今后的发展方向。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曾文婕  毕燕平  
通过分析《教育哲学杂志》、《哲学与教育研究》、《教育哲学与理论》和《教育理论》等国际著名的教育哲学英文期刊发现,近年来西方教育哲学正在努力走近学校课堂中的教学和学习活动,教学和学习已经成为研究的主要关键词。同时,西方教育哲学非常关注对杜威、福柯、德里达教育哲学思想的研究,对自由主义、后现代主义、实用主义哲学流派的分析以及对公民教育、道德教育和社会正义教育等基本领域的探讨。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史宁中  
这不是激情的产物,恰恰相反,这是避免激情的产物。思考教育,希望能够究其原本,在此基础上进行抽象和推理。思考的结果,或许会对现实教育的反思提供一些参考和依据。教育一词出自《孟子·尽心上》,其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由此而见,孟老先生是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