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426)
- 2023(13689)
- 2022(11785)
- 2021(11428)
- 2020(9338)
- 2019(21537)
- 2018(21758)
- 2017(39855)
- 2016(22994)
- 2015(26049)
- 2014(26676)
- 2013(25398)
- 2012(23566)
- 2011(21300)
- 2010(21454)
- 2009(19364)
- 2008(18962)
- 2007(16885)
- 2006(14894)
- 2005(13126)
- 学科
- 济(83911)
- 经济(83813)
- 管理(60243)
- 业(52672)
- 企(44123)
- 企业(44123)
- 方法(36516)
- 数学(31002)
- 数学方法(30543)
- 中国(26845)
- 学(25007)
- 教育(23648)
- 农(21763)
- 地方(19848)
- 财(19650)
- 理论(19141)
- 业经(17675)
- 制(15704)
- 农业(14203)
- 和(14086)
- 技术(13463)
- 贸(13190)
- 贸易(13183)
- 环境(12881)
- 易(12711)
- 银(12334)
- 银行(12285)
- 融(12032)
- 教学(12024)
- 金融(12023)
- 机构
- 大学(321453)
- 学院(315698)
- 管理(118099)
- 济(111823)
- 研究(110315)
- 经济(108848)
- 理学(101868)
- 理学院(100540)
- 管理学(98474)
- 管理学院(97883)
- 中国(76471)
- 科学(71502)
- 京(71119)
- 所(56503)
- 范(52235)
- 研究所(51791)
- 师范(51759)
- 财(51499)
- 农(51459)
- 中心(49031)
- 江(48124)
- 业大(47748)
- 北京(45626)
- 师范大学(42212)
- 财经(41186)
- 教育(40656)
- 农业(40446)
- 院(40174)
- 技术(39031)
- 州(38942)
- 基金
- 项目(215113)
- 科学(168314)
- 研究(161288)
- 基金(151103)
- 家(131934)
- 国家(130706)
- 科学基金(110375)
- 社会(96677)
- 社会科(91050)
- 社会科学(91026)
- 省(85927)
- 教育(79978)
- 基金项目(79779)
- 划(74086)
- 自然(71736)
- 自然科(69994)
- 自然科学(69976)
- 自然科学基金(68646)
- 编号(68551)
- 资助(62024)
- 成果(58486)
- 课题(49981)
- 重点(49307)
- 部(47667)
- 发(46511)
- 创(44082)
- 项目编号(41980)
- 创新(40868)
- 年(40704)
- 科研(40699)
共检索到47158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苏鸿
教育研究缺乏对“具体的人”的关注与行动,个中原因是长期以来科学思维的误导。现象学开启了一条切近人之具体性的崭新路向。教育现象学通过其独特的运思路径、言说方式与行动策略,敞亮了人之“诗意栖居”的返乡之旅。
关键词:
现象学 具体的人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刘徐湘 胡弼成
“抽象的人”是概念中的人,而“具体的人”是生活中、活动中的人,传统教育学仅仅把人当作概念对象来把握,因而是抽象的;教育现象学把人理解为生活世界中的感性存在,因而是具体的。关注“具体的人”即关注具体人的生存、生活与生命;研究“具体的人”强调指向教育生活体验,解释教育生活“文本”,面对教育事实写作。构建以“具体的人”为基础的教育学意在追求教育实践智慧,重视教育生活体验,珍视师生生命创造。
关键词:
抽象的人 具体的人 教育生活 现象学视域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王萍
教师教育作为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实践主题,一直备受关注。在技术理性的主宰下,教师教育违背了教育应有的人文特性。教育现象学为教师教育提供了一种可能的人文视角。教育现象学是一门成人与孩子如何相处的学问。教育现象学认为,富于教育机智是其视域下好教师的标准,引导教师保持教育现象学的生活态度,增强其对生活的敏感性并引导教师逐步形成反思力是培养好教师的优化路径。
关键词:
教育现象学 教师教育 教育机智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袁顶国 刘秋婷
职业教育课程评价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制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组织课程实施、选择课程形式、了解课程效果等方面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但目前职业教育课程评价面临着教育智慧运用与功利评价心态的冲突、课程构建多主体与课程评价主体单一的失衡、综合素养发展与僵化评价方法的对立等问题。运用教育现象学,从运用教育智慧、倡导多主体评价、重视课程体验与技能获得的动态过程、重视非预期效果、丰富评价方法等维度,重新构建职业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的路径。
关键词:
职业教育 教育现象学 课程评价 体系重构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胡萨
直观性教学原则是经典的教育原则之一。但是,人们关于“直观”的理解通常停留在感觉经验阶段,以为直观性教学只能采用感性直观的方式。胡塞尔现象学提出的“本质直观”思想拓展了直观的对象领域,直观的对象既包含感性觉察到的个别对象,也包含想象建构的本质对象。基于现象学视角,直观性教学意味着教师能够以本源性、构成性的方式生动形象地“充实”知识内容的“意义”,重新激活和唤醒知识符号的原初意义,使之能够被学生的意识直接体验到,由此让知识从学生的心中生长起来。
关键词:
直观性教学 感性直观 本质直观 现象学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高亚杰 饶从满
现象学有两层含义:一是作为哲学理论的现象学;二是作为研究方法的现象学。作为方法的现象学表达的是一种研究的"思维态度"或"思维方式"。现象学作为方法首先被应用于教育研究领域。20世纪70年代后,现象学方法被引入比较教育研究领域,打破了比较教育研究一直以来实证论独占鳌头的局面,为比较教育研究范式走向多元融合的开放道路做出了贡献。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张超 杨改学
本文将现象学的理论和方法引入远程教育研究领域,提出把生活世界概念作为远程教育研究的起点,分析了交互主体性的含义,并探讨了本质直观方法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以为远程教育研究方法的革新提供新思路。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徐辉富
教育现象学是我国需要发展和丰富的研究方法之一。本文结合胡塞尔超验现象学精神,对教育现象学作了比较全面的概述和分析,内容包括教育现象学的内涵、主要思想、研究步骤、研究意义和评价等。文章能够对相关研究者提供启发和参考。
关键词:
现象学 教育现象学 研究步骤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刘洁
现象学教育学是一门具有明显的实践取向的教育学,它致力于儿童养育和教育的实践。故事在现象学教育学的一些著作中,往往占据很大部分,这些故事不是被概念、定义固定下来的,它们是一个个充盈的、丰满而又真实的情境的再现,是“事情本身”的显现,这是现象学教育学的表现方式,也是现象学教育学中的“生活世界”和“回到事情本身”的体现,是对儿童与父母、学生与教师等的生活体验进行描述和解释。现象学教育学的这种全新视野对我们重新理解教育,理解教育与生活的关系,理解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我们解决存在已久却悬而未决的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中的一些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胡君进
现象学的基本精神是"回到事情本身"。"回到事情本身"的方式是本质直观,是超越经验意见而到达本质观念。当前的教育现象学研究往往把狭隘的经验主义和现象主义奉为圭臬,并认为教育现象学研究就是对教育经验和教育现象的体验描述,这实际上是打着现象学的幌子而将现象学等同于或降格为经验研究,其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现象学自身的背弃。总的来看,纯粹的教育现象学研究并不是具体的研究方法,也不是描述经验中的教育现实,更不是日常教育生活的体验研究,而是一种致力于通往"回到教育事情本身"的研究态度,其归根结底是一种探究本质的研究精神。把握住现象学研究的实质内涵,有利于教育现象学研究领域的进一步自觉。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叶浩生
人的存在是身体和心智的统一。现象学的"回到事物本身"启示我们教育应返璞归真,回归其原初状态的"逻各斯"。胡塞尔的经典现象学强调的是意识体验,梅洛-庞蒂则将意识体验替换为身体的知觉体验,把意识现象学转变为身体现象学。受现象学影响,具身心智理论强调身体对认知的塑造作用,认为身体在知识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不是被认识的客体,而是认识的主体,发挥着构建知识的作用。认知结构形成于反复出现的身体感觉—运动模式。认知是身体活动的结果,从根本上讲是一种身体体验。具身的教育与教学强调身心统一观,主张从表征主义知识观到具身知识观的转变,把具身学习的原则贯穿于教育与教学的始终,促进教育观的转变。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陈雨亭
现象学为研究教育情境中的自我、纠正科学主义对个体内在自我的漠视与遮蔽所带来的种种弊端提供了重要的启发与借鉴,"生活世界"、"悬置"、"情境"等现象学概念为研究教育情境中个体的经验提供了方法上的支持,使得用自传的方法来获得教育经验的本质成为可能。自传研究的过程是寻找真实的自我的过程,这个过程意味着思维的解放和理智的自由。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朱晓宏
基于生活世界理论,一个人只有在摆脱了特殊世界的限制之后,才能真正进入无成见的、不先入为主的普遍世界。若依据这一理论视域重新考察教师的世界,由于受到各自境域与习惯的局限,教师在判断和行动时首先依赖其特殊世界,藉着自然态度去决定如何行动。如果教师能有意识地克服自身境域的局限,或许能开启他在此境域中的重新判断与行动的可能性空间,并可能让自己"被唤醒",他的世界也将因此显现奇迹了,他也能够成功地驾驭其整个生活。
关键词:
现象学 生活世界 特殊世界 普遍世界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姜勇 刘鑫鑫
教育现象学的建立不仅标志着教育研究立场的转向,而且深刻影响比较教育研究的方法论选择。运用现象学方法开展比较研究,为比较教育学科的建设开辟了一条独特的道路。比较教育研究应借鉴现象学发生立场的转向,摆脱唯科学实证主义方法论范式的局限,注重面向比较教育的"实事"本身。比较教育研究要有新视界。要尽可能做到进入他国教育的"真实现场",从"文本"的他者转变为"生活"的他者,开展深描、体验与理解的研究。比较教育研究要有新立场。应转变观念,从"异乡"的好奇者转变为"家乡"的眷恋者,关心自身教育在融入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专长与缺点、魅力与窘迫,又可以从哪些别样的文化与教育中有所获益,得到启迪,获得滋养。比较教育研究要有新格局。以往我们注重的是"国别"的教育比较,将国家视作比较的单元进行探究;注重"比较"之格局的比较教育研究则不仅重视国别教育比较,而且关心关切基于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空间"和不同时期的教育之比较。
关键词:
比较教育 研究方法 现象学 想象的异邦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朱晓宏
教师之爱是教育之基础,如果教师没有对于爱的实质内涵的真正理解,日常生活中的教师之爱就可能变得支离破碎。德国著名现象学家舍勒将爱视为人的一种精神意向性行为。教师之爱就是指教师的心始终向着孩子,师爱构成了教师意向生活与情感生活的最高阶段。在教师的内心深处,出于"心向孩子"的意向比"出于义务"有着更高的价值,这也正是爱的逻辑或心灵的逻辑。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形成的关键是教师如何拥有"心向孩子"的意识品质。
关键词:
爱 意向 师爱 舍勒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