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013)
2023(3162)
2022(2541)
2021(2648)
2020(1986)
2019(4885)
2018(5030)
2017(7357)
2016(5479)
2015(6286)
2014(6531)
2013(5522)
2012(5327)
2011(5101)
2010(5512)
2009(4675)
2008(4766)
2007(4386)
2006(4087)
2005(3802)
作者
(13897)
(11615)
(11550)
(11107)
(7557)
(5489)
(5319)
(4756)
(4432)
(4358)
(4118)
(4066)
(3834)
(3797)
(3783)
(3769)
(3698)
(3530)
(3463)
(3462)
(3303)
(3063)
(2847)
(2844)
(2838)
(2756)
(2657)
(2521)
(2506)
(2376)
学科
教育(18603)
(10824)
经济(10807)
中国(10014)
管理(7141)
理论(7041)
(6990)
(5686)
教学(5636)
方法(4464)
(4283)
企业(4283)
(4070)
发展(3700)
(3578)
(3523)
数学(3519)
数学方法(3382)
研究(3370)
(3309)
思想(3276)
改革(3170)
高等(3141)
政治(3021)
技术(2875)
思想政治(2844)
政治教育(2844)
治教(2844)
德育(2821)
教育改革(2790)
机构
大学(76045)
学院(69516)
研究(30942)
教育(27593)
(22072)
师范(21969)
科学(19278)
师范大学(18505)
(18497)
(17761)
管理(17151)
经济(17080)
(16238)
研究所(15104)
中国(15071)
理学(14656)
理学院(14277)
管理学(13670)
管理学院(13511)
(12709)
北京(12549)
技术(11966)
中心(11690)
(11164)
职业(11160)
(10972)
教育学(10544)
(9517)
业大(9404)
(8992)
基金
项目(42987)
研究(37403)
科学(35048)
基金(27686)
教育(26467)
(24296)
国家(23954)
社会(20194)
科学基金(18778)
社会科(18718)
社会科学(18712)
(18059)
成果(17881)
(17763)
编号(17633)
课题(16298)
(13788)
基金项目(13658)
重点(11902)
规划(11652)
(11466)
自然(11228)
资助(11039)
自然科(10966)
自然科学(10959)
自然科学基金(10762)
(10500)
(10402)
教育部(10267)
(10176)
期刊
教育(45491)
研究(31373)
中国(23710)
(19678)
经济(19678)
学报(12026)
职业(10672)
科学(10537)
大学(9965)
(9793)
技术(9275)
学学(7579)
技术教育(6986)
职业技术(6986)
职业技术教育(6986)
农业(6924)
(6074)
(5424)
论坛(5424)
管理(5200)
高等(5176)
(4761)
成人(4685)
成人教育(4685)
高等教育(4594)
发展(4020)
(4020)
(3709)
比较(3708)
(3695)
共检索到1149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薛晓阳  
有两种力量在支配着教育的发展,一种是生活实在的力量,它使教育努力去适应它的需要,在这种力量之下,产生了功利主义的教育信仰。另一种是向往美好的力量,它使教育努力离开现实,不断超越自身,并将教育的最高理想指向于自由教育。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蓝洁  
职业教育本质观是遗传和环境的产物,可从哲学、社会学、系统论、教育学等学术生态群落的理论中追溯职业教育本质观的产生发展思维。而由于本质概念界定模糊、本质研究目标离散、本质探寻思维受限等因素的综合影响,职业教育本质研究陷入话语困境。应通过明确本质追寻的意涵,聚焦本质研究的目标指向,拓展职业教育本质研究的视野,来走出职业教育本质观的学术生态困境。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石健壮  李森  
知识的本质观是关于知识本质的认识模式和思维方式的方法论观点。本质主义的知识本质观是近代以来,对中国知识教育及教育学研究影响最为深刻的一种观点。当前,由于其知识信仰的本质主义严重制约了中国教育学研究和教育改革的发展,因此,必须对其产生背景—现代性及其理性进行反思与批判。反本质主义的知识本质观超越于本质主义的知识本质观,以其后现代性对现代性的知识本质观进行了彻底地反思、批判与解构。然而,这种知识本质观仍然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缺点,必须对其产生的核心背景—后现代性进行反思与批判。反思的现代性超越于二者,在包容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合理要素的基础上,兼容知识的相对性、动态开放性、多样性与差异性、情境性、共识性以...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庞学光  
鲁洁教授在《教育研究》1996年第2期上发表的《论教育之适应与超越》一文中,深刻地揭示了长期以来在我国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的单纯适应论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模式的局限性,并同时提出和阐释了教育的超越本质以及教育之适应与超越的辩证关系。此文发表后,很快引起教育理...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周小李  杜时忠  
我国当代教育的教育传统有性别化教育和性别中立教育两种,前者重视性别差异,主张将男女两性培养成不同类型的人,后者忽视性别差异,主张将男女两性培养成同样的人。这两种教育传统均需批判性继承与创造性转化;而实现这种批判性继承与创造性转化的路径,在于通过两种教育传统的融合,生成超越于这两种教育传统的性别敏感教育。性别敏感教育的基本立场包括:重视性别差异但不为其束缚,赋予女性以发声的权力,采取灵活的教育组织形式,引导男女两性成长为"完整的人"。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尹伟  
竞争性道德教育是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德育文化和教育智慧的产物,亦是工具理性在道德教育领域的反映,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对道德本身理解的异化和窄化,并由此导致了一系列的道德困境。主要表现为外部排他性竞争的张扬和内部个人主义的膨胀,不利于学生合作精神的养育和道德发展。因此,教育者应坚守学生立场,彰显道德教育应有的人文关怀,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倡导道德教育的合格性评价,在道德中培养道德,在合作中培养合作,此乃为增强学校道德教育有效性的一个基本方向。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田友谊  
“麦当劳是20世纪美国最有影响的发展之一。它引起的反响远远超出了美国的疆域,也远远超出了快餐业的范围。”在深化教育改革中轰轰烈烈开展的创新教育是否也已麦当劳化?创新教育能否麦当劳化?创新教育又如何走出麦当劳化的“铁笼”?这些问题值得我们认真审思。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薛晓阳   班华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王建华  
从中世纪至今,以大学作为主要组织形式,高等教育衍生出不同的发展模式,并最终形成不同的理想类型。当今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主要有四种理想类型,即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作为理想类型,无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还是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都是从一定角度对高等教育现实中某类成分的抽象,现实中不存在某种纯粹的、理想性质的高等教育。作为分析问题的工具而不是规范性的概念,理想类型的分析方法不仅有利于厘清高等教育的复杂性,而且可为当前高等教育的改革提供针对性的建议。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孙绵涛  李莎  
主体教育管理观是一种发挥管理者和施教者的主体性,以利于培养受教育者主体性的教育观。与这种主体教育管理观相适应的人学基础是人本质的相对自由,而不是人本质上的绝对自由,现实性上的相对自由。以往的思想家很少直接论述人本质的绝对自由,他们或是从抽象的人的本性和抽象的存在论的角度去论述人的自由,或是以人本质的绝对自由为前提来论述人现实性上的相对自由。这些论述在方法论或理论上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不仅从人的现实性上揭示了人本质是相对自由的,而且还深刻揭示了人相对自由发展的规律。人本质相对自由发展的规律,就要求在教育管理中,正确认识人本质的相对自由和教育组织发展的相对自由,正确处理好国家与教育系统,国家、地方和学校,国家、地方和学校与管理者、施教者主体性发挥之间的关系,在宏观和微观上采取恰当的措施,发挥好教育组织、管理者、施教者的主体性,以为教育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培养更多自觉能动的人才。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对“远程教育”的“教育”本质认识不足,导致业界将更多智力与资源,投在技术与硬件配备上,所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长久以来对教学服务支持体系建设的轻视。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陶美重  
教育消费是为了获取知识与技能,受教育者本身与家庭用于教育方面的各种货币支出。教育消费不单纯是一种消费,还是对自身人力资本的投资。教育消费属于生活消费的范畴,是一种文化消费,也是一种发展消费。教育消费要求消费者参与服务过程,并对消费者的消费能力有一定要求。教育消费存在一定的竞争性和排他性,具有阶段性和非重复性等特征。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蔡迎旗  唐克军  
学校的本质与公民教育密切相连。学校理当是培养公民的场所,也就是具有爱、社群意识和民主特征的共同体。学校应是爱的家园,关爱学生并被学生理解和接纳,这样才能让学生成为有能力关爱他人、充满爱和可爱的人,具备创造民主正义世界的内在动力;学校应是一个道德的、关心每一个人需要的和分享其传统的社群,唯其如此,才能培养学生的公民美德;学校实施民主管理,尽可能地为所有学生提供发展潜能的条件,让学生协商与对话,积极参与改善学校和周边社区环境,才能让学生获得参与民主的经验与能力,成长为民主社会的未来主体。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刘智运  胡德海  
教育的本质问题是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 ,几十年来争论迭起。本文阐释了教育的基本概念 ,从新的视角对教育的本质进行再认识 ,简介并评说了不同的观点。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王洪才  
高等教育的本质问题是一个长期困扰高等教育学界的基本理论问题,至今尚无一致意见。虽然人们承认高等教育具有多重属性,但难以确定何为其本质属性。人们对高等教育本质属性的认识常常是与高等教育的功能定位联系在一起的,从而证明高等教育活动的正当性。无论何时,高等教育都必须担负传承文化、培育高级专门人才的使命,这说明高等教育在本质上属于文化,高等教育的一切功能都是通过传承文化和培育人才而实现的。不同文化赋予高等教育不同的品质,但理性精神始终居于高等教育活动的核心地位。可以说,文化是高等教育的生命之源,理性精神是高等教育行动的坐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