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873)
2023(4122)
2022(3285)
2021(3418)
2020(2502)
2019(5785)
2018(5700)
2017(8549)
2016(5733)
2015(6459)
2014(6624)
2013(5521)
2012(5133)
2011(4628)
2010(5024)
2009(4187)
2008(4201)
2007(3958)
2006(3687)
2005(3539)
作者
(13045)
(10756)
(10736)
(10263)
(7003)
(5249)
(5126)
(4370)
(4024)
(3925)
(3771)
(3564)
(3514)
(3429)
(3424)
(3413)
(3403)
(3312)
(3164)
(3062)
(2925)
(2715)
(2688)
(2626)
(2584)
(2482)
(2426)
(2338)
(2220)
(2212)
学科
教育(18868)
中国(11520)
(10255)
经济(10229)
(8406)
管理(8262)
理论(6538)
(6463)
企业(6463)
教学(5816)
(5393)
(4731)
(4429)
发展(4095)
(3971)
研究(3493)
(3423)
(3422)
技术(3351)
思想(3263)
改革(3210)
政治(3180)
高等(3164)
农业(2983)
思想政治(2907)
政治教育(2907)
治教(2907)
德育(2878)
学校(2856)
教育改革(2819)
机构
大学(71754)
学院(65392)
研究(28575)
教育(27366)
(21105)
师范(21014)
(18169)
师范大学(17656)
经济(17425)
管理(17415)
(17352)
科学(15750)
中国(14763)
理学(14371)
理学院(14068)
(13916)
管理学(13635)
管理学院(13471)
研究所(12590)
(12332)
北京(12167)
职业(11907)
技术(11749)
中心(11583)
教育学(10637)
(10473)
(9912)
(9123)
研究院(8544)
职业技术(8131)
基金
项目(39572)
研究(37879)
科学(32791)
教育(26070)
基金(25121)
(22040)
社会(21551)
国家(21231)
社会科(19994)
社会科学(19986)
成果(18178)
编号(18133)
科学基金(16773)
(16244)
课题(16068)
(16053)
(14133)
基金项目(11787)
规划(11785)
项目编号(10856)
(10822)
(10741)
重点(10631)
(10554)
教育部(10028)
(9884)
研究成果(9816)
(9475)
(9471)
(9428)
期刊
教育(46798)
研究(32969)
中国(26464)
(22531)
经济(22531)
职业(11299)
技术(9819)
学报(9340)
大学(8564)
科学(8240)
(7868)
技术教育(7457)
职业技术(7457)
职业技术教育(7457)
(7423)
管理(6640)
学学(6047)
(5870)
论坛(5870)
农业(5300)
高等(5294)
图书(5119)
成人(4788)
成人教育(4788)
高等教育(4719)
(4652)
书馆(4126)
图书馆(4126)
比较(3971)
发展(3957)
共检索到1205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彭正梅  
本文首先概述了教育的自身逻辑的一般特征,然后从历史的角度探讨了教育的自身逻辑的发展,最后,考察了自身逻辑的探讨对于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的意义,并且指出,教育的任务在于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和参与能力。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李政涛  林小遐  
近年来,教育现象学在中国教育研究界的地位与影响日渐提升,其研究方法备受关注并广为应用。但在现实研究中尚缺少方法论意义上的反思:这一研究方法适合于何种研究问题和研究对象,相对于其他学科,如现象学、社会学和其他教育学分支学科,它是否有自己独特的方法论,其局限或限度在哪里等。带着这些问题,笔者采访了德国洪堡大学本纳教授教席继任者布因克曼教授(Malte Brinkmann)。布因克曼教授长期致力于教育现象学研究,将其置于普通教育学的背景之下,并延伸至教育人类学领域,力求实现学科间的融会贯通,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同时,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杨娟  
在本篇访谈中,作为美国第一代物理教育研究从业者、美国物理教学领导者的迪恩·佐尔曼教授介绍了他进入物理教育研究(PER)的经历、职业生涯中主要的工作特征、对美国PER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看法和对未来PER的期望。他在20世纪70年代初最早开始研究美国物理教育,并认为对学生的积极影响和将技术与学习模型应用于教学是他职业生涯中最好的工作;为适应美国《下一代科学标准》,师范生教育与在职教师教育正在改变,而初级大学物理课程的调整非常缓慢,但相关研究正在开展;高校物理系执行PER非常重要,保持PER人员与非PER物理教师之间的联系是避免PER脱离课堂的关键;不同国家的很多教育基本问题是一样的,应加强教育研究国际合作和比较。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张磊  
在多元价值的背景下,中国大学教师的思想道德也难免受到一些消极影响。问题背后所隐藏的事实是社会各界对大学教师"知识性"的重视远远超过了其"道德性"。因此,对大学教师的关注应该逐渐由"知性"转向"德性",大学教师的"德性"问题也日益受到重视。为此,笔者早在2015年6月8日,曾就此问题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安大略教育研究院专访许美德教授(Ruth Hayhoe)。许美德教授是著名比较教育学家,中国教育问题研究专家。虽已年过七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徐斌艳  
在华东师范大学 5 0周年校庆之际 ,我们有幸邀请到德国著名教育家柏林洪堡大学教育系系主任本纳教授以及图宾根大学教育系系主任蔡德勒教授。在两位专家开设校庆学术报告之余 ,我们就国际教育研究热点问题与他们进行深入交谈 ,尤其围绕着新一轮的国际性学生评价项目 (PISA)发表各自的观点。征得两位教授的同意 ,将交谈的部分内容在此发表。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施雨丹  
本文采用访谈研究法,以中日比较的视角与大塚丰教授探讨了日本比较教育发展的历史、学科发展及其危机、田野调查研究方法应用等问题,分析了国际化时代比较教育的使命与功能,并对日本比较教育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展望。大塚丰教授认为,日本的比较教育是以学习外国教育先进之处为目的发端,并按学术的逻辑发展至今。在网络化、国际化时代,比较教育学仍有其独特的存在价值。网络虽替代了部分田野调查的功能,但田野调查对比较教育研究来说仍是非常重要的。比较教育学者要避免从实用主义观点看教育,做真正的比较教育研究。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高杭  
1817年朱利安(Marc-Antoine Jullien)在法国《教育杂志》上连续发表《关于比较教育的工作纲要和初步意见》,开启了比较教育研究的历史篇章。今天,在比较教育学科诞生200周年之际,回顾比较教育的历史发展,立足当前比较教育发展实际,把握比较教育发展的未来趋势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笔者在美国波士顿学院访学期间,就当前国际比较教育研究领域的若干重要问题以及我国比较教育研究中普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熊淳  
日本教育学家大田尧先生提倡"教育的前提就是要尊重人的内在价值,承认人的内在发展可能性"。他认为当前日本存在的种种社会危机,归根到底皆源于人的危机,"要克服这种危机,就必须加强与中国等国家的交流,与之建立良好的关系。唯有这样才能为和平社会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因此,作为中日教育研究交流会名誉会长,现年90高龄的大田先生仍孜孜不倦的热心于中日间教育学术交流。时值中国新年之际,笔者有幸造访大田先生府邸参加了小规模的交流聚会,并就其多年从事教育研究的经验和体会,围绕"新时代背景下教育的使命和发展方向"一话题对其本人进行了采访。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卡洛斯·阿尔伯托·托里斯  
(山东教育出版社,2011年4月第一版)批判教育理论自20世纪60-70年代在西方国家出现以来已成为左派知识分子用以批判新右派、新保守主义、新自由主义、教育市场化的理论武器,也为教育实践打开了一扇富于批判和解放色彩的希望之窗。由于这种思潮在发迹和转型中曾受益于欧洲法兰克福学派、进步主义教育思潮、批判种族论、女性主义的实践性格、后现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洪明  丁邦平  黄忠敬  
肯尼斯·M·沙科纳(Kenneth M.zeichner)现任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教育学院副院长,课程与教学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教师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和实践者研究。沙科纳曾任密西根州立大学"美国教师教育和教师教学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美国教育研究学会"教学与教师教育部负责人、美国教师教育学院协会主任委员会委员。不仅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和著作,而且将自己许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校本教师研究、行动研究、反思性教学、多元文化教育等专业实践的推进上。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彭正梅  
本文系统探讨了本纳从其实践学的角度对教育和教育科学的自身逻辑的寻求:教育行动的构造原则和调节原则,教育思想和教育行动的基本结构,并指出了这一问题史的系统的建构的意义。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钟启泉  
兵库教育大学教授中村哲(Nakamura Tetsu),多年来从事社会科教育研究,致力于"教育实践学"的构筑。近年来,作为日本"和文化教育研究交流协会"理事长,同时也致力于推进日本的传统文化——"和文化"的研究。他期望借助"和文化教育"和"教育实践学",使日本教育真正承担起新的文化创造的使命。本文梳理了"教育实践学"的理念、结构、课题与方法,展望了"教育实践学"的愿景。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日本教育界构筑"教育实践学"的诉求。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钟启泉  
日本京都大学栀田叡一(Kajita Eiichi)教授,文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心理学、教育学。曾任日本国立教育研究所研究员、大阪大学教授、京都大学教授、京都女子大学校长。现任兵库教育大学学长、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委员(教师教育部会会长)。栀田教授的代表作有《自我意识心理学》、《教育评价理论》(3卷本)、《创新大学教育》等。他的学术研究的经历、教育行政的经验,以及他的一系列著作,奠定了他作为日本教育学术界权威学者的地位。本文围绕日本中小学教育中实施的形成性评价问题,梳理了提田教授有关教育评价的主要见解。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钟启泉  
从2001年度开始,日本学校教育界吹起了一股"和文化教育"(Wa Culture Education)之风。本文就是笔者围绕"和文化教育"的话题约请日本兵库教育大学中村哲(Nakamura Tetsu)教授(和文化教育研究交流协会理事长)作答的访谈录。他强调,日本的基础教育不仅要形成儿童的扎实学力,而且要形成生机勃勃的"人类的生存力"。因此,日本的学校教育应当重视"和文化"(日本文化),使之像中草药那样润物细无声,在青少年学生的人格形成中起春风化雨的作用。中村哲教授专攻社会科教育学、教育技术学、和文化教育,著有《让‘和文化之风’吹遍学校》、《和文化——感悟日本传统的 QA 事典》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