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123)
- 2023(3193)
- 2022(2387)
- 2021(2614)
- 2020(1776)
- 2019(4438)
- 2018(4560)
- 2017(6020)
- 2016(4727)
- 2015(5408)
- 2014(5486)
- 2013(4425)
- 2012(4139)
- 2011(3846)
- 2010(4158)
- 2009(3242)
- 2008(3088)
- 2007(2805)
- 2006(2529)
- 2005(2456)
- 学科
- 教育(19353)
- 中国(9533)
- 教学(7658)
- 理论(7063)
- 管理(4415)
- 学法(4175)
- 教学法(4175)
- 研究(4116)
- 学(4030)
- 济(3965)
- 经济(3956)
- 发(3625)
- 思想(3565)
- 学理(3564)
- 学理论(3564)
- 革(3446)
- 发展(3441)
- 政治(3412)
- 展(3319)
- 改革(3299)
- 高等(3246)
- 思想政治(3232)
- 政治教育(3232)
- 治教(3232)
- 德育(3200)
- 学校(3125)
- 教育改革(2800)
- 生(2704)
- 计算(2456)
- 算机(2438)
- 机构
- 大学(50821)
- 学院(45817)
- 教育(26836)
- 研究(20367)
- 范(18846)
- 师范(18775)
- 师范大学(15775)
- 京(13129)
- 职业(12965)
- 技术(11399)
- 科学(11159)
- 教育学(10413)
- 江(9642)
- 所(9480)
- 北京(9479)
- 职业技术(9029)
- 管理(8957)
- 研究所(8594)
- 中国(8592)
- 中心(8192)
- 技术学院(7794)
- 教育学院(7663)
- 济(7563)
- 院(7540)
- 州(7474)
- 理学(7092)
- 经济(6960)
- 理学院(6858)
- 管理学(6508)
- 管理学院(6378)
共检索到876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刘旭东 吴永胜
作为通过文化传承以促进人的发展为职能的活动,教育在本性上具有自己的文化品格和价值准则,以生命关怀为己任,具有独特的学术品格,探究是其核心内涵,变化发展是其永恒的内在机制。行动是教育学术的核心内涵,理论和实践统一于行动之中。教育的内在特性对教育理论的性质、形态、表达方式等均提出了新的要求。展现教育的学术性需要把教育研究的重心从理论转向日常教育实践,从生活的立场出发选择教育方法,丰富交流的途径与手段,正视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偶发性和概率性事件的价值。
关键词:
学术研究 教育学术 学术品格 教育实践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高洁
当代品格教育作为美国道德教育发展的第三个历史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末延续至今。此价值教育形式因忽视外在社会因素,未涉及价值冲突与真实情境,错把价值概念作为教育关键,忽视对于价值原则的思考,异化学生行为目的及未关注学生发展性差异等缺陷而受到批判。"发展性品格教育"作为新形态的美国价值教育,对当代品格教育进行完善,重新吸收不同理论精髓,用发展、全面、动态的视角重新建构品格教育,弥补了当代品格教育存在的缺陷,并提出新的实践策略。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孙俊三
教育研究是一种成人的研究,一种事理的研究,一种行动的研究,其对伦理、事理和道理的追问,促进了教育学崇高学术品格的形成。教育研究具有深厚的学科底蕴,明确的理论导向,自觉的学术追求,它的理想境界主要体现在固本归元、兼容并包、出神入化的学术追求之中。教育研究要勇敢迎接新的挑战,抓住新的机遇,介入新的场域, 既建设学科,又化解学科,不断地创造出新的学术生命。只有这样,教育研究才会发展,教育学才会得到新生和永恒。
关键词:
教育研究 教育学 学术品格 学术精神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刘伟
经济学是致用之学。这是我刚进北大时,老系主任陈岱孙先生给我们多次讲过的。我想,这样来理解经济学是有道理的。正因为如此,便更要求经济学者必须牢牢地树立实践的观点。尊重实践应是有社会责任心的经济学者的基本学术品格。实际上,这也是作为马克思主义学者或想努力成为马克思主义学者的人的学术阶级性、科学性和对真理追求的彻底性的集中表现。尤其是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经济改革实践日益深入,不断提出新问题,许多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朱永新 汪敏
公共品格教育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视域下人类交往关系的异化及未来协商民主健康发展,成为加强公共品格教育的诉求。在公共品格教育的结构中,公共品格教育以"有用的好人"为逻辑起点,以公共精神及合作能力为核心概念,以立德树人为教育旨归。研究以青少年公共品格教育为进路,以实现立德树人与全面育人为旨归,论证以公共精神、公共参与和合作能力为要义的公共品格教育逻辑。并通过"模拟政协"实践活动,探索经由实践学习培育青少年公共品格的方法与路径。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刘艳侠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高等教育应当针对个体"综合运用"阶段的特征和即将直面社会的现实,给予个体相契的教育,彰显其独特的在智识和德性上的"成人"品格:"成人"于原理性知识的学习之中,"成人"于同他人共在的世界之中;以此为基,生长出人之无限发展的可能性。
关键词:
“成人” 智识 德性 原理性知识 他向性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葛力力
"教育的目的在于品格的形成",是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1820–1903)的一句名言。它穿越了一个多世纪的风尘,无论对何种教育而言,其真理的光辉都显得更加灿烂。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周洪宇 申国昌
教育活动史是教育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教育思想史和教育制度史的前提和基础,教育活动史理应成为教育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研究教育活动史,既有利于完善教育史学研究体系,又有利于从实践角度体现学术视野下移趋势。教育活动史应重点研究历史上各种直接以促进人的有价值发展为目的的具体活动,以及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参与教育过程,进行互动的各种方式的发展、演变的历史,如重点挖掘各类学校办学行为、校长日常管理活动、学校日常教学活动、教师日常生活状态、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等,这样有利于展示生动的教育历史场景。
关键词:
教育史研究 教育活动史 学术实践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郑金洲
瞿葆奎是我国知名的教育学家,他的教育学探索对我国教育学的建设与发展影响颇深,他的学术品格深深影响着后辈学人。瞿葆奎对教育学的探索,主要集中在探寻教育学本源、把握教育学基本、聚焦教育学进化、开创元教育学、创建教育学学科分类、注重教育学方法论、阐述教育学信条等。学术研究的经历和丰富曲折的人生阅历铸就了瞿葆奎的学术品格,这些学术品格主要表现为:做人第一,做学问第二;严谨求实,严格要求;坚持"三个统一",即"历史与逻辑相统一""材料与观点相统一""叙述与评析相统一";倡导学术研讨、鼓励学术争鸣;主张史论结合,守正创新。瞿葆奎的教育学探索以及学术品格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给我们留下很多启示:要有教育情怀,执着教育研究;要注重学术积累,博采古今中外;要有"发生学意识",探寻本来本源;要关注教育实际,汲取实践养料;要有批判精神,善于独立思考。
关键词:
瞿葆奎 教育学 学术品格 学术与治学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郑富兴
本文从实践的角度,在方法论层面简略探讨了20世纪90年代美国中小学校的品格教育。作者认为:美国中小学校的品格教育实践就是逐步建构一种德育情境,这一特点体现了主体性道德教育和规范性道德教育、以偏重智育为条件的品格教育和智育、学校品格教育和学生生活世界的合理性统一。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何芳 康永久
品格教育把美德视为一套自身即善的客观道德真理,从预先设定的真理标准出发,使儿童接受并且按照美德所要求的行为来表现。这种致力于养成儿童特定道德品性的教育,经常将儿童置于一个自我压抑和分裂的世界。亚里士多德伦理学虽然经常被认为是品格教育思想的来源,但它并不是从道德的标准中理解道德,而是从人们对道德的追求中理解道德。在这里,一切道德行动的真正开端,就在于人的实践活动是为着一个美好的生活去努力。这样一种实践着的道德知识或品质,是客观的道德规则及其内化实践无法涵盖的。按照亚里士多德的理解,一个好的道德实践,就在于其实践的状态和方式合乎逻各斯。这一实践哲学提示我们,道德教育本身的品质是由道德教育的实践理性决定的,而不是由预定的美德或规范决定的。因为它从感觉经验出发完善道德,因而始终具有发生学意义。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车如山
潘懋元高等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除了与20世纪中国社会的进程以及个人的成长经历息息相关外,也深受前辈教育家思想的影响。他的教育思想中无不体现出对现实的关注。作为高等教育理论工作者,他始终坚守理论为实践服务的宗旨,体现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崇高的学术境界。
关键词:
潘懋元 高等教育思想 实践品格 社会责任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余清臣
教育实践在广义上应该是教育之名下的一切行为,各种教育研究在这个意义上都没有完全脱离教育实践,它们都试图去描述或规范自己的教育实践。但是,以往的很多教育研究并非观照了全面的教育实践,特别是比较普遍地缺少对情境性、自由性的教育实践形态的真切关注,而这部分教育实践却是最能彰显人类能动性又占据核心位置的现实教育实践形态。因此,真正转向实践的教育研究需要在广义的教育实践观下,以整体性的立场对教育实践进行研究,并要求进行复杂性思维下的本体性教育实践研究,穿梭于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进行多样研究,深入理解教育实践者,集中研究教育实践关键事件,努力揭示教育实践机制。
关键词:
教育实践 实践教育学 实践转向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杜禾
品格教育是当代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主流形式,它的兴起建立在对形式道德教育批判的基础之上。但是由于对"品格"解释的含混、哲学假设论证的不足、人性假设的保守以及灌输与教导方法的粗糙陈旧,导致品格教育在理论上存在诸多局限。
关键词:
美国 品格教育理论 局限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晓燕 刘艳 林丹华
品格的理论和应用实践研究近年来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品格包括了习惯、特质和美德三种相互依赖又彼此交叠的概念。作为一个多维度的动力发展系统,在个体与环境相互影响下,积极品格可以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塑造。积极品格不仅能够促进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减少问题行为,提升幸福感,对学业成绩的提升亦有助益。但是对于品格的结构模型及其衍生出的具体测量模型,不同学者仍存在一定的争议。西方国家基于研究基础开展了一系列的品格教育项目,试图通过营造学校环境氛围、提供针对性的培训实现促进学生积极发展的目标。在未来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中,应重视中国文化下儿童青少年品格的内涵、结构的建构,并在完善测量工具的基础上开展品格发展轨迹、影响因素及其功能的追踪研究。在实践中则需逐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小学品格教育教学体系,尤其要重视针对处境不利儿童群体开展的品格教育。
关键词:
品格教育 中国文化 儿童青少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