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776)
2023(12819)
2022(10780)
2021(10065)
2020(7978)
2019(17841)
2018(17796)
2017(31155)
2016(18015)
2015(20362)
2014(20243)
2013(19132)
2012(17778)
2011(16605)
2010(17245)
2009(15465)
2008(14954)
2007(13568)
2006(12454)
2005(11676)
作者
(50195)
(41332)
(41253)
(39176)
(26474)
(20038)
(18974)
(16204)
(15936)
(15113)
(14171)
(14072)
(13572)
(13194)
(12942)
(12937)
(12482)
(12232)
(12146)
(12029)
(10822)
(10464)
(9948)
(9692)
(9672)
(9378)
(9278)
(9223)
(8504)
(8364)
学科
(68208)
经济(68149)
管理(41341)
(35774)
中国(27765)
(26243)
企业(26243)
地方(25958)
教育(22023)
(21321)
(20219)
方法(17218)
业经(16588)
理论(15122)
环境(14995)
农业(14758)
(14432)
地方经济(14345)
数学(13512)
数学方法(13277)
(12960)
(12306)
金融(12304)
(11989)
贸易(11973)
(11918)
银行(11892)
(11819)
(11652)
(11600)
机构
学院(242093)
大学(238470)
研究(92894)
(86581)
经济(84164)
管理(78326)
中国(65535)
理学(64583)
理学院(63528)
管理学(62110)
管理学院(61616)
科学(58281)
(54339)
(48311)
(46072)
师范(45715)
研究所(43425)
(41903)
中心(41091)
(40495)
(39294)
教育(37599)
师范大学(36793)
北京(35882)
(34143)
(34108)
技术(33364)
业大(32646)
财经(30364)
农业(30137)
基金
项目(151035)
研究(120590)
科学(118226)
基金(100488)
(87206)
国家(86257)
科学基金(71773)
社会(71333)
社会科(67133)
社会科学(67124)
(63988)
教育(61245)
(54829)
编号(53642)
基金项目(51902)
成果(45848)
自然(42854)
课题(41701)
自然科(41594)
自然科学(41582)
自然科学基金(40736)
(40320)
资助(39776)
重点(36726)
(35288)
发展(32526)
(32228)
(31934)
规划(31702)
(31695)
期刊
(113590)
经济(113590)
研究(83173)
中国(66189)
教育(64527)
(37302)
学报(35684)
科学(33174)
(30707)
管理(29726)
大学(26964)
技术(26178)
农业(25896)
学学(23418)
(22983)
金融(22983)
业经(20902)
职业(18716)
经济研究(16879)
图书(15455)
(14319)
论坛(14319)
财经(14194)
(14083)
问题(13676)
资源(13171)
(13166)
(12461)
技术教育(12454)
职业技术(12454)
共检索到4014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董平  李艳娥  
职业教育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和必备条件。目前,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生态发展存在沟通协调难、教育融合难、专业产业匹配难、企业参与难、课堂生态实施难等问题。基于教育生态学理论,构建包含大湾区生态、学校生态、课堂生态的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生态系统。从转变观念,融合发展;完善机制,营造良好生态环境;合作共生,打造产教融合生态圈;增进交流合作,师资共享;扩大公众参与,增强生态活力五方面促进大湾区职业教育生态发展。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安冬平  
立足精准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需求,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合作发展系统理应精准内嵌三重理论逻辑:输入系统引入自组织逻辑,可激发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合作成员的内在动力;过程系统融入共生逻辑,可生成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合作共同体的集合智能;输出系统彰显协同利益逻辑,可创造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合作行动的共赢局面。只有实现三重逻辑的内在统一,才能驱动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精准合作发展进而精准服务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建设。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卢晓中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新时代国家重大战略,教育在其中具有十分重要而特殊的使命和作用。教育合作发展是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建设的基本路向,也是处理粤港澳三地教育关系的基本依据。新时代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合作发展需要确立"湾区意识",赋予时代新内涵:着眼于长远全局,彰显教育"百年大计"的本质和在湾区建设中的特殊功能;着眼于协同发展,实现优势互补;着眼于现代治理机制创建,建设活力湾区、法治湾区;着眼于融合性发展,构建发展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着眼于包容性成长,形成和而不同的"马赛克"式的湾区教育新图景。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窦志铭  
大湾区建设在技能人才方面的需求最少有三个新的变化。一是新的产业形态、新的产业布局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二是新的大都市群对新型社会管理人才的需求;三是港澳与内地的融合发展对职业院校相互交流、合作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为此本文提出了,规划建设几所世界一流职业院校、打造与大湾区发展相适应的一流专业(群)、创新培养模式,培养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加强区域内高职院校的交流合作、推进高职教育国际化,服务大湾区企业走出去等建议。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许长青  黄玉梅  
在国家战略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融合发展问题备受社会关注。通过运用扎根理论的方法对粤港澳大湾区15所大学校长及院士的访谈资料进行分析,建立了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融合发展的制度变迁整合模型。模型解释了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融合发展的制度变迁前因、制度变迁特征以及制度变迁结果。基于"强制性+诱致性"混合制度变迁策略,提出了在政府层面加强湾区高等教育体制机制创新、在高校层面促进湾区高等教育协同创新、在社会层面推动湾区高等教育多元共治的政策建议。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安冬平  
伴随粤港澳大湾区战略规划落地与进程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发展迎来崭新时代。由于职业教育被置身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境脉中,实现协同发展则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的理性选择。职业教育协同发展欲对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有所作为,诚然需做出宏观层面的时代回应和微观层面的内涵解读。鉴于新时代诉求,立足宏观层面"基本任务、推进原则和理论依据"三个维度的静态分析,微观层面"时间节奏、软硬条件、历史积淀、未来主张"四个向度的动态解析,可构建静动结合、时空兼备的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立体多维式"内涵解释框架。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安冬平  
粤港澳大湾区内的不同制度、多元文化与历史积淀构筑了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发展的国际化特殊背景,因而国际经验借鉴是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必经之道。立足国际经典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鸟瞰式考察以及德国、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日本五个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模式个性衍化的聚焦式审视,遵循"五共"逻辑,可创新构建由"精准定位、精准导航、精准执行、精准培育、精准驱动"集合而成的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精准发展系统。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赵晓斌  强卫  黄伟豪  线实  
粤港澳大湾区是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由珠三角经济圈的强化合作而产生的新地理概念。作为新兴的全球化港湾,粤港澳大湾区如何突破新自由主义框架理论,探索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路径,是当前决策者和规划者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本文简要梳理了现有的城市群、区域增长极理论,新经济地理集群理论,全球产业链网络理论并结合大湾区现状优势,对湾区发展战略定位与发展路径进行探究,认为可通过粤港澳三方通力合作,创造一个内生型的经济与产业本土增长模式为主要方向。具体表现为:首先,要以先进制造业为立足点、实现自我创新的产业升级,形成完善的制造业产业链,并成为全球生产网络的重要节点与区域性枢纽;其次,大湾区还应利用自身的科研与教育、金融与创新资源优势,推进"一国两制三关税区"、尤其是与香港在大湾区建设中的全方位参与联动,完善产权制度,加强合规和规则经济的市场经济体系建设,将大湾区打造为中国的科创中心及全球性金融中心。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霍祎黎  宋玉祥  刘亭杉  
21世纪以来,粤港澳大湾区逐渐成长为以广州、深港为两大发展极核,以佛山、东莞、中山为区域副中心的多中心城市群,积极打造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体系,产业布局不断发生变化。大湾区核心城市和外围城市间发展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面临产业关联不强、城市间深度融合不够、第三梯队城市定位不清晰和人口及外贸红利逐渐消退等问题。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协调发展,应加强区域产业关联,提高经济溢出效应;建立区域发展协同机制,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明确第三梯队城市发展定位,加强外围地区与核心城市联动;利用"一带一路"建设发展机遇,激发新经济增长点。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霍祎黎  宋玉祥  刘亭杉  
21世纪以来,粤港澳大湾区逐渐成长为以广州、深港为两大发展极核,以佛山、东莞、中山为区域副中心的多中心城市群,积极打造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体系,产业布局不断发生变化。大湾区核心城市和外围城市间发展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面临产业关联不强、城市间深度融合不够、第三梯队城市定位不清晰和人口及外贸红利逐渐消退等问题。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协调发展,应加强区域产业关联,提高经济溢出效应;建立区域发展协同机制,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明确第三梯队城市发展定位,加强外围地区与核心城市联动;利用"一带一路"建设发展机遇,激发新经济增长点。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劳铖强  
本文从粤港澳大湾区的内在本质出发,在空间、动力、引擎和方向四个层面探讨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思路,认为重点需要优化空间结构,形成新格局;提升创新水平,形成新动力;促进协调发展,形成新核心;深化对外开放,形成新方向。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赵晶晶  张薇  张浩  
增强适应性是职业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党中央对职业教育改革提出的明确要求。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是我国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单元。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发展需要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做支撑,发展与城市群产业相适应的职业教育是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的关键步骤。基于产业分析的视角,对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职业教育适应性进行研究发现,大湾区职业教育存在资源规模不足、分布不均、专业与产业匹配度有待提升、职业教育合作难度较大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是: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协同治理组织架构,理顺竞合关系;稳步扩大各层次职业教育规模,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充分利用产业优势,增强产教融合广度、深度和灵活度;提升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科学性,明确各级城市角色定位。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王红   修旗  
粤港澳大湾区教师教育融合发展关乎粤港澳大湾区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更是提升大湾区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教师队伍的关键。大湾区教师教育融合发展有利于打开我国教师教育与国际对话的窗口,对提升全球教师教育水平具有显著的价值和意义,而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既是粤港澳大湾区教师教育融合发展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因此,在全球教育治理视角下,系统梳理粤港澳大湾区教师教育融合发展的价值意蕴及其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逻辑旨意和运行机理,并构建包括领导政策协商机制、社会力量参与机制、资源整合共享机制、跨境培训研修机制、最佳实践交流机制以及知识共享合作机制在内的粤港澳教师教育融合发展机制,以参与全球治理的愿景为指引,能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教师教育融合发展提供路径和范式参考。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徐娇慧  
青年是社会最活跃、最核心的元素,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中坚力量。借助建设人文湾区的契机,加强粤港澳青年融合发展,是实现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从人文湾区的视角,对人文湾区的内涵、粤港澳大湾区青年融合发展的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与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粤港澳大湾区青年融合发展的路径。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余荔  宋荣  赵晨野  
本文以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实证研究2010-2017年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通过构建高等教育和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评价模型和熵值法测算高等教育和经济发展的综合指数,运用协调度模型对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进行测度,并进一步验证高等教育、经济发展与其协调度的时空特征及其空间相关性演变格局,研究结果表明:第一,2010-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的高等教育发展不均衡,经济发展梯度分布格局明显。第二,城市群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度呈下降趋势,大部分城市二者发展不均衡的态势加剧。其中,香港、澳门、深圳高等教育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其余8市高等教育发展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第三,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未能呈现出显著的空间相关关系,城市之间未能形成显著的合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