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548)
2023(2351)
2022(1856)
2021(1988)
2020(1480)
2019(3530)
2018(3700)
2017(5023)
2016(4127)
2015(4731)
2014(4992)
2013(4114)
2012(3909)
2011(3841)
2010(4180)
2009(3686)
2008(3667)
2007(3623)
2006(3419)
2005(3285)
作者
(9218)
(7589)
(7365)
(7312)
(4868)
(3702)
(3562)
(3202)
(2952)
(2821)
(2664)
(2555)
(2531)
(2517)
(2496)
(2392)
(2386)
(2302)
(2293)
(2270)
(2226)
(1964)
(1894)
(1857)
(1826)
(1793)
(1785)
(1646)
(1606)
(1593)
学科
教育(18770)
中国(9489)
理论(7105)
(6715)
经济(6708)
教学(5701)
管理(5605)
(5170)
(3955)
(3553)
(3471)
企业(3471)
发展(3387)
思想(3371)
(3366)
(3263)
高等(3211)
研究(3188)
改革(3179)
政治(3177)
思想政治(2973)
政治教育(2973)
治教(2973)
德育(2951)
教育改革(2787)
学校(2740)
学法(2582)
教学法(2582)
技术(2434)
(2372)
机构
大学(58052)
学院(51718)
教育(26393)
研究(21627)
(19930)
师范(19906)
师范大学(16612)
(14365)
科学(11889)
(11508)
经济(10941)
(10864)
职业(10854)
管理(10434)
教育学(10369)
北京(10285)
(10240)
研究所(9720)
技术(9550)
中国(9343)
(8076)
理学(8070)
中心(7868)
理学院(7813)
教育学院(7647)
(7619)
管理学(7495)
职业技术(7402)
管理学院(7351)
(7305)
基金
研究(27488)
项目(24993)
教育(22037)
科学(20860)
成果(15796)
编号(14408)
社会(14232)
课题(13952)
基金(13743)
社会科(13079)
社会科学(13075)
(12413)
(11735)
(11046)
(10603)
国家(10310)
规划(9726)
(9009)
项目编号(8560)
研究成果(8507)
(8358)
年度(8052)
(7992)
(7961)
阶段(7945)
科学基金(7756)
(7610)
(7516)
重点(7389)
教育部(7383)
期刊
教育(45612)
研究(30075)
中国(20950)
(16388)
经济(16388)
职业(10657)
技术(8541)
学报(7020)
技术教育(6875)
职业技术(6875)
职业技术教育(6875)
(6769)
大学(6656)
科学(5382)
高等(5151)
(5085)
论坛(5085)
成人(4893)
成人教育(4893)
高等教育(4569)
财经(4357)
学学(4253)
(4075)
图书(4072)
(3840)
发展(3691)
(3691)
职教(3659)
管理(3627)
(3510)
共检索到9565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熊川武  
教育理解就是作为理解主体的师生在与教育文本(理解对象)对话的过程中在感情、认知与行为方面不断筹划并实现自己的生命可能性,它具有工具性与目的性、求真性与向善性、占有性与超越性、智慧性与感情性、理论性与实践性。师生与教育文本对话并达成共识是教育理解的生成机制。教育文本包括文化文本(自然与人文)与人际文本(自我与你我),判断理解文化文本的标准是正确性(自然文本)和共识性(人文文本);判断理解人际文本的标准是实践接纳性。顺利对话应具备一定条件,听者要有倾听品格和对语用力量的敏感性,以及较强的“理话”能力;说者应富有说服力,能把言说的“合知理”与“合情理”统一起来。教育理解坚持有利于师生生命可能性的筹划...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李芒  石君齐  
理解之前必存有前见,人类理解活动必受前见陶染。伴随教育技术主要矛盾的转化,以及技术盲目乐观主义思潮的盛行,技术前见正逐步消解人们已有的教育认识,变为默认的理解教育的新前提。技术存在的历史性、工具作用的伦理性、行为方式的习惯性决定了任何技术并非只是应用工具,还不可避免地参与了对教育本体、教育知识与教育方法的重塑。通过对技术前见的考察,发现教育本体的技术话语宰制、教育知识的信息化扩张以及教育方法的数据还原主义统治,正在摧毁人们原有教育思考与行动的基础,使教育被理解为可复制的时髦工艺品。所以,工具的先进未必等同于方法的先进,方法的先进也未必等同于理论的先进,新工具未必能产生理想的教育效果。追求工具在教育中的上手状态而非霸权统治,才是技术恪守职责的表现。故工具的革新不可作为先进教育的表征,而仅是使教育工具达成上手状态的可能性条件,教育也切勿因害怕"形式落伍"而极度推崇新型技术包裹自身,相反,对技术前见予以实践考察和理论检验才是务本之为。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唐斌  
就解释学来说 ,“理解”意味着意义的自我揭示与价值的生成。科学并非只能“说明”,同样需要“理解”。理解科学已逐渐成为当代科学教育的新取向 ,从意义生成的角度而言 ,科学教育应回归“生活世界”。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顾明远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世界进入激烈竞争的经济全球化时代,但经济全球化却泯灭不了文化的民族性。多元文化是当今时代的特征,也是世界繁荣的标志。文化的多元化就需要国际理解,互相信任,互相学习,共同繁荣。教育,特别是比较教育肩负着国际理解的重要使命。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母国光  
什么是大学教育 ?母国光院士从五个方面阐述了他对大学教育的领悟。第一 ,现代大学教育的地位、作用与功能正发生深刻的变化 ,大学正从幕后走向前台 ,成为经济舞台上的主角。第二 ,大学教育面临着普及与提高的双重任务 ,只有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办学 ,才能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第三 ,大学是为大学生办的 ,应为大学生的成才提供必要的氛围 ,应给大学生更大的选择自由。第四 ,大学要强化改革意识 ,以适应教育现代化的要求。第五 ,大学应当是综合性的 ,学校建设的核心是搞好学科建设 ,使学科结构适应社会结构。本文系母国光院士今年 4月在原华中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为在职进修博士学位课程的大学校长班学员所作...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王海燕  
反思现行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有必要对道德教育中的理解投以更多的重视和思考 ,在道德教育中进行“元”理解。当代教育已经开始从人的主体存在出发来重新认识道德教育中的理解 ,在道德教育中理解主体人生活的现实世界 ,走进人的生活中 ;在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理解中感受道德存在的具体情境。德育的理解回归生活世界、促进主体间彼此理解的“视界融合”、以质的研究方法指导教育者的德育理解正在成为道德理解的主旋律。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顾明远  滕珺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全球人口流动速度加快,一国内部的民族问题往往与国际社会的文明冲突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教育是全球文明冲突与对话的重要载体,正如国际理解教育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基础,民族理解教育也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世界各国的民族教育政策都倡导包容共生,促进不同民族间的相互理解、尊重和共同发展。因此,民族理解教育关键是要在"多元尊重"和"国家认同"两种价值取向之间寻求平衡的结合点。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程玉梅  
教育理解是发生在教育世界中的一种意义重构的认识活动,是教育主体通过对教育过程本身和教育中各要素的内涵、本质的判断,以情境再现、切身体验、意义创生为指向的认知过程,进而生成教育经验,形成教育文化,最终实现人文同构。从个体发展和教育发展来看,教育理解的存在具有必要性。多义性、生成性、意向性、实践性是教育理解的特征。教育理解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在理解中澄清教育的基本问题;在理解中成就教师的专业发展;在理解中认识自我;在理解中推进教育实践。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武秀霞  
同情性理解是一种开放性的、温暖的认同心理或意向,是将他者、它物吸纳于自我心灵,又把自己融入他者之中的理解和接纳的方式。同情性理解以同情作为约束条件,它往往意味着一种关心,一种爱护,一种兴趣,一种助益意识。教育实践中的认识误区与行动偏离往往导致三种困境,即: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沟通困境、教师规定性角色与日常生活角色的协调困境以及受限的教育与多元、不确定的环境的顺应困境。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待参与教育活动的人其态度、思维和方法的转变。同情性理解则在其中显现了其独特的教育价值。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邓莉  吴月竹  
自OECD将全球胜任力纳入PISA测试以来,很多国家愈发重视全球胜任力的研究和教育,但全球胜任力框架及测评也引发了争议。在借鉴"最佳实践"或"先进经验"之前,有必要首先澄清这些争议和质疑。因此,在简要介绍OECD全球胜任力框架和测评提出的原因和内容之后,从四个主要方面分析其争议:"全球胜任力"本身存在概念混淆的问题,并带有鲜明的经济导向、精英主义和西方中心的属性。中国需谨慎对待OECD全球胜任力的直接引入,建构适应本国的国际理解教育体系,并关注教育公平问题。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冯秀琪  
网络教育作为教育领域的一项新生事物离不开硬件环境、软件资源、技术培训、运行维护等多种优质服务和技术支持。网络教育中的网络本身是为教育服务的工具,教育才是网络教育的本质内容。因此,网络教育要遵循教育规律实现教育目标网络教育需要服务,但是网络教育不就是服务。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范雷  
差异的存在是造成人们相互间理解障碍的主要原因。而真正成为国际理解教育障碍的差异,并非事物本身具有的多样性意义上的差异,而是人们为确立自身,在建立自我意识过程中,有意构筑并传承的差异。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朱旭东  
教师教育大学化意味着没有教育学院的大学要建立教育学院,而有教育学院的大学必须在原有教育学院的制度功能上进行转型,意味着:要建立多项目或多层次结构的教师教育制度,建立教师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学科地位,确立教师学位新观念,处理教师执照和证书之间的关系,确立教师教育者地位,建立理论与实践的平衡,解决教育学院与文理学院之间、教育学院的教授与文理学院的教授之间、教师教育者与教育理论家之间的矛盾,处理教师教育大学化与教师教育研究之间的关系,处理教师教育大学化与中小学之间的关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