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559)
- 2023(11051)
- 2022(9609)
- 2021(9313)
- 2020(7682)
- 2019(18095)
- 2018(18230)
- 2017(33878)
- 2016(19328)
- 2015(21997)
- 2014(22173)
- 2013(21197)
- 2012(19261)
- 2011(17410)
- 2010(17402)
- 2009(15538)
- 2008(15053)
- 2007(13077)
- 2006(11430)
- 2005(9933)
- 学科
- 济(67814)
- 经济(67745)
- 管理(50460)
- 业(46486)
- 企(39949)
- 企业(39949)
- 方法(33714)
- 数学(28781)
- 数学方法(28302)
- 教育(22750)
- 中国(21830)
- 学(20696)
- 理论(16718)
- 财(16679)
- 农(16488)
- 业经(14640)
- 地方(12744)
- 技术(12120)
- 和(11845)
- 务(11222)
- 财务(11160)
- 财务管理(11142)
- 农业(10998)
- 贸(10941)
- 贸易(10934)
- 易(10593)
- 企业财务(10546)
- 环境(10529)
- 教学(10252)
- 制(10195)
- 机构
- 大学(268518)
- 学院(261913)
- 管理(102342)
- 济(92238)
- 经济(89857)
- 理学(89446)
- 理学院(88374)
- 研究(86829)
- 管理学(86600)
- 管理学院(86113)
- 京(58784)
- 中国(57168)
- 科学(55503)
- 范(44494)
- 师范(44204)
- 所(43028)
- 财(41285)
- 研究所(39643)
- 业大(38553)
- 中心(38041)
- 江(37890)
- 北京(37878)
- 农(37379)
- 教育(37192)
- 师范大学(36304)
- 财经(34082)
- 院(31614)
- 技术(31590)
- 经(30938)
- 州(30920)
- 基金
- 项目(181505)
- 科学(143432)
- 研究(138421)
- 基金(128528)
- 家(110759)
- 国家(109713)
- 科学基金(94033)
- 社会(83124)
- 社会科(78357)
- 社会科学(78335)
- 省(72018)
- 教育(70442)
- 基金项目(67989)
- 划(62458)
- 自然(61340)
- 自然科(59871)
- 自然科学(59859)
- 编号(59199)
- 自然科学基金(58744)
- 资助(53190)
- 成果(50161)
- 课题(42851)
- 重点(41324)
- 部(41164)
- 发(38518)
- 创(37665)
- 项目编号(36838)
- 教育部(35803)
- 年(35057)
- 大学(34829)
共检索到3760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张利荣
教育现象学追问生活世界中具体的教育现象,是对教育问题的直观和审视。高等教育研究在形成多学科研究观点的过程中,其研究方法也可以从教育现象学中吸取养料。在高等教育研究中,从教育现象学的视角,应注重研究回到实事本身,回到生活世界,进行问题反思。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姜勇 刘鑫鑫
教育现象学的建立不仅标志着教育研究立场的转向,而且深刻影响比较教育研究的方法论选择。运用现象学方法开展比较研究,为比较教育学科的建设开辟了一条独特的道路。比较教育研究应借鉴现象学发生立场的转向,摆脱唯科学实证主义方法论范式的局限,注重面向比较教育的"实事"本身。比较教育研究要有新视界。要尽可能做到进入他国教育的"真实现场",从"文本"的他者转变为"生活"的他者,开展深描、体验与理解的研究。比较教育研究要有新立场。应转变观念,从"异乡"的好奇者转变为"家乡"的眷恋者,关心自身教育在融入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专长与缺点、魅力与窘迫,又可以从哪些别样的文化与教育中有所获益,得到启迪,获得滋养。比较教育研究要有新格局。以往我们注重的是"国别"的教育比较,将国家视作比较的单元进行探究;注重"比较"之格局的比较教育研究则不仅重视国别教育比较,而且关心关切基于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空间"和不同时期的教育之比较。
关键词:
比较教育 研究方法 现象学 想象的异邦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高亚杰 饶从满
现象学有两层含义:一是作为哲学理论的现象学;二是作为研究方法的现象学。作为方法的现象学表达的是一种研究的"思维态度"或"思维方式"。现象学作为方法首先被应用于教育研究领域。20世纪70年代后,现象学方法被引入比较教育研究领域,打破了比较教育研究一直以来实证论独占鳌头的局面,为比较教育研究范式走向多元融合的开放道路做出了贡献。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魏宏聚
教育现象学方法论可以在现象学寻找事物本质的方法论中寻找到根。胡塞尔现象学对事物本质有两点"革命性"的认识。一是认为,个体、偶然的存在物可以具有本质,这是对传统本质观"共相说"认识论的颠覆;二是认为本质可以通过"看、直观"获得,这是对笛卡尔以来本质通过"思"获得的方法论的颠覆。但是,现象学本质观也存在两点悖论。首先现象学也以追求客观、确定的本质为目标,可是经过个体主观过滤后的意识(现象)不可能是确定、客观的;其次,通过对主观"前见"的悬置,经验之我不可能还原为先验之我,因为"前见"不可能被"经验之我"悬置起来,也就不可能找到纯粹客观的本质。
关键词:
现象学 本质 悖论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李政涛 林小遐
近年来,教育现象学在中国教育研究界的地位与影响日渐提升,其研究方法备受关注并广为应用。但在现实研究中尚缺少方法论意义上的反思:这一研究方法适合于何种研究问题和研究对象,相对于其他学科,如现象学、社会学和其他教育学分支学科,它是否有自己独特的方法论,其局限或限度在哪里等。带着这些问题,笔者采访了德国洪堡大学本纳教授教席继任者布因克曼教授(Malte Brinkmann)。布因克曼教授长期致力于教育现象学研究,将其置于普通教育学的背景之下,并延伸至教育人类学领域,力求实现学科间的融会贯通,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同时,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徐辉富
教育现象学是我国需要发展和丰富的研究方法之一。本文结合胡塞尔超验现象学精神,对教育现象学作了比较全面的概述和分析,内容包括教育现象学的内涵、主要思想、研究步骤、研究意义和评价等。文章能够对相关研究者提供启发和参考。
关键词:
现象学 教育现象学 研究步骤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叶浩生
人的存在是身体和心智的统一。现象学的"回到事物本身"启示我们教育应返璞归真,回归其原初状态的"逻各斯"。胡塞尔的经典现象学强调的是意识体验,梅洛-庞蒂则将意识体验替换为身体的知觉体验,把意识现象学转变为身体现象学。受现象学影响,具身心智理论强调身体对认知的塑造作用,认为身体在知识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不是被认识的客体,而是认识的主体,发挥着构建知识的作用。认知结构形成于反复出现的身体感觉—运动模式。认知是身体活动的结果,从根本上讲是一种身体体验。具身的教育与教学强调身心统一观,主张从表征主义知识观到具身知识观的转变,把具身学习的原则贯穿于教育与教学的始终,促进教育观的转变。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胡君进
现象学的基本精神是"回到事情本身"。"回到事情本身"的方式是本质直观,是超越经验意见而到达本质观念。当前的教育现象学研究往往把狭隘的经验主义和现象主义奉为圭臬,并认为教育现象学研究就是对教育经验和教育现象的体验描述,这实际上是打着现象学的幌子而将现象学等同于或降格为经验研究,其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现象学自身的背弃。总的来看,纯粹的教育现象学研究并不是具体的研究方法,也不是描述经验中的教育现实,更不是日常教育生活的体验研究,而是一种致力于通往"回到教育事情本身"的研究态度,其归根结底是一种探究本质的研究精神。把握住现象学研究的实质内涵,有利于教育现象学研究领域的进一步自觉。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宋子千
申葆嘉的"旅游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和谢彦君的"旅游的本质是体验",是旅游基础理论研究中两个颇有影响的观点,恰好分别是实证主义和现象学研究方法的产物。针对这两个观点及其论证过程进行分析,可以阐明实证主义和现象学研究方法各自的特点及其局限性。对于申葆嘉的论证,游乐性旅行何时发展成为旅游现象、什么样的经济才是市场经济,这很难说有客观标准,而必然会带有研究者的主观意识。对于谢彦君的论证,当他请大学生们描述他们的"旅游"经历时,已经不可避免地引入了"旅游"的概念,因而得到的不是"旅游的本质",而是"旅游体验的意义
关键词:
旅游学 研究方法论 实证主义 现象学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张超 杨改学
本文将现象学的理论和方法引入远程教育研究领域,提出把生活世界概念作为远程教育研究的起点,分析了交互主体性的含义,并探讨了本质直观方法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以为远程教育研究方法的革新提供新思路。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高伟
教育现象学是立足于"现象学精神"的教育追问。通达现象学精神的教育现象学有理论教育现象学和实践教育现象学两种范式。理论教育现象学旨在教育现象学理论与知识的建构,它在汲取、吸纳现象学丰富资源的基础上,形成了超验现象学、存在现象学、解释现象学和伦理现象学四种取向。实践教育现象学则直面现实生活世界提出的问题,它并非现象学方法在教育研究中的简单运用,而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范式,有其独特的认识论、方法论、意义来源、研究方法与程序。理论教育现象学与实践教育现象学共同构成了教育现象学的整体取向。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刘良华
现象学的核心精神是"意识现象学",教育现象学的核心精神为直觉教育学。人的最宝贵的元素是意向性,为了保护人的意向性,人需要悬隔杂念,守护自己的赤子之心。为了重新恢复人的直觉和相关的智慧,教育学需要有新的转向即现象学转向。教育现象学的使命是重新恢复人的智慧。智慧诞生于空灵的直觉而并不来自循序渐进的积累。不过,人仅仅只有发达的意向性仍然不够。发达的意向性可以成全诸种"神童"的出现,但"神童"的出现如果以身体的孱弱、与他人交往的无能作为代价,反不如节制人的直觉,限制人的意向性,让人展开"非意向性"的生活。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王萍
我国与国外教育现象学研究存在路径上的差异,国内多为理论研究,国外多为实践应用。不同的发展路径源自于对教育现象学基本问题的不同认识。教育现象学应归属于现象学还是教育学?教育现象学是一门学问还是一种方法?教育现象学是思辨的还是实践的?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将有助于澄明教育现象学的本真,进而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搭建一个对话与交流的平台。
关键词:
教育现象学 现象学 本真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陆正林 顾永安
高等教育分类问题研究是实现我国高校分类指导、特色发展的理论前提,科学的分类必须关注分类的方法论,即分类必须建立在对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和趋势的准确把握之上,运用合理的分类方法,以不断更新的分类体系指导高等教育和高校科学发展、自主发展。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分类 方法论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潘懋元 陈厚丰
高等教育分类是为了更好地认识,研究和引导高等教育发展而将高等教育系统划分成不同的类型和层次,从而确定高等教育系统中各子系统及各要素间相互关系的过程。高等教育分类要运用系统论和分类学原理,将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整合为统一、开放的系统。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分类 方法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