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592)
- 2023(12655)
- 2022(10101)
- 2021(9512)
- 2020(7256)
- 2019(16516)
- 2018(16322)
- 2017(29773)
- 2016(16950)
- 2015(18703)
- 2014(18454)
- 2013(16858)
- 2012(15144)
- 2011(13708)
- 2010(14051)
- 2009(12861)
- 2008(12188)
- 2007(11031)
- 2006(10147)
- 2005(9283)
- 学科
- 济(57088)
- 经济(57019)
- 管理(43031)
- 业(41713)
- 企(31601)
- 企业(31601)
- 中国(24622)
- 农(23633)
- 教育(20976)
- 方法(16914)
- 业经(16580)
- 农业(16221)
- 地方(16094)
- 财(16027)
- 数学(13973)
- 数学方法(13690)
- 理论(13051)
- 制(12294)
- 学(11984)
- 发(11886)
- 贸(11841)
- 贸易(11833)
- 策(11707)
- 易(11492)
- 发展(10208)
- 展(10085)
- 银(9873)
- 银行(9865)
- 技术(9503)
- 行(9501)
- 机构
- 学院(221172)
- 大学(219322)
- 济(85030)
- 经济(83004)
- 研究(77892)
- 管理(77225)
- 理学(65731)
- 理学院(64907)
- 管理学(63606)
- 管理学院(63158)
- 中国(54207)
- 京(46769)
- 科学(44161)
- 财(41833)
- 范(39858)
- 师范(39632)
- 所(37523)
- 江(35429)
- 中心(35105)
- 教育(34377)
- 研究所(33713)
- 财经(32148)
- 师范大学(31822)
- 农(31475)
- 北京(29923)
- 经(29122)
- 州(28468)
- 院(28285)
- 业大(27326)
- 技术(26794)
- 基金
- 项目(141928)
- 研究(116631)
- 科学(113897)
- 基金(98646)
- 家(83743)
- 国家(82855)
- 社会(72743)
- 科学基金(71088)
- 社会科(68575)
- 社会科学(68563)
- 教育(59962)
- 省(56952)
- 编号(51571)
- 基金项目(50419)
- 划(48928)
- 成果(45019)
- 自然(41316)
- 自然科(40361)
- 自然科学(40352)
- 自然科学基金(39600)
- 课题(38460)
- 资助(38315)
- 发(33596)
- 重点(33264)
- 年(33209)
- 部(32281)
- 性(30970)
- 项目编号(30787)
- 创(30060)
- 规划(30017)
共检索到3477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白贝迩
振兴西部边疆民族地区高等教育是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难点,关乎国家教育现代化的整体进程。由于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全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仍呈现不均衡状态,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程度与国家战略要求仍有较大差距,西部边疆民族地区高等教育与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亦无法同步。目前,西部边疆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发展依旧存在人、财、物等困境,具体表现为标签化理念束缚、高水平师资匮乏、人才培养低质、资金投入不足、学科建设薄弱等。基于此,以《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实现现代化实施路径中"总体规划,分区推进"的战略为指导,重新审视西部边疆民族地区高等教育,更新观念,充分发挥理念引导与制度保障作用,以提高区域外新引进人才的文化适应水平、构建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国家财政精准扶持与争取社会资本相结合、建设特色优势学科为手段,以教育治理体系及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方向,推动西部边疆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加速实现全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助推我国早日迈入教育强国之列。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袁占亭
高等教育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存在整体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尤其是东西部高等教育差距较大的问题。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是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基础在于缩小办学条件差距,核心在于缩小"大学人"的差距,关键在于缩小优质资源差距。
关键词:
现代化 高等教育 中西部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李梦卿 王志 韩雪军
职业教育作为负载多元价值的教育类型对于服务民族区域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呈现出“人力供给”模式、“双向循环”模式、“数字乡村”模式与“多元共治”模式四种结构形态,这些模式为职业教育服务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同时,我国民族乡村地区还存在着技术技能水平有待提高、内生发展动力有待加强和经济发展类型结构有待完善等问题。在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亟须进一步提升民族地区乡村人力资本、促进民族地区乡村社会内生式发展、适应民族地区乡村经济发展需求,加大对兼具工匠精神与绿色技能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培训力度,促进民族地区加快形成乡村振兴的人才链、产业链以及文化和生态和谐共生的良好局面,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技能支撑和高素质人才保障。
关键词:
民族地区 乡村振兴 职业教育 实践模式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何彦霏
边疆民族地区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对于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意义重大。有效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是促进民族团结的"粘合剂"、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器"、保障国家安全的"保护屏"、复兴中华民族的"助推仪"。然而就目前来看,边疆民族地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却面临着传播理念陈旧、传播主体不足、传播对象复杂、传播内容模糊、传播方式单一等诸多传播困境。当务之急必须要通过更新传播理念、充实传播主体、细化传播对象、精准传播内容、创新传播方式来优化传播策略,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在边疆民族地区的传播力、影响力和主导力。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丽宏
滇西边境山区贫困规模大、贫困程度深,不仅表现为条件型贫困,更表现为素质性贫困,常规扶贫手段难以奏效。产教融合相比于传统的教育扶贫优势突出。针对云南省滇西、滇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人力资源普遍科学素质不高、人才资源相对匮乏、科技尚未能成为重要支柱的状况,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应运而生,成为边疆民族地区践行高等教育精准扶贫目标的探索者。通过高校与产业、高校与社会、高校与政府的资源和能力互补,形成"政府—高校—产业—社会"的教育共同体和扶贫共同体,实现人才培育、社会服务和知识创造功能叠加,为新时代高等教育发挥优势,服务经济社会更加平衡和充分的发展,提供了样本。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沈亚平 陈良雨
生态位视角下,高等教育治理的现代化标准主要体现在:治理主体的异质性、治理禀赋的互补性、治理地位的稳定性以及治理疆域的限定性四个方面。但由于现代化本身是一个长期过程,且在现代化进程中高等教育治理也面临转型问题,通过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面临的生态位困境,诸如高等教育治理生态位重叠困境、生态位宽幅失衡以及生态位"碎片"倾向进行分析,以期为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提供错位参与、恰适宽度以及包容治理等优化策略。
关键词:
生态位 高等教育治理 现代化 包容治理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王者鹤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不仅是学校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经济新常态下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需要学校、政府和社会共同承担、协同共治。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核心问题是正确处理好政府、学校、社会的关系。从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的视角观照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分析各利益相关方的现实困境,探究转型发展的路径,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需要在民主、科学、务实的精神指引下,通过学校主动作为、政府积极支持、社会全面参与,从而实现成功转型。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林杰 张德祥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外部治理现代化的理想目标,经历了"加强省级政府高等教育统筹""推动大学自主办学"以及"完善社会参与高等教育治理的体制机制"等不同阶段的演变与调整之后,逐渐凝结成"构建政府、大学、社会之间新型关系"。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外部治理现代化依然面临诸多现实困境,治理主体层面的多元共治举步维艰,治理思维层面的线性思维根深蒂固,治理工具层面的依法治理任重道远。在新时代背景下,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外部治理现代化,要完善法治体系,推进依法治理;转变政府职能,调整治理方式;落实大学法人地位,提升大学自主办学能力;培育社会组织,推进社会组织有序有效参与治理。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马力阳 文晓娟 景福辉 罗其友 刘洋
[目的]厘清乡村振兴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演化规律,以期为特色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边疆民族地区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基于乡村振兴-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研究框架,通过构建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遥感生态指数模型(RSEI),分别测算2003-202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及其14个地级市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广西自治区乡村振兴-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化规律。[结果](1)2003-2021年,广西自治区乡村振兴指数从0.222增长到0.730,总体呈现波动中上升的趋势,整体水平不高;各地级市乡村振兴水平稳步增长,但差异较大,呈现出“两核表现突出、其余显著落后”的空间格局。(2)2003-2021年,广西自治区生态环境指数(RSEI)均值为0.686,生态环境质量为良好水平,总体略有缓慢上升的趋势;各地级市多年平均RSEI差别不大,中北部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较明显。(3)2003-2021年,广西自治区乡村振兴-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度较低,整体表现为缓慢上升态势,耦合协调度从0.529上升到0.657,耦合协调类型由弱度协调变为低度协调。[结论]未来应深化对乡村振兴-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内在机理研究,实现以生态环境促乡村振兴,以乡村振兴强生态环境。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冉新成
习主席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对新疆博州职业教育而言,既是相遇,也是挑战。博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施博州中职师资队伍建设"五大工程",打造"民汉双语双师"教师队伍的措施;实施对口援疆,"双结双促",打造"三元结构"教师队伍的边疆民族地区师资队伍对口支持培养机制。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童书玮
我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实施,极大地推动了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也为经济的迅速崛起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然而,在边疆民族地区,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落实不理想,致使其教育发展水平与全国的差距不断拉大,已成为制约边疆民族地区和谐稳定和跨越发展的重要短板。正确看待和系统研究教育优先发展问题,不仅事关边疆民族地区自身,而且事关我国改革发展大局,有利于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促进边疆稳定、民族团结,是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本文通过对边疆民族地区教育优先发展落实不到位的深层次原因分析,重点针对国家和省级层面如何加强顶层设计、深化改革创新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以期更好地推动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在边疆民族地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关键词:
边疆民族地区 教育优先 反思 建议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李有林
我国高等教育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具有较强的公益性质,旨在保障全体社会阶层公平享有高等教育资源。在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如何强化高等教育的民生改善职能,已是高等教育转型发展过程中亟待研究的课题。这需要基于民生视角,形成注重"民生"的高等教育价值观,引导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健全注重"民生"的政策体系,保障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完善注重"民生"的校企深度合作体系,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推进注重"民生"的教学改革工作,满足各教育主体的要求。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童珊珊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是巩固脱贫成果的后半篇文章。深刻认识开展农民思想政治工作对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根据当前农民思想政治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部分领导干部认识不够到位、队伍不够完善、把握规律不够主动、制度保障不够健全等实践困境的分析,提出了破解对策。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尹清龙 李凯
发展民族地区文化产业是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切实举措、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支撑、灿烂多元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本然旨归、践行“两山”理念的生动诠释。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在推进脱贫攻坚战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中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不可忽视产业规模单一的“广度”困境、科技赋能缺失的“热度”困境、新型人才不足的“硬度”困境、文化价值偏离的“温度”困境以及文化品牌孱弱的“黏度”困境。纾解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困境,要从立足差异性、注重集聚性、聚焦创新性、落实双效性、把握延展性着手,深挖民族文化资源以明确产业方向、统筹规划发展战略以增加产业产出、依托新兴科学技术以促进产业升级、统筹协调价值归属以助力产业发展、开发打造特色品牌以提升产业美誉。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罗吉华
本文根据笔者和其他研究者近年来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及笔者在西双版纳傣族地区的田野调查资料,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教育的发展困境予以分析,并提出对教师进行多元文化理念的培育,构建地方性校本课程,加强学校与地方社区的联系等教育变革的思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