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212)
- 2023(3463)
- 2022(2777)
- 2021(2931)
- 2020(2337)
- 2019(5310)
- 2018(5397)
- 2017(7818)
- 2016(5751)
- 2015(6543)
- 2014(6846)
- 2013(5929)
- 2012(5648)
- 2011(5305)
- 2010(5865)
- 2009(5263)
- 2008(5123)
- 2007(4833)
- 2006(4608)
- 2005(4577)
- 学科
- 教育(19396)
- 济(11626)
- 经济(11602)
- 中国(11225)
- 学(9491)
- 管理(8392)
- 理论(7470)
- 教学(6568)
- 业(6113)
- 企(4779)
- 企业(4779)
- 发(4152)
- 农(3985)
- 研究(3937)
- 发展(3854)
- 思想(3824)
- 展(3731)
- 政治(3715)
- 制(3656)
- 革(3561)
- 财(3443)
- 高等(3311)
- 改革(3308)
- 经济学(3259)
- 学法(3219)
- 教学法(3219)
- 学校(3140)
- 思想政治(3082)
- 政治教育(3082)
- 治教(3082)
- 机构
- 大学(74636)
- 学院(67538)
- 研究(29165)
- 教育(27780)
- 范(21730)
- 师范(21632)
- 京(18258)
- 师范大学(17999)
- 济(17652)
- 经济(16843)
- 管理(16487)
- 科学(16354)
- 中国(16273)
- 所(14487)
- 江(14348)
- 研究所(12949)
- 北京(12883)
- 中心(12727)
- 理学(12717)
- 理学院(12420)
- 职业(12383)
- 技术(12063)
- 管理学(11980)
- 管理学院(11808)
- 州(10891)
- 财(10734)
- 教育学(10676)
- 院(10295)
- 农(8667)
- 职业技术(8451)
共检索到1294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张礼永
无论是私塾一统天下的传统教育时代,还是旧私塾、新学堂并立相争的近代教育时代,学生之间的欺凌现象一直都存在。惟此事过于隐讳,不易捕捉,今借助近代亲历者的回忆及传奇、小说等材料加以证明。同时依据科学原则加以分析归类后发现私塾中的欺凌现象有四种表现,近代新式学堂又多了六种表现。应该指出,这些现象的产生虽有家庭背景在作祟,然而更多牵涉到为师的责任及学校的职责,且于今不无借鉴意义。
关键词:
私塾 学堂 欺凌 传记 教师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蒋相杰
作为外来理论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进入中国,俄国的译介起到了关键作用,可以说,经过瞿秋白的努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已具雏形。在瞿秋白以“书生政治家”身份徜徉在文艺研究的过程中,俄苏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中国的原初镜像及投射状态由隐至显,“无产阶级文艺”“中间立场”“超前进路”间杂其中。在“他者”与“自我”的对举中,瞿秋白的“普洛大众文艺”思想诞生了;在苏俄“投射”下,他所构建的“革命性”现实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文艺观既有着俄苏文论的影子,又对“中国化”有着大胆的结合;双重镜像是一种新视野,美国学者毕克伟眼中的瞿秋白的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又呈现出一些特点。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文论 瞿秋白 文艺大众化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杨朔镔
近年来频发的学生欺凌事件本质上是深植于社会心理和文化变迁的教育病灶。传统族群生活方式瓦解滋生的隐忧、学校教育制度变迁带来的困境以及大众传播媒介泛滥导致的症结是其深层诱因。传统蒙学"友道"教育建构了"和而不同、守信重义"的人际交往观念、"以学为友、同道相求"的人格完善模式、"以友辅仁、成材达德"的人文化成路径,对学生欺凌文化治理提出了新的思路。基于文化治理的相关理论,应发挥家庭在"友道"文化观念建构中的引导作用、学校在"友道"文化惯习养成中的化育作用以及社会在"友道"文化符码交换中的中介作用。
关键词:
蒙学“友道”教育 学生欺凌 文化治理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冯建军
"网络欺凌"(cyber bullying)是伴随着互联网及通讯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的社会欺凌现象,在世界各国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由于网络欺凌具有高度的匿名性和隐蔽性,再加上被欺凌者大多常保持沉默,使网络欺凌更为普遍,更加复杂隐蔽,也更加难以控制。网络欺凌需要综合治理,但根子在教育,学校需要加强预防网络欺凌教育、网络安全教育、网络责任教育、网络素养教育以及生命教育、同情心教育和心理教育等。
关键词:
网络欺凌 青少年 预防教育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刘晓 郑海啸
当前影响我国校园欺凌防治的一个主要困境在于"校园欺凌"认定过程中的概念模糊。美国以直接欺凌和间接欺凌的行为作为认定标准,并进一步将主动攻击他人的意愿、持续性的攻击行为及双方实力的悬殊作为构成校园欺凌行为认定的基本特性,为我国提供了良好的借鉴。结合我国校园欺凌认定方面的现实困境,借鉴美国认定方式,应完善校园欺凌的认定标准,推动相关法律的惩治措施;明确校园欺凌的基本特性,细化欺凌的角色划分。发挥法律、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的作用共同完善校园欺凌的认定,促进校园欺凌的防治。
关键词:
校园欺凌 认定标准 防治 美国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洪治纲
主持人语: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的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一直在呼应时代主题、关注社会人生过程中,相互激发,砥砺前行,形成了互动相生、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并建构了相对完善的经典路径与特色鲜明的历史传统。面对这些丰富繁杂的文学经验,众多学者回应时代发展的内在诉求,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和学术才情,从各种角度进行了探讨和总结。但是,我们也注意到,面对"新中国文学的历史传统与经典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陈巍 汪寅
"镜像教育"是北师大陈建翔副教授提出的一个基于镜像神经元及其相关研究的教育实践方案。该方案的内涵与观点看似在教育学与神经科学之间架设了桥梁,实则忽视了这种联系的科学性前提。"观念的价值重于其科学证据"的信念解驱使镜像教育的倡导者无视镜像神经元研究存在的争议,并产生概念混淆、功能夸大与过度推论、爱因斯坦综合症等一系列科学性误解。与之相对,联结假说将镜像神经元视为是联结学习而非基于特定功能形成的产物,有望为镜像神经元与教育实践之间建立起更合理的桥梁。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陈鹏
校园欺凌作为国内外普遍存在的教育现象,对受害者的身心造成较大伤害,进而引起各国政府的普遍关注。本研究基于福柯的"现在的历史"研究法,以小凯为个案,将其成人时期的三种行为特质与儿童时期发生的三个典型欺凌事件建立起某种联系,结果显示,力量的弱势是伴随受欺者的关键要素,成人的生活状态与儿童时期的受欺历史存在关联,受欺后的影响难以在成人后消除。建议加强校园欺凌与成人生活状态的相关性研究,同时应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加强对校园隐蔽时空的监管力度,关照成人后的行为干预。
关键词:
校园欺凌 儿童 成人 现在的历史 福柯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段俊吉
在数字化社会,媒介技术赋能赋权功能推动教育场域深度更迭。传统的数字鸿沟被逐渐弥合,作为概念的数字代沟成为教育变革的关键议题。它既是数字鸿沟的语义重构,也是传统代沟的时代延伸。“Z世代”的数字基因伴随代际迁移和技术演进而产生突变,勾勒出更加真实的生存图景。作为数字原住民的当代学生具备了数字反授者的时代身份,在生动而复杂的教育交往中进行数字反哺,以独特的成长经验改变他者的认知习惯、知识体系、行为结构、实践方式和价值取向。教育数字化转型引发教育变革的意义在于将数字技术融入教育场域,从根本上改变不同教育主体的实践方式,从而构建数字代沟的全新语义。面对数字代沟,不同代际的利益相关者需要在积极适应中消解数字隔阂,共同形成合力,推动数字反哺的效果彰显,在自我认同和相互理解中提升数字素养和媒介能力。
[期刊] 求索
[作者]
谭同学
在当代乡村青年中出现了一股"穿越小说热",这一现象背后隐含着一种时间、社会地位颠倒的逻辑。它既与阶层继替有关,又与循环史观相连。改变阶层地位而不得,又受消费主义刺激,现实批判无力,使得"穿越"小说成了部分乡村青年的人生"镜像"。
关键词:
穿越小说 阶层继替 人生镜像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陈巍 汪寅
镜像神经元是近二十年来神经科学领域内的重要发现,近来国内有学者试图以其为基础建构一个所谓的"镜像教育"方案。然而,通过系统回顾与剖析相关领域的众多争议及其科学性误解,发现该方案不过是神经教育学背景下诞生的一个新"神经神话"。究其根源,教育学领域中科学沙文主义与常识自由主义这对孪生文化之间的内在冲突滋生了此类神话。澄清镜像神经元系统与教育活动之间的精确关系必须建立在系统化的理论与长期谨慎的实验室实验之上。未来的研究亟待重视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确认镜像神经元系统参与了哪些与教育和学习相关的脑神经机制;其次,考察在哪些情境下增强镜像神经元系统的活动有助于教育,在哪些情境下则需要抑制其活动;再次,任何...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方伟
随着网络社交媒体的普及,网络欺凌问题已经对高职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产生了日益严重的影响。文章阐述了网络欺凌的内涵、形式和特征,分析指出高职院校学生网络欺凌存在网络欺凌行为发生率较高、影响网络欺凌的因素较为复杂、网络欺凌严重危害学生的身心健康三大特征,进而提出了解决高职院校学生网络欺凌问题的有效途径:开设专题课程,提高学生对网络欺凌及其危害的认识;加强法制教育,强化反网络欺凌观念;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实行价值引领;加强应对措施,建立网络欺凌事后应对机制;家校联合,加强网络欺凌防治工作。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校园欺凌 网络欺凌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邢婉秋
近年来,随着新闻媒体对校园欺凌事件的持续曝光,校园欺凌问题逐步走进大众视野。校园欺凌具有持续性、反复性、直接性与间接性并存的特点,加之校园时期是学生人格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校园欺凌可能扭曲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危害。无论是学生个人、家庭、学校还是社会和政府都要为防止校园欺凌问题做出努力,杜绝校园欺凌行为发生,让学校成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净土。
关键词:
校园欺凌 危害 成因 思考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刘晓 吴梦雪
在当前校园欺凌的研究中以中等职业学校为对象的研究相对匮乏。基于此,将研究视角锁定到中等职业学校,运用描述性分析和差异性分析对校园欺凌的行为特点和群体差异进行解析。调研结果发现,中职学校校园欺凌的检出率不高,校园欺凌在其行为本身、学生及学生家庭方面均存在欺凌易发的特征。据此提出相应对策:关注易发欺凌群体,针对群体特性有区别地实施早期干预;立足中职学校,探索基于职校的"反校园欺凌"综合防治策略;树立反欺凌共识,形成多方利益相关者参与其中的欺凌防治共同体。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耿申 王薇
欺凌行为的形成有一个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轻到重的酝酿、发生和发展过程。欺凌"先兆"是欺凌种子—欺凌初发—欺凌萌芽的欺凌行为生发过程,这一过程是防止产生严重后果的标准欺凌事件的关键。经过北京市朝阳区三轮实验研究,形成"识别要素"+"消解策略"的欺凌"先兆"应对框架。在学校预防实践视角下,认识到欺凌"先兆"的普遍性和欺凌是可防可控的基本观点,并在实践中加以细化和操作化,是预防欺凌应当持有的基本态度和行为准则。
关键词:
欺凌先兆 识别 消解 实验研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