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009)
2023(7296)
2022(6025)
2021(5676)
2020(4584)
2019(10646)
2018(10507)
2017(19485)
2016(11306)
2015(12969)
2014(13085)
2013(12342)
2012(11691)
2011(10558)
2010(10689)
2009(9653)
2008(9417)
2007(8528)
2006(7531)
2005(6484)
作者
(28365)
(23596)
(23445)
(22830)
(15486)
(11416)
(11014)
(9548)
(9104)
(8470)
(8208)
(8020)
(7735)
(7392)
(7234)
(7190)
(7057)
(6942)
(6937)
(6879)
(5843)
(5830)
(5635)
(5462)
(5328)
(5280)
(5259)
(5232)
(4719)
(4678)
学科
(49557)
经济(49389)
方法(27061)
管理(26320)
(23877)
数学(23630)
数学方法(23503)
中国(21854)
教育(19305)
(19263)
企业(19263)
(11726)
理论(11703)
(10716)
(9991)
地方(9798)
业经(8598)
(7277)
农业(7233)
城市(6822)
(6760)
(6592)
技术(6222)
教学(6209)
(6160)
金融(6159)
(6076)
财务(6071)
财务管理(6059)
(5907)
机构
大学(162000)
学院(154882)
(62663)
经济(61149)
管理(55927)
研究(53973)
理学(49200)
理学院(48539)
管理学(47766)
管理学院(47424)
(34710)
中国(33414)
(31321)
师范(31183)
(29612)
教育(29250)
科学(29039)
师范大学(26133)
(24525)
财经(24507)
中心(23698)
(23273)
(22565)
北京(22431)
研究所(22136)
经济学(21419)
经济学院(19538)
(19499)
财经大学(18559)
(18088)
基金
项目(104066)
科学(86505)
研究(82510)
基金(76980)
(64496)
国家(63821)
社会(56727)
科学基金(56597)
社会科(52633)
社会科学(52617)
教育(46841)
基金项目(40309)
(39353)
(35678)
编号(33921)
自然(33640)
自然科(32999)
自然科学(32993)
自然科学基金(32437)
资助(31271)
成果(29873)
课题(26543)
(26473)
教育部(24529)
重点(24307)
国家社会(22924)
人文(22524)
(22455)
规划(22437)
(21794)
期刊
(62519)
经济(62519)
研究(59524)
教育(47985)
中国(35048)
(21537)
学报(18843)
科学(18789)
管理(18153)
大学(16612)
技术(15026)
学学(14158)
(13493)
财经(13360)
(12563)
金融(12563)
职业(11462)
(11456)
经济研究(11082)
问题(10149)
(9422)
农业(8823)
业经(8168)
统计(8151)
技术教育(7482)
职业技术(7482)
职业技术教育(7482)
(7209)
城市(7036)
(6989)
共检索到23035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吕炜  郭曼曼  王伟同  
本文通过匹配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库中的父子两代教育信息,构建了中国城市层面的教育代际流动指标,测度了中国城市层面的教育代际公平,并将其与城市宏观数据和微观个人数据匹配,研究了城市教育机会公平对居民社会信任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样本城市中绝对教育代际流动指标介于8.75—19.27之间,反映了各地区间在教育代际公平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利用工具变量解决内生性偏误后的回归结果表明,城市教育代际不公平程度会显著降低居民的社会信任水平,而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低学历父代的高学历子代群体中。机制分析表明,自评经济地位和贫富差距是教育机会公平影响社会信任的重要传导机制。本文从代际流动视角证明了推动教育机会公平将有利于提高居民社会信任水平,这不仅阐释了教育代际公平的重要性,也为进一步提升社会信任提供了可行的改革路径。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孙敬水  支帅帅  
引入户籍流动、教育流动、职业流动与职务流动等核心变量及其交互项,对Mincer收入模型进行了扩展,对社会流动与居民收入不平等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户籍流动对居民收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户籍流动与受教育年限、性别交互影响进一步加剧了城乡收入不平等和性别收入不平等。(2)子辈与父辈的受教育年限越长,子辈的收入水平越高;教育流动对居民收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实现教育流动的城镇居民和男性居民,其收入水平显著高于农村居民和女性居民。(3)子辈与父辈的职业等级越高,子辈的收入水平越高;职业向上流动对居民收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职业等级与职业向上流动进一步扩大了教育回报的收入效应,加剧了城乡收入不平等和性别收入不平等。(4)职务等级与职务向上流动对居民收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实现代内职务向上流动的城镇居民和男性居民,其收入水平显著高于农村居民和女性居民。此外,健康状况、社会保险、组织成员对居民收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易迎霞  
当前社会流动性减弱已是不争的事实,教育能否成为助推社会流动的有效手段?运用CHARLS(2015)数据定量检验了教育的代际传递性。研究发现:教育表现出显著的代际传递特征,且父亲对子代的教育传递性略高于母亲,父代对女儿的影响略大于儿子,代际传递在中部最强、西部次之、东部最弱。因此,政府应促进教育资源的城乡均等化配置,在农村帮助女孩接受初中以上非义务教育,为已婚、已育妇女提供更多的职业教育和再教育机会。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刘大伟  
利用中国健康营养调查1989—2015年12个省份46 921个微观调查数据,以居民受教育水平作为教育的表征指标,对教育改善贫困的效果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无论对于绝对贫困还是相对贫困的改善,教育均存在显著的正向效应。教育对相对贫困的改善具有独特的时空特征。从时间趋势看,教育对于相对贫困的改善作用正在逐步趋缓;从城乡差异看,教育对城镇地区相对贫困的改善能力明显高于农村地区,且近年来存在进一步分化的趋势;从区域分布看,教育对相对贫困的改善效果中部地区最高,西部地区次之,东部地区最低。同时,教育对相对贫困人口收入的影响呈现出"先抑后扬"的趋势,由抑制逐渐转变为促进收入的增长,在提高相对贫困人口收入方面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王伟同  周佳音  
本文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库(CGSS)2013年数据,考察了个人互联网使用频率对其社会信任水平的影响。利用工具变量克服内生性偏误后的估计结果表明,个体互联网使用频率的增加能够显著提高其社会信任水平,异质性分析显示高收入、高学历的个体在使用互联网过程中其社会信任水平上升幅度更大。机制分析表明,使用互联网能够通过促进线下社交、改善人际关系满意度的方式提升社会信任水平,也会通过影响使用者的社会公平认知而降低社会信任水平,但互联网的多样化信息并未由于增加认知分歧而降低社会信任水平。上述结论在多种稳健性检验下均依然成立,这表明加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扩大网络使用人群规模是提高社会信任水平的重要途径,该结论有助于澄清互联网对社会信任存在负面影响的社会舆论,进一步凝聚推进建设网络强国的社会共识。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邸玉娜  
本文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2011年全国基线调查数据,探讨了中国代际收入流动性及其作用机制。当前中国代际收入弹性在各年龄阶段人群中呈现U型曲线特点,90年代出生的居民面临的代际收入弹性较高,即代际流动性较低。运用阶层线性模型分析了代际间的交互作用机制:父代的收入水平和工作性质会通过影响子代个体特征变量的边际系数对子女的收入产生间接影响。教育是打破阶层固化的重要途径,但实证分析表明,父代的职业对子女的教育收益率存在显著影响,机会的不平等阻碍了代际流动。因此,政策改革应当保障教育机会和就业机会的平等,从而推动社会代际收入流动,促进收入分配结构合理化。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王伟同  谢佳松  张玲  
本文从人口迁移行为偏好的视角讨论了地区代际流动的重要性。利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库(CLDS),构建了城市层面的父子社会地位代际流动指标,并将其与城市宏观数据和微观数据相匹配,实证检验了地区代际流动对人口迁移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地区代际流动水平高会降低个体迁出概率,相反代际流动水平低则会对人产生挤出效应。进一步分析发现,这种效应主要发生在家庭社会次序较低但具备社会地位跃升能力的高技能人群中,而来自于高社会次序家庭或者低技能的子辈群体则对代际流动的反应不敏感。机制分析显示,地区收入不平等是代际流动影响人口迁移行为的重要传导机制,而个体迁入高代际流动地区会提高自身代际流动水平是其微观行为动机。在多种稳健性及内生性检验下,上述结论依然稳健。本文结论表明,人口在进行迁移决策时具有地区代际流动偏好,机会公平的发展环境不仅是实现社会公正的现实需要,也是城市吸聚人才、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牟欣欣  杨博文  张大为  
城镇化是影响中国代际收入流动的重要宏观因素。文章通过构建包含城镇化的代际收入传递模型,分析了城镇化对代际收入流动的影响效果和作用机制;采用分位数回归、门槛模型实证检验了城镇化对代际收入流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城镇化显著影响代际收入流动且存在收入异质性,即城镇化对中间收入阶层代际收入流动的促进作用显著,而对处于收入分布两端的高、低收入阶层的作用并不明显;此外,城镇化对代际收入流动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城镇化率越高越能有效促进代际收入流动。机制分析显示:城镇化可以降低教育、职业在代际收入传递中的贡献率,促进代际收入流动。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丁从明  吴羽佳  秦姝媛  梁甄桥  
基于2009年试行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本文借助CFPS 2016年数据,研究了社会信任水平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与状况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社会信任水平对农村居民参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社会信任水平高的居民参与新农保的概率比社会信任水平低的居民高13.9个百分点。为避免遗漏变量导致的估计偏误,本文构建了夫妻双方"对照—处理"拟自然实验场景,研究社会信任水平对夫妻双方新农保参与行为的影响,结论再次支持是社会信任水平的差异、而不是其他可能的遗漏变量导致了农村居民新农保参与行为的差异。最后,本文将受访者的利他性评价作为社会信任水平的工具变量进行稳健性检验,回归结果依然稳健。本文研究结论表明,社会信任水平是农村公共政策实施的重要软环境,良好的社会信任水平有利于促进公众参与公共事务,从而提高公共政策的实施效率。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陈叶烽  叶航  汪丁丁  
本文首次运用一组实验数据从个体微观角度考察了信任与合作之间的关系,我们分别用信任博弈实验和GSS调查问卷两种方法测度了行为个体的信任水平,并以公共品博弈中的投资额作为其合作水平的度量,结果发现,信任水平的两种测度方法存在内在的一致性,即无论是否控制利他偏好,信任博弈实验中的投资额均可以被GSS信任指数解释;同时我们运用工具变量法处理了实验方法测度的信任和合作两个变量的内生性问题之后,并在控制个体差异和利他偏好及风险偏好等条件下,我们发现个体的合作水平与其通过信任博弈实验测度的信任水平显著正相关,但是与其通过问卷测度的信任水平没有显著相关性,这说明信任能够促进合作假说的成立依赖于信任水平的具体测...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彭骏  赵西亮  
教育政策是保证教育机会公平的重要机制。本文使用2013年中国居民收入调查数据(CHIP2013),考察了1986年《义务教育法》和1999年大学扩招两项重要教育政策对我国农村地区教育代际流动性的影响。本文首先使用转移矩阵方法描述了我国农村地区教育代际流动性的基本情况,发现父代子代之间的教育存在高度的相关性。然后,从代际教育相对流动性和绝对流动性的角度,分别考察了两项教育政策对农村居民教育代际流动性的影响发现,两项政策均没有明显提高农村教育代际相对流动性水平,但显著提高了绝对流动性水平。两项政策的实施确实促进了农村居民教育水平的提高,子代教育高于父代教育的可能性显著提高,但两项政策并没有降低子代教育和父代教育的代际相关性,即相对流动性水平并没有得到改善。基本政策内涵是需要进一步增加农村教育支出,降低城乡教育差异,促进教育机会公平。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彭骏  赵西亮  
本文使用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2013年农村家庭数据,考察了我国1986年《义务教育法》与1999年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对农村教育代际流动性的影响。本文使用转移矩阵方法描述了我国农村地区教育代际流动性的基本情况,发现父代与子代的受教育程度之间存在高度的相关性。从教育代际流动性和教育代际向上流动的角度,实证分析了以上两项教育政策对农村居民教育代际流动性的影响,发现义务教育政策与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并没有改善农村家庭代与代之间的教育相关性,但显著提高了农村家庭的教育代际向上流动性。一系列稳健性检验的结果表明本文的研究结论是可靠的。政策建议包括:政府应进一步推进教育体系的开放性;统筹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缓解贫困家庭与受教育程度较低家庭的孩子接受高等教育的资金约束等。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苏静  周振芳  肖攀  
基于职业阶层流动视角,利用CLDS数据和Probit模型研究教育改善贫困阶层代际传递的效果与机制,并采用IV Probit模型进行检验。研究表明:(1)子代教育和父代教育显著促进了贫困群体实现代际阶层跨越,但对不同类型群体代际阶层跨越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2)贫困家庭子代通过自身教育实现阶层跨越的效应“70后”大于“60后”以及“80后”“90后”、城市地区大于农村地区、女性大于男性。(3)父代教育显著促进了“60后”以及“80后”“90后”个体、城市地区个体、女性个体实现代际阶层跨越;对“70后”个体、农村地区个体、男性个体的影响不显著。(4)父代教育和子代教育改善贫困阶层代际传递的机制与渠道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增加就业稳定性、提升健康水平、积累社会资本、获得培训机会都是教育改善贫困阶层代际传递的重要机制与渠道。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康敏  周德胜  左晓丽  
目前鲜有文献关注到家庭收入流动的消费效应问题。本文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0年和2018年数据,归纳梳理不同收入组家庭不同方向收入流动与消费特征,并实证检验家庭收入流动的消费效应,得到以下结论:不同方向收入流动对家庭消费支出的影响是非对称的;不同收入组家庭收入流动引致的消费扩张效应与消费收缩效应存在异质性。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彭骏  赵西亮  
教育政策是保证教育机会公平的重要机制。本文使用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考察了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对中国农村家庭教育代际流动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免费义务教育政策显著提高了农村家庭教育代际流动性。异质性分析表明,相较于男性,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对提高农村女性教育代际流动性的作用更显著;相较于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该政策对提高西部地区农村教育代际流动性的作用更明显;相较于父代受教育水平在高中及以上家庭的孩子,免费义务教育政策显著提高了父代受教育水平在高中以下家庭的孩子的受教育年限。影响机制分析表明,免费义务教育政策通过缩小高低收入家庭子代的教育差距,提高了教育代际流动性。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免费义务教育政策的实施促进了父代受教育水平在高中以下家庭的孩子相对其父代的教育代际向上流动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