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225)
2023(3504)
2022(2991)
2021(3195)
2020(2430)
2019(6153)
2018(5981)
2017(8333)
2016(5864)
2015(6954)
2014(7246)
2013(6448)
2012(6271)
2011(5988)
2010(6187)
2009(5422)
2008(5308)
2007(4608)
2006(4156)
2005(4027)
作者
(14557)
(12146)
(12055)
(11654)
(7704)
(5980)
(5745)
(4872)
(4697)
(4536)
(4256)
(4021)
(4017)
(3932)
(3797)
(3774)
(3772)
(3618)
(3567)
(3525)
(3302)
(3036)
(2959)
(2815)
(2795)
(2791)
(2761)
(2712)
(2579)
(2494)
学科
教育(18522)
(13927)
经济(13922)
中国(12217)
管理(7003)
(6720)
理论(6346)
(6187)
教学(5528)
方法(4815)
(4396)
(4317)
(4309)
企业(4309)
数学(4001)
发展(3960)
数学方法(3917)
(3838)
研究(3796)
(3655)
贸易(3653)
(3642)
(3562)
(3431)
改革(3193)
思想(3186)
高等(3085)
政治(3049)
地方(3039)
技术(2905)
机构
大学(74809)
学院(69578)
研究(35712)
教育(26973)
(22424)
经济(21715)
(21482)
师范(21417)
中国(21010)
科学(20547)
(19463)
(18926)
师范大学(18120)
管理(17330)
研究所(17247)
中心(14406)
理学(14159)
北京(13833)
理学院(13757)
管理学(13334)
管理学院(13154)
(13008)
(12090)
技术(11767)
职业(11262)
(10702)
(10316)
教育学(10199)
研究院(10008)
(9348)
基金
项目(41846)
研究(37207)
科学(34117)
基金(26689)
教育(25703)
(23509)
国家(23167)
社会(19951)
社会科(18462)
社会科学(18460)
科学基金(18055)
编号(17873)
成果(17593)
(17311)
(16466)
课题(16177)
(13764)
基金项目(13119)
重点(11976)
(11401)
规划(11316)
资助(10669)
(10596)
(10577)
自然(10575)
自然科(10288)
自然科学(10288)
自然科学基金(10097)
项目编号(10086)
教育部(10085)
期刊
教育(45043)
研究(35040)
中国(27758)
(26406)
经济(26406)
职业(10844)
学报(10560)
科学(9808)
技术(9603)
(8981)
大学(8778)
(7662)
技术教育(7149)
职业技术(7149)
职业技术教育(7149)
管理(6637)
农业(6419)
学学(6316)
(5657)
论坛(5657)
(5360)
金融(5360)
高等(5107)
国际(4813)
(4715)
成人(4704)
成人教育(4704)
经济研究(4559)
高等教育(4539)
(4493)
共检索到1314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赵心慧  
探讨教育的机会不平等可以为改善人力资本不平等、促进弱势儿童发展以及缓解代际传递等重要话题提供经验证据。基于中国家庭收入调查2002-2018年四轮数据,文章测算了中国教育机会不平等系数及其变化趋势,并估计了不同环境变量对教育机会不平等的贡献度。研究发现:近20年中国的教育不平等呈现下降趋势;而教育机会不平等也在2018年呈现较大降幅。其中,户口和父亲受教育年限是贡献较大的两个环境变量。随着时间推移,户口对教育机会不平等的解释力度逐渐减小,而父亲受教育年限的解释力度逐渐增大。从教育质量的角度出发,近年来家庭背景因素在解释上重点大学的机会不平等中占据主要地位。纳入努力变量的结果表明,努力的贡献度在2018年更高,即通过努力来消解教育机会不平等的可能性越来越大。然而,努力仍未在高质量教育获得中发挥重要作用。文章较为全面地描绘了中国教育机会不平等变动趋势及其成因,为下一步在教育事业深化改革过程中推进教育公平和提升教育质量提供了经验证据。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杨修娜  史新杰  李实  
本文利用CHIP数据分析了2002—2018年间处于劳动年龄人群的收入机会不平等情况及其变化趋势。近二十年来我国居民收入的机会不平等程度呈下降趋势,这主要是因为导致机会不平等的环境因素发生了变化而不是因为子人群的结构变化。其中,地区、出生时的户籍类型的影响有所下降;个体特征(性别、年龄)的影响逐渐加剧;父母特征(教育和职业)的影响一直保持高位甚至有上升势头,教育代际传递对不平等起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分户籍看,出生时拥有农村户籍的人群内部存在的机会不平等相对更高。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个出生组人群内部存在的机会不平等程度逐渐上升。本文认为,出生于不利环境的弱势群体越来越难突破不利环境的约束实现更高努力进而改变命运,因此需要对他们给予适当支持,为他们通过努力改变命运提供畅通渠道,促进机会均等推动共同富裕。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严兵  冼国明  韩剑  
基于2004和2008年经济普查细分行业数据,本文利用基于回归方程的夏普里值分解方法,定量分析了人力资本、行政垄断、外资比重、生产效率和市场垄断等因素对制造业行业工资水平以及行业收入差距的影响及其变动趋势。研究发现,2003~2008年,制造业行业收入差距逐年缩小,行业间人力资本差异是造成行业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且贡献趋于上升态势,行政垄断、企业平均规模、外资比重、资本密集度和盈利能力的影响排在第二梯队,行业贸易开放度的影响一直较小,而市场垄断程度和行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万广华  张藕香  伏润民  
本文描述了1985~2002年中国农村地区间收入不平等的变化趋势。本文把中国划分为东、中、西三个地带,将总的收入不平等分解成地带内的不平等和地带间的不平等,并采用以回归为基础的分解框架,考察了中国农村地区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根本原因。研究发现:中国农村地区收入不平等在不断扩大,且地带间不平等的扩大速度要大于地带内不平等的扩大速度;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地带间收入不平等的贡献率一直保持在60%左右;尽管地理及其相关因素对总不平等的贡献在下降,但直至2002年其影响仍为最大;资本存量对不平等的贡献率不断上升,到本世纪初已高达20%以上;人力资本和农村工业化对不平等的贡献相当,且呈下降趋势;住户人...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巫锡炜  
使用第三期全国妇女地位调查数据,文章考察了教育结果不平等和机会不平等以及它们如何随着队列推移而变动的趋势。主要有两点发现:第一,不论男性还是女性,教育结果不平等程度均随着队列的推移而上升,但幅度呈减弱的趋势;该上升态势的原因主要在于,随着队列推移,初中升高中这一转换层级上的机会不平等程度不断上升,同时,处于该层级转换的人口比例提高、通过该层级转换的预期收益增加使得该层级的重要性也不断上升。第二,在所有队列中,男性的教育结果不平等始终低于女性,这主要是由于女性在不同转换层级上始终面临着更大的机会不平等,而各级转换重要性的性别差异随着队列推移已趋于消失。最后讨论了文章所具有的方法论和实质意义。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费舒澜   李实  
本文基于2002—2018年中国居民收入调查数据,采用恩格尔曲线法考察流动人口消费不平等的变动趋势。实证结果表明,在修正度量误差的基础上,2002—2018年流动人口消费不平等呈上升趋势,尤其是2007—2013年扩大1.3倍;从群体异质性来看,东部地区、雇主提供社会保险、短期居留、35岁及以下的流动人口消费水平的分化更为明显。同时,流动人口消费不平等的成因也发生改变,工资水平对消费不平等的解释力度逐渐下降,个体特征则明显增强(由2002年的14.8%升至2018年的41.4%)。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应进一步加强需求侧管理,调节消费领域不平衡问题,挖掘流动人口消费潜力。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王伟宜  桂庆平  
实证研究结果显示,近三十多年来,在男女生参与高等教育的机会均在不断增加的情况下,高等教育领域逐渐呈现出"男少女多"现象;除重点高校外,女生在普通本科及专科院校中的优势越来越凸显;学科分布中"男工女文艺"现象一直存在且日益明显;选择基础学科的男女生人数趋于减少,而选择热门的应用学科的人数却增长较快。为了促进两性自由充分的发展,应在基础教育阶段推行性别敏感教育;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以吸引优秀的男生立志从教;通过倾斜政策与激励措施,引导更多的优秀学生报考基础学科,同时要在高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在填报志愿时做出更加科学的选择。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李实  沈扬扬  
消除机会不平等,解决收入分配不公是构建体现公平与效率分配体系的重要举措。本文利用CHIP2013年和2018年数据对农村机会不平等问题进行研究,研究发现,第一,研究期内的农村居民收入机会不平等程度出现小幅下降,从2013年的24.4%下降到2018年的22.2%。第二,异质性分析显示,女性相对于男性,青壮年劳动力相对于老年劳动力,贫困县相对于非贫困县,机会不平等更为严重。第三,性别歧视对机会不平等贡献度最高,其次是年龄和区域(贫困县)因素,家庭环境影响最低。第四,农村机会不平等的间接渠道效应有所提高。女性主要面临与教育不公平相关的间接效应,男性主要受非竞争市场环境影响。第五,贫困县就业间接渠道效应跨期下降,据此推测国家"精准扶贫"政策有助于缓解由非竞争市场带来的就业机会不公问题。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赵思旭  姜明伦  李瑞光  
近年来中外学者从多个角度测量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收入不平等状况,由于采用数据和方法不同,所得结论也不同,甚至相反,这为认识和理解中国的收入不平等状况带来了困难。本文综述了中外学者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居民收入不平等测量的结果,以反映中国收入不平等的现状、特点和趋势,并认为中国地区间、城乡间、行业间、各社会阶层间居民收入不平等状况呈迅速扩大的趋势,中国已从一个收入较平等的国家转变为一个收入差距很大的国家。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梦冰  
刺激农村家庭消费和缩小消费分布差距,是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利用2002年和2013年中国农村住户调查数据,研究了我国农村家庭消费不平等的现状及演变趋势,并探讨了导致农村地区消费差异扩大的原因。研究结果显示,在这一时期,农村家庭的收入和消费不平等都经历了一个较快的上升期,但农村家庭间消费不平等的程度和增幅要低于收入不平等。分析导致农村居民消费不平等扩大的结构性原因后发现,除食品支出外,其他各类分项消费的增加都会扩大总消费分布的差距。回归分解的结果表明,收入和财产是影响农村地区消费分布差距的重要因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杨继东  
探究消费不平等对于理解中国居民经济福利不平等具有重要意义。利用1992-2010年城镇居民调查数据,本文考察了居民消费不平等的演变趋势和原因。结果发现:1992年以来,中国居民总体消费支出不平等呈上升趋势;分类看,教育、娱乐和交通通讯消费支出不平等程度上涨幅度更大,而家庭设备用品和医疗保健消费不平等则呈下降趋势。通过分解收入不平等,我们发现临时收入不平等对消费不平等具有重要影响。这表明政策制定者应进一步完善消费信贷市场和社会保障,减少临时收入波动对居民消费不平等的冲击。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托马斯·博格  田洁  
经济增长可以使富人受益,也理应使穷人受益。然而,近年来,无论是富国与穷国的跨国比较还是富国或穷国国内的比较,贫富差距都是惊人的。一些穷人并未享受到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增长带来的好处。本文对全球性不平等和一些国家的国内不平等状况进行了分析,介绍了国际社会应对贫困和不平等的策略,并认为创新出更为公正的制度才是根本出路。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沈鸿敏  
本文首先通过招生来源比例这一指标来分析我国高等教育升学机会省间差异的现状,并运用多变量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升学机会省间差异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定量分析。其次,对造成我国高等教育升学机会省间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的新生来源计划制度的利弊进行了分析。最后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对我国现行的高考招生制度及其改革进行了探讨。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霍雨佳  
本文采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6年数据,基于纵向视角的代际流动理论和横向视角的机会不平等理论,对目前中国教育性别差异的形成机制及其变化趋势进行探索。运用代际流动理论模型的阶层线性模型(HLM)改进和机会不平等理论的系数衡量及夏普利分解,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教育代际流动系数总体为0.196,其中女性高于男性,且性别之间代际流动系数差距随年龄组减小而增大,女性教育"底部持久性"和男性教育"顶部持久性"的凸显共同加剧了教育不平等的性别差异。此外,性别因素贡献率也随父母教育背景的升高而降低,其中低等教育家庭性别差异最为严重,其影响仅次于户口。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赵达  谭之博  张军  
本文利用不同收入群体消费支出结构差异,基于中国城镇住户调查丰富详尽的消费支出数据,同时修正了不同收入群体的报告误差和不同消费品支出的测量误差,重新测度了1993-2010年中国城镇地区消费不平等程度及其演变趋势。误差调整后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部分文献中"消费不存在瞒报"的假设存在较大问题,以修正后的中国城镇地区高、低收入群体平均消费总支出之比核算的消费不平等在18年间上升了67%,远大于直接使用原始消费总支出数据所得的36%。具体而言:时间趋势层面,消费不平等在1993-2007年经历了快速上升,2008年后有所缓解;群体分布层面,高收入群体与社会其他群体间的差异是消费不平等上升的重要推动力量;群体瞒报层面,2002年以来,相对于低收入群体,高收入群体存在严重的消费支出低报问题且低报程度保持稳定,而中等收入群体则存在轻微高报问题。本文为重新认识中国城镇地区消费不平等的演变趋势奠定了基础,有助于准确把握消费不平等程度,有的放矢地推行再分配政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