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746)
- 2023(14246)
- 2022(12416)
- 2021(11901)
- 2020(9937)
- 2019(23046)
- 2018(22983)
- 2017(43524)
- 2016(24224)
- 2015(27336)
- 2014(27488)
- 2013(26172)
- 2012(23833)
- 2011(21202)
- 2010(20981)
- 2009(18461)
- 2008(17524)
- 2007(14949)
- 2006(12830)
- 2005(10729)
- 学科
- 济(86681)
- 经济(86586)
- 管理(64080)
- 业(61043)
- 企(50042)
- 企业(50042)
- 方法(44806)
- 数学(39558)
- 数学方法(38958)
- 中国(26203)
- 农(24382)
- 教育(22779)
- 财(22164)
- 学(20691)
- 业经(18936)
- 理论(18038)
- 地方(17247)
- 农业(16654)
- 技术(15320)
- 贸(14884)
- 贸易(14877)
- 易(14444)
- 务(14300)
- 财务(14230)
- 财务管理(14199)
- 和(13799)
- 制(13567)
- 环境(13468)
- 企业财务(13452)
- 划(11902)
- 机构
- 大学(329261)
- 学院(323897)
- 管理(129733)
- 济(120853)
- 经济(118158)
- 理学(114508)
- 理学院(113202)
- 管理学(110907)
- 管理学院(110305)
- 研究(104865)
- 中国(70864)
- 京(69586)
- 科学(65943)
- 财(53195)
- 范(51300)
- 师范(50880)
- 所(50704)
- 农(49845)
- 业大(49393)
- 中心(47847)
- 研究所(46908)
- 江(45653)
- 财经(44263)
- 北京(43669)
- 师范大学(41797)
- 经(40551)
- 教育(39644)
- 农业(39009)
- 院(38428)
- 技术(37100)
- 基金
- 项目(233095)
- 科学(185048)
- 研究(174471)
- 基金(167859)
- 家(145435)
- 国家(144158)
- 科学基金(124696)
- 社会(107893)
- 社会科(102037)
- 社会科学(102012)
- 省(91863)
- 基金项目(89407)
- 教育(86807)
- 自然(81639)
- 自然科(79768)
- 自然科学(79751)
- 划(78734)
- 自然科学基金(78270)
- 编号(73309)
- 资助(68871)
- 成果(59596)
- 部(52924)
- 重点(52847)
- 课题(51410)
- 发(49589)
- 创(48713)
- 教育部(46156)
- 创新(45188)
- 项目编号(45041)
- 科研(44834)
- 期刊
- 济(119486)
- 经济(119486)
- 研究(95998)
- 教育(62632)
- 中国(61446)
- 学报(50244)
- 科学(46081)
- 管理(43976)
- 农(43499)
- 大学(39448)
- 财(39201)
- 学学(35779)
- 技术(32355)
- 农业(30669)
- 融(20788)
- 金融(20788)
- 业经(20284)
- 财经(20241)
- 经济研究(18645)
- 图书(18236)
- 经(17239)
- 问题(15575)
- 业(15524)
- 职业(15394)
- 科技(15240)
- 理论(14932)
- 版(14734)
- 技术经济(14556)
- 实践(13935)
- 践(13935)
共检索到45238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丁百仁 王毅杰
教育期望被证明能有效预测教育获得,是理解我国教育差距的重要维度。根据户籍的两种属性,本文区分本地城镇、本地农村、外地城镇和外地农村儿童,对比考察户籍是否及如何影响教育期望。基于2014年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发现,儿童教育期望受到户籍的显著影响,主要表现为城乡差异,而非内外之别。学校和家庭环境是形塑当前教育期望分布格局的主要方式,其中,学校水平、学校氛围、父母参与以及家庭期望的作用明显。而且,相比之下,家庭环境的影响更为关键。
关键词:
教育期望 城乡差异 学校环境 家庭环境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周钦 刘国恩
本文利用大型微观调查数据,采用Heckman选择模型、广义线性模型(GLm)等计量经济学方法实证估计中国本地户籍人口和流动人口的医保受益问题。研究结果显示,现行医疗保险制度的医保受益水平存在显著的户籍差异,流动人口的医保报销水平显著低于本地户籍人口。流动人口较低的医保受益水平抑制了其对正规医疗的选择,同时医保制度对流动人口医疗负担的降低作用显著小于本地户籍人口。究其原因,户籍制度挂钩的医保"属地"管理制度与流动人口"流动性"之间的矛盾,使其医保不适用可能性显著高于本地户籍人口,从而导致医保受益水平偏低。因此,突破现行医疗保险制度弊端,建立适应流动人口需求的医保制度是切实提高流动人口实际医疗保障...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马小红 段成荣 郭静
按照户籍身份和流入地城乡类别两个维度,可将流动人口分为乡城流动人口、城城流动人口、乡乡流动人口、城乡流动人口4种类型。文章利用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对四类流动人口的人口学特征、社会经济特征和流动特征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并与五普数据进行比较。结果发现,这四类流动人口在性别、年龄、民族、受教育水平、行业职业结构、地区分布及流动特征等方面都有显著差异。文章认为,户籍制度改革并没有彻底消除四类流动人口的差异,其总量和特征的变化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深远,只有把流动人口细分,才能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产品,以满足流动人口的不同需求。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高兴民 高法文
文章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3—2013年的调查数据,研究了我国教育收益率的城乡户籍人员差异及其变化特点,发现农业户口人员和非农户口人员的毛教育收益率、净教育收益率均有明显差距,且在后期有扩大的趋势。非农户口人员教育收益率长期高于农业户口人员与城乡人员劳动特点不同、高学历人员不断从农业户口向非农户口转移、城乡人员接受的教育质量不同等因素有关,这一差异后期有扩大趋势可能与我国劳动力结构在200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变化有关。
关键词:
教育收益率 城乡 户籍 CGSS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陈小英 于海燕 俞林伟
社区环境是影响流动人口健康的重要社会因素之一。本文利用温州2017年的抽样调查数据,采用多层次回归模型,分析社区环境对流动人口健康的影响。提高社区安全感、降低社区社会失序状况和改善社区服务设施会显著提高流动人口健康状况。社区环境对流动人口健康的影响在不同的健康指标上有不同的表现,社区环境的影响更多与个人主观的身体健康感知有关,与慢性病患病率等客观健康指标的关联较小;而社区环境对本地居民的影响则相对较为稳定,主要集中在心理健康上。社区环境对健康的影响存在人群异质性,与本地居民相比,社区环境与流动人口的健康有更为密切的关联。这一结论将有助于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改进流动人口社区环境和健康状况的相关制度安排和支持政策。
关键词:
社区环境 流动人口 健康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张震 虞慧婷 王春芳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户籍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保持高速、稳定增长,2014年达到82.29岁,已处于发达国家水平。但是,目前对占上海常住人口40%的非户籍人口的死亡模式和预期寿命研究较少。鉴于此,文章利用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的非户籍人口死亡登记数据,估算非户籍人口年龄别死亡率,考虑到非户籍人口主要由劳动年龄人口构成,特别地考察了15~59岁人口的部分预期寿命。结果发现,2000~2010年,上海非户籍少儿人口的死亡率与户籍少儿人口没有显著差异,而劳动年龄人口的死亡率明显低于户籍人口,15~59岁女性和男性部分预期寿命分别比户籍人口高0.16岁和0.27~0.36岁。文章最后对非户籍人口健康优势的原因及政策含义进行了探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聂淑媛
文章基于1992—2020年的季度GDP数据,实证分析了新冠肺炎疫情事件的异常影响效应,探讨了两大重要分解因素——季节因素和趋势因素之间极强的交互性。根据GDP序列的特点,分别选取三参数指数平滑乘法模型、SARIMA(1,1,1)×(0,1,1)_4模型、阶梯干预模型和X-12-ARIMA模型进行建模,并依据MAPE等评价指标,得到了相对最优拟合模型——X-12-ARIMA模型。预测结果显示,我国具有良好的经济发展前景。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赵西亮
为何农村教育收益率低于城市,但农村居民的教育需求却很高?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可以从教育帮助农村居民突破户籍限制的角度进行解释。利用中国居民收入调查数据(CHIP2013),通过将极度正向选择性的永久移民分离出来,并放回到农村样本中去以修正样本选择偏差,以1986年义务教育法实施的自然实验作为工具变量,我们发现农村教育收益率有显著提高,由原始样本的3.2%提高到5.7%。对农村居民而言,往往是高等教育更有利于他们突破户籍限制,因而,我们还估计了大学教育收益率,发现城市大学教育收益率为50.4%,农村大学教育收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赵立祥 吴松岭
本文基于个人碳交易概念构建了碳户籍理论框架,设计了私家车管控的碳户籍制度,并运用Cobb-Douglas函数建立了管控大城市私家车碳户籍和碳税的比较经济模型,立足调研数据分析两者的减排效果。结果表明:碳户籍与碳税制度都可以使消费者减少实际行车里程并保证总效用的增加;减排量对消费者刚性需求的影响决定着碳户籍制度的接受程度,合理设定的碳户籍制度比碳税更容易为消费者接受并能够达到碳减排的效果;在消费领域碳减排初期、社会减排任务量不大时,碳户籍制度优于碳税,当减排任务很大时,碳税政策更为有效。
关键词:
个人碳交易 碳税 消费领域 效用函数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赵立祥 吴松岭
本文基于个人碳交易概念构建了碳户籍理论框架,设计了私家车管控的碳户籍制度,并运用Cobb-Douglas函数建立了管控大城市私家车碳户籍和碳税的比较经济模型,立足调研数据分析两者的减排效果。结果表明:碳户籍与碳税制度都可以使消费者减少实际行车里程并保证总效用的增加;减排量对消费者刚性需求的影响决定着碳户籍制度的接受程度,合理设定的碳户籍制度比碳税更容易为消费者接受并能够达到碳减排的效果;在消费领域碳减排初期、社会减排任务量不大时,碳户籍制度优于碳税,当减排任务很大时,碳税政策更为有效。
关键词:
个人碳交易 碳税 消费领域 效用函数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朱峰 傅志明
已有研究表明,农村移民女性和城市女性处于分割的劳动力市场中,因此学前教育对她们劳动供给的影响可能存在差异。本文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2—2018年数据,构建双重差分模型,考察了学前教育对两类女性劳动供给的不同影响。研究表明,学前教育提高了农村移民女性的劳动供给,但对城市女性影响不明显。原因是农村移民女性的劳动收入低于城市女性,获取隔代照料的难度也更大,因此学前教育大幅减轻了她们的照护负担,并提升其劳动供给。为提升农村移民女性劳动供给,政府应对她们的儿童照护支出进行补助,并提高学前教育服务的可获得性。
关键词:
入园年龄规则 女性劳动参与 户籍异质性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黄志岭
本文利用2007年浙江省企业职工调查数据探讨城乡工人在社会保险参与上差异问题。形成城乡工人在社会保险参与上的巨大差异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人力资本禀赋的差异;二是农民工受到的户籍歧视。研究结果表明,城镇职工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参与上比农民工分别高出20.2%、29.0%和35.8%;其中人力资本禀赋差异解释了两类工人在上述三项社会保险参与上的30%左右差异,户籍歧视是造成两类工人差异的主要因素,平均在70%左右。研究结果表明先前一些研究仅仅关注城乡工人的工资差异是不够的,同时本文也揭示了这些结论的政策含义。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吴长汉 曹晔
文章基于20102014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和《中国劳动统计年鉴》的数据资料,对四类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规模、类型结构和素质结构从横向(学校类别)和纵向(时间)两个维度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四类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发展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优势和不足并存。技工学校实习指导教师的比例较高,但其拥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偏低;成人中专拥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较高,其生师比也较高;职业高中的生师比虽然表现优秀,但其承担实践教学的教师比例低。四类中等职业学校要根据各自的办学特色,相互借鉴、学习,取长补短,进一步
关键词: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 规模 类型 素质 建议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孙中伟
农民工与城镇户籍外来工(城镇工)的工资差异较少受到学界关注。本文发现,在控制了人力资本与职业特征的情况下,农民工的工资水平仍然比城镇工低10.4%。Oaxaca-Blinder分解发现,人力资本与职业特征变量共解释了组间差异的64.4%,在已经解释的部分中,教育贡献了64.9%;未能解释的差异占35.6%,可视为城镇劳动力市场对农民工的歧视性差异。在引入保留工资后,农民工的工资水平比城镇工低5.35%,被解释差异增加至85%,而教育的解释力大幅度下降。本文认为,较低的受教育水平和保留工资是导致农民工工资低于城镇工的主要原因,而农村生活环境和教育水平较低又是导致农民工保留工资较低的主要原因。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张文武 张为付
本文采用CHIP2002—2008的数据,通过个人层面的LogIstIC模型和工资方程研究了城市规模对个人发展的影响,结果发现:(1)大城市中个人的就业概率、经验积累和工资收入等具有较大的优势,小城市中个人社会地位上升的机会相对较高;(2)城市规模对个人就业概率的影响没有表现出能力偏好,对经验积累、工资收入和社会地位上升的影响具有能力门槛;(3)城市户籍人群在职业发展、经验积累和社会地位上升方面较农村户籍人群拥有优势,但名义工资收入差异不明显。本文的结果为理解城市规模对个人发展的影响提供了证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