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255)
2023(17631)
2022(14331)
2021(13435)
2020(10582)
2019(24305)
2018(24244)
2017(44673)
2016(25416)
2015(28966)
2014(29246)
2013(27504)
2012(24960)
2011(22387)
2010(22465)
2009(19894)
2008(18844)
2007(16812)
2006(14800)
2005(12756)
作者
(68691)
(56436)
(56277)
(53836)
(35851)
(26988)
(25892)
(22089)
(21673)
(20348)
(19364)
(18864)
(17762)
(17738)
(17551)
(17284)
(17243)
(16850)
(16232)
(16211)
(14172)
(14015)
(13579)
(12902)
(12871)
(12764)
(12743)
(12618)
(11322)
(11157)
学科
(90368)
经济(90275)
管理(65443)
(58963)
(48257)
企业(48257)
方法(35888)
中国(32497)
数学(30299)
数学方法(29865)
(27402)
业经(25354)
教育(24986)
(21026)
(20869)
理论(20702)
地方(20336)
农业(18326)
(15879)
技术(15628)
(15598)
贸易(15588)
教学(15180)
(15096)
(14873)
(14780)
产业(14680)
环境(14450)
(13985)
银行(13949)
机构
学院(340420)
大学(337613)
管理(126518)
(121018)
经济(117933)
研究(113916)
理学(109045)
理学院(107736)
管理学(105589)
管理学院(104945)
中国(78583)
(73813)
科学(71097)
(56192)
(55955)
师范(55775)
(55182)
(51649)
研究所(51083)
中心(50824)
(50640)
业大(48507)
北京(47024)
师范大学(44996)
技术(44426)
财经(44040)
教育(43766)
(42460)
(42131)
(39982)
基金
项目(231850)
科学(182452)
研究(180946)
基金(161082)
(138625)
国家(137251)
科学基金(117633)
社会(109271)
社会科(103059)
社会科学(103032)
(94234)
教育(90057)
基金项目(84798)
(79674)
编号(79024)
自然(73349)
自然科(71587)
自然科学(71572)
自然科学基金(70221)
成果(66318)
资助(64262)
课题(57435)
重点(53314)
(51333)
(50773)
(48574)
(48085)
项目编号(47827)
规划(45199)
创新(44916)
期刊
(135343)
经济(135343)
研究(106199)
教育(77515)
中国(75075)
学报(50962)
(47475)
科学(46039)
管理(45424)
(40566)
大学(39697)
技术(36307)
学学(35327)
农业(33327)
(25608)
金融(25608)
业经(24703)
职业(22925)
图书(22629)
经济研究(21467)
财经(20290)
(17353)
问题(17322)
(17263)
论坛(17263)
(16727)
科技(15731)
书馆(15621)
图书馆(15621)
(15271)
共检索到5043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龚方红  
数字化转型推动高职院校专业与课程改革,是时代之需、人才培养之需。教育现代化需要培养具备数字素养的新型专业人才,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均需进行数字化升级改造。面对数字化转型机遇,高职院校的专业与课程改革需契合产业需求,加强资源整合,推动协同教研,为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坚实基础和有力保障。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高职院校要适时引进数字化技术课程,遵循数字化个性需求,借助数字化改革开拓专业布局新局面,确保持续提升专业教师数字素养,从而不断增强学生的数字创新能力。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张月   吴兆明  
在线精品课程是优质教育资源的载体,高职院校担负着建设优质教育资源的重要使命。但是,高职院校在线精品课程数字教学资源建设普遍存在资源开发与应用能力不足、资源开发主体单一、资源内容形式单一、优质数字教学资源应用共享不均等问题。破解此困境,需要进行顶层设计,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信息素养;构建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在线精品课程数字教学资源;促进团队合作数字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加强校际、校企合作,推广高质量数字教学资源应用和共享。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张佳玉  孟凡胜  杜泽文  
当下全球严峻的环境和形势,促使会展业加快了转型升级的速度,也为会展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升级提供了契机。对会展服务升级是会展企业转型的重要途径,文章围绕会展客户让渡价值模型,提升五大价值,降低客户感知成本,针对性地提出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会展企业服务升级的两条路径,一是围绕客户价值,利用数字化工具制定数字化策略;二是部署顶层设计,采用数字化战略明晰服务方向。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朱冠华  
老年数字化课程建设对于推动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文章首先对老年数字化课程的内涵、结构、特征及分类进行了分析,其次梳理了老年数字化课程建设现状,接着提出了老年数字化课程建设的理念优化方案,再次提出了老年数字化课程的发展路径,最后对研究做了总结和展望,以期更好地促进老年数字化课程建设的生态化和高质量发展。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黄慧婷  
当前我国高职数字素养和技能以学科核心素养为主,与业务融合的专业领域数字素养和技能的培养目标、标准、方式尚不完善。国外高职阶段开设的数字素养和技能课程以职业资格框架和信息技术能力等级框架为依据,开设形式和评价方式与国内并无明显差异。高职数字素养与技能课程,应基于已有信息技术素养课程标准完善开设依据,以基于数字生产方式梳理的蕴含数字素养和技能的工作任务为教学载体,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开设数字素养及技能术培养的通识课程,借鉴物理工作场景营造虚实结合的混合式学习空间,将丰富的数字资源与专业课程有机整合,以及通过评估学习者数字工作任务的完成度来实施数字素养与技能的整体评价。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胡丽娜  李娜  魏小红  
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是"双高计划"的具体改革发展任务。文章通过基于"四有"好老师视角的高职教师队伍现状调查分析发现,与其他类型的学校相比,高职院校教师在敬业精神、专业知识、相关知识、创新意识等维度的得分偏低;通过分析入选国家"双高计划"相关高职院校《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方案》的数据发现,高职院校双师数量不足、双师结构不尽合理现象突出;双师队伍的职前培训、入职培养、在职研修体系尚未形成。为此,高职院校必须有针对性地实施强德强基筑巢工程——德能双育培养"四有"双师团队、培育培养引进工程——内培外引培育"绝技"双师骨干、兼职领军人才工程——大师名匠领衔"优化"双师结构、教师职业发展工程——教研逐级双促"锻造"双师队伍、评价考核评聘工程——绩效驱动构建"三维"评价体系等五大工程,以此保障"双高计划"建设院校高水平完成"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项目建设任务。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郭丽萍  
我国颁布的《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为教师数字素养培育提供了基准。高职院校教师数字素养具有时代性、职业性和特殊性的特征,当前面临的现实困境是:职业技术与数字技术简单类同化,数字意识强但是行动力低;数字技术知技储备单一化,数字化学业评价实践不均衡;数字化发展内驱力不足,数字化教学研究与创新能力欠缺。高职院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具有“四重”诉求:时代诉求——要顺应教育数字化转型赋能;框架诉求——要以职业教育特殊性为聚向靶标;技术诉求——要探索基于体系的迭代升级;实践诉求——要积极借鉴国外经验。高职院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路径是:提升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认知,强化“数字认知―职业技能”的数字意识链路;优化高职院校教师数字环境,紧密“数据平台—数字生态”的数字适应链条;完善高职院校教师综合评价,健全“数据评价—专业发展”的数字教研支撑。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朱正茹  姚本先  张国政  
借助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库,以安徽省高职院校专业结构实证分析为支撑,分析当前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未来五年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路径。研究发现,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重复率高、与产业需求对接不够紧密、聚集度低等。由此提出"十三五"时期高职院校可重点从对接产业需求、强化专业群建设、深化校企合作、建立专业评估机制、创新培养模式等五个方面强化专业建设。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郭维昭  何世松  贾颖莲  
职业教育经过十年来的内涵式发展,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很多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微观层面的职业教育课程仍然存在诸多学科体系痕迹,严重影响了学生技术技能的培养,现有的课程标准、内容体系、教材等满足不了目前大力推进中高职衔接的需要,更与当前产业升级的大背景不相适应。以职业教育装备制造类专业核心课程《机械制造工艺与机床夹具》为例,分析了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建设思路和建设对策。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侯荣增   李振红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对“双师型”教师素养提出更高要求。在分析高职院校制定“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基础上,提出高职院校开展“双师型”教师认定的有效路径:遵循教师发展规律,分层制定认定标准;分析教师属性特征,实施分类认定;系统构建认定与培养体系,促进教师差异化成长;校企共建认定平台,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张慧  
教育数字化转型加剧了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变革的复杂性。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呈现出“劳动+职业”“劳动+数字”“劳动+创造”的时代特征。基于数字技术融通创生高职劳动教育新生态,通过数字劳动牵引带动高职劳动教育新模式,强化数字素养保障高职劳动教育新成效,是有效推进高职劳动教育的逻辑理路。面对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职劳动教育实施与专业教育融合不紧密、劳动教育理念与数字劳动需求不匹配、劳动教育的数字化升级改造不充分等问题,需构建“嵌入—融合—创造”的目标发展机制“,手段—资源—模式”的支持保障机制以及“共识—共研—共建”的协同治理机制,以促进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向纵深推进。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顾志祥  
高等职业教育如何适应区域经济产业转型升级,高职院校如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如何实现学生个体可持续发展,深入推进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文章通过对产教融合内涵及"双师型"教师重要性分析,针对当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构建了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路径,提出拓宽引才途径、深化校企合作、健全评价激励机制和完善培养培训体系等措施,为新时代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新思路。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李梦卿  邢晓  
专业是高职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加强专业建设是"双高计划"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高职院校适应行业企业发展水平的客观要求。高职院校需把握"双高计划"背景下专业建设的时代要求,通过优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专业课程及教学体系、强化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完善专业建设体制机制等措施加强专业建设,以适应区域产业发展需要,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职院校高水平、内涵式、特色化发展。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金波  郑永进  
以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为主要特征的数字技术将人类社会带入了数字化时代,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不是单纯的技术改造,而是利用数字技术构建职业教育新生态,是一种范式的转变与跃迁,强调数字技术对职业教育的主体、内容、空间、治理、思想、文化等要素的渗透与融合,是构建职业教育新生态的系统变革,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通过价值重塑、关系重构和系统变革,促进人、社会、技术与教育在物质与数字世界中实现融合和共生。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重在联结资源、融合发展,彰显实践性,强化多模态感知和交互,构建职业教育数字孪生运行系统推进战略协同化,构建数据驱动业务价值体系推进流程信息化,提升院校数字基础能力推进运行智慧化。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陈婉婷  
新文科和课程思政是高校培养未来复合型人才的新思维和新方式。文章以《供应链管理》课程为例,围绕新文科和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在要求,首先,探讨供应链管理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其次,提出供应链管理思政教育的教学目标;并以供应链管理课程思政的建设为切入点,深入分析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设计与思政元素的融合,最后系统提出新文科背景下供应链管理思政课程建设的实施路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