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629)
- 2023(12595)
- 2022(10805)
- 2021(10423)
- 2020(8982)
- 2019(20911)
- 2018(20784)
- 2017(38952)
- 2016(21686)
- 2015(24879)
- 2014(25161)
- 2013(24189)
- 2012(22438)
- 2011(20135)
- 2010(20045)
- 2009(18343)
- 2008(18102)
- 2007(16367)
- 2006(13999)
- 2005(12156)
- 学科
- 济(86226)
- 经济(86037)
- 业(58110)
- 管理(57965)
- 方法(47180)
- 企(46625)
- 企业(46625)
- 数学(41554)
- 数学方法(41056)
- 中国(26291)
- 农(25312)
- 财(23780)
- 教育(21331)
- 学(18792)
- 业经(17486)
- 理论(17413)
- 农业(17188)
- 地方(15230)
- 务(15155)
- 财务(15110)
- 财务管理(15074)
- 贸(14854)
- 贸易(14852)
- 易(14429)
- 企业财务(14361)
- 制(14268)
- 和(13668)
- 技术(12976)
- 融(11797)
- 金融(11793)
- 机构
- 大学(306454)
- 学院(301389)
- 济(118693)
- 经济(116130)
- 管理(115107)
- 理学(100524)
- 理学院(99423)
- 研究(97712)
- 管理学(97513)
- 管理学院(96936)
- 中国(68883)
- 京(63672)
- 科学(58331)
- 财(54943)
- 范(47569)
- 所(47368)
- 师范(47184)
- 中心(46867)
- 农(46731)
- 江(45359)
- 财经(44696)
- 业大(43310)
- 研究所(43110)
- 经(40683)
- 北京(40079)
- 师范大学(38450)
- 教育(37709)
- 经济学(37286)
- 农业(36510)
- 州(35644)
- 基金
- 项目(203874)
- 科学(162808)
- 研究(153495)
- 基金(147614)
- 家(126688)
- 国家(125510)
- 科学基金(108740)
- 社会(97724)
- 社会科(91633)
- 社会科学(91606)
- 省(80582)
- 教育(79067)
- 基金项目(77706)
- 自然(69435)
- 划(69291)
- 自然科(67872)
- 自然科学(67850)
- 自然科学基金(66668)
- 编号(64346)
- 资助(60884)
- 成果(53898)
- 部(47746)
- 重点(46819)
- 课题(46092)
- 发(43564)
- 创(42442)
- 教育部(42090)
- 大学(40087)
- 人文(39921)
- 科研(39543)
- 期刊
- 济(121169)
- 经济(121169)
- 研究(92162)
- 中国(60972)
- 教育(59490)
- 学报(44952)
- 财(44156)
- 农(41173)
- 科学(41116)
- 管理(39004)
- 大学(35833)
- 学学(32482)
- 技术(30184)
- 农业(27581)
- 融(24916)
- 金融(24916)
- 财经(22561)
- 业经(19733)
- 经济研究(19627)
- 经(19286)
- 问题(16408)
- 统计(16106)
- 职业(15416)
- 版(14477)
- 业(14262)
- 策(14223)
- 技术经济(14221)
- 图书(13478)
- 理论(13475)
- 决策(13086)
共检索到4368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刘大伟
利用中国健康营养调查1989—2015年12个省份46 921个微观调查数据,以居民受教育水平作为教育的表征指标,对教育改善贫困的效果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无论对于绝对贫困还是相对贫困的改善,教育均存在显著的正向效应。教育对相对贫困的改善具有独特的时空特征。从时间趋势看,教育对于相对贫困的改善作用正在逐步趋缓;从城乡差异看,教育对城镇地区相对贫困的改善能力明显高于农村地区,且近年来存在进一步分化的趋势;从区域分布看,教育对相对贫困的改善效果中部地区最高,西部地区次之,东部地区最低。同时,教育对相对贫困人口收入的影响呈现出"先抑后扬"的趋势,由抑制逐渐转变为促进收入的增长,在提高相对贫困人口收入方面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苏静 周振芳 肖攀
基于职业阶层流动视角,利用CLDS数据和Probit模型研究教育改善贫困阶层代际传递的效果与机制,并采用IV Probit模型进行检验。研究表明:(1)子代教育和父代教育显著促进了贫困群体实现代际阶层跨越,但对不同类型群体代际阶层跨越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2)贫困家庭子代通过自身教育实现阶层跨越的效应“70后”大于“60后”以及“80后”“90后”、城市地区大于农村地区、女性大于男性。(3)父代教育显著促进了“60后”以及“80后”“90后”个体、城市地区个体、女性个体实现代际阶层跨越;对“70后”个体、农村地区个体、男性个体的影响不显著。(4)父代教育和子代教育改善贫困阶层代际传递的机制与渠道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增加就业稳定性、提升健康水平、积累社会资本、获得培训机会都是教育改善贫困阶层代际传递的重要机制与渠道。
关键词:
教育 贫困代际传递 阶层跨越 阶层继承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苏静 肖攀 胡宗义
本文利用CFPS微观面板数据,在对农户家庭多维贫困状态转化进行界定与识别区分的基础上,采用面板logit模型实证研究了教育、社会资本对农户家庭多维贫困状态转化的影响及其异质性。研究结果显示:教育与社会资本都显著地影响农户家庭多维贫困转化。劳均受教育程度提高将显著增加农户家庭脱离收入、生活条件、机会贫困的概率以及家庭多维贫困缓解的概率,显著降低家庭陷入诸类贫困的概率。社会资本积累增加将显著增加家庭脱离相对收入贫困、生活条件贫困和机会贫困的概率,也将增加家庭二维贫困缓解的概率,同时显著降低家庭陷入相对收入贫困和生活条件贫困的概率。教育与社会资本的交互项仅对家庭二维、三维贫困缓解(收入为相对标准)正向统计显著,表现出相互强化的互补关系。未能找到社会资本缓解绝对收入贫困及其多维贫困组合的稳定的正向支持证据。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张永丽 宋健
根据4次甘肃省农村住户调查数据,运用Shapley分解法、Kakwani&Pernia指数法等对样本农户近10年来收入增长与收入分配对减贫的贡献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收入增长大幅度降低了贫困发生率,缓解了农村的贫困状况,但对深度贫困人口的减贫作用相当有限;收入分配状况的恶化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收入增长的积极作用;大部分时期的经济增长都不是益贫式的增长。要减少贫困,不仅要通过区域发展和经济增长带动相对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还要通过各种精准扶贫措施,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尽最大可能带动深度贫困人口脱贫。
关键词:
收入增长 收入分配 收入结构 农村贫困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张永丽 宋健
根据4次甘肃省农村住户调查数据,运用Shapley分解法、Kakwani&Pernia指数法等对样本农户近10年来收入增长与收入分配对减贫的贡献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收入增长大幅度降低了贫困发生率,缓解了农村的贫困状况,但对深度贫困人口的减贫作用相当有限;收入分配状况的恶化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收入增长的积极作用;大部分时期的经济增长都不是益贫式的增长。要减少贫困,不仅要通过区域发展和经济增长带动相对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还要通过各种精准扶贫措施,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尽最大可能带动深度贫困人口脱贫。
关键词:
收入增长 收入分配 收入结构 农村贫困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林发勤 纪珽
本文使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3—2013年的个人层面数据,基于省份-国家层面的引力模型构造了以距离、面积和比邻等地理因素为基础的省份层面国际贸易工具变量,对贸易与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关系进行识别,得出四个主要结论:(1)平均而言,在贸易快速发展的2003—2013年,贸易的扩张对于居民主观幸福感具有显著的负效应,贸易份额增加百分之一,居民主观幸福感指数将会减少0.052,此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中均存在,但其影响也存在异质性;(2)贸易对于居民主观幸福感的负面影响主要通过工作强度增加和健康状况恶化两种渠道进行传导;(3)宏观层面上其异质性影响表现在:环境污染、收入不平等程度增加、失业率增加会降低该地区的居民主观幸福感;(4)在微观层面上更为重要的是,贸易扩张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异质性影响意味着新的不平等:拥有城镇户口、国有企业工作、更高教育水平、更高收入水平、更短工作时间和更优健康状况的个人更为幸福。
关键词:
国际贸易 居民主观幸福感 工具变量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张航燕 任昱昭 李佳佳
本文通过将省级、城市数据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hinese General Social Survey,CGSS)微观数据相匹配,在测度环境基尼系数基础上,采用Probit和中介效应模型研究了环境不平等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路径。结果表明:工业废水测度下的环境不平等显著降低了居民幸福感,而工业二氧化硫和工业烟粉尘测度下的环境不平等却显著提高了居民幸福感。环境不平等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存在区域和城乡异质性,环境不平等对东部地区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大于中西部地区;工业废水测度下的环境不平等对城镇居民的影响比农村居民大,工业废气则相反。在环境不平等影响幸福感的路径中,经济增长和健康状况是重要的作用机制,经济增长发挥了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和中介作用,健康状况只发挥中介作用。因此,加强环境治理,统筹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坚持经济建设与改善居民健康状况,对新时代中国政府提高居民幸福感,走出“伊斯特林悖论”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环境不平等 居民幸福感 影响机制 异质性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陈爱丽 郑逸芳 许佳贤
教育是实现社会阶层合理流动的重要途径。本文利用2008—201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经验证据,在采取相关处理方式消除教育通胀作用的基础上,从教育水平及其代际变动状况的双重角度,实证检验教育在不同代际社会阶层流动模式中的影响差异,研究发现:第一,受教育水平对社会阶层的代际流动产生显著影响,个体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促进其社会阶层代际向上流动和抑制其代际向下流动;第二,教育代际流动是实现社会阶层升迁性代际流动的重要途径,随着教育代际流动水平的提高,实现代际社会阶层地位改善的可能性越大;第三,职业层级是受教育水平促进社会阶层代际流动的重要作用机制。本文的政策启示是,应增强教育机会的平等性与优质教育资源分配的平衡性,加大对弱势家庭的教育帮扶与补偿力度,缩小教育差距。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刚 廖和平 洪惠坤 陈一明 李涛
产业帮扶是精准扶贫的重要内容,贫困识别及精准帮扶对扶贫产业效率的影响值得深入研究。基于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534个农户的调研数据,运用经典统计学分析框架检验了贫困识别和精准帮扶后村域之间及农户之间的种植业产业效率差异,并分析了差异形成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1)贫困识别及精准帮扶显著促进了种植业产业效率的提高,贫困村的效率绝对值高于非贫困村,脱贫户的效率绝对值高于贫困户;(2)政策因素是造成贫困村与非贫困村、贫困户与脱贫户之间种植业效率差异显著的关键因素,其中,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及特色种植业对贫困村、脱贫户的影响尤为突出;(3)年龄对贫困地区种植业产业效率的影响呈现"U"型趋势,55~60岁属于产业效率提升的拐点;(4)高中及以上教育水平会促进种植业产业效率的提高,但农户仅具有不等年限的义务教育阶段受教育水平对其效率提升作用不明显。建议继续实施产业帮扶政策并建立绩效考核长效机制,确保贫困人口经济收入的稳步增长,缓解贫困村与非贫困村及贫困户与非贫困户间发展失衡的矛盾;提升贫困地区农业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水平可以提高扶贫产业效率。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赵锦春 范从来
本文构建风险冲击、农村家庭资产和持续性贫困的分析框架阐释风险冲击造成农村家庭持续性贫困的成因,将CHNS数据库中1989—2015年1146户农村家庭作为样本,在测度农户分类资产指数的基础上揭示风险冲击对持续性贫困的影响,论证了个体异质性风险冲击下农户风险应对方式的差异。本文认为,人力资本对摆脱持续性贫困的作用显著优于农业资产和商业资产积累,不同生产性资产配置农户风险应对机制的差异是导致低资产农户陷入持续性贫困的根本原因。因此,探索实施贫困家庭资产账户建设,加强生产性资产帮扶,完善农业保险体系,推动农村普惠金融与教育扶贫事业发展均有助于实现农村贫困家庭的长效脱贫。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董艳敏 严奉宪
利用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考察普惠金融对家庭相对贫困的影响及机制。研究发现:普惠金融对居民家庭相对贫困具有显著的抑制效应,且该效应可以通过缓解家庭资金约束、促进家庭灵活就业和提高家庭风险承担能力3个渠道实现。在二三线及以下城市、西部和东北部地区以及农村、农业户口、非体制内工作和非党员的家庭中,普惠金融对相对贫困的缓释效应更强,在减缓相对贫困的过程中主要扮演“雪中送炭”的角色。另外,传统普惠金融和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均可以有效减少家庭相对贫困的发生,但现阶段传统普惠金融对相对贫困的减缓作用更大。研究结论可为推动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缓释相对贫困提供参考。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李荣彬
教育流动如何影响子女健康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重点,但目前尚缺乏严谨的经验证据。采用201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实证检验教育代际流动对子代健康的影响效应及传导机制。研究发现,家庭教育的"代际固化"现象日益加剧,受教育水平较高的父辈,其子女实现教育向上流动的几率更大;相比之下,受教育水平低的父辈,其子女往往没有足够的机会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实现代际向上流动的可能性较小。教育代际向上流动对子代健康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向上流动的距离越大,子代的健康状况越好,但这种影响效应会随着父辈与子代之间教育流动距离的缩小而不断减弱;收入水平、健康行为、幸福感和医疗保险参与是教育代际流动影响子代健康的重要路径。这些发现对制定教育规划,改善教育水平和转变生活方式,提高全民健康具有一定的政策启示。
关键词:
教育水平 代际流动 健康差异 影响机制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张三峰 王非
本文基于Logit模型,运用1682个农民微观调查数据分析了农民个体特征对其土地调整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农民受教育年限的增加,其土地调整倾向减弱;作为农民的基本生存保障,非农就业机会的增多并没有使农民放弃对土地的占有;人均土地较多的农民家庭与土地调整意愿负相关;农民在享受医疗和养老保障后并没有降低其土地调整倾向;在农民土地意识增强的背景下,土地调整中的"干部寻租"假说并不存在。因此,政府必须正视和妥善处理法律与农民习俗的冲突。
关键词:
土地调整 农民意愿 中国综合社会调查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斯丽娟
虽然扶贫政策的实施和经济增长的拉动对农村减贫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大量农户却仍处于贫困脆弱状态,这一问题是未来反贫困工作的重点。文章基于2016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采用FGLS和Probit模型实证检验家庭教育支出对农户贫困脆弱性的影响,并进一步运用倾向得分匹配(PSM)的方法进行了全样本检验。从贫困特征和子女受教育阶段角度的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家庭教育支出显著降低了农户的贫困脆弱性。分样本来看,对贫困家庭的降低程度大于非贫困家庭,所有教育阶段的家庭教育支出都能降低农户贫困脆弱性,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家庭教育支出的增加对降低农户贫困脆弱性的效应最大,高中及以上教育阶段次之,学前教育阶段的效应最小。增加社区控制变量后结论仍然稳健。机制检验发现,农户人力资本的增加和社会网络的增强是家庭教育支出影响贫困脆弱性的重要机制。据此,文章认为增加家庭教育支出是降低农户贫困脆弱性和实现长期稳定脱贫的重要途径。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陈欢 张跃华
在考虑生育子女的经济动机和功能的情况下,本文构建了一个简单的两期决策模型,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养老保险会对生育意愿产生挤出效应。之后使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10年、2012年、2013年和2015年的混合横截面数据,利用泊松回归、倾向得分匹配法和工具变量法,估计了养老保险对生育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参加养老保险使得总生育意愿下降了14.1%,生育儿子意愿下降7.2%,生育女儿意愿下降5.4%。进一步的分析发现,这一负向影响主要发生在低收入和高收入家庭中,对中等收入家庭的影响不显著。
关键词:
养老保险 生育意愿 挤出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绿色发展与居民幸福感——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收入差距对中国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分析——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
农户家庭多维贫困的状态转换及影响因素分析——来自CFPS微观面板数据的证据
我国过度教育现象研究——基于全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的分析
配偶收入如何影响自身生活幸福感?——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06)的实证分析
个体异质性对社区共同体情感的影响——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实证分析
互联网能改善农村人口健康吗——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的经验分析
低收入群体救助瞄准机制研究——基于辽宁省社会调查的实证分析
政治信任语境下俄罗斯的“选举参与”——基于2018年欧洲社会调查数据集的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