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867)
- 2023(14551)
- 2022(12363)
- 2021(11685)
- 2020(9481)
- 2019(21928)
- 2018(22097)
- 2017(40568)
- 2016(22831)
- 2015(25857)
- 2014(26184)
- 2013(25349)
- 2012(23644)
- 2011(21566)
- 2010(21772)
- 2009(19466)
- 2008(18818)
- 2007(16714)
- 2006(14945)
- 2005(13374)
- 学科
- 济(90484)
- 经济(90400)
- 管理(61130)
- 业(59384)
- 企(47744)
- 企业(47744)
- 方法(36208)
- 中国(30883)
- 数学(30761)
- 数学方法(30397)
- 农(25160)
- 地方(23982)
- 教育(23187)
- 学(21089)
- 业经(21053)
- 技术(20302)
- 财(18829)
- 理论(17928)
- 农业(17389)
- 贸(15746)
- 贸易(15733)
- 易(15181)
- 发(15167)
- 制(14737)
- 环境(14665)
- 和(14523)
- 银(14011)
- 银行(13968)
- 融(13716)
- 金融(13715)
- 机构
- 大学(320803)
- 学院(317029)
- 管理(121695)
- 济(120050)
- 经济(117113)
- 研究(113195)
- 理学(104437)
- 理学院(103152)
- 管理学(101376)
- 管理学院(100771)
- 中国(79177)
- 京(71551)
- 科学(70142)
- 所(57354)
- 财(53037)
- 研究所(52181)
- 范(51990)
- 师范(51591)
- 农(50127)
- 中心(49932)
- 江(48294)
- 北京(46559)
- 业大(46290)
- 师范大学(42101)
- 财经(41974)
- 院(41037)
- 教育(40609)
- 州(39540)
- 农业(38838)
- 技术(38481)
- 基金
- 项目(212859)
- 科学(167821)
- 研究(163075)
- 基金(149402)
- 家(129151)
- 国家(127892)
- 科学基金(109018)
- 社会(99063)
- 社会科(93637)
- 社会科学(93615)
- 省(85256)
- 教育(80053)
- 基金项目(79201)
- 划(72837)
- 编号(69418)
- 自然(69108)
- 自然科(67449)
- 自然科学(67437)
- 自然科学基金(66197)
- 资助(60830)
- 成果(58357)
- 课题(50400)
- 发(49792)
- 重点(48627)
- 部(47507)
- 创(44987)
- 项目编号(42321)
- 创新(41650)
- 教育部(40966)
- 年(40836)
- 期刊
- 济(137468)
- 经济(137468)
- 研究(103721)
- 中国(72112)
- 教育(65744)
- 学报(47814)
- 农(46074)
- 管理(45420)
- 科学(45065)
- 财(37679)
- 大学(36884)
- 技术(33385)
- 学学(33014)
- 农业(32923)
- 融(26271)
- 金融(26271)
- 业经(23443)
- 经济研究(21053)
- 图书(19739)
- 财经(19681)
- 问题(17370)
- 业(16951)
- 经(16778)
- 科技(16549)
- 职业(16259)
- 技术经济(16204)
- 坛(15877)
- 论坛(15877)
- 理论(15177)
- 发(14662)
共检索到48551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教育技术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不断从教育学、传播学、心理学、系统科学等学科汲取养分,在技术进步的同时得以深化和发展。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技术学适逢重要的发展契机。非线性学习、分布式认知、群体协作知识建构等为信息时代的知识积累和创新提供了新的视角,成人教育、终身学习、企业数字化学习也为教育技术学科开辟了新的实践场域,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大数据与教育决策、新媒体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张建伟
教育技术学经过了一个世纪的发展,在媒体研究和教学设计研究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时推动技术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教育技术学在核心知识体系的发展上还存在局限,在实践层面也未能有效地推动教育的深层变革。本文对教育技术学在美国的发展予以反思,梳理这一学科的研究脉络、定位和趋势,综合分析了如何采用设计科学的视角拓展和深化教育技术研究,并围绕这一定位讨论了研究发展的具体趋势。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刘成新
本文通过对教育技术发展的历史回溯,从学科研究思维的发展入手,简单剖析了教育技术研究的演化过程;同时结合当前的技术进步和理论发展,总结了教育技术研究思维的发展趋势,以期能够把握教育技术自身进步的内在规律,并为我国教育技术的研究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
教育技术 研究思维 发展演化 趋势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任友群 顾小清
改革开放启动的1978年,我国教育技术专业开始建立,标志着我国教育技术学科的诞生。40年间,教育技术学发展经历了视听教育、信息化教育、教育信息化和智能化教育等阶段,在人才培养、理论研究和学科实践上均取得不俗成就。从技术支持的辅助教学设计能力,到应用信息技术重塑教育生态的设计能力,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断提升;从早期的学科理论的借鉴与发展,到现在的跨学科理论创新,学科本体知识持续充实;从早期的参与信息技术教育和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到重塑教育生态引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学科实践不断丰富。当前,在教育信息化2.0和智能化教育的时代背景下,学科发展的"南国农之问"困境依然严峻,在学科理论的方法突破和学科实践的智能升级等方面还面临诸多挑战。展望未来,教育技术学有望发挥后发优势,依托中国教育信息化的实践沃土,发展与提升学科实力,逐步建立有中国特色、国际水准的一门学科。
关键词:
改革开放40年 教育技术学 学科发展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高志敏 纪军
反思成人教育学科发展的思想历程,可以发现其关注焦点从“成人”走向了“教育”。进而,在“成人”与“教育”之间,生成了当代成人教育学科发展的困厄,同时也孕育着学科发展的潜力与未来。成人教育学科未来发展的核心课题是重建学科的研究范式,关键所在是重廓学科的研究边界,而回归成人的生活世界是成人教育学科未来发展的方法论选择。
关键词:
成人教育 学科发展 研究范式 研究边界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王有升
教育社会学研究方式的核心在于其对教育现实的特定的"问题化"的方式,由此确立起该学科相对独到的研究问题领域及基本理论范式。英国的教育社会学研究在发展过程中所建构出的研究问题聚焦及由此所形成的理论范式代表着教育社会学研究的一种方向。对教育获得与家庭背景之显性关联的聚焦;对教育实践问题的深度洞察;对教育治理与教育政策的批判性审视;以及对教育之民主改进与社会重建的总体探讨,是英国教育社会学在发展过程中所确立的主要问题领域。以伯恩斯坦及扬为代表的对教育实践问题的社会学洞察代表着教育社会学思想的大成。这可为当今中国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发展提供启示与借鉴。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郝春民
在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浪潮中,发达国家为了争夺政治、军事、经济的优势,在高技术领域展开了一场激烈的竞争,纷纷制定了发展高技术的计划。美国打算投资几百亿美元,搞“星球大战”计划;欧洲共同体计划投资2,300亿法郎,执行“尤里卡”计划;以苏联为首的经互会,1985年12月17日通过了“到2000年科技进步综合纲要”(简称“科技纲要”)。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雷家骕 程源
本文系统回顾述评了技术经济学科的创立与发展,技术经济学科现存的问题;考察了技术经济学科自成体系发展的必要性;讨论了技术经济学科的对象、问题与方法。本文认为,技术经济学科要自立于中国管理学科之林,就必须在发展中自我调整,在自我调整中加快发展。技术经济学科的研究对象要明确定位,必须将其研究对象界定为“技术领域中的经济活动规律、经济领域的技术发展规律、技术发展的内在规律”。技术经济学科的研究内容要收敛,要集中到三个领域、四个层次、三个方面。技术经济学科的方法要国际化。技术经济教育要创新,要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整合相关知识服务于社会,同时在为社会服务中谋求学科发展。
关键词:
技术经济 学科发展 评述 展望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赵景 蔡万伦 沈栎阳 朱宏远 蒲雷 谢美琦 邹玉兰 华红霞
绿色低碳是我国当前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其推广和应用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近年来我国在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和推广上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本文分别从生态调控技术、农艺栽培措施、物理防控技术、生物防治和应急精准化学防治方面系统梳理和总结我国水稻害虫绿色防控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概况。生态工程控制技术、扇吸式诱虫灯和适用于稻田的植保无人机低容量喷雾技术等代表性技术的发展,为水稻害虫绿色防控技术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开展区域性和特色性的水稻害虫绿色防控技术集成研究与推广,加大政策扶持和技术培训,将进一步发挥水稻害虫绿色防控技术在农药减量使用和水稻绿色生产中的作用。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周明星 唐林伟
当代职业教育学科经历了恢复、成长和反思三个发展时期。职业教育学科发展现实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学科地位的次化、研究对象的泛化、研究范式的简化、学科体系的同化和研究力量的散化。其发展趋势呈现出学科性质的类型取向、研究对象的问题取向、研究范式的交融取向、理论体系的元理论取向、学科群族的分化取向和研究学派的拢合取向。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胡海棠
我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简称863计划)从提出到现在已经执行两年多了。其进展情况大体可分四个阶段。1、准备阶段:1986年10月中央批准了863计划发展纲要后,由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通知,从1987年初开始实施,并着手制定了有关组织管理、财务管理的规章制度,注意疏通申请经费和物质、外事等各种渠道。2、经过评审、考核择优选聘了7个领域专家委员会的15个主题的专家组成员。目前,各专家委员会共有62名成员,平均年龄72岁。各主题专家组有专家106人,平均年龄48岁。3、组织调查研究,开展项目论证和课题分解。4、课题落实并开展研究。目前,生物、航天、激光、自动化、能源和新材料七个领域专家委员会对本领域“2000年目标”和1990年的阶段性任务已基本做到心中有数。据统计,至1988年6月底共确立了100多个专题并分解为近千个课题,直接参加高技术研究的科研单位达500多个,近万名科技人员参与课题研究,同时还有约2000人参与200多个属新概念、新构思范畴的探索性课题的基础研究。充分表明这一计划的实施,起步状况良好,基本进入轨道,部分项目进展喜人。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许涛 刘志侠 高连兴 沈永哲
捡拾装置作为花生捡拾收获机的关键组成部分,其工作质量不仅直接影响花生捡拾率、荚果损失和损伤,也是决定收获效率和作业质量的关键。为探明我国花生捡拾收获机捡拾装置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提高捡拾作业质量,结合捡拾装置关键技术研究并运用实地调研、文献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等方法,系统分析了美国两段式花生联合收获机捡拾装置发展历史及不同历史阶段花生收获方式对捡拾装置的要求,总结了捡拾装置结构类型、工作原理和关键部件等技术衍变过程。研究表明:美国花生种植模式,收获方式的变革是花生捡拾装置结构改变的主要动因。随着生产规模扩大,捡拾装置由齿带式、滑道滚筒式到无滑道滚筒式,捡拾装置逐渐简化。花生放铺方式由果朝一侧改变为荚果朝上,改变了花生条铺的捡拾特性,是弹齿滚筒捡拾装置简化和去除凸轮滑道机构的前提和关键;我国两段式花生联合收获机以中小型为主,其捡拾装置主要包括滑道弹齿滚筒式、无滑道弹齿滚筒式、伸缩扒指式等多种捡拾装置,并配有辅助捡拾装置(拨禾轮、弹性压草指等)。存在捡拾装置结构复杂、技术水平不高等问题,难以满足我国当前花生机械收获要求。其主要原因为:捡拾装置缺乏设计标准和理论依据,对影响花生捡拾特性的农艺因素研究不够深入。基于我国花生生产要求和美国花生捡拾装置的成功经验,提出两方面建议:农机农艺紧密结合,改变直立型花生植株放铺方式和捡拾特性,达到简化捡拾机构的目的;提升捡拾装置设计理论水平,根据花生条铺捡拾特性和捡拾要求,深入分析捡拾机构工作原理,整体优化捡拾机构参数,是提高捡拾装置工作质量和适应性的前提和关键。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曹卫星 朱艳 田永超 姚霞 刘小军
着重介绍数字农作技术研究的若干最新进展与发展方向。数字农作即通过综合运用数字化技术,研究农作物生产系统中信息获取、处理、管理和利用的关键技术及应用系统,从而对农作系统过程的信息流实现全面的数字化表达和整合。近年来,作者围绕数字农作的关键技术及应用系统,开展了较为深入和系统的研究工作,重点在作物生长模拟模型、作物管理知识模型、作物生长无损监测、农作空间信息管理、数字农作决策系统等5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研究进展。数字农作的未来发展将需要综合运用信息管理、自动监测、动态模拟、虚拟现实、知识工程、精确控制、网络通讯等现代信息技术,以农作物生产要素与生产过程的信息化与数字化为主要研究目标,发展农业资源的信...
关键词:
数字农作 研究进展 发展方向 综述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周名江
我国海洋科学技术研究及其发展周名江(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教授)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海洋科学技术研究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它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起步阶段(1949—1956年)。在这一阶段,成立了中国科学院下属的...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吴金希
历史上,重大技术创新往往需要昂贵的仪器设备、多学科专家团队协作和持续的资金支持,能够整合这些资源的大多是专业技术研发机构。发展中国家企业创新实力弱,产学研结合的效率不高,迫切需要加强科技资源与产业部门的有效联系,公立性产业技术研究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公立产业技术研究院的特点、功能和地位,比较了台湾工研院、德国弗朗霍夫应用技术研究协会等中外典型案例的特色,论述了它们在国家创新体系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对中国产业技术研究体系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